亚洲一区亚洲二区亚洲三区,国产成人高清在线,久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看,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牛牛,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完整版,狠狠夜色午夜久久综合热91,日韩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中國精神讀后感

時間:2022-11-01 10:07:08 潔桓 讀后感 我要投稿

中國精神讀后感(精選19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精神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精神讀后感(精選19篇)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1

  有一本書記錄了汶川大地震的種種感人故事,有一本書記錄了汶川大地震的處處真情,有一本書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不屈不饒、勇敢頑強的精神。這本書就是——《中國精神》。

  這本書譜寫了汶川大地震中的許多傳奇人物,他們平凡而又偉大的事跡深深地震撼了我。

  其中,最令我佩服的便是那位最堅強的警花——蔣敏阿姨,她是一位溫柔的母親,她是一位個孝順的女兒,她更是一名敬業(yè)的民警。山崩地裂的那一刻過后,蔣敏阿姨失去了近十位親人?墒牵龔娙套∽约簝(nèi)心的傷痛,仍然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投入到艱巨的抗震救災中去。

  蔣敏阿姨把巨大的悲傷留給了自己,不忘崗位職責與神會責任,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分擔了太多人的苦難,可是她的悲痛卻沒地方傾瀉。有一種力量叫堅強,蔣敏阿姨的堅強感動了全中國。我無法想象一個平凡的民警是怎樣承受住如此巨大的打擊,她那種堅強不屈的精神難道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嗎?

  令我難以忘懷的人物還有她——湯鴻老師。她是一位年輕漂亮的老師,地震發(fā)生的瞬間,她用自己柔弱的雙臂護住了三個學生,其中兩個安全獲救,可是她卻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是什么讓湯鴻老師能夠勇敢地面對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答案只有一個,那便是“愛”!湯鴻老師心里充滿了愛,這種愛是無私的,這種愛是偉大的,這種愛是永恒的!她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學生的獲救。雖然她離去了,但是她偉大的犧牲精神,將會感天動地!

  讀完這本書,我突然覺得自己醒悟了許多。

  以前,只要遇到一點小困難,我就會灰心、放棄?墒,看看地震中的人們,他們遇到的困難是如此巨大,那難以承受的痛苦,不是常人能體會的`,但是,他們?nèi)匀粓詮姷拿鎸。我的苦難在他們的苦難面前顯得那么渺小。他們從未灰心,也從未放棄。他們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我所需要的。

  沒錯,地震的確可怕,但我們只要不屈不撓、勇敢頑強,一切都會克服的。地震可以摧毀我們的家園,但它卻無法摧毀我們的信念和毅力。所以,我們要堅強,不能在困難面前低頭,要向著明天的美好生活奮進。是的,地震給人們帶來了太多難以承受的傷痛與無助。一個人的力量在災難面前顯得那么渺小,但是當渺小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它們就會變得強大。因此,我堅信,只要我們?nèi)f眾一心,就不會有度不過的困難!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2

  剛讀完《中國精神》這本書,最初,選擇閱讀這本書是圖書管理員推薦,看到首頁寫著“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中國女排”,心里悠然的想去探索“女排姑娘”的奮斗史。

  說到中國女排,那么我們就聯(lián)想到了“女排精神”,說短也短,它只有四個字;說長也長,它凝結(jié)在一代代女排隊員的故事中,體現(xiàn)在一場場不畏強手的比賽里。中國女排歷經(jīng)20余年的歲月,有高潮也有低谷,但是堅持奮斗的心是永恒不變的。這其間,有奪冠時的歡笑,也有失敗后的'淚水,但更多的是“祖國至上、團結(jié)協(xié)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精神風貌!芭啪瘛笔菫閲鵂幑獾木、為國拼搏的精神,現(xiàn)在她們的隊長才24歲,就擔起了重任,想想自己是慚愧的,是需要奮起直追的。20年來,她們以一場場酣暢淋漓的勝利,提振了億萬國人的信心,為國家發(fā)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動力,許許多多的人,通過女排精神,真實地體會到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同時,從“女排姑娘”身上我學到的不僅是排球,還有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從成功到低谷,再到成功,經(jīng)歷的是堅守、堅守,更多的是團結(jié),體質(zhì)本身不具備優(yōu)勢,再沒有團結(jié)和技能的堆積,怎能崛起,“女排姑娘”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來自于為國爭光的信念和永不放棄、團結(jié)協(xié)作的精神。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3

  讀了《中國精神頌》里的《用自己的死換取異國的兒童的生》一文后,我被這篇課文震撼了。

  我剛讀完這個題目我就想:自己的死換取異國的兒童的生值得嗎?

  這篇文章寫的'是有一個中國人民解放軍羅盛教,在抗美援戰(zhàn)爭中,他非常勇敢,讀到這里我也覺得特別有精神了。

  有一次羅盛教在練習投手榴彈中,剛投了就看到時一個兒朝鮮兒童在水中掙扎,不一會就沒有蹤影了,此時羅盛教飛快沖向河中的冰窟窿跑去,那時是河水最冷的時候,而此時的他顧不了那沒多,他想都沒有想一下子鉆入了河水中找那個落水兒童,羅盛教耗盡全力才找到那個兒童,他一次一次的向上推,終于把那個兒童救了上來,而此時他已經(jīng)筋疲力盡沉入河底,那是的他才21歲。

  羅盛教犧牲后,朝鮮老鄉(xiāng)們把他埋在了村后一座風景優(yōu)美的小山上,后來這座山被稱為“盛教山”他們還在山上種了松樹,柏樹,還立了紀念碑,修了紀念亭……

  羅盛教用自己的命換取了朝鮮兒童的命,他自己死了可朝鮮兒童還活著,可朝鮮人民會永遠記住他的,他這種舍已救人的精神值的我們學習,我要學習他那種活著的時有意義,死了也要死得光榮。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4

  讀中國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記》有感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上下有著5000年的歷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因此,中國的歷史,是不能不了解的,如要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是不能不讀的。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包括:《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四部書,以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了一幅幅歷史畫卷,其中以《西游記》是我的最愛!段饔斡洝肥且徊块L篇小說,它取材于民間流傳的唐玄奘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它運用輕松明快,幽默詼諧的語言,塑造出神通廣大,敢于反抗的孫悟空的形象,反映了人民群眾要求掙脫人身束縛,追求自由的愿望。在這一部書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沙和尚。他與世無爭,任勞任怨,雖然在故事中他的情節(jié)不多,但是如果沒有他的話,這個故事就無法進行了,當孫悟空,豬八戒外出打怪的時候,就需要他來保護師傅;當孫悟空與豬八戒吵架的時候,就要他來出面調(diào)解。

  而且,像挑行李等活都是沙和尚來做,對于他的這種精神我很欽佩。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不也只缺少了這種精神嗎?當今社會,像沙和尚一類的“老黃!睂嵲谔倭耍≌l誠實,誰善良,誰就容易被欺騙!想一想改革開放的時代吧!那時候,中國就因為有了這種任勞任怨的人才會在改革開放的大路上邁開如此堅定而又穩(wěn)重的步伐!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人才會在社會主義建設(shè)上打下堅固的地基!不僅僅是《西游記》那精彩的語言讓我們回味,那沙和尚的精神更應該讓我們深思!讓我們在深思之后依然踏踏實實的做好每一件小事,只有這樣,中國人才會昂起自豪的頭顱。!《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不同的時期讀它,有著不同的感受。

  在幼兒園時,看的是連環(huán)畫《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jié)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zhàn)……。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計。”……的含義。在中低年級,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長篇歷史小說,它不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記著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guān)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抬棺上戰(zhàn)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在小學高年級,再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我最崇拜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罵死王朗、空城計、妙錦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伤膊⒎巧裣桑缢岏R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zhèn),一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

  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應該為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著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而我喜愛的三國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guān)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wù)正業(yè),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tài)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為告終?梢姰斢鲆姳瘋、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tài)度去戰(zhàn)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5

  那一年,在中國大地上出現(xiàn)了很多突如其來的災難,房屋倒塌,森林毀壞,人員傷亡,這一年全中國傾注了太多的感情與眼淚,那是驚心動魄的一年,也是感天動地的一年。那就是2008年5月12日。

  “5月12日”是一個讓我們永遠銘記的日子,“14點28分”是一個讓我們永遠銘記的時刻。就是在2008年的這一天這一刻,汶川地震讓我們銘記中國歷史上一個重大災難和嚴峻考驗。全體中華兒女海外華僑華人為之同泣,為之震撼,為之奮斗。中國挺起了脊梁,與之作堅決斗爭。汶川地震震撼了四川,震撼了中國人民,震撼了亞洲,震撼了世界。短短幾天時間,地震這個可怕的惡魔就摧毀了4625萬多人的家園,造成69295名同胞遇難,17923名親人失蹤,這是一串多么可怕的數(shù)字!我們不會那么容易被打倒。我們是龍的傳人,是炎黃子孫,有著鋼鐵一般的脊背,在災難中頑強抵抗,在地震中涌現(xiàn)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互相幫助的親人,有舍己救人的老師,有默默搶救在第一線的醫(yī)生,軍人、農(nóng)民、志愿者。最讓我感動的是黃月和張揚,他們兩都是都江堰聚源中學的學生,政治課上,他們正在專心一意的聽老師講課,教師突然左右搖晃起來,頃刻間,整棟教學樓變成了一片廢墟,王月感覺到自己身體不能動彈,就呼喊其他同學,這時聽見張揚也在叫自己,感覺就在傍邊,于是他們兩就緊緊的握著對方的手,給與彼此的鼓勵,一直到被救出。

  每一次讀《中國精神》,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那些激蕩人心的場面,都在腦海中縈繞。眼淚就控制不住的掉下來,這淚,我流的驕傲,我深深的感到我們中國人民團結(jié)、友愛、堅強不屈的精神,他激勵著我,催我奮進。作為一名中學生,我感到自己是那么的慚愧,對那些災區(qū)的難民們我卻不能親臨現(xiàn)場安慰,沒有做更多對他們有幫助的事情,但我從心地里深深的`祝福他們。“他們的災難,是為你而發(fā)生!边@句哲人說的話,在安定年代人們或許未能深明其中真義,但在多災多難之秋,隱晦在深處的人性光輝便會驟然閃耀,指引著我們用黑色的眼睛去尋找光明。舉國同悲的汶川大地震,我們看到了一種力量,在全國民眾身上凝聚;我們看到了一種刻骨銘心的愛,在全國民眾心里蔓延。

  這個時候,沒有任何其他雜音,只有為逝者默念,為傷者祈禱,為生者祝福的聲音,這個時候,神州大地處處都在重復著同一動作,傳遞著同一種心聲,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為受難者獻上一點愛心。而在災區(qū)發(fā)生的一個個感人細節(jié),更是讓我潸然淚下。這是因感動而流淚,淚水奪眶而出,和著細密的雨水,滴在山的那一頭,一座座溫暖的房屋化為廢墟,一張張可親的面孔失去笑容,我的心跳比地震還烈,我們的淚水比暴雨還猛,但是我相信,震不垮的是人們的勇氣和堅持。我們會不畏堅強,百折不饒。朋友,請你永遠記住這句話:經(jīng)過風雨洗禮后的海燕更加堅強,經(jīng)過雨雪沖刷過的麥苗更加茁壯,經(jīng)過風霜考驗過的輕松更加挺拔,經(jīng)過暴風雨蕩滌過的彩虹更加艷麗。只要我們堅持到底,我們的祖國會更加繁榮富強,我們祖國人民的生命之花就會在春天綻放更加艷麗的光彩。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6

  剛讀完《中國精神》這本書,最初,選擇閱讀這本書是圖書管理員推薦,看到首頁寫著“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中國女排”,心里悠然的想去探索“女排姑娘”的奮斗史。

  說到中國女排,那么我們就聯(lián)想到了“女排精神”,說短也短,它只有四個字;說長也長,它凝結(jié)在一代代女排隊員的故事中,體現(xiàn)在一場場不畏強手的比賽里。中國女排歷經(jīng)20余年的歲月,有高潮也有低谷,但是堅持奮斗的心是永恒不變的。這其間,有奪冠時的歡笑,也有失敗后的淚水,但更多的是“祖國至上、團結(jié)協(xié)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精神風貌!芭啪瘛笔菫閲鵂幑獾木瘛閲床木,現(xiàn)在她們的隊長才24歲,就擔起了重任,想想自己是慚愧的,是需要奮起直追的。20年來,她們以一場場酣暢淋漓的勝利,提振了億萬國人的信心,為國家發(fā)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動力,許許多多的`人,通過女排精神,真實地體會到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同時,從“女排姑娘”身上我學到的不僅是排球,還有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從成功到低谷,再到成功,經(jīng)歷的是堅守、堅守,更多的是團結(jié),體質(zhì)本身不具備優(yōu)勢,再沒有團結(jié)和技能的堆積,怎能崛起,“女排姑娘”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來自于為國爭光的信念和永不放棄、團結(jié)協(xié)作的精神。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7

  哲學是什么?小時候,我完全沒接觸過,感覺它就像是人們經(jīng)常談?wù)摰哪切┖軈柡Φ臇|西。現(xiàn)在,我依然不懂哲學是什么,總以為它太難,太深奧了。幾周前,老師讓我們讀《中國哲學簡史》,我想從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我花了三個星期讀完了這本書。剛讀時,覺得挺乏味的,完全不理解其中的大道理,但當老師推薦我們“啃”讀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的奧妙所在:它所說的許多觀點和理論與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是相吻合的,非常神奇,細細閱讀之后,感覺這本書還很有韻味。

  這本書道理太多且很有深度,我只來談?wù)剬ψ顬榈湫偷摹叭宓阑パa”思想的粗淺看法。儒家,是一個主張“仁”“愛人”的學派,主要講述如何與人相處,如何更好的融入社會,彰顯人的善良本性。而道家卻恰恰相反,它主張“無為而治”,認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善惡因果,人們只需除去不應該做的事就可以了,以至“無為“。儒家提倡“入世”,融入社會,以人為本。而道家提倡“出世”,清心寡欲,以自然為本。這兩家看起來是對立的,毫不相干的,卻又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就拿“出世”和“入世”來說吧,儒家提倡的“入世”,其實就是融入社會之中,把握好人際關(guān)系。儒家自身也已經(jīng)做到了“入世”,因為儒家行事高調(diào)。漢武帝時期還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思想潮流,使儒家變得家喻戶曉,成為當時的百家之首。相比儒家,道家就顯得低調(diào)多了,因為道家屬于那種歸隱派,它追求的是心靈上的滿足感和靈魂的`超脫感,“超凡脫俗“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道家的專屬名詞。況且道家崇尚人與自然,心靈的高尚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一種出世的象征吧。

  所謂“儒道互補”,就是做到既出世又入世。人類一生下來就會融入社會這個集體,在現(xiàn)代這個華燈璀璨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總要比人與自然間的相處多得多,所以處理人際關(guān)系就顯得尤其重要。在我看來入世雖然膚淺,卻實用,出世雖然會獲得所謂的最高成就,但那是虛無縹緲的。但也不是說出世就毫無意義,畢竟人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會有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需要自我安慰,支持和鼓勵。這些都是心靈上的,是儒家思想所做不到的。我們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就好比我們現(xiàn)在努力學習,為的是以后能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但學習的同時我們也要堅守本心,不卑不亢不驕傲。當你不過于追求功名利祿,每天過得充實滿足的時候,你就成功了。

  這本書中還有許多哲學道理,等待我們?nèi)ダ斫猓瑯,這個世界也還有許多的哲學,等待我們?nèi)ニ伎迹ヌ剿鳌?/p>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8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又好比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事情總是如此,有一個極端就有另一個極端的代表來跟它作對。

  所謂“物極必反”,本是道家哲學,便是事情發(fā)展到極端,向反方向轉(zhuǎn)化。告訴世人,告誡世人,事情的本性都有它的局限性。我們都在找一個“度”,這個平衡點。倘若強行超越,恐怕要適得其反,喪失自己。

  呂不韋與眾多門客在編輯《呂氏春秋》時,曾用“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這十二個字將物極必反詮釋的很到位;老子《道德經(jīng)》中有“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到早已”的道理;清代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寫了賈府盛極必衰的過程。這一道理貫穿古今時空。

  這個成語使我聯(lián)想到一個詞——欲望。若控制得當,它是我們達到某種目的的利器;若控制不當,便是使人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的兇器。所以行事為人,力求平易樸實,腳踏實地。

  再舉個例子,如果吃得太多,對身體有益的`物質(zhì)也會轉(zhuǎn)變?yōu)閷θ擞泻Φ臇|西,所以飲食要適度;畫蛇添足,行事過于多余,結(jié)果可能比不做還要糟糕。所以,一切都要順乎自然,要遵循萬事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自然發(fā)展。

  善從何處而來,惡也從何處而生,而那些避免邪惡的方法也會應運而生。深水在很多方面是有益的,同時也是有害的。因為深水有溺水之險,但與此同時,卻也找到了避免溺水的方法——學會游泳。所以,在困境到來時,我們也不必一籌莫展,解決的方法也在應運而生,就像小孩子一生下來,便有哭的本領(lǐng),后來才學會了笑;一個人不先了解悲哀,便不會了解快樂。

  把握好事情的“平衡點”是重要的。或許我們會為此磕磕絆絆,但會在下一次幽暗時刻到來之前用光明戰(zhàn)勝。回歸到本質(zhì),我們應抵抗外物誘惑,保持純真自我,萬物在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們應與時代通變。遇到新問題和新需求,準確無誤的把控這個度。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9

  《中國藝術(shù)精神》是徐復觀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學著作,這本書是美學理論與歷史考據(jù)相結(jié)合的成果,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論上古音樂藝術(shù)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為論繪畫藝術(shù)及其所蘊涵的中國藝術(shù)精神。書中頗多真知灼見,義理明晰,風骨超然。徐復觀深入研究莊子講的學道、體道及成道的境界,發(fā)現(xiàn)其與現(xiàn)代、近代西方思想家所討論的美與藝術(shù)的情況頗多近似或相同,從而認定莊子的道正是中國的藝術(shù)精神。這對研究中國藝術(shù)精神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作用。

  《中國藝術(shù)精神》是對中國藝術(shù)史上以莊子為線索的一脈藝術(shù)精神的溯源與討論。這一脈藝術(shù)精神的主體,正是徐復觀由莊子晢學所導出的虛靜之心,而它所呈現(xiàn)的藝術(shù)特色,則是在與物感通、主客合一的境界中,尋求精神的自由與慰藉。徐復觀在尋求這一藝術(shù)精神的落實時,將目光聚焦于山水畫,并以之為莊子藝術(shù)精神的嫡系傳承。

  《中國藝術(shù)精神》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闡發(fā),試圖“在人的具體生命的心、性中,發(fā)掘出藝術(shù)的根源,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關(guān)鍵”,說明中國文化在這一方面的成就,不僅有歷史意義,并且也有現(xiàn)代的、將來的意義。該書從現(xiàn)代思想史角度探究和透視中國藝術(shù)精神,亦即藝術(shù)的精神境界,將孔子與莊子并列為中國藝術(shù)精神的濫觴,而以莊子為中國藝術(shù)精神的真正開創(chuàng)者,循莊學以“體道”。進而言之,儒家的最高目標是人生的藝術(shù)化,可以用“中國人生活的藝術(shù)精神”來概括;莊子的精神是中國藝術(shù)精神的發(fā)源地,可以歸入中國藝術(shù)精神。而儒道都體現(xiàn)出一種藝術(shù)的精神,屬于“中國文化中的藝術(shù)精神”。徐復觀認為,莊子不言藝術(shù),卻對藝術(shù)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作為具有藝術(shù)精神的思想家,莊子的藝術(shù)精神,于繪畫藝術(shù)中得到生動展現(xiàn)。山水畫的空靈玄遠之境,與莊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藝術(shù)精神正相契合。所以,“山水畫的出現(xiàn),乃莊學在人生中、藝術(shù)上的落實”。該書對中國藝術(shù)精神的源流與發(fā)展做出了獨特而深刻的理解,所論皆從宏大處著眼,于深細處用力,見解獨到而新穎。

  《中國藝術(shù)精神》共十章。著重探討了中國古代藝術(shù)的精神內(nèi)涵。前兩章談孔子和莊子,認為中國文化中的藝術(shù)精神,窮究到底,只有孔子和莊子所顯出的兩個典型。由孔子所顯出的仁與音樂合一的典型,這是道德與藝術(shù)在窮極之地的統(tǒng)一”;“由莊子所顯出的典型,徹底是純藝術(shù)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結(jié)實在繪畫上面”。其余八章專門論畫,其論釋“氣韻生動”,討論“魏晉玄學與山水畫之興起”“唐代山水畫之發(fā)展及其畫論”“殷浩之筆法記與山水訣”“逸格地位之奠定““郭熙的林泉高致”,以及“宋代的文人畫論”與“環(huán)繞南北宗之問題”。附論七篇為“中國畫與詩的融合”“蘭亭爭論”等。

  書中有很多不同于大眾的見解,我想這大概就是徐先生的思想精華吧。有人曾經(jīng)說過:“《中國藝術(shù)精神》是美學理論與歷史考據(jù)相結(jié)合的成果”我想這可能就是這本書的藝術(shù)價值所在吧!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10

  《中國藝術(shù)精神》是徐復觀的代表著作之一,與所寫《兩漢思想史》一起,被認為是任何有志治中國思想史的人必讀的經(jīng)典。這本書是美學理論與歷史考據(jù)相結(jié)合的成果,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論上古音樂藝術(shù)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為論繪畫藝術(shù)及其所蘊涵的中國藝術(shù)精神。書中頗多真知灼見,義理明晰,風骨超然。徐復觀深入研究莊子講的學道、體道及成道的境界,發(fā)現(xiàn)其與現(xiàn)代、近代西方思想家所討論的美與藝術(shù)的情況頗多近似或相同,從而認定莊子的道正是中國的藝術(shù)精神。這對研究中國藝術(shù)精神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作用。

  這本書是徐復觀先生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面臨危機的背景下寫出的,系統(tǒng)地指出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shù)精神及其對現(xiàn)代人生的啟示。

  他在此書中對儒道兩家思想在傳統(tǒng)藝術(shù)人生形成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做了深入研究。整部著作以第二章為總綱領(lǐng),重在探討莊子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的“純藝術(shù)精神”,其結(jié)論是中國繪畫藝術(shù)是由莊子哲學一路開導而出。

  所謂藝術(shù)精神,就是指一種藝術(shù)獨自具有的、內(nèi)在的品質(zhì)或氣質(zhì),更或說是蘊涵一種文化的根本理念。談及中國的藝術(shù)精神,徐復觀先生就其中國藝術(shù)精神是莊子精神的論述具體在本書中有所闡述:

  莊子之所謂道,落實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藝術(shù)精神:而他由心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實際乃是藝術(shù)精神的主體;

  徐先生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藝術(shù),將藝術(shù)作為與道德、科學相并立的三大文化支柱之一。他認為藝術(shù)最能體現(xiàn)出個全整個體所具有的修養(yǎng)和所達到的人生境界,同時也是修身養(yǎng)性的手段。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成就蔚為大觀,而其中體現(xiàn)的藝術(shù)精神來講,就是由道德而藝術(shù),在世界中安頓內(nèi)在自我進而達到與外在社會秩序和諧的一種力量和超越精神。他進而認為,中國文化精髓和最高體現(xiàn)就在其藝術(shù)精神,而中國的藝術(shù)精神實際上則由老莊思想系統(tǒng)所導出,尤其體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山水繪畫上。他說“老莊思想當下所成就的人生,實際是藝術(shù):而中國的純藝術(shù)精神,實際系由此思想系統(tǒng)所導出”,并且,“為人生而藝術(shù),才是中國藝術(shù)的正統(tǒng)”。與儒家的入世精神相比,道家更表現(xiàn)出一種式性解放的“純藝術(shù)精神”。

  徐先生的這論點從從整個中國藝術(shù)和文化的大處著眼,觀點鮮明,論述詳備,但此論一出就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和爭論。爭論的焦點集中在:中國藝術(shù)精神,能否以道家為精髓根本?因為,在徐先生看來,無論在精英傳統(tǒng),還是在民間社會,占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家禮樂文明只承擔了道德領(lǐng)域的倫理、政治教化的重任,而在藝術(shù)領(lǐng)域所作出的貢獻則遜色于道家。換言之,在儒家內(nèi)部,作為盡善的儀式化、規(guī)范化的`儒家禮教只是倫理道德的,而“儒家真正的藝術(shù)精神”,即能盡美的樂教文化,不幸“自戰(zhàn)國末期,已日歸湮沒”。其衰落的原因,徐先生認為是儒家樂教自身內(nèi)部和社會外部的雙重原因所導致的。從內(nèi)部來看,“樂”的到達不是唯一的工夫,也不是一般人能輕易用的上的工夫。一個儒者可以通過“克己復禮”、“慎獨”、 “正心”等更容易做到的工夫完成人格修養(yǎng),因而也就“無需乎必取途于樂”。從外部看,孔子所要求的“為人生而藝術(shù)”的雅樂并不能被一般大眾所接受,“孔子所追溯達到的美善合一的音樂精神與其形。之合于少數(shù)知識分子的人生修養(yǎng)之用”。而易于被人民接受的俗樂又“始終不能得到被儒家思想所影響的人們的正面的承認。

  通過了解,徐先生對道家思想代表中國藝術(shù)精神的論述還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其實徐先生僅僅從儒家樂教的衰落推導出儒家藝術(shù)精神的“日歸湮滅”不免有些武斷,因為儒家講求的修身治世、立己達人的內(nèi)在性超越精神對中國藝術(shù)精神的產(chǎn)生也是有影響的。我更覺得中國藝術(shù)精神在內(nèi)容上應該是儒道互補的。

  但是,當我看完此書后,我也有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說莊子的藝術(shù)精神,原本不在于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而是落實于人生態(tài)度上,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錢穆先生在《老莊通辯》中就曾說:“循莊子之修養(yǎng)論,而循至于極,可以使人達至于一無上之藝術(shù)境界。莊生之所謂無用之用,此惟當于藝術(shù)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見其真實之義也。”

  這些迷惑的地方要通過大量的翻閱資料來理解它,徐復觀先生雖然不擅長繪畫,但其著作卻是從哲學的角度去探究中國藝術(shù)精神的真諦。然其慧眼獨具,匠心獨運,以哲學家的敏銳眼光,透視中國藝術(shù)精神的內(nèi)核,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啟后人之所啟。雖說是無意于言“T美”,卻是提升了審美意趣,豐富了中國美學理論。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11

  《中國藝術(shù)精神》的第一頁,徐復觀在其《自敘》的一開始就寫著:“當我寫完《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后,有的朋友知道我要著手寫一部有關(guān)中國藝術(shù)的書,非常為我擔心。覺得因為我的興趣太廣,精力分散,恐怕不能有計劃地完成我所能做的學術(shù)上的工作。”(徐復觀:《中國藝術(shù)精神》,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如同《自敘》中所說,徐復觀寫作《中國藝術(shù)精神》的緣起,原來只是因為買了一部《美術(shù)叢書》,偶然在床上翻閱。這里完全是無所為而為,隨著思想的自由游走而碰到興趣,隨后的興趣延伸使追問成為思想的內(nèi)在需要,這種內(nèi)在需要才是做學問的真正動力。學問是要用心去做的。

  人生體驗對于思想大家至關(guān)重要。思想不可能只是知識材料之間的轉(zhuǎn)換。尤其對于治思想史的人來說,把死知識變?yōu)榛钪R的點金術(shù)只能來自于心靈。因此徐復觀才批評《中國畫學全史》的作者鄭昶:“抄了不少的材料,但因其缺乏理解力,所以他自己的議論,皆是麻木不仁的一些話!

  每一種人生體驗都有著個人獨特的深度和廣度。這個從陸軍少將退役為學者的人,很像當年的心學大師王陽明。他們有著共同的學者和將軍的人生經(jīng)歷,都能夠從知行合一的深切體驗中去把握精神的體用關(guān)系。王陽明從“心”出發(fā),做學問以致良知;徐復觀也是從“心”出發(fā),做學問以彰顯天下之公器。正如他所自述:“我拿起筆開始寫文章以來,雖為學識所限制,成就無多;要皆出于對政治、文化上的責任心。政治是天下的公器,學術(shù)也是天下的公器!彼ㄟ^學術(shù)這個天下的公器幫助國人找回在藝術(shù)精神方面的自信,讓世界能夠完整地把握中國古代藝術(shù)中所蘊涵的偉大藝術(shù)精神。這在當時乃至現(xiàn)在,都是一個迫切的任務(wù)。正如徐復觀當時所描述的:“現(xiàn)在的知識分子,偶爾著手到自己的文化時,常不敢堂堂正正地面對自己所處理的對象,深入進自己所處理的對象;而總是想先在西方文化的屋檐下,找一容身之地!保ㄟ@種妄自菲薄的中國文人,眼下還比比皆是!巴鰢逭叱O茸酝銎湮幕保ㄐ苁ρ裕@也許是徐復觀始終未敢忘記的師言。

  徐復觀把藝術(shù)分為兩類,一類如西方藝術(shù),是“對現(xiàn)實猶如火上加油”;另一類如中國藝術(shù),“則猶如在炎暑中喝下一杯清涼的飲料!薄暗蓹C械、社團組織、工業(yè)合理化等而來的精神自由的喪失,及生活的枯燥、單調(diào),乃至競爭、變化的劇烈,人類是需要火上加油性質(zhì)的藝術(shù)呢,還是需要炎暑中的清涼飲料性質(zhì)的藝術(shù)呢?我想,假使現(xiàn)代人能欣賞到中國山水畫,對于由過度緊張而來的精神病患,或者會發(fā)生更大的意義!闭强吹搅诉@種意義,徐復觀才放下手中其他學術(shù)計劃,撰寫《中國藝術(shù)精神》。

  古今大家都是做學問如做人,徐復觀如是說:“在我的生命史中,雖一無成就,但在政治與學術(shù)上,尚不曾有過阿諛的言行。而過去所寫的政論文章,從某一方面說,乃是為今日普天下的人伸冤。十年來所寫的學術(shù)文章,則是為三千年中的圣賢、文學家、藝術(shù)家,伸冤雪恥。”因為,“說到‘中國傳統(tǒng)’的'時候,便要受到中國畫史事實的限制。今日有些人太不受到這種歷史事實的限制了,甚至連起碼的字句也看不懂,便放言高論,談起中國的繪畫,是如何如何;還有許多人,只靠人事關(guān)系,便被敕封為鑒賞專家。這便更促成我動筆的決心。”

  《中國藝術(shù)精神》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論上古音樂藝術(shù)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為論繪畫藝術(shù)及其所蘊涵的中國藝術(shù)精神。在附錄中還有相當長的篇幅談?wù)摃ê屠L畫的鑒定問題。書中頗多真知灼見,義理明晰,風骨超然。雖然四十多年過去了,書中的許多觀念依然是學術(shù)界所未能厘清的,例如:

  中國藝術(shù)的自覺起于鑒識之風

  兩漢以前的畫家都是無名之輩,這并不是說兩漢以前沒有好畫,當然也不是那時的畫家喜歡隱姓埋名。但為什么直到魏晉時期的畫家才在繪畫史上留下名字,而此前卻沒有呢?繪畫以藝術(shù)的名義出現(xiàn),是一種藝術(shù)的自覺。為什么中國繪畫到魏晉時代始自覺?

  徐復觀認為,這是由于“東漢末年,人倫鑒識之風大盛”所引起的。就是說,以前判斷一個人的德性,主要看其言談舉止是否符合儒家精神的“禮”,彬彬有禮的才是君子。到了魏晉時期,“中朝名士出而生命情調(diào)之欣賞特隆”,人們開始按照莊學和玄學審美的眼光來看待德性,一個人的音容舉止能夠符合莊子虛靜簡遠的精神,就是有德性者的風姿神貌。

  這樣,德性就變成了詩性。按照這樣的鑒識標準,一個人如果不僅有藝術(shù)性的風姿神貌,而且還能詩善畫,那他就更有德性了!叭藗愯b識”轉(zhuǎn)向詩書畫的鑒識,此一風氣使當時的門第貴族都以能詩書、善繪畫為榮,詩書畫在貴族之中成為普及之事。

  藝術(shù)一旦成為有閑階級的審美嗜好,就不會再默默無聞了。優(yōu)秀畫家的經(jīng)驗和對繪畫的品評進入了文化系統(tǒng),繪畫史就從這里開始了藝術(shù)的自覺。

  莊學精神開啟中國山水畫

  中國的藝術(shù)精神一旦自覺,繪畫很快就進入了山水畫階段。原因是東漢末期,老莊思想已經(jīng)抬頭,魏晉時期,莊學則以玄學的面貌流行于世。莊子所追求的是一個能夠安放自己心靈,并使之在其中得以逍遙游的精神世界。然而,正如徐復觀指出的:“沒有人會在活生生的人的對象中,真能發(fā)現(xiàn)一個可以安放自己生命中的世界!彼,深受魏晉玄學熏染的南北朝名士,自然會把品藻的眼光從人物畫移向山水畫,遂有宗炳的《畫山水序》和王微的《敘畫》出。徐復觀說:“由莊學精神而來的繪畫,可說到了山水畫而始落了實,其內(nèi)蘊,由宗炳、王微而已完全顯露了出來!

  徐復觀援引了大量《世說新語》中的話來說明當時人們對自然的看法與玄學的關(guān)系。其中對于有“孫綽《庾亮碑文》曰,公雅好所托,常在塵垢之外……方寸湛然,固以玄對山水!毙鞆陀^評論道:“‘固以玄對山水’一語,道破了其中最緊要的關(guān)鍵。以玄對山水,即是以超越于世俗之上的虛靜之心對山水;此時的山水,乃能以其純凈之姿,進入于虛靜之心的里面,而與人的生命融為一體,因而人與自然,由相化而相忘;這便在第一自然中呈現(xiàn)出第二自然,而成為美的對象!薄耙虼,不妨作這樣的結(jié)論,中國以山水畫為中心的自然畫,乃是玄學中的莊學的產(chǎn)物。不能了解到這一點,便不能把握到中國以繪畫為中心的藝術(shù)的基本性格。”

  禪與莊,誰代表中國藝術(shù)精神?

  佛家與道家有相通之處,它們對中國山水畫的影響正在這相通之處上。但究竟應歸于佛家還是道家,往往取決于個人的理解。徐復觀是持中國山水畫以莊學為根的學者,他極力主張中國藝術(shù)精神就是莊學精神。

  《宋書》本傳中講宗炳曾與高僧慧遠切磋佛理,“考尋文義”。但徐復觀認為:“他所信的佛教,偏于精神不滅,輪回報應這一方面;亦即是注重在死后的問題。未死以前的洗心養(yǎng)身,他依然是歸之道家及神仙之說!摹懂嬌剿颉防锩娴乃枷,全是莊學的思想!币虼,宗炳的“澄懷觀道”和“澄懷味象”的“澄懷”,即是莊子的虛靜之心。徐復觀強調(diào);“但莊子的逍遙游,只能寄托之于可望不可即的‘藐姑射之山’;而宗炳則當下寄托于現(xiàn)世的名山勝水,并把它消納于自己繪畫之中,所以我再說一次,山水畫的出現(xiàn),乃莊學在人生中、在藝術(shù)上的落實。”

  在論黃山谷一節(jié)中,對于黃山谷說:“余未嘗識畫。然參禪而知無功之功;學道而知至道不煩;于是觀圖畫悉知其巧拙功?,造微入妙。然此豈可為單見寡聞?wù)叩涝铡保鞆陀^論道:“山谷自謂因參禪而識畫,此或為以禪論畫之始。山谷于禪,有深造自得之樂。但他實際是在參禪之過程中,達到了莊學的境界,以莊學而知畫,并非真以禪而識畫。莊子由去知去欲而呈現(xiàn)出以虛、靜、明為體之心,與禪相同;而‘無功之功’,即莊子無用之用!恋啦粺,即老莊之所謂純,所謂樸;這也是禪與莊相同的!钡f與禪的相同,只是全部工夫歷程中的一段,而在緣起和歸結(jié)處卻大不相同。莊學的虛靜之心是一種精神的解放,而佛教的涅?是要從生命中解脫,“此一印度(佛教)的原始傾向,雖在中國禪宗中已得到若干緩和,但并未能根本加以改變!

  對生命都要求寂滅,怎么還能“胸有丘壑”?所以,徐復觀認定:“此處安放不下藝術(shù),安放不下山水畫。”對于禪,“山水、繪畫,皆成為障蔽!薄岸U境虛空,既不能畫,又何從由此而識畫。(在虛無的方向上)由禪落下一關(guān),便是莊學,此處正是藝術(shù)的根源,尤其是山水畫的根源……一般人多把莊與禪的界線混淆了,大家都是禪其名而莊其實,本是由莊學流向藝術(shù),流向山水畫;卻以為是由禪流向藝術(shù),流向山水畫。加以中國禪宗的‘開山’精神,名剎常即是名山,更在山林生活上,奪了莊學之席。但在思想根源的性格上,是不應混淆的。我特在這里表而出之,以解千載之惑。”

  中國藝術(shù)精神

  徐復觀對先秦思想史有著深入而獨特的研究。他說:“后世受老子影響較深的,多為操陰柔之術(shù)的巧宦。受莊子影響較深的,多為甘于放逸之行的隱士!彪[士當然比巧宦更符合于道家的本真。

  道家不像儒家那樣以道德價值成就現(xiàn)實人生,“他們所成就的是虛靜的人生。”徐復觀說是中國的繪畫令他“恍然大悟,老、莊思想當下所成就的人生,實際是藝術(shù)的人生,而中國的純藝術(shù)精神,實際系由此一思想系統(tǒng)所導出!薄爱斍f子從觀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謂道,而我們也只從觀念上去加以把握時,這道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當莊子把它當作人生的體驗而加以陳述,我們應對于這種人生體驗而得到了悟時,這便是徹頭徹尾的藝術(shù)精神!

  其實,魏晉時的竹林名士就是把莊學變成性情的玄學,過著任性率真的藝術(shù)生活!暗樦艘簧罘绞桨l(fā)展下去,不僅難為社會所容,且生活的自身,也因無凝止歸宿之地,而精神將愈趨于浮亂,愈得不到安頓。”所以,莊子的藝術(shù)人生只能落實在遠離社會現(xiàn)實的山林之中,藝術(shù)家必須以莊子所謂“虛靜之心”把自己的藝術(shù)生活與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區(qū)分開來。

  文人畫與文人

  談文人畫,很少有人論及它的文學背景,而徐復觀則專辟一節(jié)來談歐陽修的古文運動與文人畫的關(guān)系。他認為,“以歐陽修為中心的古文運動,與當時的山水畫,亦有其冥符默契,因而更易引起文人對畫的愛好;而文人無形中將其文學觀點轉(zhuǎn)用到論畫上面,也規(guī)定了爾后繪畫發(fā)展的方向!笔聦嵣希K軾正是文人畫興起的關(guān)鍵人物。黃山谷評蘇軾的畫時說他“盡用文章之斧斤。”

  由歐陽修復興的古文運動提倡平實而意境深遠,反對華麗辭藻和險怪情境。而從山水畫來看,唐時大、小李將軍的金碧山水正通于華麗的一路,王洽的潑墨則正通于險怪的一路,只有那些清遠淡泊、符合莊學意境的山水畫才與歐陽修們相默契,古文運動自然成為文人畫興起的文學背景。

  徐復觀還以“三遠”觀念比較了文學與繪畫,他說:“由歐陽修收其成效的古文,正通于山水畫中的三遠。歐本人是平遠型的。曾鞏則平遠中略增深遠。王安石則高遠中帶有深遠。蘇洵走的是深遠一路。而蘇軾、蘇轍,則都是在平遠中加入了深遠與高遠。黃山谷的詩,則由深遠而歸于平遠。后來董其昌們由平遠而提倡‘古淡天真’,以此為山水畫的極誼,這實際也是古文家的極誼,而他也正是提倡八大家古文的人!

  《中國藝術(shù)精神》一書,系徐復觀先生繼《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專著,也是在現(xiàn)代視野之下研究中國藝術(shù)精神的奠基之作。該書體制宏大,創(chuàng)論頗多,主要對中國藝術(shù)史上以莊子為線索、以山水畫為落實的一脈藝術(shù)精神進行了溯源與討論,至今對學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徐氏的基本觀點,是將孔子與莊子并列為中國藝術(shù)精神的濫觴,并且認為,自孔門以音樂教育為中心的藝術(shù)精神轉(zhuǎn)化和沒落之后,由莊子的橫空出世,導出了中國純粹藝術(shù)精神的主體“心”,奠定了以虛、靜、明為基本特征的藝術(shù)性思維方式,并在后世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與理論中得以體現(xiàn)和發(fā)展。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12

  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shù)精神主要體現(xiàn)在音樂,書畫詩歌之中。其實音樂或者書畫只是古人用于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一種工具或手段,從而他們的藝術(shù)精神就隱藏在里面。古代的音樂,也就是禮樂,在孔子的改良傳承后,最終起了一種教化的作用。孔子的藝術(shù)精神是做到“美”與“善”的統(tǒng)一;而孟子的藝術(shù)精神是做到“仁”與“樂”的統(tǒng)一?偨Y(jié)起來說,儒家的藝術(shù)精神就是由一人之修養(yǎng)而通于天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從藝術(shù)精神里抽出來的精髓。

  根據(jù)《樂記》記載,構(gòu)成音樂的三要素是“詩”,“歌”,“舞”。這三個基本要素,是不借助于自身之外的客觀事物就可以成立的。有了這三種要素,就能借樂器以文之。同時,樂的三種基本要素是直接從心發(fā)出的,是從人的生命根源流出來的,且具有明確的節(jié)奏。但樂器是通過配合這種節(jié)奏而發(fā)生作用的,從而激發(fā)或者引導處藏于人生命中的藝術(shù)精神。

  人人都有藝術(shù)精神,但有的人只是“表出”,有的人是“表現(xiàn)”。這就是個人的藝術(shù)精神層次不同,有的人只是享受這種精神,有的人是在創(chuàng)造自己的這種藝術(shù)精神。

  藝術(shù)精神,其實也就是美學,美的精神。這是一條走不完的路,你需要在美的這條路上一邊欣賞,一邊開發(fā)你的藝術(shù)精神。這條路有兩個站,心齋和坐忘,達到這兩者的歷程,就是達到美的終點站的歷程。心齋,就是內(nèi)心純粹,無欲無求,我們需要有著這么一顆空靈的心去探索我們的藝術(shù)精神。坐忘,就是摒棄周圍環(huán)境的一切無關(guān)事務(wù),做到只有用純粹的意識去思考事物。兩者要求做到虛,靜,明。心齋是指內(nèi)在的要求,坐忘是外在的.條件,兩者組合完成藝術(shù)精神的要求。其中,心齋之心是藝術(shù)精神的主體。

  說到最能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shù)精神的是書法繪畫。而書畫從魏晉時期開始出現(xiàn)藝術(shù)精神的氣息。書畫講究的是氣韻,在古人看來,光是氣韻生動一詞,就能窮中國藝術(shù)精神的極誼了。簡單點說,氣韻是評判一副作品好壞的標準之一,氣韻生動可體現(xiàn)這幅作品有藝術(shù)精神;而缺乏氣韻則會馬上使人覺得這作品水平不到位,體現(xiàn)不出藝術(shù)精神。

  當今我們要做的是,讀懂古人的作品,分析其中作者的藝術(shù)精神進行批判創(chuàng)新,通過心齋坐忘等方法探索自己的藝術(shù)精神。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韻味,結(jié)合當今信息技術(shù),對我們目前所掌握的藝術(shù)精神進行傳播。這不僅是對一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同時也是對中國藝術(shù)精神的一種不斷的探索。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13

  從大二開始接觸中國特有的中國繪畫后,就經(jīng)常聽到有人談?wù)撝袊囆g(shù)的精神,當時也只是憑自己有限的知識去淺淺的探討一下,并不能深入。隨著學齡和閱讀的增長,自己也能夠把中國藝術(shù)精神談兩三分。這其中對我影響對大的一本書就是徐復觀先生的《中國藝術(shù)精神》(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年版)。這本書一共十章,前兩章分別論述了儒家孔子與道家莊子各自所代表的藝術(shù)精神,其余八章均為論述繪畫藝術(shù)及其所蘊涵的中國藝術(shù)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為總綱領(lǐng),重在探討莊子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的“純藝術(shù)精神”,其結(jié)論是中國繪畫藝術(shù)是由莊子哲學一路開導而出。

  所謂藝術(shù)精神,就是指一種藝術(shù)獨自具有的、內(nèi)在的品質(zhì)或氣質(zhì),更或說是蘊涵一種文化的根本理念。談及中國的藝術(shù)精神,徐復觀先生就其中國藝術(shù)精神是莊子精神的論述具體在本書中有所闡述:

  莊子之所謂道,落實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藝術(shù)精神;而他由心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實際乃是藝術(shù)精神的主體;

  由莊子所顯出的典型,徹底是純藝術(shù)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結(jié)實在繪畫上面;

  老、莊思想當下所成就的人生,實際是藝術(shù)的人生;而中國的純藝術(shù)精神,實際系由此一思想系統(tǒng)所導出;

  當莊子從觀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謂道,而我們也只從觀念上去加以把握時,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當莊子把它當作人生的體驗而加以陳述,我們應對這種人生體驗而得到了悟時,這便是徹頭徹尾的藝術(shù)精神;

  莊子所追求的道,與、藝術(shù)家所呈現(xiàn)出的最高藝術(shù)精神,在本質(zhì)上是完全相同;

  對儒家而言,或可稱莊子所成就為純藝術(shù)精神。

  徐復觀先生提出的這些觀點,讓我耳目一新,為我理解中國藝術(shù)精神提出了一條比較重要的路線。

  但是,當我看完此書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說莊子的藝術(shù)精神,原本不在于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而是落實于人生態(tài)度上,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錢穆先生在《老莊通辯》中就曾說:“循莊子之修養(yǎng)論,而循至于極,可以使人達至于一無上之藝術(shù)境界。莊生之所謂無用之用,此惟當于藝術(shù)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見其真實之義也!焙髞斫(jīng)過自己不斷的翻閱資料,對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莊子雖說不言藝術(shù),但卻對中國藝術(shù)

  發(fā)展特別是最為中國繪畫主流的山水畫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數(shù)不勝數(shù),其優(yōu)美的山川景色,適合安頓人的心靈,因此古代的許多名人隱士寄居于這美景中。對于繪畫,他們在忘我、喪我的`狀態(tài)下,以“虛靜之心”觀照天地之間的“素樸之美”的影像來表現(xiàn)心中對山川那種空靈玄遠的境界的追求,這又恰與莊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純藝術(shù)精神不謀而合。也就是在這種追求之下,中國繪畫藝術(shù)擺脫筆墨技巧的束縛,達到人與自然諧和統(tǒng)一的境界,由此也就獲得了精神上的無限自由。

  徐復觀先生雖說不擅長繪畫,但其著作卻是從哲學的角度去探究中國藝術(shù)精神的真諦。然其慧眼獨具,匠心獨運,以哲學家的敏銳眼光,透視中國藝術(shù)精神的內(nèi)核,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啟后人之所啟。雖說是無意于言“美”,卻是提升了審美意趣,豐富了中國美學理論。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14

  老師今天發(fā)了一本名叫《中國精神頌》這本書,我?guī)е裁唇兄袊竦囊蓡柶炔患按蜷_這本書津津有味的看起來。合上這本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特別是陳曉松、林浩、馬鵬飛他們的故事深深地觸動了我。

  年僅15歲的陳曉松漂洋過海,前往大洋坡岸的美國讀書,他的'行為感染了許多中國人。他不懈努力的讓外國人了解中國,他開了一個“中國人俱樂部”開展各種活動,宣傳中國話,介紹中國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介紹中國建設(shè)的豐碩成果,他希望無論在哪里,中國人都要以祖國為榮,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時刻不忘為國爭光。

  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個年僅9歲的小林浩,在生死關(guān)頭,顧不上自己的傷痛,多次冒險救同學。當有人問他你當時怎么會想到救人呢?他的回答是:因為我是班長,他的這句回答讓身為班長的我跟小林浩相比,真是覺得自己很渺小,很慚愧。

  小小年紀的馬鵬飛是家里的“頂梁柱”不僅家境貧寒,還要照顧生了重病的奶奶,但他都沒有放松學習,成績依然不錯,面對困難也不輕易放棄。

  今后,我會以他們的故事來激勵自己,做個有勇氣面對困難和自強不息的人。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15

  辜鴻銘這個名字對我來說并不陌生,初中時的語文老師常在班上提起他,一臉的扼腕,常驚呼世人不理解如此愛國天才。當時的我很不能理解老師的崇拜,常在想,不就是一個迂腐固執(zhí)的怪老頭嗎?不就是抱著殘舊思想的“封建余孽”嗎?用得著推崇嗎?

  直到應黨的要求,拜讀了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后才發(fā)現(xiàn),他的愛國是純粹的愛國沒有任何雜質(zhì),這種精神遠遠覆蓋了他的怪誕他的封建他的守舊他的迂腐。他大概是那個年代里最神奇的學者了,辜鴻銘一生拿過13個博士學位,按說身受西方教育多年,應該是一腦袋西洋思想。然而他給后人留下的形象,卻是不折不扣的“中式”風格。然而他的《中國人的精神》是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論。在這本書里面他還談到了民主、中國語言、戰(zhàn)爭等等,雖然我們現(xiàn)在看來不免有局限性,但是他那犀利的筆鋒和獨到的見解依然讓你感到佩服無比。當然,整文也不是說全都贊同只是他寫此書維護中國的赤子之心可見一斑,已經(jīng)很值得我們敬佩了。

  看罷此書,感嘆到何謂是“中國人的精神”?

  當年抗日,積貧積弱之中國危在旦夕,無論華夏大地的國人,還是海外的華人華僑,紛紛起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中華兒女共赴國難,同心御辱。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大家眾志成城,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終于獲得了民族獨立和解放,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和衷共濟,終于完成了我們的“建國大業(yè)”,中華睡獅從此才站立起來。

  當年在海外生活時,錢學森先生就立下銘誓:“中國才是我永遠的家”,這就是一個海外赤子的“中國人的精神”。我想作為一個中國人不管你身在何方,只要你的根本在中國,你總會希望回到母親的`懷抱,從而落葉歸根。

  在中國被特大雪災,汶川大地震,西南干旱,玉樹地震等等天災的襲擊下,滿目瘡痍,生靈涂炭,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為之撼動,為之悲傷。然而無論是祖國大陸各族人民,還是臺灣同胞、香港同胞、澳門同胞,抑或海外的游子,紛紛伸出援手。這些都是不分地域不分身份的,有的慷慨解囊相助,有的直接奔赴災區(qū)參加搶險救災。一幅幅感人的畫面,至今令人難以忘懷。

  還有近期新鮮上映的《葉問2》,只要進了影院觀看此片的人們,無不為葉問因國家尊嚴迎戰(zhàn)世界拳王而熱淚盈眶,無不為葉問在打贏拳王后說的那段中國式的尊嚴而起身拍手,激動不已。

  這些都是中國人精神,華夏兒女們的精神。然而,辜鴻銘也說過,中國精神何其多,而中國人最美妙的特質(zhì)莫過于此∶作為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夠過著孩子般的生活──一種心靈的生活。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16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體在世界的東方存在這么久,時間的調(diào)和給中國貼上了獨一無二的標簽。有人說中國文明在類似元朝這種外民族入侵后建立統(tǒng)治的時間節(jié)點已然停止,但是我仍覺得中國文化的脈沒斷,因為外族的文明進入這個溫暖的飯煲之后,雖說高高在上,但換一種說法卻是浮于表面。也就是說外族的文明不但沒能徹底顛覆整個中原文明的根基,反而一步步融入其中,為中國大文明的形成添加了一味獨特的帶有狐臊味的作料。

  之所以先辯一辯中國文明的存在至今,是因為如果沒有這一前提,中西文化之辨在追根溯源的時候則無從談起,F(xiàn)在的我在看中西的時候,腳下這片土地是一個獨立的,強大的,敢于也可以在世界舞臺上跟老美、羅剎國赤毛、倭寇平起平坐的國家。而在一百年前,兩次鴉片戰(zhàn)爭、甲午海戰(zhàn)、八國聯(lián)軍輪番轟炸之后,各色國恥條約重壓之下的風雨晚清,辜鴻銘這個“老怪物”卻也可以做到當代人都不一定能堅持的獨立思考,憑著自己學貫中西的.墨水,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的奇葩履歷,挺直一桿中國人的腰桿傲視群雄。這也不難理解李大釗所云:愚以為中國兩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鐘出一辜鴻銘先生,已足以揚眉吐氣于二十世紀之世界。

  《中國人的精神》薄薄一本,但是卻厚重之至,因為這是一代狂人的生命吶喊。這本書創(chuàng)作的時間是歐陸一戰(zhàn)時期,雖然西方在經(jīng)濟上迅猛發(fā)展,然而戰(zhàn)爭總是人類精神世界嘈亂的表現(xiàn),也是在這一西方世界精神缺氧的契機,辜鴻銘卻到處演說,告訴西方人,中國文明核心所在,價值所在,最后希望危機飄搖的歐洲,乃至整個世界,在未來道路的選擇上,加入中國的元素。

  整本書分為以下幾個篇章: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婦女,中國語言,中國領(lǐng)域的約翰·史密斯,一個偉大的漢學家以及中國學。其中尤以第一部分——中國人的精神為核心。作者認為“中國人的精神,如果用一個單詞來形容,那就是”gentle“,也即溫順。中國人的溫順不是一種柔弱,而是不猛烈、不苛刻、不粗野、不瘋狂。在真正的中國式人性中,可以說,有著從容、冷靜、練達的特點。”“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粗糙的,但粗糙中沒有粗劣。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丑陋的,但丑陋中沒有丑惡。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愚蠢的,但愚蠢中沒有荒謬。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庸俗的,但庸俗中沒有侵略和喧嘩。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狡猾的,但狡猾中沒有狠毒。真正的中國人即使在身體、心靈和性格上有缺點,也不會讓你厭惡!倍@些,我覺得原因就來自于中國人耳熟能詳、婦孺皆知的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然而真正的關(guān)鍵并非是這句話,而是這句話所代表的儒學在中國的影響力,或者說統(tǒng)治力。儒學是中國人思維方式的根基,儒家說中庸,所以中國人只要不是特別難以忍受,在別人問及自己諸如:去哪兒吃,點什么菜,喝什么之類問題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微微一笑,然后配上經(jīng)典的回答:隨便。以至于“隨便”成為了中國人菜譜上最中國的菜。

  儒家說君君臣臣,所以在中國人的字典里,“造反”二字是想想都犯法的雷池。儒家說三從四德,而婚姻在中國的受重視程度并不是因為愛情萬歲,而是因為婚姻是一個緊箍咒,上面刻滿了你應該和你不能云云的儒學思想。其實,作者對以上做了一個總結(jié),那就是儒家所宣揚的,概括說就是一種“良民的信仰”,你生而純潔,生而善良,你要聽話,不管是你老爸還是你的boss。聰明的中國統(tǒng)治者深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從紂王開始的反面教材也告訴后來的統(tǒng)治者暴力是沒用的,西方則不然,教士和軍隊是統(tǒng)治者的必備佳品,這顯然是治標不治本的,然而塞翁失馬,這卻給西方世界留下了自由思考的好果實,賦予西方人勇敢的心,他們可以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下保持信念,去冒險,去創(chuàng)新,說到底,他們有一種野性的基因在搏動有力的心臟。而在中國,儒學的出現(xiàn)則讓皇帝們眼前一亮。從漢朝就開始封為“國教”的儒家學說在后來浩浩蕩蕩千年的中國深入人心,成為中國人精神王國的地基。中國的皇帝們也自覺不自覺地手持儒學的套馬桿,將治下的中國人馴化,他們擁有人類的智慧但卻不是一種思想的智慧,這種智慧不是推理得來的,也不像狡兔三窟這種本能的發(fā)揮,而是來自同情心,一種愛和依戀的感覺,也正是因為擁有同情心和真正的人類智慧,才是中國式的人性,真正的中國人具有無法言表的溫順。他們習慣了逆來順受,他們習慣了堅韌和淳樸,他們會一直秉持著那份“良民的信仰”。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17

  坦白說,看完大名鼎鼎的晚清大學者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之后,我很有些失望,我失望于這位享譽世界的文人學者,并沒有多么高深和高明的見解,不可否認辜鴻銘先生的學識是淵博的,遣詞造句的能力也算是出色的,但對于一位學者而言,最最重要的是思想,看了他1915年所寫的《中國人的精神》,我深感失望,因為辜鴻銘先生的思想依然是兩千年前儒家文化的那套思想,我覺得有些悲涼。

  《中國人的精神》是一本雜文合集,或者準確一點說算是論文合集,包括了《中國人的精神》、《中國的女人》、《中國的語言》、《約翰·史密斯在中國》、《大漢學家》、《論漢學一》、《論漢學二》、《暴民崇拜及戰(zhàn)爭的出路》共八篇文章,在辜鴻銘先生的眼中,中國人的精神可以用溫文爾雅來形容、也可以用利他精神來形容、還可以用良民宗教來概括。但其核心就是兩條,忠君和孝親。仁、義、禮都是圍繞著“忠”和“孝”來展開的。也許在百年前之世界,對于西方人而言,他們看到了辜鴻銘先生的文章,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了集體主義或者說家國文化,但如果用現(xiàn)代的陽光和進步的思想,可以說辜鴻銘先生完全被儒學給毒害了。如果論中國人的精神,我以為不能用“忠”和“孝”來詮釋,或者換一種說法,“忠”、“孝”是不能夠完整準確的界定中國人之精神的。如果論中國人之精神,我認為“重集體而輕個人”可以算是比較準確概況表述。歷史學已經(jīng)告訴我們,中國歷代王朝更迭,絕對不是“忠”、“孝”兩字形成的。同時還有更深入的一點,雖然統(tǒng)治階級一直用儒學來傳播中國文化,但老莊的`道家文化、墨子和管子等人的思想從來都沒有在中國文化和中國精神中消失!凹嫒莶笨芍^之中國文化的精神。

  在辜鴻銘的文章《中國的女人》中,三從(從父、從夫、從子)依然被這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視為理所當然之事,而且還用了一大堆廢話和假話來為納妾這種落后文化辯護。客觀說,我看完這篇《中國的女人》之后,對辜鴻銘先生大大的失望了,我沒有想到一位接受了西方哲學思想的學者,居然能夠厚著臉皮昧著良心為中國落后的納妾文化和歧視婦女文化辯護。

  誠然,對于中國的文化,以及中國人之精神,我們應該要有該有的自信和自愛,但自信和自愛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清楚,任何一種文化,任何一種精神,都是不可能完美無瑕的,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女性的歧視、對婦女的不尊重,這是我們需要客觀承認的事實,可惜辜鴻銘先生并沒有客觀的審視自己的文化。

  自信本沒有錯,但自信過了頭就變成了自負和自大,對于一位學者而言,自負和自大也就沒有了進步的動力。

  當然,在100多年前,不可否認辜鴻銘先生對中國文化傳播向世界是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但這不能彌補其在《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中所犯下的錯誤。

  如果有讀者看了《中國人的精神》,希望不要被辜鴻銘的錯誤之思想所影響。

  不過如此而已罷了!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18

  我算是明白了。

  有這么幾類人:我們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學習的過程,面對一堆知識和觀點的時候,并沒有抱有敵意,經(jīng);腥淮笪颍ó斎徽f不定是經(jīng)常左右搖擺);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種人到了后期,開始學會有自己的想法,對于很多東西都開始有選擇接受了,有時候不自覺的也開始了成見和頑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領(lǐng)觀點創(chuàng)造觀點,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成為改變歷史的名字,任何一個信仰(宗教及革命),無不是煽動起家;最后一部分人,從一開始,無論是強大的內(nèi)心還是強大的智商,一開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體系,不幸的是,這一套與整個社會都不太和+諧,更不幸的是,他有才華有名氣又好斗于是成了個怪物。比如辜鴻銘。于是,他的智商加上固執(zhí)只能引領(lǐng)著他一步步構(gòu)建好自己的越來越“理直氣壯”的歪理大廈。

  他自負到不會改變。那些被他時不時提起來的反對西方物質(zhì)文明的學者,僅僅是因為他們的觀點對他有用;以他的學識,假想敵的觀點他不提起罷了。而真正狂傲的人,也會對真理謙遜。跟他觀點對立的陳獨秀,一樣自負有才且還有個共同愛好,一生卻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金庸也不停的顛覆之前的風格,幾乎所有有追求點的文藝工作者,都喜歡百變,無論是閑來無聊還是努力超越,這其實是很可愛的。

  美洲散文集里面有幾篇政客的尖酸文,相當那個啥。我沒有參加過什么辯論隊,中學時倒是參加過辯論活動,也不太記得了。就是覺得,兩種觀點存在時,自說自話,引經(jīng)據(jù)典,偷換概念,甚至攻擊,這算是觀點碰撞嗎?這樣的話,直接打架不是更好?

  比如中國人的精神,論中國婦人,論納妾,他用他的那點子中國底兒,說著英文向老外傾倒。幾句古文幾句詩詞,順帶來個其他地區(qū)的地域歧視,就代表了中國人溫文爾雅,中國婦人熱愛自虐,納妾制度完美至極。

  而面對對手,他接著用他的利口,尖銳地指出對方的技術(shù)性錯誤。于是否定其觀點。我暈,寫一個錯別字不等于不知道1+1=2。再一個招數(shù)就是書中反復重申同一觀點,現(xiàn)實中外文狂飆,睥睨眾人,沒社交禮儀了,這些個出風頭的招數(shù),哪個跟觀點的碰撞有關(guān)?這也就是那時候大家喜歡熱鬧,思想自由些。要不然,猴戲早一邊歇著去了。要學白展堂:“跳舞,我不行;打架,你不行!打架講究穩(wěn)準狠,整那些沒用的干啥。俊

  ps:他的所謂英國群氓主義,看了半天,應該說的是英國民主。德國是正義的,憎恨混亂的;而英國群氓是造成混亂,于是激發(fā)了正義的德國的軍國主義,于是戰(zhàn)了爭。該怎么做呢?把人民馴化成中國人,啥事兒也沒有了。

  人類的知識存在上萬年,不是為了一個固執(zhí)的老頭的特立于世而去為其所用。看了他的書,他被那么多人關(guān)注,是因為他用他的花里胡哨的才華與行為藝術(shù),讓時代終于記住了轉(zhuǎn)型期還有這么個聲音。就像是人類進化中,倔強的.闌尾。發(fā)了炎了,誰記不住!割了拉倒。

  ps:我覺得哈,那個經(jīng)常寫出讓人警醒的好文的蘇維埃師兄,在其他方面無疑是犀利的進取的。在涉及到憤青體系時,完全就是上面提到的第四種人。ok,完全同意西方不是好東西理論,而且從統(tǒng)治者角度講,用法家的思想治國是利于統(tǒng)治的,問題是,我們沒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癥不行嗎?利于統(tǒng)治就一定利于進步嗎?不說尋找一個在維護國家強大與保證人民權(quán)利的平衡點,不說少點七十碼李剛門,反而怪人民發(fā)帖子看韓寒。puei!就中國的歷史來講,國家掛了,絕不是人民的原因,也不一定是人民的力量,但一定是人民的痛苦。

  我暈,怎么寫這么遠,能通過不?

  讀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一文,學到了一個新詞,并獲得了新知。

  辜鴻銘先生這篇文章,在我的印象世界里留下了濃厚的一筆。這個“晚清怪才”,不同于魯迅先生那樣給人以極大的沖擊力,也不像林清玄那樣充滿著悲憫的情懷;他更像是一個指路人,給混亂中缺乏自信的中國、深陷文明危機的歐洲、甚至是整個世界的文明指出一條明路。宗旨,一目了然,自然是闡述中華文明的精神,肯定儒教傳統(tǒng)下的中華文明仍具魅力與價值。

  辜鴻銘先生在此文中寫到:“我們中國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沒有的難以言喻的東西。我已經(jīng)把這種難以形容的東西概括為溫良。如果我不為這種溫良正名的話,那么在外國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誤認為中國人體質(zhì)和道德上的缺陷——溫順和懦弱。溫良不是溫順更不是懦弱。溫良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同情和人類智慧的力量!

  “溫良”這個詞,很好的概括了中國人的品性,確實也是中華民族的品性。

  文中寫到:“這里提到的溫良,就是一種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類的智慧的溫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產(chǎn)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來源于同情的力量!睖亓紒碓从谕,卻高于同情。這是中國人刻在骨子里的力量。在我看來,溫良不是軟弱,而是消磨了粗魯和蠻狠的力量。溫良充溢在我們中國人的生活之中。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細節(jié)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人的“溫良”無處不在。

  與西方的利己主義不同,我們中國更加強調(diào)甘于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力量。這種溫良的力量延續(xù)到現(xiàn)在成為了我們在困難來臨之際的眾志成城的力量。在河南的暴雨中,許許多多的中國人都站出來,團結(jié)起來擰成一股繩,筑起了一道道堤,只為了讓更多的人可以得到保護。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整個社會的勁兒都往一處使。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擊敗暴雨,它沖刷了我們的身體乃至性命,卻沖刷不了我們的精神。

  雖然“舍小家,為大家”在國外媒體看來有些“蠢笨”,但這樣的“蠢笨”,常常使我們熱淚盈眶。剛剛過去的東京奧運會,中國人的溫良精神正在向世界傳遞,中國也在向世界展現(xiàn)獨有的大國形象。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中國人的溫良是獨特的,是樸素的,是動人的,更是不可磨滅的。于危難中勇于挑戰(zhàn),是中國人永遠的信條;內(nèi)心源源不斷支撐的力量,是中國人的溫良。

  中國精神讀后感 篇19

  “平靜而受到庇佑的心態(tài)能夠讓我們認清事物的生命:那就是充滿想象力的理智,那就是中國人的精神!边@句話是辜鴻銘這本《中國人的精神》里最想闡明的一個觀點,也便是這本書里論述的主題。

  選擇一本書就猶如選擇去了解一種思想,選擇這本書首要的原因也就是想了解到底什么是中國人的精神,想知道要從什么方面來談這個何其廣泛的“精神”二字。其次的原因也便是這位偉大的學者—辜鴻銘給我的影響,他精通九個國家的語言,獲得了13個博士學位,還翻譯很多的古文經(jīng)典到國外,在這么優(yōu)秀的一個人筆下會說出哪些不一樣的話語呢?

  或許是看的書太少,思想很淺薄,不得不說看的不是很懂,很多語言理解都有點問題的感覺,所以看的有點吃力?催@本書應該要把自己置身于寫作品的那個年代里,否則會很有意見分歧,至少在我看來如此。這本書的寫作背景是在晚清以來,中國的形象被嚴重扭曲,于是1915年被稱為“老怪物”的辜鴻銘先生就用英文寫成了《中國人的精神》,旨在用自己的筆維護中國文化的尊嚴,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

  知道這個寫作背景也就不難理解他把中國人描繪的過于美好了,他在書中寫道:“中國人最奇妙的特性,我想在此說明,是當他過著精神的、孩童般的生活時,他仍然具有精神和理性的力量,這是中世紀的基督教徒或任何其他原始的民族所沒有的”,這些過于美好在今天看來就有點自欺欺人的感覺,因為我不知道我們真的'這樣美好嗎,我有點懷疑。辜老先生還認為孔子為中國人民做的最偉大的事情是他賦予了他們一個真正的國家觀念—這是一個國家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絕對的基礎(chǔ),而且借此,他使這一觀念形成了一種信仰—國家宗教。其實我不是很懂這句話,類似這樣的有很多,所以看這本書有點艱澀。

  或許是新時代下思想的轉(zhuǎn)變,身為女子我也就很不同意書中講述的在中國,是由于妻子的無私和責任感,允許中國的男人們擁有侍女或妾,我認為一夫多妻是一種時代的烙印,也是一種制度的畸形,三從四德束縛了女子,許多的緣由致使現(xiàn)在的男女依舊不平等。思想產(chǎn)生碰撞才會真正懂得一些東西,講述了諸多碰撞,但整本書還是很富有哲學色彩,值得一讀的。這本書在討論“精神”二字時著重講述的是中國人生存的精神支柱,精神是一種微妙而靈敏的平衡,也好似一種信仰。了解自己的不足也不妄自菲薄這便是整本書透露的一種思想,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這本書無疑是轟動西方的大作,極大的維護了中國人的尊嚴。

【中國精神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于中國精神作文03-15

中國女排精神作文800字,中國女排精神作文12-14

里約中國女排精神11-08

中國的奧運精神800字12-27

中國奧運精神作文04-22

中國精神作文(通用10篇)03-15

易學與中國設(shè)計文化創(chuàng)新精神12-13

書寫新時期的中國精神優(yōu)秀作文09-17

中國奧運精神作文4篇11-13

中國奧運精神作文5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