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不同年齡幼兒科學活動記錄的指導策略
(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 國秀華)
科學教育活動中幼兒的記錄是幼兒表達科學知識經(jīng)驗的過程。由于不同年齡幼兒的認知、思維和表達表現(xiàn)的能力與水平不同,教師在指導不同年齡班幼兒作記錄時需要運用不同的方法與策略。
一、對不同年齡幼兒確定不同的記錄內容
小班幼兒在觀察事物時,僅能關注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中班幼兒則能逐漸認識和了解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簡單關系。而大班幼兒已能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發(fā)現(xiàn)事物變化的較本質的原因;诖,教師在引導幼兒認識科學內容和表達科學經(jīng)驗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幼兒的年齡差異。
例如同樣是“自然角中的種植”,教師要求小班幼兒記錄的內容是“種子生長過程中主要的生長變化”及“植物在每個生長階段典型的外形特征”,這些內容要求明確,易于小班幼兒操作。幼兒發(fā)現(xiàn)“今天,黃豆的種子發(fā)芽了,它的芽是綠顏色的”“黃豆長出葉子來了,葉子像桃心”等。到了中班,我們根據(jù)“在對比觀察中感受植物各部分的不同,初步了解植物生長中的多樣性”的目標,指導幼兒對不同植物的葉子、莖、花、果實等進行對比記錄。為了引導中班幼兒發(fā)現(xiàn)植物生長中的不同狀況,我們選取差異明顯的植物來種植,并引導幼兒觀察和記錄。如玉米和草莓,孩子們通過對比觀察,找到了十幾點差異。光葉子的不同就有不少:玉米葉子淺綠,草莓葉子深綠;玉米葉子是長形的,草莓葉子是桃心形的;玉米葉子邊緣是光滑的,草莓葉子邊緣是齒輪狀的;玉米葉子摸起來光滑,草莓葉子粗糙。孩子們對這些特征一一加以記錄,從中不僅發(fā)現(xiàn)了玉米和草莓葉子在顏色、形狀、光滑度等方面的不同,也感受了植物的多樣性。大班幼兒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有所增強,能認識到事物之間簡單的邏輯關系,因此,大班“自然角中的種植”活動的目標是“能關注到植物生長的外部條件,如植物生長需要適宜的水、土壤、溫度、陽光等”,記錄也相應地側重于這方面內容,如“種在土里和泡在水里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種在室內和室外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等等。為了讓幼兒了解冬天植物生長需要適宜的溫度,教師指導孩子們進行了“種在戶外和放在暖氣片上的植物有什么不同”的觀察記錄,幼兒發(fā)現(xiàn)室外的溫度在零下,植物根本不發(fā)芽,而室內的溫度在15度左右,植物就能發(fā)芽、長葉、開花。通過對比觀察和記錄,幼兒獲得了“植物生長需要適宜的溫度”這一科學經(jīng)驗。
又如在“小蝌蚪變青蛙”的活動中,根據(jù)不同年齡班幼兒的思維水平與表現(xiàn)能力,教師指導小班幼兒記錄的主要內容是“小蝌蚪長腿了”“尾巴沒有了”“變成青蛙”。而中班幼兒記錄的主要內容是蝌蚪變成青蛙的正確順序和階段,即“先長后腿,再長前腿,尾巴消失,變成青蛙”。大班幼兒主要記錄“蝌蚪到青蛙的細微變化以及各變化階段需要的天數(shù)”。
實踐證明,適合幼兒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能力的記錄內容,不僅能鞏固幼兒的科學經(jīng)驗,還能發(fā)展幼兒的科學觀察能力和記錄能力,促進幼兒的自我學習。
二、為不同年齡幼兒提不同的記錄工具、材料與方法
幼兒思維的發(fā)展具有從具體形象到抽象概括的特點,這決定了教師要為不同年齡班幼兒提供不同特點與結構的實驗工具、材料及方法,以支持各年齡段幼兒的學習與探究。
如在“植物長多高了”的活動中,教師為小班幼兒制作了形象直觀的長頸鹿直尺,刻度用具體形象的水果圖案表示。在制作直尺時,教師和孩子們討論“什么水果放在長頸鹿直尺的下面,什么水果放在長頸鹿直尺的上面”。孩子們說“長在地上的水果如西瓜放在最下面”“長在藤上的水果如西紅柿、黃瓜放在中間”“長在樹上的水果如蘋果放在最上面”。結果,孩子們在表達“植物長高了”時出現(xiàn)了這樣的記錄,“黃豆苗從西瓜長到西紅柿又長到蘋果了”,非常直觀形象。對于中班幼兒,教師則提供了卡通直尺,每隔10厘米一個卡通圖案,每個圖案之間被分為10等份。中班幼兒在記錄中說“植物的高度超過三個小動物,30多厘米了”,他們對植物生長情況的表達既直觀形象又逐漸趨于準確。大班幼兒具有簡單的計數(shù)和計算能力,于是教師提供了數(shù)字直尺!包S豆苗長到25厘米了”“黃豆苗長到32厘米了”,他們準確地用數(shù)字記錄和表達植物的生長情況。同時,我們還根據(jù)不同年齡班幼兒的思維及各方面能力發(fā)展的差異,指導他們運用不同方法進行記錄。小班幼兒思維直觀形象,記錄能力較弱,我們指導他們更多地采用實物黏貼、照片圖片黏貼以及簡單的繪畫等記錄方法,這些方法直觀形象,簡便易行,適合小班幼兒操作。而中班幼兒的思維雖然仍以具體形象為主,但已能理解一些簡單的符號,所以我們指導幼兒除了運用小班幼兒常用的記錄方法外,還加入了√、×、等一些幼兒易于理解的符號,來記錄具體的實驗過程。大班幼兒的思維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因此我們指導他們更加客觀、準確地記錄,表現(xiàn)出抽象、概括的特點。常用的有數(shù)字統(tǒng)計、表格等方法。另外,教師還經(jīng)常指導大班幼兒運用圖表與文字說明相結合的方法,使他們的記錄趨于準確。
如在“種子發(fā)芽了”活動中,為了激發(fā)幼兒觀察的興趣,我們選擇了一些發(fā)芽期較短的植物。種子種下以后,孩子們都盼望種子快快發(fā)芽。于是我們讓幼兒觀察記錄,“不同的種子發(fā)芽各需要多少天”,將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滲透其中。針對不同年齡班的特點,我們讓幼兒采用不同的記錄方法。小班幼兒用每天貼一粒種子圖片的記錄方法表示種子還沒有發(fā)芽,而到發(fā)芽的那天就貼一個直觀形象的芽,最后統(tǒng)計種子的粒數(shù)來得出種子發(fā)芽需要的天數(shù)。中班幼兒則每天貼一個小紅心,小紅心的個數(shù)就是種子發(fā)芽需要的天數(shù)。而大班幼兒則每天在日歷上作一個記號,最后統(tǒng)計天數(shù),記錄種子發(fā)芽期的長短。
在以上實例中,我們指導小班幼兒用實物圖片、中班幼兒用符號、大班幼兒用數(shù)字統(tǒng)計的方法記錄種子發(fā)芽的天數(shù),正是考慮到了幼兒的思維從具體形象逐漸到抽象概括的發(fā)展特點。
三、對不同年齡幼兒,教師介入的程度和組織形式不同
不同年齡班幼兒有關觀察記錄的經(jīng)驗與能力不同,決定了教師指導的程度要有差異。
小班幼兒細致和持續(xù)觀察事物的能力不足,自主性不夠,他們離開教師的直接引導,就難以進行長久的觀察和自覺的記錄。所以,對小班幼兒的科學觀察和記錄,教師要采用系統(tǒng)的、直接參與式的引導方式,帶動、啟發(fā)、鼓勵幼兒參與觀察并記錄科學發(fā)現(xiàn)。中班幼兒有了一些記錄的經(jīng)驗和技能,自主性也有一定的發(fā)展,有獨立探索、自我學習的需求與愿望,教師可適當放手,根據(jù)幼兒探究和記錄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指導,鼓勵幼兒獨立探究和記錄。教師還可以組織和引導幼兒就記錄問題進行交流和討論。如在觀察蝌蚪時,教師提出“猜猜看小蝌蚪喜歡吃什么,并把它記錄下來”,這一要求大大激發(fā)了幼兒主動觀察、記錄的興趣。大班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強,在記錄方法上表現(xiàn)出較強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師應給予充分的信任與表現(xiàn)的機會,讓幼兒按小組或獨立完成實驗觀察和記錄,教師可階段性參與幼兒的經(jīng)驗分享活動,幫助幼兒整理、提升經(jīng)驗,以引領幼兒進一步觀察與記錄。如大班“裝米豆”活動,在“你想用什么方法將三種不同的米豆裝進一個瓶子里”的問題探究中,有12名幼兒就“要搖晃瓶子才能裝得更多”這一具體的做法創(chuàng)造了五種不同的、個性化的記錄方法。教師就這一現(xiàn)象組織幼兒進行交流、討論,幼兒十分自信地介紹自己的方法,并對同伴的記錄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這一過程較好地促進了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提高了幼兒獨創(chuàng)性、個性化的科學記錄能力。
不同年齡班幼兒學習自主性程度的差異也直接影響科學記錄的組織形式。比如我們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由于小班幼兒沒有自覺記錄的意識和管理記錄工具、材料的能力,他們不但不會自覺記錄,還會將個人記錄本畫得亂七八糟。教師不僅要時時叮囑幼兒記錄,還要手把手地教他們記錄,更要防止幼兒將記錄本弄丟、弄壞。而集體記錄是幼兒在教師的帶領下共同觀察和記錄一個具體的事物,因而更適合小班。在組織小班幼兒記錄小蝌蚪變青蛙的記錄過程中,我們采用個人、集體呈現(xiàn)的形式,即在墻面的低矮處設置一面大的展示墻,教師指導每個幼兒及時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加以記錄,并張貼在展示墻上。這樣既反映了小蝌蚪變化的情況,又減輕了幼兒的記錄負擔。又如中班幼兒有了一定的學習自主性,但缺乏自覺性和持久性,需要有人提醒和帶領,因此我們較多地采用小組記錄方式,同時結合集體記錄。如在記錄小蝌蚪變青蛙時,我們將幼兒分成紅、黃、藍、綠隊四個小組,每個小組由一個小組長負責記錄本的管理、記錄及經(jīng)驗匯報。這種方式不僅能及時有效地記錄信息,還能分享記錄的信息和記錄經(jīng)驗,鍛煉幼兒的合作能力。大班幼兒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較強,能持續(xù)地關注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并自覺記錄,而個人記錄是幼兒自主自覺的記錄形式,因此我們在組織大班幼兒記錄時,以個人記錄為主,結合集體記錄。如在記錄種子生長變化的過程中,我們給每個幼兒一本記錄本,讓他們階段性地觀察和記錄種子的生長變化。在后期的經(jīng)驗測查活動中,當教師詢問幼兒“小種子要多少天才會發(fā)芽”時,大班幼兒會馬上從自然角里拿出自己的觀察記錄本,并根據(jù)記錄內容詳細地講述種子的生長變化過程。孩子們不僅獲得了較客觀、準確的科學經(jīng)驗,也鍛煉了自主觀察記錄的能力。
綜上所述,不同年齡班幼兒的發(fā)展水平不同,決定了幼兒科學活動記錄內容、工具材料、方式方法及組織形式都會有差異。教師要認真分析幼兒的心理認知特點,采取適宜的指導策略,使幼兒的科學活動記錄留下科學探究的足跡,成為幼兒自我學習、自主學習的有利工具。
來源:《幼兒教育》2007.11
【對不同年齡幼兒科學活動記錄的指導策略】相關文章:
對不同年齡幼兒科學活動記錄的指導策略04-30
幼兒園大中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及指導策略10-28
幼兒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指導策略04-30
幼兒美術欣賞活動指導策略論文04-27
幼兒科學探究性學習的特點、指導原則及策略04-30
科學活動記錄例談04-30
不同年齡的養(yǎng)生要求05-01
小班幼兒角色游戲指導策略論文04-27
指導過程記錄405-01
開題報告指導記錄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