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榧子
榧子
榧子(榧子)
榧子,又稱香榧、赤果、玉山果、玉榧、野極子等,是一種紅豆杉科植物的種子,其果實外有堅硬的果皮包裹,大小如棗,核如橄欖,兩頭尖,呈橢圓形,成熟后果殼為黃褐色或紫褐色,種實為黃白色,富有油脂和特有的一種香氣,很能誘人食欲。榧子和其他植物種實一樣,含有豐富的脂肪油,而且它的含量高達51.7%,甚至超過了花生和芝麻。榧子中含有的乙酸芳樟脂和玫瑰香油,是提煉高級芳香油的`原料。
目錄 形態(tài)特征 地理分布 生長習性 栽培技術 收縮展開 形態(tài)特征常綠喬木,高達25米,胸徑55cm。樹皮灰褐色,枝開張,小枝無毛。葉呈假二列狀排列,線狀披針形,長1.2~2.5厘米,寬2~3毫米,愈向上部愈狹,先端突刺尖,基部幾成圓形,全緣,質堅硬,上面暗黃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中肋顯明,在其兩側各有一條凹下黃白色的氣孔帶。花單性,通常雌雄異株;雄花序橢圓形至矩圓形,具總花梗,雄蕊排成4~8輪,花藥4室;雌花無梗,成對生,只1花發(fā)育,基部具數(shù)對交互對生的苞片,胚珠1,直生。種子核果狀、矩狀橢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2~3厘米,先端有小短尖,紅褐色,有不規(guī)則的縱溝;胚乳內縮或微內縮;ㄆ4月。種子成熟期為次年10月。生長于山坡,野生或栽培。 為紅豆極科植物榧的種子。果實大小如棗,核如橄欖,呈橢圓形,富有油脂并有一種特殊香氣,很能誘人食欲。 干燥的種子呈卵圓形,長2~4厘米,表面灰黃色或淡黃棕色,有縱皺紋,一端鈍圓,有一橢圓形的疤痕,色較淡,在其兩側各有一個小突起,另一端稍尖,外殼質硬脆,破開后內面紅棕色,有麻紋。種仁卵圓形,皺而堅實,表面有灰棕色皺縮的薄膜,仁黃白色,有油性。氣微香,味微甜。以個大、殼薄、種仁黃白色、不泛油、不破碎者為佳。主產浙江,湖北、江蘇,安徽、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亦產。
地理分布分布于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本植物的根皮(榧根皮)、花(榧花)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長習性生于溫暖濕潤的黃壤、紅壤及黃褐壤土,多數(shù)省區(qū)常生于海拔1000-1200米以下的森林中。
栽培技術生物學特性:榧適宜生長在涼爽多霧、潮濕的環(huán)境,幼時耐蔭蔽,開花結果期則需充足光照。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或微酸性壤土栽培為好,干旱瘠薄的地方不宜栽培。 栽培技術:用種子、扦插、壓條、分根均可繁殖。 種子繁殖:秋播或春季2-3月上旬播種。條播,溝寬10cm,深10cm,覆土厚度為種子直徑的2倍,播后蓋章,每1hm播種最1500kg。幼苗出土后揭去蓋草,反搭棚遮蔭。第2年春季,按行距35cm,株距15cm移植。移植后澆水數(shù)日,以保成活。 扦插繁殖:剪取硬枝,在畦上每隔25cm開溝一條,將插條靠溝一邊排列,覆土壓實,露出地面1/3,次年早春定植。 壓條繁殖:春季選近根新枝,彎曲至近地面,切傷部分外皮,用土堆埋節(jié)傷部分,澆水次年早春先將連接老樹一端節(jié)斷,秋天移栽定植。 分根繁殖:早春將叢生的新株分開定植,經(jīng)常澆水,直至成活。 田間管理:每年都應進行中耕除草,培土追,定植5年后須進行嫁接及整枝、修剪。 病蟲害防治:主要有天牛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