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肉蓯蓉
肉蓯蓉
肉蓯蓉(肉蓯蓉)
肉蓯蓉:屬列當科瀕危種,別名大蕓、寸蕓、蓯蓉、查干告亞(蒙語)。肉蓯蓉是一種寄生在沙漠樹木梭梭、紅柳根部的寄生植物,它們沒有葉綠素,從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寄主中吸取養(yǎng)分及水份。對土壤、水分要求不高,是一項較有前景的產(chǎn)業(yè)。分布于內(nèi)蒙古、寧夏、甘肅和新疆,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是中國傳統(tǒng)的名貴中藥材,也是歷代補腎壯陽類處方中使用頻度最高的補益藥物之一。有補腎,益精,潤燥,滑腸功效。
目錄 形態(tài)特征 生長習性 分布情況 保護現(xiàn)狀 形態(tài)特征高大草本,高40-160厘米,大部分地下生。莖不分枝或自基部分2-4枝,下部直徑可達5-10(-15) 厘米,向上漸變細,直徑2-5厘米。葉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0.5-1.5厘米,寬1-2厘米,生于莖下部的較密,上部的較稀疏并變狹,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2-4厘米,寬0.5-1厘米,兩面無毛;ㄐ蛩霠,長15-50厘米,直徑4-7厘米;花序下半部或全部苞片較長,與花冠等長或稍長,卵狀披針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連同小苞片和花冠裂片外面及邊緣疏被柔毛或近無毛;小苞片2枚,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與花萼等長或稍長;ㄝ噻姞睿L1-1.5厘米,頂端5淺裂,裂片近圓形,長2.5-4毫米,寬3-5毫米;ü谕矤铉娦危L3-4厘米,頂端5裂,裂片近半圓形,長4-6毫米,寬0.6-1厘米,邊緣常稍外卷,顏色有變異,淡黃白色或淡紫色,干后常變棕褐色。雄蕊4枚,花絲著生于距筒基部5-6毫米處,長1.5-2.5厘米,基部被皺曲長柔毛,花藥長卵形,長3.5-4.5毫米,密被長柔毛,基部有驟尖頭。子房橢圓形,長約1厘米,基部有蜜腺,花柱比雄蕊稍長,無毛,柱頭近球形。蒴果卵球形,長1.5-2.7厘米,直徑1.3-1.4厘米,項端常具宿存的花柱,2瓣開裂。種子橢圓形或近卵形,長約0.6-1毫米,外面網(wǎng)狀,有光澤;ㄆ5-6月,果期6-8月。
生長習性生于海拔225-1150m的荒漠中,寄生在藜科植物梭梭、白梭梭等植物的根上。 喜生于輕度鹽漬化的松軟沙地上,一般生長在沙地或半固定沙丘、干涸老河床、湖盆低地等,生境條件很差。適宜生長區(qū)的氣候干旱,降雨量少,蒸發(fā)量大,日照時數(shù)長,晝夜溫差大。土壤以灰棕漠土、棕漠土為主。寄主梭梭為強早生植物。由梭梭組成的梭梭荒漠為亞洲中部荒漠區(qū)中分布最廣、最典型的荒漠植被類型。分布在礫質(zhì)戈壁上的梭梭高不過1 米,伴生植物有膜果麻黃、木霸王、泡泡刺、短葉假木賊等。這種膜果麻黃梭梭礫漠上,一般沒有肉蓯蓉寄生。在鹽漬化土壤上的梭梭高3-5 米,群落蓋度約20-45% ,伴生植物有琵琶柴、檉柳、幾種鹽爪爪以及鹽生草等,為梭梭琵琶柴壤漠。在沙地或半固定沙丘上的梭梭高約1.5-3 米,群落蓋度約10-40% ,伴生著一些沙生植物,為梭梭沙漠。肉蓯蓉主要分布在這兩種梭梭植被類型的`分布地區(qū)。梭梭是粗壯軸根型植物,根系強大,生長5-7 年的梭梭垂直根達2 米以下,最深可達5 米以下;側(cè)根一般水平伸展,可長達數(shù)米,根據(jù)積沙厚度出現(xiàn)分層生長。肉蓯蓉多寄生在30-100 厘米深的側(cè)根上。
分布情況分布于內(nèi)蒙古、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 肉蓯蓉僅分布于西北干旱地區(qū),以內(nèi)蒙古和新疆為主產(chǎn)地,內(nèi)蒙古最多,但藥材商品來源還有管花肉蓯蓉、迷肉蓯蓉、鹽生肉蓯蓉等。其中蘊藏量50萬公斤以上的有新疆且末、阿瓦提、民豐,內(nèi)蒙古阿拉善右旗、烏拉特后旗、額濟納旗,新疆的烏蘇、精河、皮山、察布查爾、富蘊、于田、沙雅、若羌、哈巴河、福海、庫爾勒、柯坪等地。
保護現(xiàn)狀肉蓯蓉為名貴中藥,有經(jīng)濟價值。它也是古地中海殘遺植物,對于研究亞洲中部荒漠植物區(qū)系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瀕危種。肉蓯蓉由于被大量采挖,其數(shù)量已急劇減少。據(jù)調(diào)查,每千株寄生植物梭梭中,僅有7株肉蓯蓉。又因梭梭是駱駝的優(yōu)良飼料和當?shù)厝罕姷娜剂希虼诉^度放牧和大量砍挖梭梭,也促使肉蓯蓉處于臨危的境地。應(yīng)建立較大面積的以保護肉蓯蓉為重點的梭梭保護區(qū),嚴禁砍伐梭梭和采挖肉蓯蓉,并積極進行人工繁殖,擴大其分布區(qū),F(xiàn)阿拉善專區(qū)已經(jīng)退耕還林建立保護區(qū)200百萬畝,人造林地40萬畝。
【肉蓯蓉】相關(guān)文章:
荒漠肉蓯蓉生活史研究05-02
赤霉素對肉蓯蓉種子萌發(fā)的影響研究04-26
肉蓯蓉揮發(fā)性化學成分分析04-26
栽培管花肉蓯蓉中苯乙醇苷的乙醇提取工藝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