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血小板
血小板(blood platelet)是哺乳動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形狀不規(guī)則,比紅細胞和白細胞小得多,無細胞核,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數(shù)量為(1~3)×10^11個/L,它有質膜,沒有細胞核結構,一般呈圓形,體積小于紅細胞和白細胞。血小板在長期內被看作是血液中的無功能的細胞碎片。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化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較恒定的數(shù)量(如人的血小板數(shù)為每立方毫米10~30萬),在止血、傷口愈合、炎癥反應、血栓形成及目錄
概念 計數(shù)意義 生成過程 形態(tài)結構 收縮展開 概念直到1882年 意大利 醫(yī)師 J.B.比佐澤羅 發(fā)現(xiàn)它們在 血管 損傷后的止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低等 脊椎動物 圓口綱有紡錘細胞起凝血作用, 魚綱 開始有特定的 血栓細胞 。 兩棲 、 爬行 和 鳥綱 動物血液中都有血栓 細胞 ,血栓細胞是有 細胞核 的梭形成橢圓形細胞,功能與血小板相似。 無脊椎動物 沒有專一的血栓細胞,如軟體動物的變形細胞兼有防御和創(chuàng)傷治愈作用。 甲殼動物 只有一種 血細胞 ,兼有 凝血作用 。
血小板為圓盤形,直徑1~4微米到7~8微米不等,且個體差異很大(5~12立方微米)。血小板因能運動和變形,故用一般方法觀察時表現(xiàn)為多形態(tài)。血小板結構復雜,簡言之,由外向內為3層結構,即由外膜、單元膜及膜下 微絲 結構組成的外圍為第1層;第2層為凝膠層, 電鏡 下見到與周圍平行的微絲及微管構造;第3層為微器官層,有線粒體、致密小體、殘核等結構。
血小板正常值:(100到300)×10^9個/L.
計數(shù)意義血小板計數(shù)的概念 是指計數(shù)單位容積血液中血小板的數(shù)量,血小板計數(shù)的正常值為100~300×10^9/L。血小板減少是引起出血時間延長,嚴重損傷或在激狀態(tài)可發(fā)生出血。當血小板計數(shù)<50×10^9/L時,輕度損傷可引起皮膚粘膜紫癜,手術后可以出血;當血小板計數(shù)<20×10^9/L時,常有自發(fā)性出血。一般認為,當血小板計數(shù)<20×10^9/L時,需要預防性輸入血小板。如果血小板計數(shù)>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則手術過程不至于出現(xiàn)明顯出血。
1.血小板增多: 當血小板計數(shù)>400×10^9/L時即為血小板增多,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常見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等;血小板增多癥常見于急慢性炎癥,缺鐵性貧血及癌癥患者,此類增多一般不超過500×10^9/L,經(jīng)治療后情況改善,血小板數(shù)目會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術后血小板會有明顯升高,常高于600×10^9/L,隨后會緩慢下降到正常范圍。
2.血小板減少: 當血小板計數(shù)<100×10^9/L即為血小板減少,常見于血小板生成障礙,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壞增多,如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消耗過度如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家族性血小板減少如巨大血小板綜合征等。
生成過程由 骨髓 造血組織中的 巨核細胞 產(chǎn)生。多功能 造血干細胞 在造血組織中經(jīng)過定向分化形成原始的巨核細胞,又進一步成為成熟的巨核細胞。成熟的巨核細胞膜表面形成許多凹陷,伸入胞質之中,相鄰的凹陷細胞膜 在凹陷深部相互融合,使巨核細胞部分胞質與母體分開。最后這些被細胞膜包圍的與巨核細胞胞質分離開的成分脫離巨核細胞,經(jīng)過骨髓造血組織中的血竇進入 血液循環(huán) 成為血小板。新生成的血小板先通過脾臟,約有1/3在此貯存。貯存的血小板可與進入循環(huán)血中的血小板自由交換,以維持血中的正常量。每個巨核細胞產(chǎn)生血小板的數(shù)量每立方毫米大約200~8000,一般認為血小板的生成受血液中的 血小板生成素 調節(jié),但其詳細過程和機制尚不清楚。血小板壽命約7~14天,每天約更新總量的1/10,衰老的血小板大多在 脾臟 中被清除。
形態(tài)結構血小板描述:細胞碎片, 體積 很小,形狀不規(guī)則,常成群分布在 紅細胞 之間。
循環(huán)血 中正常狀態(tài)的血小板呈兩面微凹、橢圓形或圓盤形,叫做循環(huán)型血小板。人的血小板平均直徑約2~4微米,厚0.5~1.5微米,平均體積7立方微米。血小板雖無細胞核,但有細胞器,此外,內部還有散在分布的顆粒成分。血小板一旦與創(chuàng)傷面或玻璃等非血管內膜表面接觸,即迅速擴展,顆粒向中央集中,并伸出多個偽足,變成 樹突 型血小板,大部分顆粒隨即釋放,血小板之間融合,成為粘性變形血小板。樹突型血小板如及時消除其刺激因素還能變成循環(huán)型血小板,粘性變形的血小板則為不可逆轉的改變。血小板有復雜的結構和組成。血小板膜是附著或鑲嵌有 蛋白質 雙分子層的脂膜,膜中含有多種 糖蛋白 ,已知糖蛋白Ⅰb與粘附作用有關,糖蛋白Ⅱb/Ⅲa與聚集作用有關, 糖蛋白Ⅴ 是凝血酶的受體。血小板膜外附有由 血漿蛋白 、 凝血因子 和與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有關分子組成的血漿層(血小板的外覆被)。血小板胞漿中有兩種管道系統(tǒng):與表面相連的開放管道系統(tǒng)和致密管系統(tǒng)。前者是血小板膜內陷在胞漿中形成的錯綜分布的管道系統(tǒng),管道的膜與血小板膜相連續(xù),管道膜內表面也有與血小板膜一樣的外覆層,通過此管道系統(tǒng),血漿可以進入血小板內部,從而擴大了血小板與血漿的接觸面積,由于存在這套與表面相連的發(fā)達的管道系統(tǒng),使血小板形成與海綿相似的結構;后者即致密管系統(tǒng)的管道細而短,與外界不通,相當內質網(wǎng)。血小板周緣的血小板膜下有十幾層平行作環(huán)狀排列的微管,近血小板膜處還有較密的微絲(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它們與血小板的形態(tài)的維持及 變形運動 有關。血小板內散在著兩種顆粒:α顆粒和致密顆粒。α顆粒內容物是中等電子密度,有的顆粒中央還有電子密度較高的芯。α顆粒中含 纖維蛋白原 、血小板第4因子、組織蛋白酶A、組織蛋白酶D、 酸性水解酶 等。致密顆粒內容物電子密度極高,含有5-羥色胺、ADP、ATP、鈣離子、 腎上腺素 、抗血纖維蛋白酶、 焦磷酸 等。另外,在血小板中還存在有 線粒體 、糖原顆粒等。
【血小板】相關文章:
平均血小板體積偏低04-30
捐獻血小板倡議書02-06
研究發(fā)現(xiàn)拼接過程在人類血小板中也存在05-01
什么情況下血小板可能會減少?05-06
星形膠質細胞分泌血小板反應蛋白(TSP)促進神經(jīng)突觸形成04-30
放射工作人員血型與血紅蛋白、白細胞和血小板改變的關系分析04-28
放射工作人員血型與血紅蛋白、白細胞和血小板改變的關系分析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