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亚洲二区亚洲三区,国产成人高清在线,久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看,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牛牛,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完整版,狠狠夜色午夜久久综合热91,日韩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

時間:2024-03-14 21:08:42 好文 我要投稿

《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

《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1

  作品原文

《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

  愚公移山

  太行1、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萬仞4,本在冀州5之南,河陽6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7九十,面山而居8。懲9山北之塞10,出入之迂11也。聚室而謀12曰:“吾與汝13畢力平險14,指通豫南15,達于漢陰16,可乎?”雜然相許17。其妻獻疑18曰:“以19君之力,曾20不能損21魁父22之丘23,如太行、王屋何?且24焉25置26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27擔者三夫28,叩石墾壤,箕畚29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30妻有遺男31,始齔32,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33,始一反焉34。

  河曲35智叟36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37。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38,其39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40曰:“汝心之固41,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42,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43也,而山不加增,何苦44而不平?”河曲智叟亡45以應。

  操蛇之神46聞之,懼其不已47也,告之于帝48。帝感其誠49,命夸娥氏50二子負51二山,一厝52朔東53,一厝雍54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55焉。

  詞句注釋

  1、太行山: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

  2、王屋山: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

  3、方:方圓,指面積,這里指周圍的意思。

  4、仞(ren):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現(xiàn)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的地區(qū)。

  6、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陰,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陽。

  7、且:副詞,將近。

  8、面山而居:面對著山居住,即住在山北。

  9、懲(chéng):戒,這里是“苦于、為什么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繞遠。

  12、聚室而謀:集合全家來商量。室,家。

  13、汝:你。這里做復數(shù)看,為“你們”的意思。

  14、畢力平險: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

  16、漢陰: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

  17、獻疑:提出疑問。

  18、以:憑借。

  19、雜然相許:紛紛表示贊成。雜然,紛紛的樣子。許,贊同。

  20、損:削減。

  21、曾(zēng):副詞,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也……”,常與“不”連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xiàn)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zhèn)境內(nèi)?╧uí)。

  23、丘:土堆。

  24、且:況且。

  25、置:安放。

  26、焉:疑問代詞,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種用竹片或柳條編成的器具。這里是用箕畚裝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孀妻,寡婦。

  31、遺男:遺孤,單親孤兒,遺腹子。

  32、齔(chèn):兒童換牙齒,乳齒脫落后重新長恒齒。這里始齔表示年齡,約七八歲。齔,換牙。

  33、寒暑易節(jié):冬夏換季,指一年的時間。易,交換。節(jié),季節(jié)。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語氣助詞。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縣西。

  36、叟(sǒu):老頭。

  37、惠:同“慧”,聰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什么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39、長息:長嘆。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徹,通。

  42、匱(kuì):竭盡的意思。

  43、雖我之死:即使我死了。雖,即使。之,用在主謂之間,無實意。

  44、苦:愁。

  45、亡(wú)以應:沒有話來回答。亡,通“無”。

  46、操蛇之神:神話中的山神,手里拿著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懼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話中的天帝。

  49、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感,被什么感動。

  50、夸娥氏:神話中力氣很大的神。

  51、負: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qū),指山西省的東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現(xiàn)今陜西、甘肅省一帶地區(qū)。

  55、隴斷:即壟斷,山岡高地!半]”通“壟”。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白話譯文

  傳說中的太行、王屋兩座山,周圍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以北(的地方)。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接近九十,向著山居住。他苦于山區(qū)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家人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庇谑怯薰暑I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簸箕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太不聰明了!就憑借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思想真頑固,頑固得無法改變,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還怕挖不平嗎?”河岸上的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創(chuàng)作背景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成書于戰(zhàn)國前期。在當時生產(chǎn)力極不發(fā)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xiàn)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話式的結(jié)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作品鑒賞

  《愚公移山》主題思想即恒道。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難,堅持斗爭,定能獲得事業(yè)上的成功,這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fā)。

  這則寓言一開始簡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當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繞山而行,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第一段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襯托移山的艱難。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務越艱巨愚公的品質(zhì)也就越突出。這是故事的背景,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愚公主張?zhí)岢鲆粕,家里人提出運土方案,率領幾人便馬上開始行動。

  第三段寫愚公對智叟的駁斥,這是情節(jié)的發(fā)展。愚公和智叟的對話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堅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淺,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寫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派神將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實現(xiàn)了。

  文章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道理。

  藝術手法

  敘事者角色

  《愚公移山》的受敘事者有:北山愚公、愚公家人(主要包括其妻子、能挑擔子的三兒孫和孤兒寡婦)以及反派人物智叟。從道家的角度看,還有幾個神:上帝、山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也都是受敘事者,這里的“夸娥氏”原為“夸蛾氏”應該是“螞蟻神”之意,因為“娥”與“蛾”在古代是可以通假的。由于“蛾”與“娥”相通的原因,所以自古至今有不少人誤“夸蛾”為“夸娥”。古文里“蛾”通“蟻”,而“夸”為“巨大的意思”,因此“夸娥氏”也就是“螞蟻大力神”。

  《愚公移山》的真實讀者就是聽眾和閱讀文本的讀者。隨著時代的變遷,即敘述時間與故事時間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真實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往往也發(fā)生變化,即便是同一時代的真實讀者也會出現(xiàn)對文本有理解、不解和曲解的現(xiàn)象。

  常規(guī)敘事

  所謂“常規(guī)敘事研究”就像前面提到的科學敘事,即單義直接表述。相當于真實讀者把原來的古文解釋一通,了解故事內(nèi)容即可。

  《愚公移山》文本譯文:“北山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

  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挖下來的泥土石頭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道:‘把它們?nèi)拥讲澈5倪吷,隱土的北面!谑锹暑I挑擔子的三個兒孫,敲鑿石頭,挖掘泥土,用箕畚搬運到渤海的邊上!

  “山神聽說愚公移山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漢水的南邊,再沒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故事的前面部分描寫的是事實,后面部分從“山神聽說愚公移山”描寫的是虛構(gòu)的事物。

  傳統(tǒng)敘事寓意

  傳統(tǒng)的敘事寓意指遇上困難時要發(fā)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持之以恒,爭取最后的勝利。這是一個經(jīng)典的敘事手法,而且寓意深刻。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現(xiàn)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難,堅持斗爭,定能獲得事業(yè)上的成功,這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fā)。

  文本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對話,蘊含著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頗能發(fā)人深省。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叟的“笑”,是對愚公移山不屑一顧的輕蔑情態(tài);智叟的“止”,是對愚公移山不以為然而進行粗暴的干涉。這個自以為多智的老頭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所以脫口而出,給愚公潑冷水。智叟譏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與愚公的妻子相同,便兩者態(tài)度迥異,一個是自視其高,加以阻撓,一個是提疑問,目的是為解決問題。

  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對智叟的冷嘲熱諷,先報之以一聲長嘆,表示遺憾想不到智叟竟是這樣的木然無知,接著,針鋒相對地進行駁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出語尖銳犀利,畢露鋒瓦。這段話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闡述了“有限”和“無限”的樸素的辯證關系,進一步表現(xiàn)了愚公迎難而上的精神。

  智叟只看到愚公的“殘年余力”及山高難以削平的一面,而看不到人類延續(xù)不斷及山不會增高的一面,所以堪稱“固不可徹”,比起愚公的目光來實是短淺。愚公藐視大山,敢于移山,知難而進,堅韌不拔,是因為他看到了人的作用,通過努力,事物是能夠轉(zhuǎn)化的。由此可見愚公形愚而實智。

  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勝利,矛盾獲得了解決,作為故事的結(jié)局,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由于古代生產(chǎn)力和自然科學不發(fā)達的緣故,往往幻想著能有超人力量來幫助人們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運用了浪漫主義的藝術想象,寫“操蛇之神”聽說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來,將此事告訴了“天帝”,“帝感其誠”,就派遣了兩個大力士把兩座大山背走了。

  這顯然是神話,在客觀理實中是不存在的,但卻反映了當時人們有“人定勝天”的強烈愿望,和變革大自然的雄偉氣魄,也反映了作者對作品中所闡述的哲理思想的堅信,以神話的形式給予了肯定。寄未來理想的實現(xiàn)于神話,寓哲理思想于想象,作者這樣寫,就是為了讓人們在精神是得到鼓舞,在情緒上受到感染。

  藝術特色

  第一,對比手法的運用相當成功。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強調(diào)矛盾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確,就以“子子孫孫無窮匱”與“山不加增”對比;為了表現(xiàn)移山時不畏艱險的氣概,激勵人們?nèi)フ莆者@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孫荷擔者三夫”的家庭,“始齔”的助手,與“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對比;為了說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顯示這一哲理思想所產(chǎn)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開始的“笑而止之”與被駁后的“無以應”對比,等等,在對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藝術形象的塑造。

  第二,故事情節(jié)的安排比較巧妙。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卻寫得曲折多姿,波瀾起伏,加之行文緊湊,筆墨舒灑自如,令人讀后興味盎然。文章擺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寫愚公“聚室而謀”,全家人紛紛表示贊成,接著就該是行動起來一起移山,誰知愚公之妻獻疑,產(chǎn)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不解決,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決。經(jīng)過討論,商量了辦法,出現(xiàn)了移山勞動的盛況,接著就該是苦戰(zhàn)不休,不料跳出來個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礙,老愚公就和智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這樣既突顯了愚公精神的可貴,同時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在一個僅有300余字的簡單的故事里,將較多的矛盾集中起來描寫,能夠收到戲劇性的藝術效果,否則順流平坡地寫下去,還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強調(diào)的內(nèi)容得不到強調(diào),不能使主題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圓滿地表達出來。一般地講,從簡單中見復雜,在情節(jié)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處理得不好,就會使人感到復雜中仍然顯得簡單。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簡單,但由于在情節(jié)的處理上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從矛盾相繼出現(xiàn)的尖銳性上去顯示復雜性,這樣就增強了文章跌宕的氣勢,引人入勝。解決矛質(zhì),沒有簡單化,愚公說服其妻,不是以空話大話壓服,而是靠眾人拿出辦法;駁倒智叟,不是泛泛頂撞,而是據(jù)理而言。

  名家評論

  世人始知愚公之遠大,未可測已;夸娥之神力,何其壯哉!儻若不收遺男之助,荷從智叟之辨。則居當困蒙,往必遇蹇,終為丈夫之淺。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則愚公之道行?陀懈卸鴩@曰:事雖殊致,理或相假。多岐在於亡羊,齊物同於指馬。我修詞而忘倦,彼移山之不舍。吾亦安知夫無成與有成,諒歸功於大冶。在這里,作者提出的愚公移山之人道與天道說。提出了“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的思想。移山之既成,在于“愚公之道行”,“體道以通神”,因而人天同心,最終獲得有成。

  人道大于天道,天地同心,人能感天,這是唐代人通過解讀愚公移山而得到的哲學思想和精神。不論是究其“志氣”、“自成”,還是“精誠之心”,都是持肯定、贊揚的態(tài)度來肯定愚公這個形象的。以此訓寓后人。

  這個故事從前也和別的普通寓言一般,鮮為人知。自從毛澤東主席在一次講話中,提到了這個故事后,就變得家喻戶曉。通過寫智叟的膽小怯弱反襯了愚公的堅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對比告訴人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人物形象

  愚公

  愚公要移山,不是頭腦一時發(fā)熱,而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確!皯捅鄙街鋈胫亍,說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懲,苦。這里是意動用法。塞,閉塞,堵塞,指阻礙交通。迂,繞遠道兒。全句是說苦于北山擋道,出來進去要繞遠,很不方便。這句話說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體會,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們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謀”,立即得到熱烈的贊同。這是從消極方面說的。

  從積極方面說,對于搬掉兩座山會給人們帶來什么好處,愚公心中也是有數(shù)的!爸竿ㄔツ,直達漢陰”,說的就是移山之利。這里的“指通”“直達”都有筆直地來往的意思,與上文“塞”“迂”相對應?梢娪薰珜σ粕降睦﹃P系,早已考慮再三了。

  其次,對于山能夠移走這一點,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駁智叟的一段話里,就說得十分清楚。這段話是用“頂針”的修辭方法寫的,一句頂著一句,層層緊扣,充分說明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

  最后用“無窮匱也”做結(jié)束,肯定了人力的無窮無盡,很有說服力。接著用“而”字一轉(zhuǎn),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會“更增高”。這樣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結(jié)論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這說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對人力和自然的發(fā)展變化關系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智叟

  智叟是一個自作聰明的老人。他輕視愚公,反對移山。文中寫智叟的文字不多,卻把這個自以為是的老頭刻畫得淋漓盡致。他對愚公移山“笑而止之”。這種笑是嘲笑,是輕蔑,顯得既傲慢又武斷!吧跻,汝之不惠”,用倒裝句強調(diào)愚公不聰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對愚公的輕視。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說“憑你這一大把年紀和剩下的一點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塊石頭怎么樣呢?”這話說得尖刻、夸張,帶有明顯的嘲諷口吻。用“其”加強反問語氣。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對移山的頑固態(tài)度。但最后他反被愚公駁斥得“亡以應”。

  智叟從開始時的振振有詞,教訓別人,到被駁得啞口無言,一副窘態(tài),這正是自作聰明的人應得的下場。智叟目光短淺,知難而退,無所作為又信口開河、好為人師,這種人自以為是,其實不過是賣弄小聰明罷了。

  作者簡介

  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稱“圄寇”“國寇”),是戰(zhàn)國前期的道家人,鄭國人。

  終生致力于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

  先后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書,其余篇章均已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黃帝神游》、《愚公移山》、《杞人憂天》。

  列子一生安于貧寒,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約十萬多字。現(xiàn)在流傳有的《列子》一書,其作品在漢代以后已有所散失,現(xiàn)存八篇《天瑞》《皇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湯問》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文為流傳。

  列子一向低調(diào),有所謂“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可見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說的“和光同塵”的境界,故而列子在歷史上的事跡也很少。這樣解釋某些人認為列子是后人假托的也不過分。

《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2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這)兩座山,(占地)方圓七百里,高七八萬尺,本來在冀州的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面對著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堵塞交通,出來進去(都要)繞路,就集合全家來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在漢水南岸到達,可以嗎?”(大家)紛紛表示贊成。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借您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鏟平,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眾人紛紛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去,隱土的北面!庇谑牵ㄓ薰┞暑I(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開墾土地,用箕畚裝了(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才剛剛換牙,也跳跳蹦蹦前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他)才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一位聰明的老者譏笑愚公并制止他(干這件事),說:“你太不聰明了!就憑你衰殘的年齡和剩下的力量,連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毀掉,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然而山卻不會增加高度,何愁挖不平?”河灣上的智老頭沒有話來回答。

  手里拿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將這件事告訴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負著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東,一座放在雍南。從此,冀州的南部,(到)漢水南岸,沒有山岡阻隔了。

  注釋

  1.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間。

  2.王屋山——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

  3.方——指面積。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計算面積,用截長補短的辦法,把不規(guī)則的邊長變成正方形,再計算它的面積。

  4.高萬仞——形容極高;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現(xiàn)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的地區(qū)。

  6.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陰,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陽。

  7.且——將近。

  8.面山而居——面對著山居住。

  9.懲(chéng)——戒,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為苦。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繞遠。

  12.聚室而謀——集合全家來商量。室,家。

  13.汝——你。這里是復數(shù)“你們”的意思。

  14.畢力平險——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

  16.漢陰——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漢陰,漢水南岸。

  17.獻疑——提出疑問。

  18.以——憑借。

  19.雜然相許——紛紛表示贊成。雜然,紛紛的樣子。許,贊同。

  20.君——稱呼“您”。

  21.損:——削減。

  22.曾(céng)——用在否定副詞“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勺g為“連……都……”。

  23.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xiàn)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zhèn)境內(nèi)。

  24.丘——土堆。

  25.置——安放。

  26.且——連詞,況且。

  27.焉——疑問代詞,哪里。

  28.荷(hè)——扛。

  29.夫——成年男子。

  30.叩:敲,鑿。

  30.箕畚(jīběn):這里是用箕畚裝土石的意思。

  31.孀(shuāng)——孀妻,寡婦。

  32.遺男——遺孤,孤兒。

  33.始齔(chèn)——剛剛換牙,指七八歲。(齔,兒童換牙齒,乳齒脫落后重新長恒齒。這里始齔表示年齡,約七八歲或換牙。)齔,換牙。

  34.寒暑易節(jié)——冬夏換季,指一年的時間。易,交換。節(jié),季節(jié)。

  35.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語氣助詞。

  36.河曲(qū)------古地名,因河水彎曲而得名,在今山西省芮城縣西。

  37.叟(sǒu)——老頭。

  38.甚矣,汝之不惠——哎,你太不聰明了。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裝句,先說“甚矣”,有強調(diào)的意味。甚矣,太,非常。

  39.惠——同“慧”,聰明;不惠,指愚蠢。

  40.其——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也可譯為難道。

  41.長息——長嘆。

  42.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這里指山的草木。

  43.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徹,通。

  44.窮匱(kuì)——窮盡。

  45.雖我之死——即使我死了。雖,即使。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46.苦——愁。

  47.亡(wú)以應——沒有話來回答。亡,通“無”,沒有。

  48.操蛇之神——神話中的山神,手里拿著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9.懼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代愚公。已,停止。

  50.帝——神話中的天帝。

  51.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感,被……感動。

  52.夸娥氏——神話中力氣很大的神。

  53.負——背。

  54.一厝朔東——一座放在朔方以東地區(qū)(朔東,現(xiàn)在山西北部一帶)。

  55.厝(cuò)——通“措”,放置。

  56.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qū),指山西省的東部。

  57.雍——就是雍州,在現(xiàn)今陜西、甘肅省一帶地區(qū)。

  58.隴斷——隴通“壟”,高地。斷,隔絕。即壟斷,山岡高地。

  59.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

  60.焉——語氣助詞,無義。

  61.列子——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屬于我國先秦時期道家的著作。關于這部書,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戰(zhàn)國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種認為是后來晉代的人著的,沒有定論。書中記載了許多寓言和傳說故事。

  62.本文選自《列子湯問》。

  賞析

  愚公要移山,不是頭腦一時發(fā)熱,而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確!皯捅鄙街鋈胫匾病,說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懲,苦于。這里是意動用法。塞,閉塞,堵塞,指阻礙交通。迂,繞遠、曲折。全句是說苦于北山擋道,出來進去要繞遠,很不方便。這句話說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體會,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們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謀”,立即得到熱烈的.贊同。這是從消極方面說的。從積極方面說,對于搬掉兩座山會給人們帶來什么好處,愚公心中也是有數(shù)的!捌诫U,指通豫南,達于漢陰”,說的就是移山之利。這里的“指通”“達于”都有筆直地來往的意思,與上文“塞”“迂”相對應。可見愚公對移山的利害關系,早已考慮再三了。其次,對于山能夠移走這一點,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駁智叟的一段話里,就說得十分清楚。這段話是用“頂針”的修辭方法寫的,一句頂著一句,層層緊扣,充分說明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最后用“無窮匱也”做結(jié)束,肯定了人力的無窮無盡,很有說服力。接著用“而”字一轉(zhuǎn),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會“更加增”。這樣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結(jié)論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這說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對人力和自然的發(fā)展變化關系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由此可見,愚公在移山的整個過程中站得高、看得遠,考慮問題十分周密,駁斥智叟有理有據(jù)。像這樣可敬的老人,誰還能相信他是“笨老頭”呢?

  智叟

  智叟是一個自作聰明的老人。他輕視愚公,反對移山。文中寫智叟的文字不多,卻把這個自以為是的老頭刻畫得淋漓盡致。他對愚公移山“笑而止之”。這種笑是嘲笑,是輕蔑,顯得既傲慢又武斷!吧跻,汝之不惠”,用倒裝句強調(diào)愚公不聰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對愚公的輕視。“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說“憑你這一大把年紀和剩下的一點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塊石頭怎么樣呢?”這話說得尖刻、夸張,帶有明顯的嘲諷口吻。用“其”加強反問語氣。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對移山的頑固態(tài)度。但最后他反被愚公駁斥得“亡以應”。智叟從開始時的振振有詞,教訓別人,到被駁得啞口無言,一副窘態(tài),這正是自作聰明的人應得的下場。智叟目光短淺,知難而退,無所作為又信口開河、好為人師,這種人自以為是,其實不過是賣弄小聰明罷了。

  晉張湛

 。1)“北山愚公者”──俗謂之愚者,未必非智也。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俗謂之智者,未必非愚也。

 。3)“河曲智叟亡以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

  (4)“懼其不已也”──必其不已,則山會平矣。世咸知積小可以成大,而不悟損多可以至(致)少。夫九層起于累土,高岸遂為幽谷;茍功無廢舍,不期朝夕,而無微而不積,無大而不虧矣。今砥礪之與刀劍相磨不已,則知其將盡。二物如此,則丘壑消盈無所致疑。若以大小遲速為惑者,未能推類也。

 。5)“無隴斷焉”──夫期功于旦夕者,聞歲暮而致嘆;取美于當年者,在身后長悲。此故俗士之近心,一世之常情也。至于大人以天地為一朝,億代為曠息,忘懷以造事,無心而為功,在我之與在彼,在身之與在人,弗覺其殊別,莫知其先后。故北山之愚與嫠妻之孤,足以西(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悠悠之徒,可不察與(歟)?

《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3

  【發(fā)音】 yú gōng yí shān

  【解釋】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

  【出處】 《列子·湯問》(戰(zhàn)國 列御寇)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為不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用法】主謂式;作主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示例】 在現(xiàn)代化建設中,我們要發(fā)揚愚公移山的精神。

  【近義詞】鍥而不舍、持之以恒、始終不渝

  【反義詞】虎頭蛇尾、有頭無尾

  【詞性】形容詞,褒義詞。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雄偉秀麗的王屋山位于河南西北部濟源縣城西北45公里處,東依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岳,南臨黃河。因“山形如王者車蓋”,故稱王屋山。王屋山絕頂海拔1715.7米,相傳為軒轅黃帝祈天之所,名日“天壇”。傳說中的“愚公移山”的地方在王屋山之陽,這是一條從王屋山主峰延伸下來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山梁西面為愚公村,東面是小有河,愚公村的人每天要繞過山梁到小有河去取水,愚公便帶領他的子子孫孫決心把它移走,F(xiàn)在這條大山梁中間,確實斷開一條很大的山口,遠遠看去,真似人工開挖的.一樣。

  北山有個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住在兩座大山的正對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進來都要繞遠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力挖平兩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您的力量,并不能削減魁父這樣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庇薰谑菐ьI子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頭,挖泥土,用箕畚運送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著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么樣?”北山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

《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4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古詩簡介

  《愚公移山》是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chuàng)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敘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通過愚公的堅持不懈與智叟的膽小怯懦,以及“愚”與“智”的對比,表現(xiàn)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全文敘次井然,首尾呼應,情節(jié)完整,對話生動,畢肖聲口,符合個性的對白極好地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翻譯/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于山區(qū)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注釋

  太行山: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

  王屋山: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

  方:指面積。

  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冀州:古地名,包括現(xiàn)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的地區(qū)。

  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陰,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陽。

  且:副詞,將近。

  面山而居:面對著山居住。

  懲(chéng):戒,這里是“苦于、為......所苦”的意思。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繞遠。

  聚室而謀:集合全家來商量。室,家。

  汝:你。這里做復數(shù)看,為“你們”的意思。

  畢力平險: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

  漢陰: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

  獻疑:提出疑問。

  以:憑借。

  雜然相許:紛紛表示贊成。雜然,紛紛的樣子。許,贊同。

  損::削減。

  曾(céng):副詞,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也……”,常與“不”連用。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xiàn)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zhèn)境內(nèi)。魁(kuí)。

  丘:土堆。

  置:安放。

  且:況且。

  焉:疑問代詞,哪里。

  荷(hè):扛的意思。

  夫:成年男子。

  箕畚(jī běn)簸箕,一種用竹片或柳條編成的器具。這里是用箕畚裝土石的意思。

  孀(shuāng) :孀妻,寡婦。

  遺男:遺孤,單親孤兒,遺腹子。

  齔(chèn):兒童換牙齒,乳齒脫落后重新長恒齒。這里始齔表示年齡,約七八歲。齔,換牙。

  寒暑易節(jié):冬夏換季,指一年的時間。易,交換。節(jié),季節(jié)。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語氣助詞。

  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縣西。

  叟(sǒu):老頭。

  惠:同“慧”,聰明;不惠,指愚蠢。

  其: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長息:長嘆。

  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徹,通。

  匱(kuì):竭盡的意思。

  雖我之死:即使我死了。雖,即使。之,用在主謂之間,無實意。

  苦:愁。

  亡(wú)以應:沒有話來回答。亡,通“無”。

  操蛇之神:神話中的山神,手里拿著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懼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帝:神話中的天帝。

  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感,被……感動。

  夸娥氏:神話中力氣很大的神。

  負:背。

  厝(cuò):同“措”,放置。

  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qū),指山西省的東部。

  雍:就是雍州,在現(xiàn)今陜西、甘肅省一帶地區(qū)。

  隴斷:即壟斷,山岡高地

  列子: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屬于中國先秦時期道家的著作。關于這部書,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戰(zhàn)國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種認為是后來晉代的人著的,沒有定論。書中記載了許多寓言和傳說故事。

  創(chuàng)作背景

  戰(zhàn)國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同時也是學術思想百家爭鳴的時期。寓言作為諸子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戰(zhàn)國諸子闡明各自的政治觀點、學術思想以及進行論辯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所產(chǎn)生的寓言和神話故事集。此文即選自《列子·湯問》第五章,講述的是愚公不畏艱難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亦說明在當時生產(chǎn)力極不發(fā)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xiàn)征服自然的愿望。

  賞析/鑒賞

  主題思想

  此文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題思想即恒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過“智叟”與“愚公”的對話,展現(xiàn)出了“智叟”之愚與“愚公”之智,告訴人們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雄偉氣魄,表現(xiàn)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fā)。

  另外,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觀意義。首先,它具有人定勝天的思想,在天人關系上,重人輕天的傾向十分鮮明。其次,愚公在批駁智叟時,關于山與人的關系的分析,實際上蘊含著進步的哲學思想,講的是在一定條件下事物之間的關系可以發(fā)生轉(zhuǎn)化的道理。

  藝術特色

 。ㄒ唬┣擅畹那楣(jié)安排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卻寫得曲折多姿,波瀾起伏,加之行文緊湊,筆墨舒灑自如,令人讀后興味盎然。文章擺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寫愚公“聚室而謀”,全家人紛紛表示贊成,接著就該是行動起來一起移山,誰知愚公之妻獻疑,產(chǎn)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不解決,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決。經(jīng)過討論,商量了辦法,出現(xiàn)了移山勞動的盛況,接著就該是苦戰(zhàn)不休,不料跳出來個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礙,老愚公就和智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這樣既突顯了愚公精神的可貴,同時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在一個僅有三百余字的簡單的故事里,將較多的矛盾集中起來描寫,能夠收到戲劇性的藝術效果,否則順流平坡地寫下去,還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強調(diào)的內(nèi)容得不到強調(diào),不能使主題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圓滿地表達出來。一般地講,從簡單中見復雜,在情節(jié)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處理得不好,就會使人感到復雜中仍然顯得簡單。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簡單,但由于在情節(jié)的處理上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從矛盾相繼出現(xiàn)的尖銳性上去顯示復雜性,這樣就增強了文章跌宕的氣勢,引人入勝。解決矛質(zhì),沒有簡單化,愚公說服其妻,不是以空話大話壓服,而是靠眾人拿出辦法;駁倒智叟,不是泛泛頂撞,而是據(jù)理而言。

 。ǘ┻\用對比手法

  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強調(diào)矛盾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確,就以“子子孫孫無窮匱”與“山不加增”對比;為了表現(xiàn)移山時不畏艱險的氣概,激勵人們?nèi)フ莆者@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孫荷擔者三夫”的家庭,“始齔”的助手,與“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對比;為了說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顯示這一哲理思想所產(chǎn)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開始的“笑而止之”與被駁后的“無以應”對比,等等,在對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藝術形象的塑造。

 。ㄈ┥鷦拥娜宋飳υ

  愚公與智叟兩個人物思想主張的矛盾沖突,借人物語言作了透徹的表達。對話生動,畢肖聲口,符合個性的對白對于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對話,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的“笑”,是對愚公移山不屑一顧的輕蔑情態(tài);智叟的“止”,是對愚公移山不以為然而進行粗暴的干涉。這個自以為多智的老頭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所以脫口而出,給愚公潑冷水。智叟譏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與愚公的妻子相同,便兩者態(tài)度迥異,一個是自視其高,加以阻撓,一個是提疑問,目的是為解決問題。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對智叟的冷嘲熱諷,先報之以一聲長嘆,表示遺憾想不到智叟竟是這樣的木然無知,接著,針鋒相對地進行駁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出語尖銳犀利,畢露鋒瓦。這段話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闡述了“有限”和“無限”的樸素的辯證關系,進一步表現(xiàn)了愚公迎難而上的精神。

《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5

  一、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現(xiàn)位于,河南省濟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jīběn)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遺男,始齔(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二、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來在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進進出出曲折繞遠。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來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全力鏟平險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意見。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丘都鏟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庇薰谑菐ьI兒子孫子和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挖土,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只有一個兒子,剛七八歲,但卻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著阻止愚公說:“你真是太不聰明了。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余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么樣呢?”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孤兒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為什么還擔心挖不平呢?”智叟無言而對。

  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沒有山岡阻隔了。

  三、點評:

  這個故事從前也和別的普通寓言一般,鮮為人知。自從毛澤東主席在一次講話中,提到了這個故事后,就變得家喻戶曉。通過寫智叟的膽小怯弱反襯了愚公的堅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對比告訴人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文學常識:

  列御寇,戰(zhàn)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后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jīng)》,(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nèi)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據(jù)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6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挖下來的泥土石頭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道:“把它們?nèi)拥讲澈5倪吷,隱土的北面!庇谑锹暑I挑擔子的三個兒孫,敲鑿石頭,挖掘泥土,用箕畚搬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寒來暑往,季節(jié)交換,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在世上這最后的幾年,剩下的這么點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鏟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長地嘆息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能通達事理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啊?墒巧絽s不會再增高加大,還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山神聽說愚公移山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從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漢水的南邊,再沒有高山阻隔了。

  課下注解:

  1太行山——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

  2王屋山——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

  3方——指面積。

  4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現(xiàn)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的地區(qū)。

  6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陰,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陽。

  7且——副詞,將近。

  8面山而居——面對著山居住。

  9懲(chéng)——戒,這里是‘苦于、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繞遠。

  12聚室而謀——集合全家來商量。室,家。

  13汝——你。這里做復數(shù)看,為‘你們’的意思。

  14畢力平險——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

  16漢陰——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

  17獻疑——提出疑問。

  18以——憑借。

  19雜然相許——紛紛表示贊成。雜然,紛紛的樣子。許,贊同。

  20損:——削減。

  21曾(céng)——副詞,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也……”,常與‘不’連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xiàn)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zhèn)境內(nèi)。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況且。

  26焉——疑問代詞,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種用竹片或柳條編成的器具。這里是用箕畚裝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婦。

  31遺男——遺孤,單親孤兒,遺腹子。

  32齔(chèn)——兒童換牙齒,乳齒脫落后重新長恒齒。這里始齔表示年齡,約七八歲。齔,換牙。

  33寒暑易節(jié)——冬夏換季,指一年的時間。易,交換。節(jié),季節(jié)。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語氣助詞。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縣西。

  36叟(sǒu)——老頭。

  37惠——同“慧”,聰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39長息——長嘆。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徹,通。

  42匱(kuì)——竭盡的意思。

  43雖我之死——即使我死了。雖,即使。之,用在主謂之間,無實意。

  44苦——愁。

  45亡(wú)以應——沒有話來回答。亡,通“無”。

  46操蛇之神——神話中的山神,手里拿著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懼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話中的天帝。

  49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感,被……感動。

  50夸娥氏——神話中力氣很大的神。

  51負——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qū),指山西省的東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現(xiàn)今陜西、甘肅省一帶地區(qū)。

  56隴斷——即壟斷,山岡高地

  57列子——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屬于我國先秦時期道家的著作。關于這部書,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戰(zhàn)國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種認為是后來晉代的人著的,沒有定論。書中記載了許多寓言和傳說故事。

  【作者簡介】

  《列子》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屬諸家學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書,它能開啟人們心智,給人以啟示,給人以智慧。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學著作的匯編。全書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組成。而基本上則以寓言形式來表達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話、寓言故事一百零二個。如《黃帝篇》有十九個,《周穆王篇》有十一個,《說符篇》有三十個。這些神話、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論長短,都自成系統(tǒng),各有主題,反映睿智和哲理,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只要我們逐篇閱讀,細細體會,就能獲得教益,它完全可以與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相媲美。

《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7

  愚公移山原文

  作者:列御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愚公移山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于山區(qū)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注釋

  1、太行山——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

  2、王屋山——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

  3、方——指面積。

  4、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現(xiàn)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的地區(qū)。

  6、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陰,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陽。

  7、且——副詞,將近。

  8、面山而居——面對著山居住。

  9、懲(chéng)——戒,這里是“苦于、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繞遠。

  12、聚室而謀——集合全家來商量。室,家。

  13、汝——你。這里做復數(shù)看,為“你們”的意思。

  14、畢力平險——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

  16、漢陰——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

  17、獻疑——提出疑問。

  18、以——憑借。

  19、雜然相許——紛紛表示贊成。雜然,紛紛的樣子。許,贊同。

  20、損:——削減。

  21、曾(céng)——副詞,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也……”,常與“不”連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xiàn)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zhèn)境內(nèi)。魁(kuí)。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況且。

  26、焉——疑問代詞,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běn)簸箕,一種用竹片或柳條編成的器具。這里是用箕畚裝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孀妻,寡婦。

  31、遺男——遺孤,單親孤兒,遺腹子。

  32、齔(chèn)——兒童換牙齒,乳齒脫落后重新長恒齒。這里始齔表示年齡,約七八歲。齔,換牙。

  33、寒暑易節(jié)——冬夏換季,指一年的時間。易,交換。節(jié),季節(jié)。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語氣助詞。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縣西。

  36、叟(sǒu)——老頭。

  37、惠——同“慧”,聰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39、長息——長嘆。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徹,通。

  42、匱(kuì)——竭盡的意思。

  43、雖我之死——即使我死了。雖,即使。之,用在主謂之間,無實意。

  44、苦——愁。

  45、亡(wú)以應——沒有話來回答。亡,通“無”。

  46、操蛇之神——神話中的山神,手里拿著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懼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話中的天帝。

  49、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感,被……感動。

  50、夸娥氏——神話中力氣很大的神。

  51、負——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qū),指山西省的東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現(xiàn)今陜西、甘肅省一帶地區(qū)。

  56、隴斷——即壟斷,山岡高地

  57、列子——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屬于中國先秦時期道家的著作。關于這部書,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戰(zhàn)國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種認為是后來晉代的人著的,沒有定論。書中記載了許多寓言和傳說故事。

  愚公移山賞析

  《愚公移山》主題思想即恒道。

  “愚公移山”故事出自《列子》!读凶印肺谋镜淖掷镄虚g表達了崇尚虛靜思想,強調(diào)人在自然天地間的積極作用!坝薰粕健钡脑⒀怨适乱舱菍Α读凶印肺谋局泻诵乃枷氲某浞肿⒔猓

  首先,“愚公移山”故事象征了“道”的永恒性。聯(lián)系其他篇章,從《列子》一書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上分析即可看出,《列子》不但繼承了《道德經(jīng)》關于“恒道”的思想,而且從過程論的角度予以了發(fā)揮!短烊稹菲谡摷瓣庩柕臅r候分別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來指稱天地化生的不同階段。最后,作者又以“一”到“九”的數(shù)字象征大道循環(huán)往復的運動。而“愚公移山”故事中子子孫孫無窮盡的意象實際上可以看作大道永恒而生生不息精神的寄托。其次,故事表達了道家的“抱一”觀念。這種觀念起端于老子《道德經(jīng)》,并且被《列子》、《莊子》等道家著作所繼承和詮釋。道家講的“一”乃是基于“道”的整體性、永恒性、化生性而提出的重要概念,體現(xiàn)了哲學的高度抽象!兜赖陆(jīng)》稱“道生一”,又說“圣人抱一為天下式”。引伸到社會人生方面,“抱一”即表現(xiàn)為行事持之以恒,具有堅定信念。愚公雖然年紀很大,但卻堅信可以搬走兩座大山,并且率領子孫挖山不止,以實際行動履行了道家的“抱一”精神。

  張湛《列子注》之后,“愚公移山”的故事得到廣泛流傳,但更多時候這個故事已經(jīng)脫離了《列子》引用這則故事的語境,不再是一個哲學命題的注腳,而成為可以隨意解釋的一個獨立故事,當然這也立足于故事本身的可延展性和多元解釋的可能性。正因為這樣,該故事在文學、哲學、甚至是民間信仰中都得到了新的解讀。

  愚公何德,遂荷鍤而移山;精衛(wèi)何禽,欲銜石而塞海。(南北朝庾信《擬連珠四十四首》之三八)豈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

  唐·丘鴻漸在《愚公移山賦》里也提到了愚公形象,他說:止萬物者艮,會萬靈者人。艮為山以設險,人體道以通神。是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故可以議其利害也。昔太行聳峙,王屋作固。千巖糾紛,萬仞回互。蓄冰霜而居夏凝結(jié),聯(lián)源流而飛泉積素。爰有諄諄愚叟,面茲林麓。愴彼居之湫隘,懲祁寒之慘毒。激老氏之志,且欲移山;當算亥之年,寧憂就木。

  世人始知愚公之遠大,未可測已;夸娥之神力,何其壯哉!儻若不收遺男之助,荷從智叟之辨。則居當困蒙,往必遇蹇,終為丈夫之淺。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則愚公之道行?陀懈卸鴩@曰:事雖殊致,理或相假。多岐在於亡羊,齊物同於指馬。我修詞而忘倦,彼移山之不舍。吾亦安知夫無成與有成,諒歸功於大冶。在這里,作者提出的愚公移山之人道與天道說。提出了“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的思想。移山之既成,在于“愚公之道行”,“體道以通神”,因而人天同心,最終獲得有成。

  人道大于天道,天地同心,人能感天,這是唐代人通過解讀愚公移山而得到的哲學思想和精神。不論是究其“志氣”、“自成”,還是“精誠之心”,都是持肯定、贊揚的態(tài)度來肯定愚公這個形象的。以此訓寓后人。

  傳統(tǒng)的敘事寓意指遇上困難時要發(fā)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持之以恒,爭取最后的勝利。這是一個經(jīng)典的敘事手法,而且寓意深刻。[5]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現(xiàn)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難,堅持斗爭,定能獲得事業(yè)上的成功,這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fā)。

  文本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對話,蘊含著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頗能發(fā)人深省。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叟的“笑”,是對愚公移山不屑一顧的輕蔑情態(tài);智叟的“止”,是對愚公移山不以為然而進行粗暴的干涉。這個自以為多智的老頭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所以脫口而出,給愚公潑冷水。智叟譏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與愚公的妻子相同,便兩者態(tài)度迥異,一個是自視其高,加以阻撓,一個是提疑問,目的是為解決問題。

  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對智叟的冷嘲熱諷,先報之以一聲長嘆,表示遺憾想不到智叟竟是這樣的木然無知,接著,針鋒相對地進行駁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出語尖銳犀利,畢露鋒瓦。這段話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闡述了“有限”和“無限”的樸素的辯證關系,進一步表現(xiàn)了愚公迎難而上的精神。

  智叟只看到愚公的“殘年余力”及山高難以削平的一面,而看不到人類延續(xù)不斷及山不會增高的一面,所以堪稱“固不可徹”,比起愚公的目光來實是短淺。愚公藐視大山,敢于移山,知難而進,堅韌不拔,是因為他看到了人的作用,通過努力,事物是能夠轉(zhuǎn)化的。由此可見愚公形愚而實智。

  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勝利,矛盾獲得了解決,作為故事的結(jié)局,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由于古代生產(chǎn)力和自然科學不發(fā)達的緣故,往往幻想著能有超人力量來幫助人們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運用了浪漫主義的藝術想象,寫“操蛇之神”聽說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來,將此事告訴了“天帝”,“帝感其誠”,就派遣了兩個大力士把兩座大山背走了。

  這顯然是神話,在客觀理實中是不存在的,但卻反映了當時人們有“人定勝天”的強烈愿望,和變革大自然的雄偉氣魄,也反映了作者對作品中所闡述的哲理思想的堅信,以神話的形式給予了肯定。寄未來理想的實現(xiàn)于神話,寓哲理思想于想象,作者這樣寫,就是為了讓人們在精神是得到鼓舞,在情緒上受到感染。

  這則寓言在寫作上,有兩個顯著的藝術特色:

  第一,對比手法的運用相當成功。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強調(diào)矛盾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確,就以“子子孫孫無窮匱”與“山不加增”對比;為了表現(xiàn)移山時不畏艱險的氣概,激勵人們?nèi)フ莆者@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孫荷擔者三夫”的家庭,“始齔”的助手,與“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對比;為了說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顯示這一哲理思想所產(chǎn)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開始的“笑而止之”與被駁后的“無以應”對比,等等,在對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藝術形象的塑造。

  第二,故事情節(jié)的安排比較巧妙。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卻寫得曲折多姿,波瀾起伏,加之行文緊湊,筆墨舒灑自如,令人讀后興味盎然。文章擺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寫愚公“聚室而謀”,全家人紛紛表示贊成,接著就該是行動起來一起移山,誰知愚公之妻獻疑,產(chǎn)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不解決,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決。經(jīng)過討論,商量了辦法,出現(xiàn)了移山勞動的盛況,接著就該是苦戰(zhàn)不休,不料跳出來個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礙,老愚公就和智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這樣既突顯了愚公精神的可貴,同時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在一個僅有三百余字的簡單的故事里,將較多的矛盾集中起來描寫,能夠收到戲劇性的藝術效果,否則順流平坡地寫下去,還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強調(diào)的內(nèi)容得不到強調(diào),不能使主題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圓滿地表達出來。一般地講,從簡單中見復雜,在情節(jié)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處理得不好,就會使人感到復雜中仍然顯得簡單!队薰粕健饭适卤旧砗唵危捎谠谇楣(jié)的處理上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從矛盾相繼出現(xiàn)的尖銳性上去顯示復雜性,這樣就增強了文章跌宕的氣勢,引人入勝。解決矛質(zhì),沒有簡單化,愚公說服其妻,不是以空話大話壓服,而是靠眾人拿出辦法;駁倒智叟,不是泛泛頂撞,而是據(jù)理而言。愚公的“理”,非等閑之論,它是作品中哲理思想的精髓,字字如錘擊出的火星,句句似脫了弦的利箭,都是性格化的語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語言,。正是如此,理直才能氣壯,理屈必然詞窮,愚公駁得智叟啞口無言。兩個人的辯論將故事情節(jié)推上了高潮,使寓言的寓意得到充分的展示。

《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8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挖下來的泥土石頭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道:“把它們?nèi)拥讲澈5倪吷,隱土的北面!庇谑锹暑I挑擔子的三個兒孫,敲鑿石頭,挖掘泥土,用箕畚搬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寒來暑往,季節(jié)交換,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在世上這最后的幾年,剩下的這么點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鏟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長地嘆息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能通達事理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啊?墒巧絽s不會再增高加大,還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山神聽說愚公移山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從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漢水的南邊,再沒有高山阻隔了。

  賞析: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難,堅持斗爭,定能獲得事業(yè)上的成功,這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fā)。

  這則寓言一開始簡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當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繞山而行,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第一段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襯托移山的艱難。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務越艱巨愚公的品質(zhì)也就越突出。這是故事的背景,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愚公主張?zhí)岢鲆粕,家里人提出運土方案,率領幾人便馬上開始行動。

  第三段寫愚公對智叟的駁斥,這是情節(jié)的發(fā)展。愚公和智叟的對話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堅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淺,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寫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派神將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實現(xiàn)了。

  文章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道理.

  人物分析

  愚公:目光長遠,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積極奮斗,不怕困難,不怕犧牲。

  智叟:目光短淺,以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對困難采取冷漠逃避。

《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9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注釋

 。1)太行山: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

 。2)王屋山: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

 。3)方:指面積。

 。4)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現(xiàn)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的地區(qū)。

 。6)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陰,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陽。

 。7)且:副詞,將近。

  (8)面山而居:面對著山居住。

 。9)懲(chéng):戒,這里是“苦于、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繞遠。

  (12)聚室而謀:集合全家來商量。室,家。

 。13)汝:你。這里做復數(shù)看,為“你們”的意思。

 。14)畢力平險: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

 。16)漢陰: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

  (17)獻疑:提出疑問。

  (18)以:憑借。

  (19)雜然相許:紛紛表示贊成。雜然,紛紛的樣子。許,贊同。

  (20)損::削減。

  (21)曾(céng):副詞,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也……”,常與“不”連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xiàn)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zhèn)境內(nèi)?╧uí)。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況且。

 。26)焉:疑問代詞,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běn)簸箕,一種用竹片或柳條編成的器具。這里是用箕畚裝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孀妻,寡婦。

 。31)遺男:遺孤,單親孤兒,遺腹子。

 。32)齔(chèn):兒童換牙齒,乳齒脫落后重新長恒齒。這里始齔表示年齡,約七八歲。齔,換牙。

 。33)寒暑易節(jié):冬夏換季,指一年的時間。易,交換。節(jié),季節(jié)。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語氣助詞。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縣西。

  (36)叟(sǒu):老頭。

 。37)惠:同“慧”,聰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39)長息:長嘆。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徹,通。

 。42)匱(kuì):竭盡的意思。

 。43)雖我之死:即使我死了。雖,即使。之,用在主謂之間,無實意。

 。44)苦:愁。

 。45)亡(wú)以應:沒有話來回答。亡,通“無”。

 。46)操蛇之神:神話中的山神,手里拿著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懼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話中的天帝。

 。49)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感,被……感動。

 。50)夸娥氏:神話中力氣很大的神。

 。51)負: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qū),指山西省的東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現(xiàn)今陜西、甘肅省一帶地區(qū)。

 。55)隴斷:即壟斷,山岡高地

  (56)列子: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屬于中國先秦時期道家的著作。關于這部書,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戰(zhàn)國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種認為是后來晉代的人著的,沒有定論。書中記載了許多寓言和傳說故事。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來在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腳下有一個叫愚公的老人,年齡已經(jīng)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進進出出曲折繞遠。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來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全力鏟平險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意見。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丘都鏟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庇薰谑菐ьI兒子孫子和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挖土,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只有一個兒子,剛七八歲,但卻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著阻止愚公說:“你真是太不聰明了。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余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么樣呢?”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孤兒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為什么還擔心挖不平呢?”智叟無言而對。

  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沒有山岡阻隔了。

  文章理解

  第一段寫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襯托移山的艱難。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務越艱巨,愚公的品質(zhì)也就越突出。這是故事的背景,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了愚公主張?zhí)岢鲆粕,家里人提出運土方案,率領幾人便馬上開始行動。

  第三段寫了愚公對智叟的駁斥,這是情節(jié)的發(fā)展。愚公和智叟的對話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堅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淺,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寫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派神將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實現(xiàn)了。

  文章通過了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道理。

  文中對比:愚公移山的目標十分明確,他要變“出入之迂”為“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愚公不怕困難,親行動,他“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目光長遠,能辯證地看問題,他認識到“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而智叟則與其相反,他譏笑、責備愚公的行為;他輕視愚公的力量,質(zhì)問愚公,“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他目光短淺,只看到愚公的“殘年余力”,而忽視了子孫的綿延不絕。兩相對比,愚公不怕困難的大無畏精神更加突出,愚公這一人物形象也更加鮮明。

  文中烘托: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石路程的遙遠,對顯示愚公的氣魄,也說明移山勞動的艱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cè)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結(jié)尾深意:照應故事開頭。太行、王屋二山被大力神的兩個兒子背走,愚公的愿望實現(xiàn)。雖是神助,但愚公之誠,不可磨滅;移山之功歸屬于愚公!

《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10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現(xiàn)位于,河南省濟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jīběn)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遺男,始齔(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來在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進進出出曲折繞遠。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來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全力鏟平險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意見。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丘都鏟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庇薰谑菐ьI兒子孫子和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挖土,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只有一個兒子,剛七八歲,但卻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著阻止愚公說:“你真是太不聰明了。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余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么樣呢?”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孤兒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為什么還擔心挖不平呢?”智叟無言而對。

  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沒有山岡阻隔了。

  擴展閱讀:

  文章理解:

  第一段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襯托移山的艱難。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務越艱巨愚公的品質(zhì)也就越突出。這是故事的背景,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愚公主張?zhí)岢鲆粕,家里人提出運土方案,率領幾人便馬上開始行動。

  第三段寫愚公對智叟的駁斥,這是情節(jié)的發(fā)展。愚公和智叟的對話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堅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淺,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寫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派神將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實現(xiàn)了。

  文章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道理。

  人物分析

  愚公:目光長遠,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積極奮斗,不怕困難,不怕犧牲。

  智叟:目光短淺,以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對困難采取冷漠逃避。

  問題研究

  1、故事的結(jié)局是天神幫助愚公移走了兩座大山。這樣的安排是否有損愚公的形象?

  答:不有損。一是這個神話結(jié)尾,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實現(xiàn)愚公的宏偉抱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們的美好愿望,這與封建迷信有本質(zhì)區(qū)別。二是因為正是愚公的決心和行動感動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這襯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豐富,這是對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贊揚。

  2、在挖山過程中有哪些困難?

  1)、“方七百里,高萬仞”山本身高大無比。

  2)、“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路途遙遠。

  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始齔,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4)、“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工具簡陋。

  5)、河曲智叟勸阻,譏笑。

《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11

  原文:

  愚公移山

  先秦: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河陽的北邊。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齡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于山區(qū)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再說,挖下來的土和石頭又安放在哪里?”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庇谑怯薰暑I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男孩,剛剛換牙的年紀,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河灣上聰明的老頭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真的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手中拿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邊,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邊。從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注釋: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rèn),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列子: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屬于中國先秦時期道家的著作。關于這部書,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戰(zhàn)國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種認為是后來晉代的人著的,沒有定論。書中記載了許多寓言和傳說故事。太行山: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王屋山: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方:指面積。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冀州:古地名,包括現(xiàn)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的地區(qū)。河陽:黃河北岸。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損魁(kuí)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hè)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jī)畚(běn)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遺男,始齔(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且:副詞,將近。面山而居:面對著山居住。懲:這里是“苦于,為......所苦”的意思。塞:阻塞。迂:曲折繞遠。聚室而謀:集合全家來商量。室,家。汝:你。這里做復數(shù)看,為“你們”的意思。畢力平險: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的意思。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漢陰: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獻疑:提出疑問。以:憑借。雜然相許:紛紛表示贊成。雜然,紛紛的樣子。許,贊同。損::削減。曾:副詞,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也……”,常與“不”連用。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xiàn)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zhèn)境內(nèi)?。丘:土堆。置:安放。且:況且。焉:疑問代詞,哪里。荷:扛的意思。夫:成年男子;危呼せ环N用竹片或柳條編成的器具。這里是用箕畚裝土石的意思。孀:孀妻,寡婦。遺男:遺孤,單親孤兒,遺腹子。齔:兒童換牙齒,乳齒脫落后重新長恒齒。這里始齔表示年齡,約七八歲。齔,換牙。寒暑易節(jié):冬夏換季,指一年的時間。易,交換。節(jié),季節(jié)。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語氣助詞。

  河曲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zēng)不若孀(shuāng)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應。

  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縣西。叟:老頭;荩和盎邸,聰明;不惠,指愚蠢。其: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長息:長嘆。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徹,通。匱:竭盡的意思。雖我之死:即使我死了。雖,即使。之,用在主謂之間,無實意?啵撼。以應:沒有話來回答。亡,通“無”。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cuò)朔東,一厝雍(yōng)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操蛇之神:神話中的山神,手里拿著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懼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帝:神話中的天帝。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感,被……感動?涠鹗希荷裨捴辛夂艽蟮纳瘛X摚罕。厝:同“措”,放置。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qū),指山西省的東部。雍:就是雍州,在現(xiàn)今陜西甘肅省一帶地區(qū)。隴斷:即壟斷,山岡高地。

  賞析:

  《愚公移山》主題思想即恒道。

  “愚公移山”故事出自《列子》!读凶印肺谋镜淖掷镄虚g表達了崇尚虛靜思想,強調(diào)人在自然天地間的積極作用!坝薰粕健钡脑⒀怨适乱舱菍Α读凶印肺谋局泻诵乃枷氲某浞肿⒔猓

  首先,“愚公移山”故事象征了“道”的永恒性。聯(lián)系其他篇章,從《列子》一書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上分析即可看出,《列子》不但繼承了《道德經(jīng)》關于“恒道”的思想,而且從過程論的角度予以了發(fā)揮。《天瑞》篇在論及陰陽的時候分別以“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來指稱天地化生的不同階段。最后,作者又以“一”到“九”的數(shù)字象征大道循環(huán)往復的運動。而“愚公移山”故事中子子孫孫無窮盡的意象實際上可以看作大道永恒而生生不息精神的寄托。其次,故事表達了道家的“抱一”觀念。這種觀念起端于老子《道德經(jīng)》,并且被《列子》、《莊子》等道家著作所繼承和詮釋。道家講的“一”乃是基于“道”的整體性、永恒性、化生性而提出的重要概念,體現(xiàn)了哲學的高度抽象!兜赖陆(jīng)》稱“道生一”,又說“圣人抱一為天下式”。引伸到社會人生方面,“抱一”即表現(xiàn)為行事持之以恒,具有堅定信念。愚公雖然年紀很大,但卻堅信可以搬走兩座大山,并且率領子孫挖山不止,以實際行動履行了道家的“抱一”精神。

  張湛《列子注》之后,“愚公移山”的故事得到廣泛流傳,但更多時候這個故事已經(jīng)脫離了《列子》引用這則故事的語境,不再是一個哲學命題的注腳,而成為可以隨意解釋的一個獨立故事,當然這也立足于故事本身的可延展性和多元解釋的可能性。正因為這樣,該故事在文學、哲學、甚至是民間信仰中都得到了新的解讀。

  愚公何德,遂荷鍤而移山;精衛(wèi)何禽,欲銜石而塞海。(南北朝庾信《擬連珠四十四首》之三八)豈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

  唐·丘鴻漸在《愚公移山賦》里也提到了愚公形象,他說:止萬物者艮,會萬靈者人。艮為山以設險,人體道以通神。是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故可以議其利害也。昔太行聳峙,王屋作固。千巖糾紛,萬仞回互。蓄冰霜而居夏凝結(jié),聯(lián)源流而飛泉積素。爰有諄諄愚叟,面茲林麓。愴彼居之湫隘,懲祁寒之慘毒。激老氏之志,且欲移山;當算亥之年,寧憂就木。

  世人始知愚公之遠大,未可測已;夸娥之神力,何其壯哉!儻若不收遺男之助,荷從智叟之辨。則居當困蒙,往必遇蹇,終為丈夫之淺。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則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嘆曰:事雖殊致,理或相假。多岐在於亡羊,齊物同於指馬。我修詞而忘倦,彼移山之不舍。吾亦安知夫無成與有成,諒歸功於大冶。在這里,作者提出的愚公移山之人道與天道說。提出了“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的思想。移山之既成,在于“愚公之道行”,“體道以通神”,因而人天同心,最終獲得有成。

  人道大于天道,天地同心,人能感天,這是唐代人通過解讀愚公移山而得到的哲學思想和精神。不論是究其“志氣”、“自成”,還是“精誠之心”,都是持肯定、贊揚的態(tài)度來肯定愚公這個形象的。以此訓寓后人。

  傳統(tǒng)的敘事寓意指遇上困難時要發(fā)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持之以恒,爭取最后的勝利。這是一個經(jīng)典的敘事手法,而且寓意深刻。

  《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現(xiàn)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難,堅持斗爭,定能獲得事業(yè)上的成功,這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fā)。

  文本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對話,蘊含著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頗能發(fā)人深省。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叟的“笑”,是對愚公移山不屑一顧的輕蔑情態(tài);智叟的“止”,是對愚公移山不以為然而進行粗暴的干涉。這個自以為多智的老頭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所以脫口而出,給愚公潑冷水。智叟譏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與愚公的妻子相同,便兩者態(tài)度迥異,一個是自視其高,加以阻撓,一個是提疑問,目的是為解決問題。

  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對智叟的冷嘲熱諷,先報之以一聲長嘆,表示遺憾想不到智叟竟是這樣的木然無知,接著,針鋒相對地進行駁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出語尖銳犀利,畢露鋒瓦。這段話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闡述了“有限”和“無限”的樸素的辯證關系,進一步表現(xiàn)了愚公迎難而上的精神。

  智叟只看到愚公的“殘年余力”及山高難以削平的一面,而看不到人類延續(xù)不斷及山不會增高的一面,所以堪稱“固不可徹”,比起愚公的目光來實是短淺。愚公藐視大山,敢于移山,知難而進,堅韌不拔,是因為他看到了人的作用,通過努力,事物是能夠轉(zhuǎn)化的。由此可見愚公形愚而實智。

  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勝利,矛盾獲得了解決,作為故事的結(jié)局,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由于古代生產(chǎn)力和自然科學不發(fā)達的緣故,往往幻想著能有超人力量來幫助人們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運用了浪漫主義的藝術想象,寫“操蛇之神”聽說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來,將此事告訴了“天帝”,“帝感其誠”,就派遣了兩個大力士把兩座大山背走了。

  這顯然是神話,在客觀理實中是不存在的,但卻反映了當時人們有“人定勝天”的強烈愿望,和變革大自然的雄偉氣魄,也反映了作者對作品中所闡述的哲理思想的堅信,以神話的形式給予了肯定。寄未來理想的實現(xiàn)于神話,寓哲理思想于想象,作者這樣寫,就是為了讓人們在精神是得到鼓舞,在情緒上受到感染。

  這則寓言在寫作上,有兩個顯著的藝術特色:

  第一,對比手法的運用相當成功。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強調(diào)矛盾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確,就以“子子孫孫無窮匱”與“山不加增”對比;為了表現(xiàn)移山時不畏艱險的氣概,激勵人們?nèi)フ莆者@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孫荷擔者三夫”的家庭,“始齔”的助手,與“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對比;為了說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顯示這一哲理思想所產(chǎn)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開始的“笑而止之”與被駁后的“無以應”對比,等等,在對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藝術形象的塑造。

  第二,故事情節(jié)的安排比較巧妙。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卻寫得曲折多姿,波瀾起伏,加之行文緊湊,筆墨舒灑自如,令人讀后興味盎然。文章擺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寫愚公“聚室而謀”,全家人紛紛表示贊成,接著就該是行動起來一起移山,誰知愚公之妻獻疑,產(chǎn)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不解決,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決。經(jīng)過討論,商量了辦法,出現(xiàn)了移山勞動的盛況,接著就該是苦戰(zhàn)不休,不料跳出來個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礙,老愚公就和智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這樣既突顯了愚公精神的可貴,同時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在一個僅有三百余字的簡單的故事里,將較多的矛盾集中起來描寫,能夠收到戲劇性的藝術效果,否則順流平坡地寫下去,還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強調(diào)的內(nèi)容得不到強調(diào),不能使主題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圓滿地表達出來。一般地講,從簡單中見復雜,在情節(jié)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處理得不好,就會使人感到復雜中仍然顯得簡單!队薰粕健饭适卤旧砗唵危捎谠谇楣(jié)的處理上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從矛盾相繼出現(xiàn)的尖銳性上去顯示復雜性,這樣就增強了文章跌宕的氣勢,引人入勝。解決矛質(zhì),沒有簡單化,愚公說服其妻,不是以空話大話壓服,而是靠眾人拿出辦法;駁倒智叟,不是泛泛頂撞,而是據(jù)理而言。愚公的“理”,非等閑之論,它是作品中哲理思想的精髓,字字如錘擊出的火星,句句似脫了弦的利箭,都是性格化的語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語言,。正是如此,理直才能氣壯,理屈必然詞窮,愚公駁得智叟啞口無言。兩個人的辯論將故事情節(jié)推上了高潮,使寓言的寓意得到充分的展示。

《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12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注釋:

  1.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間。

  2.王屋山——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

  3.方——指面積。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計算面積,用截長補短的辦法,把不規(guī)則的邊長變成正方形,再計算它的面積。

  4.高萬仞——形容極高;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現(xiàn)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的地區(qū)。

  6.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陰,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陽。

  7.且——將近。

  8.面山而居——面對著山居住。

  9.懲(chéng)——戒,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為苦。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繞遠。

  12.聚室而謀——集合全家來商量。室,家。

  13.汝——你。這里是復數(shù)“你們”的意思。

  14.畢力平險——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

  16.漢陰——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漢陰,漢水南岸。

  17.獻疑——提出疑問。

  18.以——憑借。

  19.雜然相許——紛紛表示贊成。雜然,紛紛的樣子。許,贊同。

  20.君——稱呼“您”。

  21.損:——削減。

  22.曾(céng)——用在否定副詞“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勺g為“連……都……”。

  23.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xiàn)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zhèn)境內(nèi)。

  24.丘——土堆。

  25.置——安放。

  26.且——連詞,況且。

  27.焉——疑問代詞,哪里。

  28.荷(hè)——扛。

  29.夫——成年男子。

  30.叩:敲,鑿。

  30.箕畚(jīběn):這里是用箕畚裝土石的意思。

  31.孀(shuāng)——孀妻,寡婦。

  32.遺男——遺孤,孤兒。

  33.始齔(chèn)——剛剛換牙,指七八歲。(齔,兒童換牙齒,乳齒脫落后重新長恒齒。這里始齔表示年齡,約七八歲或換牙。)齔,換牙。

  34.寒暑易節(jié)——冬夏換季,指一年的時間。易,交換。節(jié),季節(jié)。

  35.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語氣助詞。

  36.河曲(qū)------古地名,因河水彎曲而得名,在今山西省芮城縣西。

  37.叟(sǒu)——老頭。

  38.甚矣,汝之不惠——哎,你太不聰明了。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裝句,先說“甚矣”,有強調(diào)的意味。甚矣,太,非常。

  39.惠——同“慧”,聰明;不惠,指愚蠢。

  40.其——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也可譯為難道。

  41.長息——長嘆。

  42.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這里指山的草木。

  43.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徹,通。

  44.窮匱(kuì)——窮盡。

  45.雖我之死——即使我死了。雖,即使。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46.苦——愁。

  47.亡(wú)以應——沒有話來回答。亡,通“無”,沒有。

  48.操蛇之神——神話中的山神,手里拿著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9.懼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代愚公。已,停止。

  50.帝——神話中的天帝。

  51.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感,被……感動。

  52.夸娥氏——神話中力氣很大的神。

  53.負——背。

  54.一厝朔東——一座放在朔方以東地區(qū)(朔東,現(xiàn)在山西北部一帶)。

  55.厝(cuò)——通“措”,放置。

  56.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qū),指山西省的東部。

  57.雍——就是雍州,在現(xiàn)今陜西、甘肅省一帶地區(qū)。

  58.隴斷——隴通“壟”,高地。斷,隔絕。即壟斷,山岡高地。

  59.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

  60.焉——語氣助詞,無義。

  61.列子——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屬于我國先秦時期道家的著作。關于這部書,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戰(zhàn)國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種認為是后來晉代的人著的,沒有定論。書中記載了許多寓言和傳說故事。

  62.本文選自《列子湯問》。

  翻譯:

  太行、王屋(這)兩座山,(占地)方圓七百里,高七八萬尺,本來在冀州的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面對著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堵塞交通,出來進去(都要)繞路,就集合全家來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在漢水南岸到達,可以嗎?”(大家)紛紛表示贊成。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借您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鏟平,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眾人紛紛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去,隱土的北面!庇谑牵ㄓ薰┞暑I(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開墾土地,用箕畚裝了(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才剛剛換牙,也跳跳蹦蹦前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他)才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一位聰明的老者譏笑愚公并制止他(干這件事),說:“你太不聰明了!就憑你衰殘的年齡和剩下的力量,連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毀掉,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然而山卻不會增加高度,何愁挖不平?”河灣上的智老頭沒有話來回答。

  手里拿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將這件事告訴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負著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東,一座放在雍南。從此,冀州的南部,(到)漢水南岸,沒有山岡阻隔了。

  賞析: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難,堅持斗爭,定能獲得事業(yè)上的成功,這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fā)。

  這則寓言一開始簡介了“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位當南北交通要道。老愚公“面山而居”,出入不便,需要繞山而行,這就揭示了人和山的矛盾,即愚公移山的原因。

  愚公已是“年且九十”的老翁了,要去移“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是有很大困難的,但他堅決要化移山的強烈愿望為移山的實際行動,于是召集全家人商量,說:“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畢力”,顯示了愚公移山的斗志之堅;“指通”,說明了愚公移山的信心百倍,在這里初步表現(xiàn)了愚公有迎難而上的精神。

  愚公的倡議,得到大家的熱烈響應,“雜然相許”,可以想見到全家人的歡騰情緒。而“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這里的“疑”,不能說沒有道理。小山尚且不能移掉,又何況乎大山?

  ──此一“疑”,實際上擺出了主觀方面的困難,從由彼及此的推想上讓人們感知移山的確不易;即使能把兩座大山移掉,哪有地方來安置大量的土石呢?

  ──此二“疑”,實際上是提出了困難的客觀原因,從退一步的考慮上讓人們覺得移山的十分艱巨。承認這些困難,并非是被困難嚇倒了,而是為了克服困難,使移山的理想成為現(xiàn)實。也就是說,要解決人和山的矛盾,必須要有切實的移山措施。

  針對愚公妻子的所“疑”,大家獻計獻策,“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边@表明愚公移山有著群眾基礎,正因為如此,所以才出現(xiàn)了“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的場面,連鄰居孀婦的七八歲的孤兒也投入到移山的行列中來。

  緊接著上面的敘述,文章中插入了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對話,蘊含著寓言所特具的哲理,頗能發(fā)人深省。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的“笑”,是對愚公移山不屑一顧的輕蔑情態(tài);智叟的“止”,是對愚公移山不以為然而進行粗暴的干涉。這個自以為多智的老頭子,在他的眼里,愚公能移山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所以脫口而出,給愚公潑冷水。智叟譏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與愚公的妻子相同,便兩者態(tài)度迥異,一個是自視其高,加以阻撓,一個是提疑問,目的是為解決問題。

  智叟,智于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對智叟的冷嘲熱諷,先報之以一聲長嘆,表示遺憾想不到智叟竟是這樣的木然無知,接著,針鋒相對地進行駁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出語尖銳犀利,畢露鋒瓦。這段話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闡述了“有限”和“無限”的樸素的辯證關系,進一步表現(xiàn)了愚公迎難而上的精神。

  智叟只看到愚公的“殘年余力”及山高難以削平的一面,而看不到人類延續(xù)不斷及山不會增高的一面,所以堪稱“固不可徹”,比起愚公的目光來實是短淺。愚公藐視大山,敢于移山,知難而進,堅韌不拔,是因為他看到了人的作用,通過努力,事物是能夠轉(zhuǎn)化的。由此可見愚公形愚而實智。

  文章篇末以移山取得了最后勝利,矛盾獲得了解決,作為故事的結(jié)局,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由于古代生產(chǎn)力和自然科學不發(fā)達的緣故,往往幻想著能有超人力量來幫助人們移山填海,征服大自然,所以作者運用了浪漫主義的藝術想象,寫“操蛇之神”聽說愚公要永不停息地挖山而害怕起來,將此事告訴了“天帝”,“帝感其誠”,就派遣了兩個大力士把兩座大山背走了。

  這顯然是神話,在客觀理實中是不存在的,但卻反映了當時人們有“人定勝天”的強烈愿望,和變革大自然的雄偉氣魄,也反映了作者對作品中所闡述的哲理思想的堅信,以神話的形式給予了肯定。寄未來理想的實現(xiàn)于神話,寓哲理思想于想象,作者這樣寫,就是為了讓人們在精神是得到鼓舞,在情緒上受到感染。

  這則寓言在寫作上,有兩個顯著的藝術特色:

  第一,對比手法的運用相當成功。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強調(diào)矛盾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確,就以“子子孫孫無窮匱”與“山不加增”對比;為了表現(xiàn)移山時不畏艱險的氣概,激勵人們?nèi)フ莆者@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孫荷擔者三夫”的家庭,“始齔”的助手,與“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對比;為了說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顯示這一哲理思想所產(chǎn)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開始的“笑而止之”與被駁后的“無以應”對比,等等,在對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藝術形象的塑造。

  第二,故事情節(jié)的安排比較巧妙。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卻寫得曲折多姿,波瀾起伏,加之行文緊湊,筆墨舒灑自如,令人讀后興味盎然。文章擺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寫愚公“聚室而謀”,全家人紛紛表示贊成,接著就該是行動起來一起移山,誰知愚公之妻獻疑,產(chǎn)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不解決,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決。經(jīng)過討論,商量了辦法,出現(xiàn)了移山勞動的盛況,接著就該是苦戰(zhàn)不休,不料跳出來個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礙,老愚公就和智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這樣既突顯了愚公精神的可貴,同時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在一個僅有三百余字的簡單的故事里,將較多的矛盾集中起來描寫,能夠收到戲劇性的藝術效果,否則順流平坡地寫下去,還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強調(diào)的內(nèi)容得不到強調(diào),不能使主題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圓滿地表達出來。一般地講,從簡單中見復雜,在情節(jié)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處理得不好,就會使人感到復雜中仍然顯得簡單!队薰粕健饭适卤旧砗唵危捎谠谇楣(jié)的處理上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從矛盾相繼出現(xiàn)的尖銳性上去顯示復雜性,這樣就增強了文章跌宕的氣勢,引人入勝。解決矛質(zhì),沒有簡單化,愚公說服其妻,不是以空話大話壓服,而是靠眾人拿出辦法;駁倒智叟,不是泛泛頂撞,而是據(jù)理而言。愚公的“理”,非等閑之論,它是作品中哲理思想的精髓,字字如錘擊出的火星,句句似脫了弦的利箭,都是性格化的語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語言。正是如此,理直才能氣壯,理屈必然詞窮,愚公駁得智叟啞口無言。兩個人的辯論將故事情節(jié)推上了高潮,使寓言的寓意得到充分的展示。

  這個故事從前也和別的普通寓言一般,鮮為人知。自從毛澤東主席在一次講話中,提到了這個故事后,就變得家喻戶曉。通過寫智叟的膽小怯弱反襯了愚公的堅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對比告訴人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而且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遇到困難要盡力克服。并且作為現(xiàn)代人我們還要有一種要造福子孫后代的覺悟。

【《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相關文章:

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譯03-07

愚公移山原文翻譯03-01

愚公移山的原文及翻譯09-01

【薦】愚公移山原文翻譯03-01

愚公移山原文翻譯精選(10篇)03-02

愚公移山原文翻譯大全10篇03-01

《愛蓮說》原文及翻譯03-09

夜雨原文翻譯02-27

《江漢》原文翻譯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