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從軍行漢樂府詩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十五從軍行
十五從軍行1
原文:
十五從軍行·十五從軍征
兩漢:佚名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貽 一作:飴)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譯文: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剛滿十五歲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歲才回來。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
路遇一個鄉(xiāng)下的鄰居,問:“我家里還有什么人?”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你家那個地方現(xiàn)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zāi)。?/p>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里進出,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院子里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huán)繞著井臺。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來煮湯。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貽 一作:飴)
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送給誰吃。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注釋: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始:才;歸:回家。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ē)誰?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阿:語氣詞,沒有實在意義。
遙看是君家,松柏(bǎi)冢(zhǒng)累(lěi)累(lěi)。
君:你,表示尊敬的稱呼;遙看:遠遠地望去。松柏:松樹、柏樹。冢累累:墳?zāi)挂粋連著一個。冢,墳?zāi)、高墳。累累:眾多的樣子?/p>
兔從狗竇(dòu)入,雉(zhì)從梁上飛。
狗竇:給狗出入的墻洞。竇,洞穴。雉:野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í)。
中庭:屋前的院子。旅:旅生,植物未經(jīng)播種而野生;旅葵:葵菜,嫩葉可以吃。
舂(chōng)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gēng)。
舂: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掉谷子的皮殼或搗碎。羹:用菜葉做的湯。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yí)阿誰?(貽 一作:飴)
一時:一會兒就。貽:送,贈送。一本作“飴”。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看:一說為“望”。沾:滲入。
賞析: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少年從軍65年返回故里時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帶來的苦難。也同時說明了作者討厭戰(zhàn)爭,渴望和平,關(guān)心勞動人民。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主人公的思想脈絡(luò)由六十五年的征戰(zhàn)生活進入邈邈曠野、漫漫古道,對親人家園的現(xiàn)狀由茫然無際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詢問,讀者由開頭兩句詩展開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頭問話聲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誰”的追問,推出了作品的聚光點——家。六十五年了,豈敢奢望家人安然無恙、親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萬幸了。所以他只問,家中還有誰僥幸茍活人世呢?可是,“鄉(xiāng)里人”的回答卻如站在雪地里澆下的一盆冰水:“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痹谶@動亂的年月,我的親人們竟無一幸存者?多少年來積壓心底的感情,向誰傾訴、向誰表達。课ㄓ心乔嗲嗨砂、壘壘墳冢嗎?那,就是我的家嗎?不,不,不可能!
擺在他面前的現(xiàn)實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遙看到近見,滿眼更加荒涼凄楚的景象。作者沒說室空無人,而是抓住野兔見人鉆進家畜窩中自以為得所,野雞驚飛落到屋內(nèi)梁上自以為安的情景;作者沒有直書庭園荒蕪雜亂,只攝取了井邊、中庭隨意生長的葵菜和谷物兩個“鏡頭”,人去屋空,人亡園荒,更其形象,倍傷人心神。一個風塵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經(jīng)炊火融融、庭園整潔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無一親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還不堪十倍、百倍……這是怎樣一種情境,將掀起讀者怎樣的感情波瀾呢?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彼叱瞿昃檬薜钠崎T,向東方看去,他也許還抱著希望,他看到了誰?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許看到了久別的`親人?也許什么也沒有看到。他茫然地從幻想中走出來,低聲哭了起來 “淚落沾我衣”五個字,飽和了多么豐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內(nèi)涵! 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襯的敘寫,把作品的主題和藝術(shù)水平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還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沒有服兵役的親人們,墳上松柏都已蔥蔥郁郁,可以想見他們生前貧寒凄苦的生活還不如每時每刻都可能犧牲的士卒;作品具體寫的是主人公為國征戰(zhàn)六十五載卻有家歸不得,等到歸時卻又無家可歸的不幸遭遇和慘痛心情,而他的不幸與那些茍生且不能只有走進靜默、暗濕、冰冷的墳?zāi)沟挠H人們相比,他又是“幸運者”了。作品就不僅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惡,不僅僅表現(xiàn)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表現(xiàn)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
他向遠方望去,難道自己的祖國里,只有自己一家是這樣的嗎?
十五從軍行2
佚名〔兩漢〕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譯文
剛滿里五歲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里歲才回上。路遇一個鄉(xiāng)下的鄰居,問:“我家里還有什么人?”“你家那個地方現(xiàn)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zāi)埂!弊叩郊议T前看見野兔從狗洞里進出,野雞在屋脊上飛上飛去,院子里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huán)繞著井臺。用搗掉殼的野谷上做飯,摘下葵葉上煮湯。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送給誰吃。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注釋
始:才;歸: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阿(ē):語氣詞,沒有實在意義。
君:你,表示尊敬的稱呼;遙看:遠遠地望去。
松柏(bǎ把):松樹、柏樹。
冢累累:墳?zāi)挂粋連著一個。
冢(zhǒng),墳?zāi)、高墳?/p>
累累(lé把lé把):眾多的樣子。
狗竇:給狗出入的墻洞。
竇(dòu),洞穴。
雉(zhì):野雞。
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經(jīng)播種而野生;旅葵(kuí):葵菜,嫩葉可以吃。
舂(chōng):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掉谷子的皮殼或搗碎。
羹(gēng):用菜葉做的湯。
一時:一會兒就。
貽(yí):送,贈送。
望:一說為“看”。
沾:滲入。
鑒賞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人的兵葵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葵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這首詩描繪了一位的年從軍65年返回故里時家破人讀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葵制度給勞動人民帶來的苦難。也同時說明了作者討厭戰(zhàn)爭,渴望和平,關(guān)心勞動人民。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蓖脧墓犯]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主人公的思想脈絡(luò)由六十五年的征戰(zhàn)生活進入邈邈曠野、漫漫古道,對親人家園的現(xiàn)狀由茫然無際的想能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詢問,讀者由開頭兩句詩展開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頭問話聲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誰”的追問,推出了作品的聚光點——家。六十五年了,豈敢奢望家人安然無恙、親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萬幸了。所以他只問,家中還有誰僥幸茍活人世呢?可是,“鄉(xiāng)里人”的回答卻如站在雪地里澆下的一盆冰水:“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痹谶@動亂的年月,我的親人們竟無一幸存者?多的年來積壓心底的感情,向誰傾訴、向誰表達?唯有那青青松柏、壘壘墳冢嗎?那,就是我的家嗎?不,不,不可能!
擺在他面前的現(xiàn)實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庇蛇b看到近見,滿眼更加荒涼凄楚的景能。作者沒說室空無人,而是抓住野兔見人鉆進家畜窩中自以為得所,野雞驚飛落到屋內(nèi)梁上自以為安的情景;作者沒有直書庭園荒蕪雜亂,只攝取了井邊、中庭隨意生長的葵菜和谷物兩個“鏡頭”,人去屋空,人讀園荒,更其形能,倍傷人心神。一個風塵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經(jīng)炊火融融、庭園整潔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無一親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能的還不堪十倍、百倍……這是怎樣一種情境,將掀起讀者怎樣的感情波瀾呢?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門,向東方看去,他也許還抱著希望,他看到了誰?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許看到了久別的親人?也許什么也沒有看到。他茫然地從幻想中走出來,低聲哭了起來“淚落沾我衣”五個字,飽和了多么豐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內(nèi)涵啊!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襯的敘寫,把作品的主題和藝術(shù)水平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葵的人,竟然還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沒有服兵葵的親人們,墳上松柏都已蔥蔥郁郁,可以想見他們生前貧寒凄苦的生活還不如每時每刻都可能犧牲的士卒;作品具體寫的是主人公為國征戰(zhàn)六十五載卻有家歸不得,等到歸時卻又無家可歸的不幸遭遇和慘痛心情,而他的不幸與那些茍生且不能只有走進靜默、暗濕、冰冷的墳?zāi)沟挠H人們相比,他又是“幸運者”了。作品就不僅僅暴露了封建兵葵制度的黑暗、罪惡,不僅僅表現(xiàn)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表現(xiàn)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
他向遠方望去,難道自己的祖國里,只有自己一家是這樣的嗎?
鑒賞二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敘事詩,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xiāng)途中與到家之后的情景。揭露了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百感交集,催人泣下。
作品開篇不同凡響:“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這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jīng)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他“十五從軍征”,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zhàn)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眾多想象的空間。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他“從軍征”,系出于戰(zhàn)事,一去就是數(shù)十年!鞍耸迸c“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征”時間之久;“始得歸”與“從軍征”相呼應(yīng),則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來。八十歲是虛寫,寫出從軍時間之長,兵役的繁重。
正因為“十五”從軍,“八十”方回,其間數(shù)十年與家人失去聯(lián)系,對家中情況一無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況,于是,這也就極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歸鄉(xiāng)途中與鄉(xiāng)里人的對話。唐代詩人宋之問的詩句“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反映其在久別家鄉(xiāng)之后、返鄉(xiāng)途中的矛盾心理,與此詩筆法有別,卻殊途同歸。宋之問的詩句是曲筆寫其返鄉(xiāng)途中想了解家中情況的迫切愿望,而此詩則是直言之。二者均表現(xiàn)了久別家鄉(xiāng)的返鄉(xiāng)之人的真實情感。此詩中“鄉(xiāng)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沒有明言直說老兵家中還有誰,而只是用手指著遠處長滿松柏的眾多的高墳說:“那兒就是您的家。”言下之意就是:“您的家中已無他人了。”其實,“鄉(xiāng)里人”這樣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敗人亡的痛楚。如此著墨,顯然是以哀景寫哀情,也與下文相呼應(yīng)。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主人公的思想脈絡(luò)由六十五年的征戰(zhàn)生活進入邈邈曠野、漫漫古道,對親人家園的現(xiàn)狀由茫然無際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詢問。同沒有詳述主人公六十五年的征戰(zhàn)生活一樣,作品也省去了對他餐風宿露、匆匆趕路、與鄉(xiāng)親邂逅相遇的驚喜的描摹,一句“家中有阿誰”的追問,推出了作品的聚光點——家!吧傩‰x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六十五年了,豈敢奢望闔家無恙、親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萬幸了。所以他只問,家中還有誰僥幸茍活人世。可是,“鄉(xiāng)里人”的回答卻如站在冰天雪地里當頭澆下的一盆冰凌未澌的水:“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這動亂的年月,我可親可愛的親人們啊,竟無一幸存者。滿懷希望,滿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風霜雨雪,六十五年積壓心底的感情,不能向別人傾訴、表達。
擺在他面前的現(xiàn)實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遙看到近見,滿眼更加荒涼凄楚的景象。作者沒說室空無人,而是抓住野兔見人鉆進家畜窩中自以為得所,野雞驚飛落到屋內(nèi)梁上自以為安的情景;老兵沒有直書庭園荒蕪雜亂,只攝取了井邊、中庭隨意生長的葵菜和谷物兩個“鏡頭”,人去屋空,人亡園荒,更其形象,倍傷人心神。一個風塵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經(jīng)炊火融融、庭園整潔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煢煢,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無一親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還不堪十倍、百倍……作者沒有直接抒寫渲染感情,作品卻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強烈的抒情效果。
有些迷蒙、有些渾噩、有些凄愴的老人,像對“松柏冢累累”不聞不見一樣,對荒涼的家園的感觸也變得麻木了。于是,他默默無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殼,采下冬葵嫩嫩的葉子。而當飯熟羹沸時,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該給誰吃。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彼叱瞿昃檬薜钠崎T,向東方看去,他也許還抱著希望,他看到了誰,看到了什么,也許看到了久別的親人,也許什么也沒有看。他茫然地從幻想中走出來,潸然淚下。他已不能象年輕人那樣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著六十五年的艱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場風塵、六十五年人世滄桑的老淚,撲簌簌落到滿布征塵的衣襟上。“淚落沾我衣”五個字,飽和了豐富、深厚、沉痛的感情內(nèi)涵。詩至結(jié)尾,作者、讀者的感情濃度都達到了頂點。
全詩突出寫了“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的老士兵的形象,也著力刻劃了“家”的形象,同時只寫了一筆的“鄉(xiāng)里人”的形象也很鮮明。飽經(jīng)風霜、蒼老惶切的老人,無須顧忌、直言不諱的鄉(xiāng)親,衰草古柏荒墳的家園,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真實動人的具有社會意義的主題的畫面,典型地反映了漢代社會現(xiàn)實的一個側(cè)面。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襯的敘寫,把作品的主題和藝術(shù)水平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還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沒有服兵役的親人們,墳上松柏都已蔥蔥郁郁,可以想見他們生前貧寒凄苦的生活還不如每時每刻都可能犧牲的士卒;作品具體寫的是主人公為國征戰(zhàn)六十五載卻有家歸不得,等到歸時卻又無家可歸的不幸遭遇和慘痛心情,而他的不幸與那些茍生且不能只有走進靜默、暗濕、冰冷的墳?zāi)沟挠H人們相比,他又是“幸運者”了。這樣,作品就不僅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惡,不僅僅表現(xiàn)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表現(xiàn)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使作品的主題得到了升華。全詩寫得既含蘊簡潔,又深湛凝重,內(nèi)容的取舍剪裁,結(jié)構(gòu)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處,獨具匠心,很好地收到了“意在言外”、主旨盡在言與不言中、意境深遠、韻味綿長的藝術(shù)效果。
兔從”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繪。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從狗洞進進出出,野雞在梁上飛來飛去;庭院中長出了“旅谷”,井臺上也長出了“旅葵”!巴谩迸c“雉”(野雞),均系動物,一在“狗竇”(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經(jīng)種植而自生自長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臺上)。這些處于不同方位的動、植物在這里構(gòu)成的是一幅悲涼的景象。造成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無人。而其家中無人,又是誰造成的。對此,詩未明言,這又給了讀者想象的空間。這幾句詩仍然是以哀景寫哀情,以悲涼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而更令老兵悲哀的還在于:他以“旅谷”煮飯,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時間就做好了,卻不知道將飯與羹送給誰,也即無親人與之共享了。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現(xiàn)的。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無親人了,到頭來還是他孤身一人。這不僅照應(yīng)了上文——鄉(xiāng)里人的答話與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繼續(xù)以哀景寫哀情。
詩的最后兩句于對老兵的動作描繪中進一步抒發(fā)老兵心中的悲哀。這里,突出老兵出門張望(“出門東向看”)與老淚縱橫(“淚落沾我衣”)這一細節(jié),將舉目無親、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將其悲痛欲絕的茫然之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悲慘的遭遇是誰造成的,盡管詩中未明言直說,但讀者只要聯(lián)系到此詩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則不難看出這一點。此詩晉時已譜入樂府,當可視之為漢魏戰(zhàn)亂之際的作品。正是當時窮兵黷武的統(tǒng)治者與無休無止的戰(zhàn)爭,造成了該老兵的悲慘遭遇。反映該老兵的悲慘遭遇,也就反映了當時在沉重的徭役壓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慘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
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xiāng)經(jīng)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結(jié)構(gòu),巧妙自然。其返鄉(xiāng)經(jīng)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誰?”,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涼,了無一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這些又歸結(jié)為表現(xiàn)揭露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詩之主題。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層次分明,語言質(zhì)樸,且以哀景寫哀情,情真意切,頗具特色,也頗能體現(xiàn)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shù)特點。
十五從軍行3
學習了七單元的課文后,我對戰(zhàn)爭有許多感想,想起從前的抗日戰(zhàn)爭,想起那殘暴的傷害猶太人的納粹,又想起在邊關(guān)抗擊匈奴的士兵,戰(zhàn)爭是多么可怕呀!《十五從軍征》這首詩就讓我有了很多感想。
《十五從軍征》講了一個老兵十五歲去打仗,八十歲才能回家,當他急迫地回到家時,只見丘墳壘壘,一片荒蕪。他只好采野谷野葵來做飯做菜,他那悲傷無奈的淚落在自己的衣服上。
我知道了這個老兵悲慘的一生后,感到十分傷心,當初被迫去當兵,一去就是六十五年。在這六十五年里,他在戰(zhàn)場上經(jīng)歷過悲歡離合,挨過天寒地荒、刀光劍影,家中親人也會遭遇天災(zāi)人禍。老兵在戰(zhàn)場上整整漂泊了六十五年,苦苦思想的感情,正是他返鄉(xiāng)的精神支柱,是他最大的心愿。
可回家后,一切期望化為泡影,家中沒有雙親的迎接,沒有妻子的關(guān)心,也沒有孩子的擁抱,只有家破人亡的現(xiàn)實。原本溫馨的家,變成了傷痛的無底洞。飯菜熟了,“不知貽阿誰”,老兵還幻想著和家人一起吃飯,這又讓我想起我們一家一起吃飯時的.熱鬧與歡樂——我夸爸爸菜炒得好吃,爸爸不停為我夾菜,還說:“多吃點!”媽媽給我們講有趣的事,都得我們哈哈大笑……老兵從幻想中清醒過來,又陷入了無盡的空虛與寂寞。是啊,老兵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他也希望老年時期能享受天倫之樂,可這沉痛的打擊早已讓他絕望了,活著還有什么意義呢?
這悲涼的處境讓他老淚縱橫,這,就是老兵絕望的眼淚。讀到這里,我眼前總會浮現(xiàn)出這樣的一幅畫面:一位衣衫襤褸、手拄拐杖、白發(fā)蒼蒼的老人茫然地、無助地站在荒蕪的家門前,望著東方,不知不覺留下了眼淚……
這首詩雖然沒有華麗的詞句,但卻總能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它揭露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人生的苦難,它還告訴了人們一個道理:要珍惜和平幸福的生活!當戰(zhàn)爭拆散了幸福的家庭后,只會有無盡的悲傷,這樣的悲劇不僅僅只發(fā)生在老兵身上,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遭遇,《軍刀》中的侯萬山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他跪在宋哲元腳下,說:“如果我壯烈了了,希望妻子和孩子能得到軍長的體恤!弊罱K,侯萬山犧牲在長城腳下的羅文裕中。
一個又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給人們一個又一個啟示,那些只為利益不為他人的戰(zhàn)爭發(fā)動者們,一定要記住,戰(zhàn)爭給你們帶來的傷痛比利益更多。我們要珍惜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維護和平,反對戰(zhàn)爭!讓和平之花開滿每一個角落!
十五從軍行4
十五從軍行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翻譯
剛滿十五歲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歲才回來。
路遇一個鄉(xiāng)下的鄰居,問:“我家里還有什么人?”
“你家那個地方現(xiàn)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zāi)!?/p>
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里進出,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
院子里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huán)繞著井臺。
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來煮湯。
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送給誰吃。
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注釋
始:才;
歸: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上。
阿:語氣詞,沒有實在意義。
君:你,表示尊敬的稱呼;
遙看:遠遠地望去。
松柏:松樹、柏樹。
冢累累:墳?zāi)挂粋連著一個。冢,墳?zāi)、高墳。累累,與“壘壘”通,連續(xù)不斷的樣子。
狗竇:給狗出入的墻洞。竇,洞穴。
雉:野雞。
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經(jīng)播種而野生;
旅葵:葵菜,嫩葉可以吃。
舂: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掉谷子的皮殼或搗碎。
羹:用菜葉做的湯。
一時:一會兒就。
貽:送,贈送。
望:一說為“看”。
沾:滲入。
譯文二
剛滿十五歲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歲才回來。
路上碰到一個鄉(xiāng)下的鄰居,問:“我家里還有什么人?”
。ㄋf)“從遠處望去,你家就在那個松柏環(huán)繞著的墳?zāi)怪!?/p>
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里進出,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
院子里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huán)繞著井臺。
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來煮湯。
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送給誰吃。
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鑒賞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少年從軍65年返回故里時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帶來的苦難。也同時說明了作者討厭戰(zhàn)爭,渴望和平,關(guān)心勞動人民。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蓖脧墓犯]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主人公的思想脈絡(luò)由六十五年的征戰(zhàn)生活進入邈邈曠野、漫漫古道,對親人家園的現(xiàn)狀由茫然無際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詢問,讀者由開頭兩句詩展開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頭問話聲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誰”的追問,推出了作品的聚光點——家。六十五年了,豈敢奢望家人安然無恙、親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萬幸了。所以他只問,家中還有誰僥幸茍活人世呢?可是,“鄉(xiāng)里人”的回答卻如站在雪地里澆下的一盆冰水:“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這動亂的年月,我的親人們竟無一幸存者?多少年來積壓心底的感情,向誰傾訴、向誰表達?唯有那青青松柏、壘壘墳冢嗎?那,就是我的家嗎?不,不,不可能!
擺在他面前的現(xiàn)實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庇蛇b看到近見,滿眼更加荒涼凄楚的景象。作者沒說室空無人,而是抓住野兔見人鉆進家畜窩中自以為得所,野雞驚飛落到屋內(nèi)梁上自以為安的情景;作者沒有直書庭園荒蕪雜亂,只攝取了井邊、中庭隨意生長的葵菜和谷物兩個“鏡頭”,人去屋空,人亡園荒,更其形象,倍傷人心神。一個風塵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經(jīng)炊火融融、庭園整潔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無一親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還不堪十倍、百倍……這是怎樣一種情境,將掀起讀者怎樣的感情波瀾呢?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彼叱瞿昃檬薜钠崎T,向東方看去,他也許還抱著希望,他看到了誰?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許看到了久別的親人?也許什么也沒有看到。他茫然地從幻想中走出來,低聲哭了起來 “淚落沾我衣”五個字,飽和了多么豐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內(nèi)涵! 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襯的敘寫,把作品的主題和藝術(shù)水平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還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沒有服兵役的親人們,墳上松柏都已蔥蔥郁郁,可以想見他們生前貧寒凄苦的生活還不如每時每刻都可能犧牲的士卒;作品具體寫的是主人公為國征戰(zhàn)六十五載卻有家歸不得,等到歸時卻又無家可歸的不幸遭遇和慘痛心情,而他的不幸與那些茍生且不能只有走進靜默、暗濕、冰冷的墳?zāi)沟挠H人們相比,他又是“幸運者”了。作品就不僅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惡,不僅僅表現(xiàn)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表現(xiàn)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
他向遠方望去,難道自己的祖國里,只有自己一家是這樣的嗎?
創(chuàng)作背景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當時繁復的兵役使得那個時代充滿了小人物的心酸和無奈。沒有馬革裹尸,卻也垂垂而暮。
鑒賞二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敘事詩,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xiāng)途中與到家之后的情景。揭露了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百感交集,催人泣下。
作品開篇不同凡響:“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边@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jīng)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他“十五從軍征”,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zhàn)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眾多想象的空間。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他“從軍征”,系出于戰(zhàn)事,一去就是數(shù)十年。“八十”與“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征”時間之久;“始得歸”與“從軍征”相呼應(yīng),則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來。八十歲是虛寫,寫出從軍時間之長,兵役的繁重。
正因為“十五”從軍,“八十”方回,其間數(shù)十年與家人失去聯(lián)系,對家中情況一無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況,于是,這也就極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歸鄉(xiāng)途中與鄉(xiāng)里人的對話。唐代詩人宋之問的詩句“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反映其在久別家鄉(xiāng)之后、返鄉(xiāng)途中的矛盾心理,與此詩筆法有別,卻殊途同歸。宋之問的詩句是曲筆寫其返鄉(xiāng)途中想了解家中情況的迫切愿望,而此詩則是直言之。二者均表現(xiàn)了久別家鄉(xiāng)的返鄉(xiāng)之人的真實情感。此詩中“鄉(xiāng)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沒有明言直說老兵家中還有誰,而只是用手指著遠處長滿松柏的眾多的高墳說:“那兒就是您的家!毖韵轮饩褪牵骸澳募抑幸褵o他人了。”其實,“鄉(xiāng)里人”這樣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敗人亡的痛楚。如此著墨,顯然是以哀景寫哀情,也與下文相呼應(yīng)。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主人公的思想脈絡(luò)由六十五年的征戰(zhàn)生活進入邈邈曠野、漫漫古道,對親人家園的現(xiàn)狀由茫然無際的想象到急切的、盼知又怕知的詢問。同沒有詳述主人公六十五年的征戰(zhàn)生活一樣,作品也省去了對他餐風宿露、匆匆趕路、與鄉(xiāng)親邂逅相遇的驚喜的描摹,一句“家中有阿誰”的追問,推出了作品的聚光點——家。“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六十五年了,豈敢奢望闔家無恙、親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萬幸了。所以他只問,家中還有誰僥幸茍活人世。可是,“鄉(xiāng)里人”的回答卻如站在冰天雪地里當頭澆下的一盆冰凌未澌的水:“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痹谶@動亂的年月,我可親可愛的親人們啊,竟無一幸存者。滿懷希望,滿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風霜雨雪,六十五年積壓心底的感情,不能向別人傾訴、表達。
擺在他面前的現(xiàn)實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庇蛇b看到近見,滿眼更加荒涼凄楚的景象。作者沒說室空無人,而是抓住野兔見人鉆進家畜窩中自以為得所,野雞驚飛落到屋內(nèi)梁上自以為安的情景;老兵沒有直書庭園荒蕪雜亂,只攝取了井邊、中庭隨意生長的葵菜和谷物兩個“鏡頭”,人去屋空,人亡園荒,更其形象,倍傷人心神。一個風塵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經(jīng)炊火融融、庭園整潔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煢煢,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無一親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還不堪十倍、百倍……作者沒有直接抒寫渲染感情,作品卻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強烈的抒情效果。
有些迷蒙、有些渾噩、有些凄愴的老人,像對“松柏冢累累”不聞不見一樣,對荒涼的家園的感觸也變得麻木了。于是,他默默無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殼,采下冬葵嫩嫩的葉子。而當飯熟羹沸時,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該給誰吃。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門,向東方看去,他也許還抱著希望,他看到了誰,看到了什么,也許看到了久別的親人,也許什么也沒有看。他茫然地從幻想中走出來,潸然淚下。他已不能象年輕人那樣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著六十五年的艱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場風塵、六十五年人世滄桑的老淚,撲簌簌落到滿布征塵的'衣襟上!皽I落沾我衣”五個字,飽和了豐富、深厚、沉痛的感情內(nèi)涵。詩至結(jié)尾,作者、讀者的感情濃度都達到了頂點。
全詩突出寫了“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的老士兵的形象,也著力刻劃了“家”的形象,同時只寫了一筆的“鄉(xiāng)里人”的形象也很鮮明。飽經(jīng)風霜、蒼老惶切的老人,無須顧忌、直言不諱的鄉(xiāng)親,衰草古柏荒墳的家園,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真實動人的具有社會意義的主題的畫面,典型地反映了漢代社會現(xiàn)實的一個側(cè)面。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襯的敘寫,把作品的主題和藝術(shù)水平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還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沒有服兵役的親人們,墳上松柏都已蔥蔥郁郁,可以想見他們生前貧寒凄苦的生活還不如每時每刻都可能犧牲的士卒;作品具體寫的是主人公為國征戰(zhàn)六十五載卻有家歸不得,等到歸時卻又無家可歸的不幸遭遇和慘痛心情,而他的不幸與那些茍生且不能只有走進靜默、暗濕、冰冷的墳?zāi)沟挠H人們相比,他又是“幸運者”了。這樣,作品就不僅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惡,不僅僅表現(xiàn)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表現(xiàn)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使作品的主題得到了升華。全詩寫得既含蘊簡潔,又深湛凝重,內(nèi)容的取舍剪裁,結(jié)構(gòu)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處,獨具匠心,很好地收到了“意在言外”、主旨盡在言與不言中、意境深遠、韻味綿長的藝術(shù)效果。
兔從”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繪。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從狗洞進進出出,野雞在梁上飛來飛去;庭院中長出了“旅谷”,井臺上也長出了“旅葵”!巴谩迸c“雉”(野雞),均系動物,一在“狗竇”(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經(jīng)種植而自生自長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臺上)。這些處于不同方位的動、植物在這里構(gòu)成的是一幅悲涼的景象。造成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無人。而其家中無人,又是誰造成的。對此,詩未明言,這又給了讀者想象的空間。這幾句詩仍然是以哀景寫哀情,以悲涼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而更令老兵悲哀的還在于:他以“旅谷”煮飯,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時間就做好了,卻不知道將飯與羹送給誰,也即無親人與之共享了。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現(xiàn)的。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無親人了,到頭來還是他孤身一人。這不僅照應(yīng)了上文——鄉(xiāng)里人的答話與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繼續(xù)以哀景寫哀情。
詩的最后兩句于對老兵的動作描繪中進一步抒發(fā)老兵心中的悲哀。這里,突出老兵出門張望(“出門東向看”)與老淚縱橫(“淚落沾我衣”)這一細節(jié),將舉目無親、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將其悲痛欲絕的茫然之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悲慘的遭遇是誰造成的,盡管詩中未明言直說,但讀者只要聯(lián)系到此詩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則不難看出這一點。此詩晉時已譜入樂府,當可視之為漢魏戰(zhàn)亂之際的作品。正是當時窮兵黷武的統(tǒng)治者與無休無止的戰(zhàn)爭,造成了該老兵的悲慘遭遇。反映該老兵的悲慘遭遇,也就反映了當時在沉重的徭役壓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慘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
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xiāng)經(jīng)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結(jié)構(gòu),巧妙自然。其返鄉(xiāng)經(jīng)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誰?”,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涼,了無一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這些又歸結(jié)為表現(xiàn)揭露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詩之主題。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層次分明,語言質(zhì)樸,且以哀景寫哀情,情真意切,頗具特色,也頗能體現(xiàn)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shù)特點。
十五從軍行5
十五從軍征,一個少年的悲歌;八十始得歸,一位老人的悲絕!}記
十五歲的少年,從軍。到了八十歲才得以回家團聚。然而,團聚的希望卻如同一個泡泡,讓凄涼的墳?zāi)馆p松打破。采些野菜來做羹飯,熟了,卻不知將飯送予誰。
一個士兵的65年啊!全權(quán)交給了野草叢生的戰(zhàn)場。15歲風華正茂的年齡;15歲,激情高昂的歲月?墒恰麉s開始從軍打仗。有誰知到他這65年來的苦累辛酸?
終于,回家了。不料卻看到長青的松柏下,對著累累的“冢”。老兵的苦啊,到底該向誰哭訴?老兵的淚啊,到底誰能輕拭?殘酷的兵役制度啊,何苦要將一個個少年放入打仗的軍隊中?何苦要將一個個老兵的.團聚愿望打破?
詩中,帶給了我無限凄涼的心境;詩中,啟發(fā)了我的另一看法。
希望和平,不再有戰(zhàn)爭,是每一個人的最大心愿。但是,即使有這樣的念頭,也不能看著國家被外侵。老兵啊,敬佩你有“國比家重”的精神。
與家人團聚,吃上一頓團圓飯,是每個士兵的愿望。但是我想;即使士兵迫切團圓,厭倦打仗,但如果祖國國土被侵略,他們一定會立馬穿上戰(zhàn)服,與外族抗衡。
雖然詩中凸顯的是廣大勞動人民在不平等的兵役制度下,充滿不平和痛苦。但我想,應(yīng)該還有贊頌老兵舍家為國的意思吧。
所以我想對老兵說;謝謝你,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國比家重”的含義,我也相信,你的“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一定會成為后人渴望和平的根基。
十五從軍行6
“‘十五從軍行,八十始得歸,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一句句朗朗讀書聲,從我們的教室里傳來。原來,我們在學《十五從軍行》,讀了這首詩,我深有感觸。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边@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jīng)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一個年僅十五歲的少年被抓去服役,等到八十歲才回歸故鄉(xiāng),這其中六十五年都在沙場上度過,可以看出當時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當好不容易回到家鄉(xiāng),遇到一個家鄉(xiāng)的人,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詢問到;“六十五年了,家人是否安然無恙?”時,“鄉(xiāng)里人”的回答卻如站在雪地里澆下的一盆冰水:“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這動亂的年月,親人們竟無一幸存?多少年來積壓心底的感情,向誰傾訴、向誰表達啊?可這又能怎么樣呢?這都是戰(zhàn)爭惹的禍啊!一個平民百姓又能改變什么?
回到家,擺在他面前的現(xiàn)實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讀后感《《十五從軍行》讀后感》。”由遙看到近見,滿眼更加荒涼凄楚的景象。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彼叱瞿昃檬薜钠崎T,向東方看去,他也許還抱著希望,他看到了誰?看到了什么呢?什么也沒有看到。
這首詩不僅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惡,不僅僅表現(xiàn)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表現(xiàn)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一個年滿八旬的老人回到家,家中已了無親人,而只有荒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以后的生活,又當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遠方望去,難道自己的祖國里,只有自己一家是這樣的嗎?不是的。其悲慘的遭遇是誰造成的?除了戰(zhàn)爭還有什么?
戰(zhàn)爭是可怕的,它能讓無數(shù)美好的家庭,頃刻之間支離破碎。所以,我們要維持和平,不要讓更多的人重蹈這首詩中的老兵的覆轍!
十五從軍行7
原文: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譯文
剛滿十五歲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歲才回來。
路遇一個鄉(xiāng)下的鄰居,問:“我家里還有什么人?”
“你家那個地方現(xiàn)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zāi)。?/p>
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里進出,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
院子里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huán)繞著井臺。
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來煮湯。
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送給誰吃。
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注釋
1.始:才;歸:回家。
2.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3.阿(ē):語氣詞,沒有實在意義。
4.君:你,表示尊敬的稱呼;遙看:遠遠地望去。
5.松柏(bǎi):松樹、柏樹。
6.冢累累:墳?zāi)挂粋連著一個。冢(zhǒng),墳?zāi)、高墳。累累(léiléi),與“壘壘”通,連續(xù)不斷的樣子。
7.狗竇:給狗出入的墻洞。竇(dòu),洞穴。
8.雉(zhì):野雞。
9.中庭:屋前的院子。
10.旅:旅生,植物未經(jīng)播種而野生;
11.旅葵(kuí):葵菜,嫩葉可以吃。
12.舂(chōng):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掉谷子的皮殼或搗碎。
13.羹(gēng):用菜葉做的湯。
14.一時:一會兒就。
15.貽(yí):送,贈送。
16.看:一說為“望”。
17.沾:滲入。
鑒賞
這是一首敘事詩,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xiāng)途中與到家之后的情景,抒發(fā)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開篇便不同凡響:“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边@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jīng)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他“十五從軍征”,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zhàn)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眾多想象的空間。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他“從軍征”,系出于戰(zhàn)事,而且這一去就是數(shù)十年!“八十”與“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征”時間之久;“始得歸”與“從軍征”相呼應(yīng),則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來。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主人公的思想脈絡(luò)由六十五年的征戰(zhàn)生活進入邈邈曠野、漫漫古道,對親人家園的現(xiàn)狀由茫然無際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詢問,讀者由開頭兩句詩展開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頭問話聲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誰”的追問,推出了作品的聚光點——家。六十五年了,豈敢奢望家人安然無恙、親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萬幸了。所以他只問,家中還有誰僥幸茍活人世呢?可是,“鄉(xiāng)里人”的回答卻如站在雪地里澆下的一盆冰水:“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痹谶@動亂的年月,我的親人們竟無一幸存者?多少年來積壓心底的感情,向誰傾訴、向誰表達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壘壘墳冢嗎?那,就是我的家嗎?不,不,不可能!
擺在他面前的現(xiàn)實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庇蛇b看到近見,滿眼更加荒涼凄楚的景象。作者沒說室空無人,而是抓住野兔見人鉆進家畜窩中自以為得所,野雞驚飛落到屋內(nèi)梁上自以為安的.情景;作者沒有直書庭園荒蕪雜亂,只攝取了井邊、中庭隨意生長的葵菜和谷物兩個“鏡頭”,人去屋空,人亡園荒,更其形象,倍傷人心神。一個風塵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經(jīng)炊火融融、庭園整潔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無一親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還不堪十倍、百倍……這是怎樣一種情境,將掀起讀者怎樣的感情波瀾呢?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門,向東方看去,他也許還抱著希望,他看到了誰?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許看到了久別的親人?也許什么也沒有看到。他茫然地從幻想中走出來,低聲哭了起來“淚落沾我衣”五個字,飽和了多么豐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內(nèi)涵。≈魅斯退募业南嗷ビ骋r的敘寫,把作品的主題和藝術(shù)水平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還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沒有服兵役的親人們,墳上松柏都已蔥蔥郁郁,可以想見他們生前貧寒凄苦的生活還不如每時每刻都可能犧牲的士卒;作品具體寫的是主人公為國征戰(zhàn)六十五載卻有家歸不得,等到歸時卻又無家可歸的不幸遭遇和慘痛心情,而他的不幸與那些茍生且不能只有走進靜默、暗濕、冰冷的墳?zāi)沟挠H人們相比,他又是“幸運者”了。作品就不僅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惡,不僅僅表現(xiàn)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表現(xiàn)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
詩的最后兩句于對老兵的動作描繪中進一步抒發(fā)老兵心中的悲哀。這里,突出老兵出門張望(“出門東向看”)與老淚縱橫(“淚落沾我衣”)這一細節(jié),將舉目無親、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將其悲痛欲絕的茫然之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試想,他“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家中已了無親人,而只有荒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以后的生活,又當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遠方望去,難道自己的祖國里,只有自己一家是這樣的嗎?不是的。其悲慘的遭遇是誰造成的,盡管詩中未明言直說,但我們只要聯(lián)系到此詩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則不難看出這一點。根據(jù)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的說法,此詩晉時已譜入樂府,當可視之為漢魏戰(zhàn)亂之際的作品。正是當時窮兵黷武的統(tǒng)治者與無休無止的戰(zhàn)爭,造成了該老兵的悲慘遭遇。反映該老兵的悲慘遭遇,也就反映了當時在沉重的徭役壓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慘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
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xiāng)經(jīng)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結(jié)構(gòu),巧妙自然。其返鄉(xiāng)經(jīng)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誰?”,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涼,了無一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這些又歸結(jié)為表現(xiàn)揭露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詩之主題。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層次分明,語言質(zhì)樸,且以哀景寫哀情,情真意切,頗具特色,也頗能體現(xiàn)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shù)特點。
十五從軍行8
《十五從軍行》讀后感六(3)班彭馨白“‘十五從軍行,八十始得歸,《十五從軍行》讀后感。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一句句朗朗讀書聲,從我們的教室里傳來。原來,我們在學《十五從軍行》,讀了這首詩,我深有感觸!笆鍙能娬,八十始得歸!边@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jīng)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一個年僅十五歲的少年被抓去服役,等到八十歲才回歸故鄉(xiāng),這其中六十五年都在沙場上度過,可以看出當時兵役制度的不合理。“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當好不容易回到家鄉(xiāng),遇到一個家鄉(xiāng)的人,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詢問到;“六十五年了,家人是否安然無恙?”時,“鄉(xiāng)里人”的回答卻如站在雪地里澆下的一盆冰水:“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這動亂的年月,親人們竟無一幸存?多少年來積壓心底的感情,向誰傾訴、向誰表達。靠蛇@又能怎么樣呢?
這都是戰(zhàn)爭惹的禍啊!一個平民百姓又能改變什么?回到家,擺在他面前的現(xiàn)實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讀后感《《十五從軍行》讀后感》。”由遙看到近見,滿眼更加荒涼凄楚的景象!俺鲩T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門,向東方看去,他也許還抱著希望,他看到了誰?看到了什么呢?什么也沒有看到。這首詩不僅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惡,不僅僅表現(xiàn)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表現(xiàn)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一個年滿八旬的老人回到家,家中已了無親人,而只有荒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以后的生活,又當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遠方望去,難道自己的祖國里,只有自己一家是這樣的嗎?不是的。其悲慘的遭遇是誰造成的?除了戰(zhàn)爭還有什么?戰(zhàn)爭是可怕的,它能讓無數(shù)美好的家庭,頃刻之間支離破碎。所以,我們要維持和平,不要讓更多的人重蹈這首詩中的老兵的覆轍!
【十五從軍行】相關(guān)文章:
十五從軍行漢樂府詩03-28
從軍行作文11-06
從軍行原文03-04
從軍行的原文及賞析02-01
從軍行原文翻譯09-27
從軍行作文【優(yōu)】11-11
十五夜作文07-12
十五望月作文11-21
熱鬧的十五作文10-24
十五月的距離作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