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武俠
中國是尚俠的國度。俠者,夾人也。俠者需力需膽需識還需要義。力是尚俠者的外在表現(xiàn),膽與識則是尚俠者的內在支撐,而義則是尚俠者的根本。中國的歷史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俠義之仕,使俠義精神薪火相傳。
可是在我們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中已看不到行俠仗義之仕了,我們只能從各種話本小說,以及當今熱播的影視劇中去欣賞去為之喝彩了。那么,為什么在我國古代盛行俠仕,而在近現(xiàn)代那些豪俠義士卻銷聲匿跡了呢?而今,俠仕消失了的時候,我們卻那么渴望看到俠仕的形象?
我國古代基本上是處于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皇權的鞏固是建立在力士和冷兵器的基礎之上的。歷朝歷代的政權更迭以及內部的權力之爭,莫不與武力相關,莫不借重那些行俠仗義之仕。你只要打開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正義與邪惡較量的歷史。那種行俠仗義一直為社會所稱道,而成為正義的化身。國勢衰微亂世之際,匡扶正義就只能靠俠義之舉了。十三棍僧救唐王是俠義之舉吧,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是俠肝義膽吧,民間那些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好漢莫不是豪俠義士的行為呢?社會需要正義開道,而弱民需要俠義扶持,面對強勢的黑惡勢力,社會呼喚俠義行為,社會需要俠義對抗黑惡勢力。俠義精神一直是作為中華民族的美德而倍加推崇的。
可是到了近現(xiàn)代,俠義精神卻走向了衰微。這當然是歷史進步的表現(xiàn)。俠義精神讓步于民主精神。冷兵器讓步于槍炮等熱兵器。來去無蹤的豪俠義士讓步于滿大街晃動的警察?墒牵藗儗觳⒉桓信d趣,如果不是為了求救,誰還想多看警察一眼呢?而俠仕就不同了,人們不僅想看到俠仕的義舉,更欣賞俠仕的那疾惡如仇的義膽與情懷,人們還想探秘俠仕的神秘行蹤。俠仕的義舉不是一個義字所能概括的了的,那里面包涵了很多藝術化的東西。因此,俠仕形象就由社會角色轉變成藝術符號。社會角色是冷的硬的線條型的,而俠仕形象卻是熱的軟的復合型的,因而是屬于藝術性的。這也是藝術家看好俠仕形象的原因。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俠仕形象多是藝術化的形象,他們活躍在小說影視作品中,活躍在人們饑渴的眼睛和無聊的笑談中,F(xiàn)代人的生活表面煊赫而實質空虛凄清,精神散漫而漂浮無所以依歸。作為藝術化的俠仕形象恰好可以用來滿足現(xiàn)代人的空虛要求。這樣一大批文藝工作者就把藝術的觸覺伸向俠仕的世界,構造出種種活生生的藝術形象來。最早的當然要數(shù)民間的鼓書藝人,他們口口相傳,用生動的口頭話語創(chuàng)造出了栩栩如生的俠仕形象,一些文人墨客用文字繼續(xù)創(chuàng)作,使俠仕形象進入到符號化的世界,而現(xiàn)在影視傳媒更是使豪俠義士滿天飛。
有人說武俠是成年人的童話,此話也許有一定道理。成年人的生活工作緊張忙碌,滿腦子裝的是柴米油鹽以及生活工作上的是是非非。長此以往,心情就會疲憊不堪,心里面就象塞滿了石頭,有一種硬綁綁的感覺。童話是想象的王國。武俠以其超常的藝術想象空間為成年人準備了豐盛的精神晚餐。在武俠的王國里,有幾個專事武俠制作的大師,比如金大俠金庸先生梁大俠梁栩生先生古大俠古龍先生。金大俠的俠氣渾厚蒼桑,其俠氣不是那種剛強銳利的那種而是柔韌綿軟。金是一儒俠矣。金大俠筆下的人物多為歷史中人,他們總要與某段歷史扯上瓜葛,纏纏綿綿恩恩怨怨的,他們或因朝政紛爭,或因民族矛盾,或因家族恩怨,或因武林宗派之爭而鬧得故事迭起。比如金大俠的《天龍八部》、《射雕英雄傳》、《鹿鼎是武俠人物置于歷史氛圍中,歷史就象一個巨大的舞臺一幅沒邊沒際的背景,武俠人物才有了廣闊的活動空間。金大俠手下的人物縱橫馳騁一會兒大漠邊關,一會兒江南花柳巷,一會兒異域村寨,豪俠義士總是居無定所,來無影去無蹤 ,把個世界玩得嘀溜轉,再加上那一身仗義的功夫,直看得現(xiàn)代人的眼珠子掉下地來。人們對武俠影視青睞有加,茶余飯后總想擰著武俠看,而一看呢老老少少都五迷三道的,除了喝彩還是喝彩。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