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開征社會保障稅的相關問題研究
一、健全相關法制,保證社會保障功能的實現
我國社會保障法制建設先天不足,除殘疾人、婦女、老年人權益等方面頒布了相應的法律以外,社會保障的主要領域如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等,至今沒有法律。因此,社會保險立法勢在必行。完善的社會保障立法,是制定社會保障政策法規(guī)的基礎,是社會保障管理機構、經辦機構、監(jiān)管機構的設置,及其職責權限劃分的依據,也是對社會保障基金實行監(jiān)管的前提條件。
社會保障稅的實施必須以法律為依據,應建立社會保障法與社會保障稅法。關于社會保障稅的優(yōu)惠政策問題,如稅收減免、稅收抵扣等制度必須規(guī)范化,做到全國基本統(tǒng)一,以利于勞動力要素的流動。對于少數民族邊遠地區(qū),可以用專門條例做出特別規(guī)定。社會保障稅的立法中還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間的稅收管理體制問題。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qū)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水平差異較大,短時間內社會保障不能達到全國統(tǒng)籌水平。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目標是努力達到省級統(tǒng)籌的水平,因而初期的社會保障稅只能作為地方稅種,待時機成熟后,由中央與地方共享,根據地區(qū)間差異確定中央收入比例,用于調節(jié)地區(qū)間的不平衡。
二、加強征收管理,以滿足社會保障財源需要
可以預測,社會保障稅稅基為所得額,在征管中容易遇到收入不明的問題。此外,工資制度的不規(guī)范,也加大了社會保障稅征管的難度。要解決以上問題,首先必須深化工資制度的改革。在開征社會保障稅的同時對國家公務員、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的工資作相應調整,原因是這部分人員原工資沒有包含保障支出;而對企業(yè)類工資不必調整,因為20世紀80年代初期,企業(yè)的保障已全部由職工自己負擔;由于目前社會中的分配差別主要體現在發(fā)放給職工的各種補貼上,宜將已固定化的補貼加入工資的基數,作為征收的稅基,體現量能負擔原則。其次,應實現工資性收入的貨幣化,建立實名制的個人工資性收入銀行賬戶,用人單位通過銀行支付工資,以利于稅務部門的稽核。
三、完善預算制度,優(yōu)化支出管理
社會保障稅的開支,應當與社會保障預算制度的完善結合起來。社會保障稅收入是一種基金性收入,與一般預算收入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和專門的用途,其收支應自成體系,單獨管理。我國可以在目前由經常性預算和建設性預算組成的復式預算基礎上,增加一項社會保障預算,將社會保障的收支全部納入社會保障預算統(tǒng)一核算,統(tǒng)一管理,這樣有利于將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和運用,置于國家法律的制約和監(jiān)督之下,更好地保證社會保障基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即使在社會保障預算的內部,不同稅目的收入也必須專門用于相應的支付項目。
在我國目前情況下,社會保障稅的稅率不可能很高,這就限制了社會保障預算的資金來源數額。而社會保障支出又有較強的剛
[1] [2] [3]
【開征社會保障稅的相關問題研究】相關文章:
關于開征環(huán)境稅相關問題的思考04-30
水污染稅開征問題的思考04-26
中國開征車輛里程稅的可行性05-02
開征遺產稅中幾個難點的思考論文04-29
大氣降塵收集方法及相關問題研究04-27
功能區(qū)劃研究進展與相關問題初探04-29
檢察官辦案責任制相關問題研究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