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亚洲二区亚洲三区,国产成人高清在线,久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看,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牛牛,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完整版,狠狠夜色午夜久久综合热91,日韩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疑問論文

時間:2023-05-06 21:10:03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疑問論文

  馬克思發(fā)現(xiàn)剩余價值規(guī)律和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創(chuàng)立他的剩余價值理論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是他在科學上對人類的兩大貢獻。其中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構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內容。筆者在學習和研究這一理論過程中遇到一些疑難問題,經過反復思考,形成了若干與馬克思的觀點及其詮釋不同的看法,并發(fā)表了一些論著。從近年國內出版的一些標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創(chuàng)新成果的論著和教材來看,對剩余價值理論的介紹和講解沒有什么創(chuàng)新,相關專家似乎不認為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存在什么疑問,或者雖然注意到某些問題,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并給予深入研究。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究竟是否存在疑問?存在哪些疑問?怎樣通過這些疑問的研究促進剩余價值理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這些問題值得深入探討。本文擬提出和分析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中的一些疑難問題,并向國內外專家求解。

關于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疑問論文

  一、為什么勞動力價值在剩余價值生產中沒有轉移給產品?

  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以紡紗為例分析剩余價值生產,假設生產20磅棉紗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價值為24先令,勞動力日價值為3先令,這一日勞動力在使用中創(chuàng)造6先令新價值。按照馬克思的分析,生產資料的24先令價值轉移給產品,勞動力的3先令價值卻不轉移,而由工人先勞動一段時間把它再生產出來,然后延長勞動時間,生產3先令剩余價值:“投入勞動過程的商品的價值總和是27先令。棉紗的價值是30先令。......27先令轉化為30先令,帶來了3先令的剩余價值!币蓡栐谟,投入勞動過程的勞動力的3先令價值到哪里去了,為什么沒有轉移,而要由工人勞動把它再生產出來。

  國內有的政治經濟學教材對這個問題作了解釋:“勞動力的價值已經支付給工人,被工人用于維持生活和贍養(yǎng)家屬,不可能轉移到新產品上去。”轉變?yōu)閯趧恿Φ哪遣糠仲Y本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不是轉移到新產品上去,因為資本家所支付的勞動力的價值,被工人用于購買生活資料在生產過程以外消費掉了。這部分價值是在生產過程中由工人再生產出來。”“產因為購買勞動力的資本價值進入勞動者手中即轉化為他的收入,已被勞動者用于購買生活資料而消費掉,要由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再生產出新價值來補償這部分資本!卑凑者@種邏輯推論,生產資料的價值也已經支付給它的賣者,同樣會轉化為它的賣者的收入,其中至少有一部分被用于生活消費,為什么又能夠轉移給產品呢?如果這些解釋能夠成立,那么由馬克思闡明的勞動價值論原理就需要重新研究,其中一些基本結論要么被顛覆,要么得把適應范圍限定在勞動力商品之外。實際上,這些解釋混淆了勞動力價值、工資、生活資料價值的關系。

  根據馬克思闡明的勞動價值論原理,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二因素,其中使用價值是商品滿足人類需要的性能,價值則是生產這種商品所消耗的人類勞動或抽象勞動。一個商品的價值只能存在于它的使用價值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它的使用價值之外。例如,棉紗的價值存在于棉紗之中,而不是存在于棉紗之外。在交換中,棉紗的價值表現(xiàn)為貨幣,但是貨幣作為存在于棉紗之外的交換媒介,只是棉紗價值的等價物,而不是棉紗價值本身。這一道理對勞動力作為商品應當是適用的。盡管勞動力是一種特殊商品,但是這種特殊性不在于它的價值與其他商品的價值有什么本質區(qū)別,而主要在于它的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的源泉。如果認為勞動力的價值被工人用于維持生活和贍養(yǎng)家屬,其使用價值卻被資本家用來生產剩余價值,那就把勞動力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從時空上完全分開,不符合勞動價值論關于各種商品價值都存在于它的使用價值之中的一般原理。

  因為各種商品都有價值,所以當兩種商品交換時,就有兩部分價值對流和換位。先以物物交換為例,假設甲和乙兩人分別擁有商品A和B并進行交換,商品A的價值從甲流向乙,商品B的價值從乙流向甲;交換后,甲和乙分別擁有商品B和A,商品及其價值發(fā)生換位。當以貨幣為媒介交換時,在買賣雙方就有商品價值和貨幣價值的對流。正如馬克思所說:“在買者和賣者手中保留著的是相同的價值,只是形式不同;雙方在交易前和交易后擁有和他們讓渡的價值相同的價值,不過一個以商品形式存在,一個以貨幣形式存在!苯卸卧O丙用貨幣M(比如貴金屬貨幣)向甲購買商品A,貨幣M的價值從丙流向甲,商品A的價值從甲流向丙;甲用賣A得到的貨幣M向乙購買B,其價值流向乙,商品B的價值從乙流向甲。如果貨幣是紙幣,僅為價值符號,那么它就充當了A和B價值對流的媒介。在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交換中同樣會發(fā)生這樣的價值對流和換位。

  假設廠商甲用貨幣資本(可變資本向工人購買勞動力,有勞動力價值從工人流向廠商甲,成為生產資本價值的組成部分;貨幣資本價值從廠商甲流向工人,形成工資;工人用工資向廠商乙購買消費品,工資價值從工人流向廠商乙,消費品價值從廠商乙流向工人。勞動力價值和工資是兩部分價值,它們之問具有并存等價關系,而不是直接同一關系。勞動者通過出賣勞動力換取工資,再購買消費品來維持生活。工資并不是勞動力價值本身,而是它的等價物。如果勞動力買方支付實物工資(生活資粉,那么勞動力與生活資料作為兩種商品的并存等價關系、價值對流換位可以視為一種特殊的物物交換;現(xiàn)實中一般支付貨幣工資,勞動力價值與貨幣工資之問也具有并存等價關系,不能把貨幣工資價值和勞動力價值看成同一部分價值。

  從馬克思的一系列論述來看,勞動力價值和貨幣工資價值的確是兩部分等額價值,并在交換中發(fā)生對流。例如,馬克思在分析兩大部類之問的交換時,曾假定第I部類和第II部類以及工人之問有價值5 000鎊的商品,其中I(v+m)=2000鎊,II C=2 000鎊,工人的勞動力價值為1000鎊。"5000鎊商品量的流通是用1500鎊貨幣來完成的;就是說,1.第I部類付給工人1000鎊,購買同等價值額的勞動力;2.工人用這1 000鎊向第II部類購買生活資料…”類似的論述還有不少。

  為了進一步說明勞動力價值轉移問題,假設甲、乙兩家公司和工人之問發(fā)生交換:甲公司在一定時期預付1億元貨幣資本,其中8 000萬元向乙公司購買生產資料,2 000萬元向工人購買勞動力,下面分兩步來考察。先看甲、乙兩家公司之問的交換。甲公司向乙公司支付8 000萬元貨幣,得到具有等額價值的生產資料。乙公司出賣生產資料形成8000萬元貨幣收入,通常會以某種形式分配和消費掉。假設乙公司用8000萬元中的6000萬元購買維持再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2000萬元購買新的勞動力(支付工資)。這樣,交換前屬于甲公司的8000萬元貨幣在買賣中支付給乙公司,此后又被乙公司消費掉了。其中用于乙公司支付工資的2000萬元被用于購買生活資料,在物質生產領域之外消費了,這并不影響甲所購得的8000萬元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給該公司的新產品。

  再看甲公司和工人之問的交換。甲公司向工人支付2000萬元貨幣工資,得到具有等額價值的勞動力。在這種交換中,勞動力價值和貨幣工資價值數量相等,存在形式不同。工人得到2000萬元貨幣工資,用來購買生活資料,雖然它在物質生產領域之外消費了,但卻維持了勞動力的再生產,因此這2000萬元價值也不會消失,而是構成新生勞動力的價值。由于貨幣工資價值和勞動力價值是具有并存等價關系的兩部分價值,所以一方面工人用貨幣工資購買生活資料來維持生活,另一方面工人勞動力的2000萬元價值成為甲公司的生產資本價值的組成部分。無論工人怎樣消費工資或生活資料,都不構成否定其勞動力價值轉移給新產品的理由。

  如果肯定剩余價值生產中存在勞動力價值轉移,那么在馬克思分析的紡紗實例中,20磅棉紗的價值就不是30先令,而是33先令,即等于在生產中消耗的生產資料價值、勞動力價值和工人勞動創(chuàng)造的全部新價值之和。

  二、勞動力價值能否歸結為使用勞動力創(chuàng)造的一部分新價值?

  馬克思認為:“工人在勞動過程的一段時間內,只是生產自己勞動力的價值,就是說,只是生產他的必要生活資料的價值!睂嶋H上把勞動力價值歸結為使用勞動力所創(chuàng)造的一部分新價值。如果真是這樣,那就意味著馬克思的勞動力商品理論不遵循勞動價值論,或者說后者對前者不適用。這當然不符合實際,也不符合馬克思關于勞動價值論和勞動力商品理論的基本觀點。

  眾所周知,馬克思運用勞動價值論分析勞動力價值,明確指出:“同任何其他商品的價值一樣,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從而再生產這種獨特物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边@一觀點揭示了勞動力和其他商品價值決定的共性。馬克思正確認識到活的個人的存在是勞動力生產的前提,但是通過假設“個人已經存在”,撇開了個人被養(yǎng)育的過程,從而把勞動力價值歸結為維持個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勞動力只是作為活的個人的能力而存在。因此,勞動力的生產要以活的個人的存在為前提。假設個人已經存在,勞動力的生產就是這個個人本身的再生產或維持。活的個人要維持自己本身的再生產,需要有一定量的生活資料。因此,生產勞動力所必要的勞動時間,可以歸結為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或者說,勞動力的價值,就是維持勞動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181這一歸結令人費解。勞動力和生活資料是兩類不同的商品,雖然生活資料被勞動者消費之后,它的價值可以轉化為勞動力價值的組成部分,但生活資料和勞動力畢竟是兩種不同的商品,二者的價值有不同的載體。例如,面包和勞動力是兩種不同的商品,當面包被勞動者用于生產自身勞動力并消費之后,前者的價值轉化為后者價值的組成部分,不能說面包就是勞動力,當然也不能說面包的價值就是勞動力的價值。如果把二者混為一體,進而認為生產面包就是生產勞動力,那是不符合實際的。對同一個人來說,生產他的勞動力和使用他的勞動力、他自身勞動力價值和使用他的勞動力所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具有明顯區(qū)別。

  首先,勞動力作為一種生產要素,總是只有先生產出來,然后才能使用;生產勞動力和使用勞動力是在不同的時空范圍內發(fā)生的兩個過程。從社會范圍來看,生產勞動力主要發(fā)生在生活領域和教育培訓以及其他社會服務場所,表現(xiàn)為養(yǎng)育和維持勞動者,特別是現(xiàn)代社會生產復雜勞動力要對勞動者進行各種學歷教育和專業(yè)技能培訓,這個過程要消耗生活資料和教育工作者的勞動以及其他社會服務;使用勞動力主要發(fā)生在生產領域或工作場所,表現(xiàn)為勞動者就業(yè)和工作,生產某種商品或提供某種服務。例如,一個人在北京讀大學,這是生產或培養(yǎng)他的勞動力的一個階段,相關費用計入他的勞動力價值;他大學畢業(yè)后到河北就業(yè),從事某種商品生產,這是他使用自己勞動力的過程。在北京讀大學培養(yǎng)勞動力和在河北就業(yè)使用勞動力分明是兩個不同的過程,不能把前者視為后者的一個階段。

  其次,生產勞動力是一種行為主體的活動,使用勞動力是另一種行為主體的活動,在這兩個過程中消耗的勞動時間來源于不同的行為主體。假設有張三和李四兩位勞動者,其中張三從事教育培訓工作,李四從事普通商品生產工作。李四在開始工作之前,先接受張三組織實施的教育培訓。在這里,張三為培養(yǎng)李四的勞動力,耗費了自己的勞動時間,因此,生產或培養(yǎng)勞動力的主體是張三,而李四是作為客體接受教育培訓。此外,生產勞動力還需要社會為李四提供生活資料,這要問接消耗他人的勞動。雖然李四為接受教育培訓和取得生活資料,通常要由本人或他的家庭支付相應的費用,但是生產李四的勞動力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源于張三和其他有關勞動者。當李四開始工作之后,在生產或工作中使用自己的勞動力,向社會提供勞動時間,這時的行為主體是李四。生產勞動力的勞動時間和使用勞動力的勞動時間分別來源于不同的行為主體,不能把前者歸結為后者的一部分。

  再次,生產勞動力所消耗的勞動時間凝結在一種客體(勞動力)中,使用勞動力所提供的勞動時間凝結在另一種客體中,這兩部分勞動時間凝結于不同的客體。仍以上面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張三的教育培訓勞動凝結在李四的勞動力之中,形成李四的勞動力價值的一部分。李四在以后的工作中生產某種商品比如電腦,他的勞動時間凝結在電腦之中,形成電腦價值的一部分。在計算生產電腦的社會必要勞動時,不能漏掉所消耗的勞動力中包含的物化勞動。顯然,勞動力和電腦是兩種不同的商品,李四生產電腦完全不同于生產出他的勞動力,不能用李四生產電腦的一部分勞動時間來取代培養(yǎng)他的勞動力的勞動時間。

  最后,凝結在勞動力中的過去勞動決定其價值,使用勞動力所提供的活勞動則來源于它的使用價值,二者體現(xiàn)勞動力商品的不同屬性。馬克思曾十分明確地指出:“包含在勞動力中的過去勞動和勞動力所能提供的活勞動,勞動力一天的維持費和勞動力一天的耗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量。前者決定它的交換價值,后者構成它的使用價值!币虼耍荒馨寻趧趧恿χ械倪^去勞動歸結為勞動力所提供的一部分活勞動。

  三、勞動力在交換后能否由賣方用來生產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價值?

  按照商品交換原則,一個人把自己勞動力的使用權讓渡給企業(yè)或買方并得到相應的工資—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就必須為企業(yè)勞動,而不可能再用已經賣出的勞動力來為自己勞動或生產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他用工資換取生活資料來維持生活,而不是在為買方勞動的過程中生產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企業(yè)購買勞動力所支付的工資由勞動力轉移給產品的價值得到補償,而不是在勞動中再生產出來。

  勞動力交換會發(fā)生產權轉移。對此,馬克思講得很清楚:“事實上,勞動力的賣者,和任何別的商品的賣者一樣,實現(xiàn)勞動力的交換價值而讓渡勞動力的使用價值。他不交出后者,就不能取得前者。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即勞動本身不歸它的賣者所有,正如已經賣出的油的使用價值不歸油商所有一樣!痹趧趧恿Τ鲑u之前,它屬于工人所有;當它出賣之后從生理上看也許仍然存在于工人體內,但已經成為買方生產資本的組成部分,不能再由工人用來生產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價值,即不能用來為自己勞動。這表現(xiàn)為工人在生產中只能按買方的要求勞動,產品及其價值歸買方所有。如果說勞動力交換不發(fā)生所有權轉移,工人只是在一定時間內轉讓勞動力使用權,那么這種已經轉讓使用權的勞動力也不能由工人用來生產自己所需的生活資料價值。

  工人作為勞動力的賣者當然有自己的權利:他在出賣勞動力時可以討價還價,即在簽訂勞動合同或達成協(xié)議之前提出縮短勞動時間和增加工資,改善勞動條件;要求買方按期支付工資,并嚴格按照合同規(guī)定的時間勞動,不允許隨意延長勞動時間,等等。但是他沒有權利使用已經出賣的勞動力來為自己勞動。這里的關鍵是要理解勞動力作為商品有特定的時間計量單位,以小時為單位計量勞動力是比較準確的;如果以天或日作為勞動力計量單位時,要注意區(qū)分自然日和勞動日時間長度。勞動者每天總是要用一定時間來消費和休息,因此一日勞動力的實際數量總是小于24小時。馬克思在分析剩余價值生產時以天或日計量勞動力,設想資本家支付工人一天勞動力價值后就購買了24小時勞動力,而工人則認為自己不可能連續(xù)工作24小時,雙方通過斗爭來確定工作日長度,把剩余價值生產建立在延長勞動時間的非等價交換前提下。實際上,在勞動力商品化前提下生產剩余價值,應當排除非等價交換情況,盡管這種情況在現(xiàn)實中存在。現(xiàn)代西方國家的企業(yè)普遍實行小時工資制,實際上就是按小時購買勞動力。一旦確定每小時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通過延長勞動時間來生產剩余價值而又不增加工資就成為違反交換原則和法律的事情。

  既然勞動力商品是用時間單位來計量,那么確定其數量,也就是規(guī)定工作日長度。勞動力買賣雙方圍繞縮短或延長工作時間,提高或降低工資等問題進行談判協(xié)商,實際上就是在勞動力商品數量和價格問題上討價還價。如果工資一定,縮短或延長工作時間,就意味著單位貨幣所購買的勞動力數量減少或增多;如果工作時間一定,提高或降低工資,則意味著單位量勞動力所換取的貨幣增多或減少。這兩種情況或它們組合而成的其他情況,都有勞動力單價的變化。其結果通常是買賣雙方以合同形式規(guī)定工作時間長度和工資數量,這也就是規(guī)定勞動力價格。例如,某人和一家企業(yè)經過協(xié)商,最終簽定合同,規(guī)定他每勞動8小時,由企業(yè)付給100元工資,這表明8小時勞動力的價值為100元,因而每小時勞動力的價值為12.5元,工人得到100元工資,就必須為企業(yè)勞動8小時,支出等價勞動力。如果工人用8小時中的一部分時間如4小時來為自己勞動,或者實際上只為企業(yè)勞動4小時,那就意味著企業(yè)用100元貨幣只購買了價值50元的4小時勞動力(因為8小時勞動力價值100元,所以4小時勞動力價值50元),這是不等價交換;相反,如果企業(yè)迫使工人勞動10小時,仍然只付給100元工資,那么工人實際支出了10小時勞動力,其價值應該是125元,比企業(yè)所付100元多出25元,這是另一種不等價交換。兩種情況都是商品交換原則和勞動合同所不允許的。

  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工人靠出賣勞動力所得到的工資換取生活資料來維持生活,而不是在為企業(yè)勞動的過程中生產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企業(yè)購買勞動力所支付的工資由勞動力轉移給產品的價值得到補償,而不是在勞動中再生產出來。

  馬克思本來運用勞動價值論科學地說明了勞動力價值決定問題,但是又把它歸結為或等同于使用勞動力形成的一部分新價值,因而忽略或否定了勞動力自身價值轉移,以為勞動力出賣之后還可以由賣方用來生產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價值,這實際上未能貫徹和體現(xiàn)他的勞動力商品理論。

  四、怎樣把勞動價值論和勞動力商品論徹底貫徹到剩余價值理論之中?

  勞動價值論、勞動力商品論和剩余價值理論之問具有內在聯(lián)系,把三者結合起來分析,就能看出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存在上述問題。

  按照勞動價值論,任何商品都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勞動力商品也不例外。按照勞動力商品理論,工人的勞動力是作為商品出賣給資本家,這種商品化的勞動力具有自身價值和使用價值,而且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它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既然如此,那么勞動力價值在剩余價值生產中就不應當消失,而應當轉移給產品。如果一定要把勞動力價值歸結為使用勞動力所創(chuàng)造的一部分新價值,并認為這是勞動力價值的特殊性,那就意味著勞動價值論不適用于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因而勞動價值論就失去了普遍意義。

  在筆者看來,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力成為商品的理論不僅是正確的,而且具有原創(chuàng)性;馬克思關于勞動力價值同其他商品價值一樣由勞動時間決定的觀點也是正確的;但是,馬克思在分析剩余價值生產時,把勞動力價值歸結為使用勞動力所形成的一部分新價值,不符合勞動力商品論和勞動價值論。

  考慮兩個經濟主體甲和乙,他們之間進行合作,由甲作為投資者出資本,乙作為勞動者出勞動力。甲每天先預付工資,乙勞動生產出大于工資額的價值,除了補償預付工資外,還給甲提供一定量剩余價值。第一天,甲付給乙3單位工資,乙勞動創(chuàng)造6單位新價值,其中3單位補償預付工資,另外3單位是剩余價值;第二天,甲把前一天乙勞動創(chuàng)造的6單位新價值中的3單位作為工資又付給工人,再次得到工人勞動創(chuàng)造的6單位新價值。從表面上看,這里好象也有勞動力交換,但是勞動力本身沒有價值,或者雖然假設它有價值,卻不向產品轉移,而由一部分新價值來取代,實際上否定勞動力價值存在。勞動力要作為商品參加交換,那就不能沒有價值,也不能以假設的不向產品轉移的價值為交換依據。勞動力是否可以憑它在使用中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來參加交換呢?當然不行。第一,凡是參加交換的商品的價值必須在他進入流通之前就已存在,而新價值不僅在勞動力進入流通之前不存在,而且在它進入流通之后尚未開始消費或使用時也還沒有形成;第二,新價值來自勞動力的使用過程即勞動,但如果勞動力真正作為商品被出賣,那它的使用價值就歸買方所有,其使用或消費所形成的新價值也屬于買方所有,不能作為賣方參加交換的依據。如果一定要說勞動力的使用所形成的新價值是乙方參加交換的依據,那么新價值與工資價值在數量上無非有三種關系:一是新價值等于工資價值,這時沒有剩余價值;二是新價值小于工資價值,這時不僅沒有剩余價值,而且會出現(xiàn)虧損,是一種不等價交換;三是新價值大于工資價值,雖然存在剩余價值,但是屬于另一種不等價交換。設想乙方以他創(chuàng)造的一部分新價值為依據參加交換,不符合勞動價值論關于等價交換的一般原理。

  現(xiàn)在假設乙先用甲提供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乙每天勞動形成6單位新價值,其中3單位留給自己,另外3單位交給甲。無論這種分割怎樣進行,乙畢竟有一部分時間為自己勞動,能夠分享自己創(chuàng)造的一部分新價值。從商品交換一般原則來看,這里并沒有發(fā)生勞動力買賣。乙獲得自己創(chuàng)造的一部分新價值,另一部分則交給甲。這在實質上與封建社會的農民把租用別人的土地所生產的糧食的一部分留給自己,另一部分交給地主并沒有什么兩樣。設想某個生產者向資本家租用生產資料,他每天自己勞動生產6單位新價值,其中3單位作為租金交給資本家,另外3單位歸自己所有。這位生產者的勞動力沒有作為商品賣給資本家,但其新價值分割同馬克思所講的剩余價值生產是相似的。這里實際上不存在勞動力商品化。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否定勞動力價值的存在和轉移,或者把勞動力價值歸結為使用勞動力所形成的一部分新價值,就意味著否定勞動力成為商品這一前提。如果一定要把上述兩種情況解釋為勞動力商品化的特殊性,那就會同勞動價值論發(fā)生矛盾。只有肯定勞動力價值轉移,才能把勞動價值論和勞動力商品論徹底貫徹到剩余價值理論之中。

  勞動力價值和生產資料價值一起轉移給產品,實質上就是生產它們所必要的勞動時間,轉化為生產以它們?yōu)橐氐钠渌唐匪匾膭趧訒r間的組成部分。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勞動力在它被生產出來的過程中已經消耗了一定的人類勞動。當勞動力通過交換被用于生產其他商品時,過去生產這種勞動力已經消耗的勞動時間作為物化勞動時間,轉化為生產以它為要素的其他商品的一部分勞動時間。生產勞動力要消耗勞動時間,使用勞動力又提供勞動時間,這兩部分勞動時間都是生產商品的勞動時間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勞動力本身包含一定的物化勞動,它的使用過程又是活勞動,這兩部分勞動都參與決定使用勞動力所生產的商品價值。在實際生產中,勞動力價值轉移給新產品表現(xiàn)為把購買勞動力所支付的工資計入產品成本,正如生產資料價值轉移給新產品表現(xiàn)為把購買它所支付的貨幣額計入產品成本一樣。

  肯定勞動力價值轉移,就會看到價值增殖過程包含三部分價值運動,即生產資料價值轉移、勞動力價值轉移和活勞動創(chuàng)造新價值。價值增殖可以定義為:勞動者在轉移生產資料價值和自身勞動力價值的同時創(chuàng)造新價值的過程。例如,企業(yè)投資100萬元,分別購買價值80萬元的生產資料和價值20萬元的勞動力,二者結合并全部消耗掉,生產出一定量的某種商品,勞動力的使用即活勞動創(chuàng)造30萬元新價值;全部商品的價值等于生產資料轉移價值80萬元加勞動力轉移價值20萬元,再加活勞動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30萬元,總共是130萬元。

  按照勞動力價值轉移的分析思路,能夠把勞動價值論和勞動力商品論徹底貫徹到剩余價值理論之中,同時可以對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等概念做出新的解釋,能夠更加科學地說明資本主義剝削等問題,從而發(fā)展和完善剩余價值理論。

【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疑問論文】相關文章:

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中的邏輯錯誤05-01

馬克思剩余價值生產及分配理論新探04-29

敘事的疑問與解析的論文04-27

關于兩種剩余價值理論的探討05-02

馬克思批判理論探討04-27

馬克思的早期自然理論04-29

馬克思理論的缺陷反思04-30

淺析馬克思的虛擬資本理論04-27

對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的理解05-02

從剩余價值理論視角探析對無人工廠的再認識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