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方法向方法論的綜述分析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借助論文可以達到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目的。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從方法向方法論的綜述分析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 要:對terminology一詞學術意義中的方法義進行求證,論述傳統(tǒng)術語重規(guī)定輕描寫方法觀及其不足,并指出在當今語言研究“多范式”特性的總體趨勢影響下,術語學嘗試建立自己的方法體系。從術語的思維屬性、語言屬性、知識屬性和文化屬性出發(fā),嘗試建立“四位一體”的術語方法模型。
關鍵詞:術語學,方法,方法論,多范式性,四位一體
Terminology: Turn from Method to Methodology
YE Qisong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we take “terminology” as a method, rather than object and theory of the terminology science, and discuss the prescriptive terminology and its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rminology. Based on the overall tendency of the multiparadigm in linguistics, we attempted to build up a “four in one” methodological model, which consists of thinking, linguistic, intellective and cultural properties.
Keywords: terminology, method, methodology, multiparadigm, “four in one” methodological model
收稿日期:2013-05-27 修回日期:2014-11-28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計劃“俄語語言學創(chuàng)新研究”(TD2012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葉其松(1980—),博士,副研究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黑龍江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專職研究人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術語學。通信方式:XXX。
引 言
近三屆“中國術語學建設研討會”討論的議題呈現一些新趨勢,語文性的議題數量雖穩(wěn)中有增但所占比例呈下降趨勢,而從理、工角度進行跨學科應用研究呈增長之勢(如術語庫、計算術語學、術語知識工程、大數據研究等)。而且,最近幾年,筆者所在的單位和俄羅斯科學院維諾格拉多夫俄語研究所共同舉辦了兩屆“術語與認知”國際學術研討會,其中的議題包括“術語的哲學問題”“術語棱鏡下科學世界圖景的民族特點”“術語與科學理論的關系”“術語在科學知識形式化表征中的作用”等。這些議題無論就內容而言,還是就所涉及的學科跨度而言,都非常之大,這說明術語學具有跨學科、綜合性的特點。但是,透過這些研究課題,我們不禁要問,是什么將它們聯(lián)系在一起?這能否說明,當代術語學正發(fā)展成為一門方法論?這是本文嘗試解答的問題。
一、terminology方法意義求解
一個學科能否成立,科學學對此開列一系列的條件,包括:獨立的研究對象、相應的理論和概念體系、研究方法等。術語學也不例外,這從terminology這個詞的學術意義本身就能得到一些證明。在現代英語中,terminology是個多義詞;即便放在術語學中,該詞的意義也不止一個。加拿大術語學家隆多在《術語學概念》一書中給terminology下了以下3種定義:1)某一領域(如生物化學)或某一學科(如語言學)的全部術語,我們稱之為生物化學術語,語言學術語;2)術語學家或術語編輯家所致力研究的術語的收集和分類、新詞創(chuàng)造、術語標準化和術語傳播的方法;3)一種以語言為研究對象的學科,但本質上是跨學科的,受語言學、邏輯學、本體論、分類學和情報學的規(guī)律制約[1]。在《術語學術語詞典》中,terminology分作3個詞條解釋,釋義的內容與上文大同小異:1)對術語、概念及其關系的研究;2)用于收集、描寫和表征術語的一套做法和方法;3)某領域的詞匯[2]。
可見,在術語學中,terminology是一種理論和學說,是研究的對象物,也是一種方法。
二、“規(guī)定”法重于“描寫”法
規(guī)定和描寫是語言研究和分析的兩種基本方法,前者試圖為怎樣運用語言制訂規(guī)則,后者側重對語言事實本身的觀察和描寫。將上述兩種方法運用到術語研究之中,于是產生“規(guī)定術語學”和“描寫術語學”這樣的說法。但在術語學之中,以上二法用得極不均衡,規(guī)定法占絕對統(tǒng)治地位,描寫法被邊緣化。造成兩種方法失衡的原因大致包括:
。1)術語的特性。一直以來,人們相信表達和傳遞科學思想需要一種特殊化的語言,它應該比自然語言更為簡便,更為精確。因此,自笛卡爾開始,建立一種理想的“科學語言”成為哲學家、科學家孜孜不倦的追求,為此而進行的各種嘗試和努力從16世紀持續(xù)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并由分析哲學的代表人物弗雷格、維特根斯坦、卡爾納普等發(fā)展到巔峰。由于該學派的重要代表來自奧地利,這為發(fā)端于奧地利的現代術語學奠定了哲學基礎。維斯特等經典術語學家認為,術語是科學語言的組成部分,是一種“特殊化”的語言,因此術語學應當建立不同于通用語言的規(guī)則。維斯特稱其為“應該—規(guī)則”(SOLL規(guī)則),即要對概念和名稱進行人為的協(xié)調。
(2)語言研究的總體趨勢。術語學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規(guī)定法在這一時期的語言研究中處于上風,術語研究也受到這一總體趨勢的影響。正如維斯特所著的《普通術語學和術語詞典編纂學導論》的《新版導言》中所說的那樣:“就目前存在的資料來看,一個更能說明維斯特心中主要愿望的話可能應該是:科技交流中的標準化或為這個目標寫出一本《通用語言學教程》。這本著作的地位,就像索緒爾為通用語言學寫的《普通語言學教程》一樣,本書就像是這本著作的法文語言學在術語學中的德語摹本,不過它要探討的是科技交流中的語言問題!
(3)術語學創(chuàng)建者的修養(yǎng)和見識。奧地利的維斯特以及俄羅斯學派的創(chuàng)建者洛特、德列津等皆出身自工程師,因此他們接觸更多的是技術術語。技術領域的術語更多地稱謂人造客體,人為性和可操作性較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術語更強,因此更適合標準化。而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領域,學術流派林立,各家各派使用的術語不盡相同;有時面對同一術語名稱,對其背后含義的理解相去甚遠。此外,還有不少新興學科的術語體系尚未成形,術語的意義和用法尚不確定。面對上述這些情況,術語的絕對單義性是很難實現的,不宜勉強進行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更合理的辦法是理清名稱所指稱的諸般概念,并分別記錄、描寫和分析[4]。
(4)國際術語組織的推廣。在維斯特等人的努力下,規(guī)定性術語工作方法被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簡稱ISO)等以國際標準文件的形式確定下來。1967到1969年3年間,國際標準化組織中主管術語工作的第37技術委員會制定了詞匯、工作方法、命名原則、分類詞表的設計共4類6個標準,其中包括《術語工作詞匯(ISO/R 1087)》(1969年)、《分類詞表準備指南(ISO/R 919)》(1969年)、《命名原則(ISO/R 704)》(1968年)、《概念和術語的國際統(tǒng)一(ISO/R 860)》(1968年)、《多語分類詞表的設計(ISO/R 1149)》(1969年)、《語言、國家和首腦代碼(ISO/R 639)》(1967年)。這些標準文件后來屢次修訂、增補,名稱和數量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標準化的思想和精髓得以保存!耙(guī)定性”的術語工作方法還用于國際電工委員會(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簡稱IEC)、國際通信聯(lián)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簡稱ITU)等其他權威的國際標準化機構之中。
重規(guī)定輕描寫的結果是術語研究和分析的方法過于單一和趨同,未能在此二分法基礎上建立起系統(tǒng)方法論。
三、范式轉變與傳統(tǒng)方法的局限
按照庫恩的范式理論,有一種觀點認為:17世紀以來,人類科學先后經歷了四次革命,而最后的一次革命使科學由非經典進入后經典時期。后經典時期科學的特點之一是“多范式性”,也就是說,科學中不是由一種范式主導,而是并存若干范式。拿語言學研究來說,結構主義范式走向衰落,認知、功能等新范式幾乎齊頭并進。
在科學發(fā)展以上總體規(guī)律的影響下,術語學也出現范式的轉變。以維斯特等為代表的經典或傳統(tǒng)術語學的理論缺陷和不足受到一些學者的質疑。西班牙女學者卡布雷(Cabre)對傳統(tǒng)術語學的如下批評可以算是一針見血:“傳統(tǒng)術語學理論讓人最不滿意的地方不在于缺乏內在一致性(該范式內部是十分一致的),而在于其過于簡單,以致不能解釋專業(yè)交流中的復雜現象!盵5]比利時女學者泰默爾曼(Rita Temmerman)指出:“傳統(tǒng)(術語學——作者)流派相信改進專業(yè)語言交流需要標準化。傳統(tǒng)術語學的基礎是幾條的假設,它們被看成是無可置疑的,即:概念是清晰的且在充要條件基礎上可被定義;術語的一致性對于準確、有效和充分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語言中的比喻和意義變化是語言學問題,與術語學無關,因為術語學是稱名性的和規(guī)定性的。與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一樣,因為傳統(tǒng)術語學方法和原則之后的理論架構具有很強的客觀主義。但如果把對客觀世界的信念換一下,即認為理解世界和交流所用的詞建立在人的經驗基礎上,且這種理解是按照原型建構并體現在框架之中,那么傳統(tǒng)術語學流派的基本原則就需要被重新評價!盵6] 影浦峽(Kyo Kageura)分析傳統(tǒng)術語學的三條基本原則(以概念為先,進行詞匯研究,共時方法)的局限性后指出:“術語研究的范圍已經擴展,從語音到形態(tài)一直到概念。除公式研究外,也出現歷時的研究,以一套更為先進和靈活的概念理論正用于術語研究之中!盵7]
基于上述原因,20世紀90年代以來,術語學家不斷尋求術語研究中新的維度和方法。薩格(Juan C.Sager)指出:“既然基于語義的術語研究可以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即所指對象、所指物的名稱、將所指對象和名稱對應起來的用法。這樣一來,我們便可以確定術語理論的三個維度:一是認知維度,將語言形式與概念內容,即現實世界中的對象聯(lián)系起來,二是語言維度,調查術語陳述的現存和可能形式,三是交際維度,側重術語的使用并為術語編纂和處理等活動提供依據。”[8]泰默爾曼等認為,過去十年,術語學和術語編纂實踐經受計算機術語管理、語言學和知識本體三次轉變,具體地說:“一是電子革命影響術語管理和術語編纂者的工作方法。二是所謂的傳統(tǒng)術語學原則受到嚴重質疑,術語學從認知語言學、計算語言學研究中受益,這形成一些原則和方法,它們能按照每個專門術語項目中的用戶需要進行更為靈活和多樣化的處理。第三個轉變與本體工程專家和術語學家并行的工作方法和共同的興趣相關!盵9]
盡管各家所提研究方法的角度和名稱不盡相同,但都呈現出多視角、多維度的特點,從單一走向多樣,術語學已經從一種方法轉向方法論。
四 “四位一體”的術語方法模型
狹義的方法論通常指該學科上采用的研究方式、方法的綜合。建構學科方法論雖然有一些原則可循,但具體學科的方法論往往因時地、學者、學理而異。如前文所說,術語學是一門綜合性的科學,跟邏輯學、語言學、系統(tǒng)科學、符號學、信息學等一系列科學相關聯(lián),因此來源成為劃分術語學的方法體系的重要依據,據此可劃分出三類方法:一是術語學源出學科的方法,如語言學的方法;二是術語學從基礎與親緣學科借用的方法,諸如從哲學、符號學以及信息科學、科學學等學科引入的方法;三是術語學自己的研究方法[10]。但萬法不離其宗,這里的“宗”是學科的研究對象。術語學的方法論應當圍繞術語來建構。
應當承認,術語是集多方面特性于一身的復雜研究對象,正因為如此,至今仍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定義來描述和界定它。通常來說,術語的特性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首先,術語是思維單位,因為它是某個特定概念的外殼;其次,術語是語言單位,用語言中詞或短語加以表征;再次,術語是知識單位,它是“人類科學知識在語言中的結晶”[11],是“凝集一個學科系統(tǒng)知識的關鍵詞”[12]。除此之外,術語(主要是人文、社會科學術語)還具有文化屬性,因為它是體現和傳承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載體。術語上述四方面的特性可表示如圖1所示。
圖1 術語四方面的特性
在該圖中,思維屬性居中,因為術語產生于科學思維過程之中且是它的結果,稱謂概念是術語的基本屬性。它與語言屬性、知識屬性和文化屬性用實線相連,說明后三者受前者影響,與其直接相關且構成一個整 體;而語言屬性、知識屬性和文化屬性三者之間用虛線連接,表明三者各有側重,但具有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
從上述某個屬性出發(fā)研究術語,就會產生相應的方法。傳統(tǒng)術語學的方法是基于術語思維屬性建立的,它與邏輯學、認識論的關系十分密切,注重對概念、概念與概念之間關系、如何在客體基礎上形成概念,概念如何界定、描寫、表征等。此外,對術語思維屬性的研究還可以從辯證邏輯的角度加以研究,研究概念在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科學思維中的特性,科學范式轉變和科學革命中概念演變,概念對科學發(fā)展的預測功能等。
研究術語的語言屬性可以運用現代語言學的眾多方法,要關注兩個“三角”:一個是音、形和義的三角,另一個是語法、語義和語用的三角。此外,還可以運用社會語言學等方法研究術語(包括術語對社會分工和角色的定位功能、新術語研究、術語詞和非術語詞的相互滲透和補充、外來術語與本族術語的關系、標準語術語和少數民族術語的關系、術語政策與術語規(guī)劃等)。對術語語言屬性的研究可以僅限于一門語言,也可面向不同語言、同一語言的不同存在形式之間,后一種情況則需要對比語言學的方法。
術語的知識屬性研究其在系統(tǒng)化知識的形成、建構、儲存、發(fā)掘與提取、表征、交換和傳播等過程中的作用,所用的方法既包括傳統(tǒng)的敘詞表、數據庫等方法,也包括知識庫、知識本體等方法。
詞語是語言中對社會文化反應最為敏感的一部分,而作為詞匯組成部分的術語也同樣是文化的承載者。各個民族語言中都有一小部分術語,它們具有悠久的歷史,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集中體現相應領域的思想范疇、認識成果、意義體現和價值觀念,像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道”“氣”“陰陽”等,古代政治倫理生活中的“忠”“孝”“仁”“義”[13]。對于這部分詞語,不同的學者分別稱之為“文化符號”“文化觀念”“大觀念”“詞匯常量”“社會術語”等。而且,圍繞這些詞語,近年來在哲學、史學、文化學、人類學等領域形成了一種“關鍵詞”研究方法,其實質是從這些詞語切入,探尋其背后復雜觀念所代表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內涵等。在世界各國中,中國是在文化、科學、語言等方面自古以來綿延不斷的極少數國家之一,而體現古代思想體系精髓的上述詞語對現代科學體系的所有領域都有影響,因此關鍵詞方法不失為研究中國各學科、領域基本概念的一個重要方法。
如上文所述,術語的特性并不是彼此割裂的,研究術語的方法也同樣交織在一起。研究術語命名的稱名方法看似只與其語言屬性相關,但實際上也與其思維屬性、文化屬性和知識屬性有關。術語的認知研究法更是與術語上述所有屬性皆有關聯(lián),術語認知的復雜性決定該方法的綜合性。
五、結 語
系統(tǒng)方法論是一個學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規(guī)定為主的傳統(tǒng)術語觀已飽受質疑,術語學正在經歷從方法向方法論的轉變,至今尚未形成一個成熟的體系。本文基于術語的思維屬性、語言屬性、知識屬性和文化屬性,嘗試建立“四位一體”的術語研究方法體系。
參考文獻
[1] 隆多. 術語學概論[M]. 劉鋼,劉健,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5:19.
[2] Bessé B. de,NkwentiAzeh B,Sager J C. Glossary of Terms Used in Terminology[J]. Terminology, 1997 (4):151-154.
[3] 歐根·維斯特. 普通術語學和術語詞典編纂學導論[M]. 邱碧華,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1.
[4] 全如瑊.術語的理論與實踐[J]. 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2001(1):9-10.
[5] Cabre Castellví M T. Elements for a Theory of Terminology: toward an alternative paradigm[J]. Terminology, 2000(6:1): 38.
[6] Temmermen R. Towards New Ways of Terminology Description: the Sociocognitive Approach[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1-2.
[7] Kageura K.The Dynamics of Terminology A Descriptive Theory of Term Formation and Terminological Growth[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2: 21.
[8] Sager J C. A Practical Course in Terminology Process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0: 13.
[9] Temmerman R,Kerremans K. Termontography: Ontology Building and the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to Terminology
【從方法向方法論的綜述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氟化氫的分析方法綜述04-29
關于倫理與道德質向關系的方法論意義05-02
批評性語篇分析方法論04-27
橋梁工程風險分析研究方法綜述05-02
利用飼草資源發(fā)展畜牧產業(yè)的方法論文12-11
中國新型工業(yè)化研究的方法論分析05-03
當前浮式平臺船體結構分析的方法與重點綜述04-27
工程物探方法綜述04-28
環(huán)境模型不確定性分析方法綜述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