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有關(guān)勸酒邏輯學的論文
飯桌上一定要讓人喝酒、一定要讓人喝醉的邏輯是什么?對于勸酒與被勸酒的雙方來說,在近似于多次重復博弈的情況下,為什么不能選擇“不醉”的最優(yōu)解?
中國人勸酒絕不僅僅出于禮儀的要求,而是有非常明確的實際功能的。具體而言,勸酒者要實現(xiàn)的無非是兩個目的:一是服從性測試,二是誠意測試。
服從性測試,指的是勸酒者通過觀察你是否服從他要你繼續(xù)飲酒的指令,觀察你能不能為了“場面”不惜傷害自己身體,來判斷你對其的服從程度。聽著好像很扭曲,但其實這是一種最典型的權(quán)力的彰顯方式。
尤其在掌權(quán)者自感權(quán)力并不穩(wěn)固的時候,他往往需要周圍人反復以各種“確權(quán)”的儀式讓他確信自己權(quán)力在握,對方被逼喝酒的窘態(tài),是權(quán)力持有者在酒桌上最佳的享受。
勸酒者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的可謂費盡心機。有些勸酒者喜歡把利誘包裝成威脅:“你不喝可不夠朋友!”言下之意是喝了就是朋友;有些勸酒者喜歡把威脅包裝成利誘:“這杯干了,這個合同就是你的了!”言下之意是不喝你就出局了。
有些人覺得這個邏輯很荒謬,但服從性測試恰恰必須荒謬。比如“指鹿為馬”就是典型的服從性測試:上級其實心里知道這不是馬,下級也知道這不是馬,上級知道下級知道這不是馬,下級也知道上級知道自己知道這不是馬,但是你還得說這是馬。雙方心知肚明,互“飆”演技給外人看罷了。
對顯而易見的謬誤依然表示贊同,才是服從性測試的“理想效果”。
同樣,在酒桌上,你以為他真的不知道你喝下去會難受?不知道對身體有害?不知道你第二天會頭疼欲裂?勸酒者完全知道,太知道了。但這種傷害和痛苦恰恰是意義所在。如果沒有后果,則無法測出服從的程度。就像舊時幫會入會需要在手上劃一刀,是在以最微量的自我傷害的形式,來展示服從的姿態(tài)。
誠意測試,指的是勸酒者時刻在觀察被勸者是否能夠放下心防和體面,向勸酒者及旁觀者展現(xiàn)丑態(tài)。維系一段關(guān)系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醉酒就是這種代價。醉酒后的丑態(tài)是一種小劑量的抵押物,在人和人之間還不能完全信任,但又需要建立合作關(guān)系的時候,是某種意義上的“信用等級”。
所謂“喝到位”就是在說這個。如果一頓筵席散盡,你仍然表達清晰,步履穩(wěn)健,會被認為“今天小王沒喝到位”,言下之意你沒有向我交付丑態(tài)作為抵押物,你仍然將你自己的體面、形象、自尊看得比我對你的信任更加重要。
直到喝得胡言亂語,吐完躺倒,勸酒者心目中的抵押品才算足額交付完畢。這期間觀眾越多越好,洋相越大越好,起哄者都是抵押交付的見證人。
一個時刻保持體面的人一定是抱著戒心的人,不值得信賴。只有抵押物給得“到位”了,咱們的合作關(guān)系和信賴程度才有可能再上一個臺階。
歸根結(jié)底,中國式勸酒大多是一場權(quán)力的游戲。強者用逼人喝酒彰顯權(quán)威和控制力,弱者用自虐式主動喝酒表白忠誠和服從。這里暗含著陰暗的邏輯:喝到吐了還在喝,好比遞了一張投名狀或一份投降書,為了您,我連身體都不顧,甚至連命都舍得,老板、領(lǐng)導、客戶、老丈人……您滿意了嗎?
【勸酒邏輯學的論文】相關(guān)文章:
法律邏輯學論文04-30
關(guān)于勸酒的作文08-16
幽默勸酒短信摘抄05-02
山人勸酒原文翻譯03-01
Peirce:科學家與邏輯學家論文05-01
從人工智能看當代邏輯學的發(fā)展論文05-01
計量邏輯學(Ⅰ)04-27
普通邏輯學作業(yè)05-01
邏輯學試題204-30
西方邏輯學探源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