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 - 《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tǒng)課文,因其內(nèi)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如何用創(chuàng)新、精巧的設計,在扎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使學生顯得生機勃勃、興趣盎然呢?我抓住了以下兩點。一、尋人啟事導入 ,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著課的質(zhì)量。上課伊始,老師神秘地告訴學生,剛才在校門口看到了一張尋人啟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幻燈打出
尋人啟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里?聽說二(4)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愿意,一邊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讀課文。他們個個拿著鉛筆全神貫注地這里畫畫,那里圈圈,偶爾還能聽到同桌之間竊竊私語地討論。瞧!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 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么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
二、讀、說、寫、貼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1)初讀。教師有趣導入 課文以后,隨即拋出問題。a. 自由讀全文,標上小節(jié)。b.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征。學生在讀中了解內(nèi)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帶著問題讀,使讀不再是漫無目的,提高了讀的質(zhì)量。
(2)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教師應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jié),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處理如下:a.讀這兩小節(jié),回答小姐的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較句子。(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以看見烏龜在水里游,就追上去。h.朗讀指導。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d.分角色朗讀并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二)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著、最后,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2)說內(nèi)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后,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學到的內(nèi)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jié)合。
3.貼——據(jù)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六幅畫,分別為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烏龜和鯉魚。讓學生先來貼這些動物各自的位置,貼好后再講清理由,為什么要這樣貼。教師要引導學生以文中詞句作為貼畫正確與否的依據(jù),重點理解迎和追,以此促進學生對詞句的深入理解。
4.寫——形式多樣,寫中練筆
語文教學不僅是日耳之事,也要動手。“不動筆墨不看書”是公認的讀書方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寫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
(1)基礎練習。在學生分別找到描寫蝌蚪和青蛙外部特征的句子以后,及時填寫:
a.小蝌蚪(),()身子,甩著()。
b.青蛙媽媽四條(),寬(),鼓著一對(),披著(),露著(),捉()。
這兩處練習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尤其是b處的練習不是讀了課文就能信手拈來的,需要從烏龜和鯉魚的話中概括得出,其次從這兩處練習中可以對蝌蚪和青蛙的外部特征進行比較,從而為接著要學蝌蚪料的生長變化過程作鋪墊過渡作用。
(2)深化練習。對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jié),教師在花了大量時間進行讀的訓練同時,又不失時機進行寫的訓練。如:
a.小蝌蚪錯把烏龜當媽媽,是因為(),說明()。
b.烏龜告訴小蝌蚪叫它的媽媽(),如果小蝌蚪光聽烏龜?shù)脑,那(),應該()?/p>
這樣設計旨在以學生讀順、讀懂課文為前提,培養(yǎng)礎解課文的能力。
語文 - 《小蝌蚪找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