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shù)學教案(精選18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shù)谋匾恼{整。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數(shù)學教案(精選1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數(shù)學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物操作,增強學生的直觀感知。
(2)能根據幾何結構特征對空間物體進行分類。
。3)會用語言概述棱柱、棱錐、圓柱、圓錐、棱臺、圓臺、球的結構特征。
。4)會表示有關于幾何體以及柱、錐、臺的分類。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空間物體,從實物中概括出柱、錐、臺、球的幾何結構特征。
。2)讓學生觀察、討論、歸納、概括所學的知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感受空間幾何體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周圍,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感受大量空間實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錐、臺、球的結構特征。
難點:柱、錐、臺、球的結構特征的概括。
三、教學用具
(1)學法:觀察、思考、交流、討論、概括。
。2)實物模型、投影儀
四、教學思路
。ㄒ唬﹦(chuàng)設情景,揭示課題
1.教師提出問題:在我們生活周圍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這些建筑的幾何結構特征如何?引導學生回憶,舉例和相互交流。教師對學生的活動及時給予評價。
2.所舉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這些幾何體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錐、臺、球結構特征的空間物體),你能通過觀察。根據某種標準對這些空間物體進行分類嗎?這是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導學生觀察物體、思考、交流、討論,對物體進行分類,分辯棱柱、圓柱、棱錐。
2.觀察棱柱的幾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圖片,它們各自的特點是什么?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3.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每小組選出一名同學發(fā)表本組討論結果。在此基礎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結構特征。
。1)有兩個面互相平行;
。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邊形;
。3)每相鄰兩上四邊形的公共邊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師與學生結合圖形共同得出棱柱相關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問題:各種這樣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據不同對棱柱分類?請列舉身邊具有已學過的幾何結構特征的物體,并說出組成這些物體的幾何結構特征?它們由哪些基本幾何體組成的?
6.以類似的方法,讓學生思考、討論、概括出棱錐、棱臺的結構特征,并得出相關的概念,分類以及表示。
7.讓學生觀察圓柱,并實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圓柱,從而概括出圓標的概念以及相關的概念及圓柱的表示。
8.引導學生以類似的方法思考圓錐、圓臺、球的結構特征,以及相關概念和表示,借助實物模型演示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概括。
9.教師指出圓柱和棱柱統(tǒng)稱為柱體,棱臺與圓臺統(tǒng)稱為臺體,圓錐與棱錐統(tǒng)稱為錐體。
10.現(xiàn)實世界中,我們看到的物體大多由具有柱、錐、臺、球等幾何結構特征的物體組合而成。請列舉身邊具有已學過的幾何結構特征的物體,并說出組成這些物體的幾何結構特征?它們由哪些基本幾何體組成的?
。ㄈ┵|疑答辯,排難解惑,發(fā)展思維,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1.有兩個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邊形的幾何體是不是棱柱。
2.棱柱的何兩個平面都可以作為棱柱的底面嗎?
3.課本P8,習題1.1A組第1題。
4.圓柱可以由矩形旋轉得到,圓錐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轉得到,圓臺可以由什么圖形旋轉得到?如何旋轉?
5.棱臺與棱柱、棱錐有什么關系?圓臺與圓柱、圓錐呢?
四、鞏固深化
練習:課本P7練習1、2(1)(2)
課本P8習題1.1第2、3、4題
五、歸納整理
由學生整理學習了哪些內容
六、布置作業(yè)
高中數(shù)學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畫三視圖的基本技能
(2)豐富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2.過程與方法
主要通過學生自己的親身實踐,動手作圖,體會三視圖的作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提高學生空間想象力
(2)體會三視圖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畫出簡單組合體的三視圖
難點:識別三視圖所表示的空間幾何體
三、學法與教學用具
1.學法:觀察、動手實踐、討論、類比
2.教學用具:實物模型、三角板
四、教學思路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揭開課題
“橫看成嶺側看成峰”,這說明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體視覺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較真實反映出物體,我們可從多角度觀看物體,這堂課我們主要學習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
在初中,我們已經學習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圓錐、球的三視圖(正視圖、側視圖、俯視圖),你能畫出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嗎?
。ǘ⿲嵺`動手作圖
1.講臺上放球、長方體實物,要求學生畫出它們的三視圖,教師巡視,學生畫完后可交流結果并討論;
2.教師引導學生用類比方法畫出簡單組合體的三視圖
(1)畫出球放在長方體上的三視圖
。2)畫出礦泉水瓶(實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視圖
學生畫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與同學交流,總結自己的作圖心得。
作三視圖之前應當細心觀察,認識了它的基本結構特征后,再動手作圖。
3.三視圖與幾何體之間的相互轉化。
(1)投影出示圖片(課本P10,圖1.2-3)
請同學們思考圖中的三視圖表示的幾何體是什么?
。2)你能畫出圓臺的三視圖嗎?
。3)三視圖對于認識空間幾何體有何作用?你有何體會?
教師巡視指導,解答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然后讓學生發(fā)表對上述問題的看法。
4.請同學們畫出1.2-4中其他物體表示的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并與其他同學交流。
(三)鞏固練習
課本P12練習1、2
P18習題1.2A組1
。ㄋ模w納整理
請學生回顧發(fā)表如何作好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
。ㄎ澹┱n外練習
1.自己動手制作一個底面是正方形,側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錐模型,并畫出它的三視圖。
2.自己制作一個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側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臺模型,并畫出它的三視圖。
高中數(shù)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斜二測畫法畫水平設置的平面圖形的直觀圖。
。2)采用對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畫空間圖形與在中心投影下畫空間圖形兩種方法的各自特點。
2.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觀察和類比,利用斜二測畫法畫出空間幾何體的直觀圖。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提高空間想象力與直觀感受。
(2)體會對比在學習中的作用。
。3)感受幾何作圖在生產活動中的應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難點:用斜二測畫法畫空間幾何值的直觀圖。
三、學法與教學用具
1.學法:學生通過作圖感受圖形直觀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測畫法畫空間幾何體的過程。
2.教學用具:三角板、圓規(guī)
四、教學思路
。ㄒ唬﹦(chuàng)設情景,揭示課題
1.我們都學過畫畫,這節(jié)課我們畫一物體:圓柱
把實物圓柱放在講臺上讓學生畫。
2.學生畫完后展示自己的結果并與同學交流,比較誰畫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樣才能畫好物體的直觀圖呢?這是我們這節(jié)主要學習的內容。
。ǘ┭刑叫轮
1.例1,用斜二測畫法畫水平放置的正六邊形的直觀圖,由學生閱讀理解,并思考斜二測畫法的關鍵步驟,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及時給予點評。
畫水平放置的多邊形的直觀圖的關鍵是確定多邊形頂點的位置,因為多邊形頂點的位置一旦確定,依次連結這些頂點就可畫出多邊形來,因此平面多邊形水平放置時,直觀圖的畫法可以歸結為確定點的位置的畫法。強調斜二測畫法的步驟。
練習反饋
根據斜二測畫法,畫出水平放置的正五邊形的直觀圖,讓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檢查。
2.例2,用斜二測畫法畫水平放置的圓的直觀圖
教師引導學生與例1進行比較,與畫水平放置的多邊形的直觀圖一樣,畫水平放置的圓的直觀圖,也是要先畫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點,由于不能像多邊那樣直接以頂點為代表點,因此需要自己構造出一些點。
教師組織學生思考、討論和交流,如何構造出需要的一些點,與學生共同完成例2并詳細板書畫法。
3.探求空間幾何體的直觀圖的畫法
。1)例3,用斜二測畫法畫長、寬、高分別是4cm、3cm、2cm的長方體ABCD-A’B’C’D’的直觀圖。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要注意對每一步驟提出嚴格要求,讓學生按部就班地畫好每一步,不能敷衍了事。
(2)投影出示幾何體的三視圖、課本P15圖1.2-9,請說出三視圖表示的幾何體?并用斜二測畫法畫出它的直觀圖。教師組織學生思考,討論和交流完成,教師巡視幫不懂的同學解疑,引導學生正確把握圖形尺寸大小之間的關系。
4.平行投影與中心投影
投影出示課本P17圖1.2-12,讓學生觀察比較概括在平行投影下畫空間圖形與在中心投影下畫空間圖形的各自特點。
5.鞏固練習,課本P16練習1(1),2,3,4
三、歸納整理
學生回顧斜二測畫法的關鍵與步驟
四、作業(yè)
1.書畫作業(yè),課本P17練習第5題
2.課外思考課本P16,探究(1)(2)
高中數(shù)學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三角函數(shù)的誘導公式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B版)數(shù)學必修四,第一章第二節(jié)內容,其主要內容是公式(一)至公式(四)。本節(jié)課是第二課時,教學內容是公式(三)。教材要求通過學生在已經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數(shù)定義和公式(一)(二)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他們與單位圓的交點坐標之間關系,進而發(fā)現(xiàn)三角函數(shù)值的關系。同時教材滲透了轉化與化歸等數(shù)學思想方法。
教案背景:
通過學生在已經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數(shù)定義和公式(一)(二)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他們與單位圓的交點坐標之間關系,進而發(fā)現(xiàn)三角函數(shù)值的關系。同時教材滲透了轉化與化歸等數(shù)學思想方法,為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出了要求。因此本節(jié)內容在三角函數(sh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學方法:
以學生為主題,以發(fā)現(xiàn)為主線,盡力滲透類比、化歸、數(shù)形結合等數(shù)學思想方法,采用提出問題、啟發(fā)引導、共同探究、綜合應用等教學模式。
教學目標:
借助單位圓探究誘導公式。
能正確運用誘導公式將任意角的三角函數(shù)化為銳角三角函數(shù)。
教學重點:
誘導公式(三)的推導及應用。
教學難點:
誘導公式的應用。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情景設計:
一.復習回顧:
1.誘導公式(一)(二)。
2.角(終邊在一條直線上)
3.思考:下列一組角有什么特征?能否用式子來表示?
二.新課:
設計意圖:結合幾何畫板的演示利用同一點的坐標變換,導出公式。
由公式(一)(三)可以看出,角角相等。
公式(一)(二)(三)都叫誘導公式。利用誘導公式可以求三角函數(shù)式的值或化簡三角函數(shù)式。
設計意圖:結合學過的公式(一)(二),發(fā)現(xiàn)特點,總結公式。
練習
設計意圖:利用公式解決問題,發(fā)現(xiàn)新問題,小組研究討論,得到新公式。
(學生板演,老師點評,用彩色粉筆強調重點,引導學生總結公式。)
三.例題
例3:求下列各三角函數(shù)值:
例4:化簡
設計意圖:利用公式解決問題。
練習
設計意圖:觀察公式特點,選擇公式解決問題。
四.課堂小結:將任意角三角函數(shù)轉化為銳角三角函數(shù),體現(xiàn)轉化化歸,數(shù)形結合思想的.應用,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熟練應用解決問題。
五.課后作業(yè):課后練習A、B組
六.課后反思與交流
很榮幸大家來聽我的課,通過這課,我學習到如下的東西:
1.要認真的研讀新課標,對教學的目標,重難點把握要到位
2.注意板書設計,注重細節(jié)的東西,語速需要改正
3.進一步的學習網頁制作,讓你的網頁更加的完善,學生更容易操作
4.盡可能讓你的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自主的思考,能夠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享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
5.上課的生動化,形象化需要加強
高中數(shù)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函數(shù)是描述客觀世界變化規(guī)律的重要數(shù)學模型。高中階段不僅把函數(shù)看成變量之間的依賴關系,同時還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刻畫函數(shù),高中階段更注重函數(shù)模型化的思想與意識。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例,進一步體會函數(shù)是描述變量之間的依賴關系的重要數(shù)學模型,在此基礎上學習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來刻畫函數(shù),體會對應關系在刻畫函數(shù)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構成函數(shù)的要素;
。3)會求一些簡單函數(shù)的定義域和值域;
。4)能夠正確使用“區(qū)間”的符號表示函數(shù)的定義域;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函數(sh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函數(shù)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來刻畫函數(shù);
難點:符號“y=f(x)”的含義,函數(shù)定義域和值域的區(qū)間表示;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標簽
函數(shù)及其表示
教學過程
。ㄒ唬﹦(chuàng)設情景,揭示課題
1、復習初中所學函數(shù)的概念,強調函數(shù)的模型化思想;
2、閱讀課本引例,體會函數(shù)是描述客觀事物變化規(guī)律的數(shù)學模型的思想:
。1)炮彈的射高與時間的變化關系問題;
。2)南極臭氧空洞面積與時間的變化關系問題;
(3)“八五”計劃以來我國城鎮(zhèn)居民的恩格爾系數(shù)與時間的變化關系問題.
3、分析、歸納以上三個實例,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4、引導學生應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描述各個實例中兩個變量間的依賴關系;
5、根據初中所學函數(shù)的概念,判斷各個實例中的兩個變量間的關系是否是函數(shù)關系.
。ǘ┭刑叫轮
函數(shù)的有關概念
(1)函數(shù)的概念:
設A、B是非空的數(shù)集,如果按照某個確定的對應關系f,使對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個數(shù)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確定的數(shù)f(x)和它對應,那么就稱f:A→B為從集合A到集合B的一個函數(shù)(function)。
記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A叫做函數(shù)的定義域(domain);與x的值相對應的y值叫做函數(shù)值,函數(shù)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數(shù)的值域(range)。
注意:
、佟皔=f(x)”是函數(shù)符號,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數(shù)符號“y=f(x)”中的f(x)表示與x對應的函數(shù)值,一個數(shù),而不是f乘x。
(2)構成函數(shù)的三要素是什么?
定義域、對應關系和值域
。3)區(qū)間的概念
、賲^(qū)間的分類:開區(qū)間、閉區(qū)間、半開半閉區(qū)間;
②無窮區(qū)間;
、蹍^(qū)間的數(shù)軸表示.
。4)初中學過哪些函數(shù)?它們的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分別是什么?
通過三個已知的函數(shù):y=ax+b(a≠0)
y=ax2+bx+c(a≠0)
y=(k≠0)比較描述性定義和集合,與對應語言刻畫的定義,談談體會。
師:歸納總結
(三)質疑答辯,排難解惑,發(fā)展思維。
1、如何求函數(shù)的定義域
例1:已知函數(shù)f(x)=+
(1)求函數(shù)的定義域;
。2)求f(-3),f(x)的值;
。3)當a>0時,求f(a),f(a-1)的值.
分析:函數(shù)的定義域通常由問題的實際背景確定,如前所述的三個實例.如果只給出解析式y(tǒng)=f(x),而沒有指明它的定義域,那么函數(shù)的定義域就是指能使這個式子有意義的實數(shù)的集合,函數(shù)的定義域、值域要寫成集合或區(qū)間的形式。
例2、設一個矩形周長為80,其中一邊長為x,求它的面積關于x的函數(shù)的解析式,并寫出定義域。
分析:由題意知,另一邊長為x,且邊長x為正數(shù),所以0<x<40.
所以s==(40-x)x(0<x<40)
引導學生小結幾類函數(shù)的定義域:
。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數(shù)的定義域是實數(shù)集R。
(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數(shù)的定義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實數(shù)的集合。
。3)如果f(x)是二次根式,那么函數(shù)的定義域是使根號內的式子大于或等于零的實數(shù)的集合。
(4)如果f(x)是由幾個部分的數(shù)學式子構成的,那么函數(shù)定義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義的實數(shù)集合。(即求各集合的交集)
。5)滿足實際問題有意義.
鞏固練習:課本P19第1
2、如何判斷兩個函數(shù)是否為同一函數(shù)
例3、下列函數(shù)中哪個與函數(shù)y=x相等?
分析:
1構成函數(shù)三個要素是定義域、對應關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義域和對應關系決定的,所以,如果兩個函數(shù)的定義域和對應關系完全一致,即稱這兩個函數(shù)相等(或為同一函數(shù))
2兩個函數(shù)相等當且僅當它們的定義域和對應關系完全一致,而與表示自變量和函數(shù)值的字母無關。
解:
課本P18例2
(四)歸納小結
、購木唧w實例引入了函數(shù)的概念,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描述了函數(shù)的定義及其相關概念;
②初步介紹了求函數(shù)定義域和判斷同一函數(shù)的基本方法,同時引出了區(qū)間的概念。
(五)設置問題,留下懸念
1、課本P24習題1.2(A組)第1—7題(B組)第1題
2、舉出生活中函數(shù)的例子(三個以上),并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來描述函數(shù),同時說出函數(shù)的定義域、值域和對應關系。
課堂小結
高中數(shù)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中優(yōu)化問題的學習,體會導數(shù)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促進學生全面認識數(shù)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
2、通過實際問題的研究,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數(shù)學建模能力的提高。
教學重點:
如何建立實際問題的目標函數(shù)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問題1把長為60cm的鐵絲圍成矩形,長寬各為多少時面積最大?
問題2把長為100cm的鐵絲分成兩段,各圍成正方形,怎樣分法,能使兩個正方形面積之各最。
問題3做一個容積為256L的方底無蓋水箱,它的高為多少時材料最?
二、新課引入
導數(shù)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利用導數(shù)求最值的方法,可以求出實際生活中的某些最值問題。
1、幾何方面的應用(面積和體積等的最值)。
2、物理方面的應用(功和功率等最值)。
3、經濟學方面的應用(利潤方面最值)。
三、知識建構
例1在邊長為60cm的正方形鐵片的四角切去相等的正方形,再把它的邊沿虛線折起(如圖),做成一個無蓋的方底箱子,箱底的邊長是多少時,箱底的容積最大?最大容積是多少?
說明1解應用題一般有四個要點步驟:設——列——解——答。
說明2用導數(shù)法求函數(shù)的最值,與求函數(shù)極值方法類似,加一步與幾個極
值及端點值比較即可。
例2圓柱形金屬飲料罐的容積一定時,它的高與底與半徑應怎樣選取,才能使所用的材料最?
變式當圓柱形金屬飲料罐的表面積為定值S時,它的高與底面半徑應怎樣選取,才能使所用材料最省?
說明1這種在定義域內僅有一個極值的函數(shù)稱單峰函數(shù)。
說明2用導數(shù)法求單峰函數(shù)最值,可以對一般的求法加以簡化,其步驟為:
S1列:列出函數(shù)關系式。
S2求:求函數(shù)的導數(shù)。
S3述:說明函數(shù)在定義域內僅有一個極大(。┲担瑥亩鴶喽楹瘮(shù)的最大(。┲,必要時作答。
例3在如圖所示的電路中,已知電源的內阻為,電動勢為。外電阻為
多大時,才能使電功率最大?最大電功率是多少?
說明求最值要注意驗證等號成立的條件,也就是說取得這樣的值時對應的自變量必須有解。
例4強度分別為a,b的兩個光源A,B,它們間的距離為d,試問:在連接這兩個光源的線段AB上,何處照度最?試就a=8,b=1,d=3時回答上述問題(照度與光的強度成正比,與光源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例5在經濟學中,生產單位產品的成本稱為成本函數(shù),記為;出售單位產品的收益稱為收益函數(shù),記為;稱為利潤函數(shù),記為。
。1)設,生產多少單位產品時,邊際成本最低?
。2)設,產品的單價,怎樣的定價可使利潤最大?
四、課堂練習
1、將正數(shù)a分成兩部分,使其立方和為最小,這兩部分應分成____和___。
2、在半徑為R的圓內,作內接等腰三角形,當?shù)走吷细邽闀r,它的面積最大。
3、有一邊長分別為8與5的長方形,在各角剪去相同的小正方形,把四邊折起做成一個無蓋小盒,要使紙盒的容積最大,問剪去的小正方形邊長應為多少?
4、一條水渠,斷面為等腰梯形,如圖所示,在確定斷面尺寸時,希望在斷面ABCD的面積為定值S時,使得濕周1=AB+BC+CD最小,這樣可使水流阻力小,滲透少,求此時的高h和下底邊長b。
五、回顧反思
(1)解有關函數(shù)最大值、最小值的實際問題,需要分析問題中各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找出適當?shù)暮瘮?shù)關系式,并確定函數(shù)的定義區(qū)間;所得結果要符合問題的實際意義。
(2)根據問題的實際意義來判斷函數(shù)最值時,如果函數(shù)在此區(qū)間上只有一個極值點,那么這個極值就是所求最值,不必再與端點值比較。
。3)相當多有關最值的實際問題用導數(shù)方法解決較簡單。
六、課外作業(yè)
課本第38頁第1,2,3,4題。
高中數(shù)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等差數(shù)列的定義,會應用定義判斷一個數(shù)列是否是等差數(shù)列:
(2)賬務等差數(shù)列的通項公式及其推導過程:
(3)會應用等差數(shù)列通項公式解決簡單問題。
2.過程與方法
在定義的理解和通項公式的推導、應用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的能力,體驗從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認知規(guī)律,提高熟悉猜想和歸納的能力,滲透函數(shù)與方程的思想。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師指導下學生的自主學習、相互交流和探索活動,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用于發(fā)現(xiàn)的求知精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養(yǎng)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善于總結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①等差數(shù)列的概念;
、诘炔顢(shù)列的通項公式
【教學難點】
、倮斫獾炔顢(shù)列“等差”的特點及通項公式的含義;
、诘炔顢(shù)列的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
【學情分析】
我所教學的學生是我校高一(7)班的學生(平行班學生),經過一年的高中數(shù)學學習,大部分學生知識經驗已較為豐富,他們的智力發(fā)展已到了形式運演階段,具備了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的基礎較弱,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還不是很濃,所以我在授課時注重從具體的生活實例出發(fā),注重引導、啟發(fā)、研究和探討以符合這類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
【設計思路】
1、教法
、賳l(fā)引導法: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建構;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
、诜纸M討論法:有利于學生進行交流,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壑v練結合法:可以及時鞏固所學內容,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2、學法
引導學生首先從三個現(xiàn)實問題(數(shù)數(shù)問題、水庫水位問題、儲蓄問題)概括出數(shù)組特點并抽象出等差數(shù)列的概念;接著就等差數(shù)列概念的特點,推導出等差數(shù)列的通項公式;可以對各種能力的同學引導認識多元的推導思維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從0開始,將5的倍數(shù)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得到的數(shù)列是什么?
2、水庫管理人員為了保證優(yōu)質魚類有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用定期放水清庫的辦法清理水庫中的雜魚。如果一個水庫的'水位為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么從開始放水算起,到可以進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庫每天的水位(單位:m)組成一個什么數(shù)列?
3、我國現(xiàn)行儲蓄制度規(guī)定銀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為單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息計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單利計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x(1+利率x存期)。按活期存入10000元錢,年利率是0.72%,那么按照單利,5年內各年末的本利和(單位:元)組成一個什么數(shù)列?
教師:以上三個問題中的數(shù)蘊涵著三列數(shù)
學生:
、0,5,10,15,20,25….
、18,15.5,13,10.5,8,5.5.
、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設置意圖:從實例引入,實質是給出了等差數(shù)列的現(xiàn)實背景,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等差數(shù)列是現(xiàn)實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數(shù)學模型。通過分析,由特殊到一般,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知識的自主性,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能力。
二、觀察歸納,形成定義
、0,5,10,15,20,25….
②18,15.5,13,10.5,8,5.5.
、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思考1上述數(shù)列有什么共同特點?
思考2根據上數(shù)列的共同特點,你能給出等差數(shù)列的一般定義嗎?
思考3你能將上述的文字語言轉換成數(shù)學符號語言嗎?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三列數(shù)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讓學生抓住數(shù)列的特征,歸納得出等差數(shù)列概念.
學生:分組討論,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前數(shù)和后數(shù)的差符合一定規(guī)律;這些數(shù)都是按照一定順序排列的…只要合理教師就要給予肯定.
教師引導歸納出:等差數(shù)列的定義;另外,教師引導學生從數(shù)學符號角度理解等差數(shù)列的定義。
(設計意圖:通過對一定數(shù)量感性材料的觀察、分析,提煉出感性材料的本質屬性;使學生體會到等差數(shù)列的規(guī)律和共同特點;一開始抓。骸皬牡诙椘,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為同一常數(shù)”,落實對等差數(shù)列概念的準確表達。)
三、舉一反三,鞏固定義
1、判定下列數(shù)列是否為等差數(shù)列?若是,指出公差d。
(1)1,1,1,1,1;
(2)1,0,1,0,1;
(3)2,1,0,-1,-2;
(4)4,7,10,13,16
教師出示題目,學生思考回答.教師訂正并強調求公差應注意的問題
注意:公差d是每一項(第2項起)與它的前一項的差,防止把被減數(shù)與減數(shù)弄顛倒,而且公差可以是正數(shù),負數(shù),也可以為0
(設計意圖:強化學生對等差數(shù)列“等差”特征的理解和應用)
2、思考4:設數(shù)列{an}的通項公式為an=3n+1,該數(shù)列是等差數(shù)列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強化等差數(shù)列的證明定義法)
四、利用定義,導出通項
1、已知等差數(shù)列:8,5,2,…求第200項?
2、已知一個等差數(shù)列{an}的首項是a1,公差是d,如何求出它的任意項an呢?
教師出示問題,放手讓學生探究,然后選擇列式具有代表性的上去板演或投影展示,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評價、引導,總結推導方法,體會歸納思想以及累加求通項的方法;讓學生初步嘗試處理數(shù)列問題的常用方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觀察、歸納、猜想,培養(yǎng)學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學生在分組合作探究過程中,可能會找到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教師要逐一點評,并及時肯定、贊揚學生善于動腦、勇于創(chuàng)新的品質,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鼓勵學生自主解答,培養(yǎng)學生運算能力)
五、應用通項,解決問題
1、判斷100是不是等差數(shù)列2,9,16,…的項?如果是,是第幾項?
2、在等差數(shù)列{an}中,已知a5=10,a12=31,求a1,d和an.
3、求等差數(shù)列3,7,11,…的第4項和第10項
教師:給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操練,教師巡視學生答題情況。
學生:教師叫學生代表總結此類題型的解題思路,教師補充:已知等差數(shù)列的首項和公差就可以求出其通項公式
(設計意圖:主要是熟悉公式,使學生從中體會公式與方程之間的聯(lián)系.初步認識“基本量法”求解等差數(shù)列問題。)
六、反饋練習:教材13頁練習1
七、歸納總結:
1、一個定義:
等差數(shù)列的定義及定義表達式
2、一個公式:
等差數(shù)列的通項公式
3、二個應用:
定義和通項公式的應用
教師:讓學生思考整理,找?guī)讉代表發(fā)言,最后教師給出補充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去聯(lián)想本節(jié)課所涉及到的各個方面,溝通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能在新的高度上去重新認識和掌握基本概念,并靈活運用基本概念。)
【設計反思】
本設計從生活中的數(shù)列模型導入,有助于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學生學習數(shù)列的興趣.在探索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分析、觀察,歸納出等差數(shù)列定義,然后由定義導出通項公式,強化了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jié)課教學采用啟發(fā)方法,以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探討解決問題為途徑,以相互補充展開教學,總結科學合理的知識體系,形成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高中數(shù)學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負角、零角)與區(qū)間角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
會建立直角坐標系討論任意角,能判斷象限角,會書寫終邊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區(qū)間角的集合的書寫。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區(qū)間角的集合的書寫。
教學難點:
終邊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區(qū)間角的集合的書寫。
三、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1、回顧角的定義
、俳堑牡谝环N定義是有公共端點的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叫做角。
、诮堑牡诙N定義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內一條射線繞著端點從一個位置旋轉到另一個位置所形成的圖形。
。ǘ┙虒W新課
1、角的有關概念:
、俳堑亩x:
角可以看成平面內一條射線繞著端點從一個位置旋轉到另一個位置所形成的圖形。
、诮堑拿Q:
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況下,“角α”或“∠α”可以簡化成“α”;
、屏憬堑慕K邊與始邊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0°;
、墙堑母拍罱涍^推廣后,已包括正角、負角和零角。
、菡堈f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定義:若將角頂點與原點重合,角的始邊與x軸的非負半軸重合,那么角的終邊(端點除外)在第幾象限,我們就說這個角是第幾象限角。
高中數(shù)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情景,理解分層抽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學會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從總體中抽取樣本;
3.并對簡單隨機抽樣、系統(tǒng)抽樣及分層抽樣方法進行比較,揭示其相互關系.
教學重點:
通過實例理解分層抽樣的方法.
教學難點:
分層抽樣的步驟.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1.復習簡單隨機抽樣、系統(tǒng)抽樣的概念、特征以及適用范圍.
2.實例:某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級分別有學生名,為了了解全校學生的視力情況,從中抽取容量為的樣本,怎樣抽取較為合理?
二、學生活動
能否用簡單隨機抽樣或系統(tǒng)抽樣進行抽樣,為什么?
指出由于不同年級的學生視力狀況有一定的差異,用簡單隨機抽樣或系統(tǒng)抽樣進行抽樣不能準確反映客觀實際,在抽樣時不僅要使每個個體被抽到的機會相等,還要注意總體中個體的層次性.
由于樣本的容量與總體的個體數(shù)的比為100∶2500=1∶25
所以在各年級抽取的個體數(shù)依次是即40,32,28.
三、建構數(shù)學
1.分層抽樣:當已知總體由差異明顯的幾部分組成時,為了使樣本更客觀地反映總體的情況,常將總體按不同的特點分成層次比較分明的幾部分,然后按各部分在總體中所占的比進行抽樣,這種抽樣叫做分層抽樣,其中所分成的各部分叫“層”
說明:
、俜謱映闃訒r,由于各部分抽取的個體數(shù)與這一部分個體數(shù)的比等于樣本容量與總體的個體數(shù)的比,每一個個體被抽到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
、谟捎诜謱映闃映浞掷昧宋覀兯莆盏男畔,使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而且在各層抽樣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抽樣方法,所以分層抽樣在實踐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
2.三種抽樣方法對照表:
類別
共同點
各自特點
相互聯(lián)系
適用范圍
簡單隨機抽樣
抽樣過程中每個個體被抽取的概率是相同的
從總體中逐個抽取
總體中的個體數(shù)較少
系統(tǒng)抽樣
將總體均分成幾個部分,按事先確定的規(guī)則在各部分抽取
在第一部分抽樣時采用簡單隨機抽樣
總體中的個體數(shù)較多
分層抽樣
將總體分成幾層,分層進行抽取
各層抽樣時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或系統(tǒng)
總體由差異明顯的幾部分組成
3.分層抽樣的步驟:
(1)分層:將總體按某種特征分成若干部分.
。2)確定比例:計算各層的個體數(shù)與總體的個體數(shù)的比.
。3)確定各層應抽取的樣本容量.
。4)在每一層進行抽樣(各層分別按簡單隨機抽樣或系統(tǒng)抽樣的方法抽。,綜合每層抽樣,組成樣本
四、數(shù)學運用
1.例題
例1(1)分層抽樣中,在每一層進行抽樣可用_________________.
。2)①教育局督學組到學校檢查工作,臨時在每個班各抽調2人參加座談;
、谀嘲嗥谥锌荚囉15人在85分以上,40人在60-84分,1人不及格.現(xiàn)欲從中抽出8人研討進一步改進教和學;
、勰嘲嘣┚蹠,要產生兩名“幸運者”.
對這三件事,合適的抽樣方法為()
A.分層抽樣,分層抽樣,簡單隨機抽樣
B.系統(tǒng)抽樣,系統(tǒng)抽樣,簡單隨機抽樣
C.分層抽樣,簡單隨機抽樣,簡單隨機抽樣
D.系統(tǒng)抽樣,分層抽樣,簡單隨機抽樣
例2某電視臺在因特網上就觀眾對某一節(jié)目的喜愛程度進行調查,參加調查的總人數(shù)為12000人,電視臺為進一步了解觀眾的具體想法和意見,打算從中抽取60人進行更為詳細的調查,應怎樣進行抽樣?
解:抽取人數(shù)與總的比是60∶12000=1∶200
則各層抽取的人數(shù)依次是12.175,22.835,19.63,5.36
取近似值得各層人數(shù)分別是12,23,20,5
然后在各層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抽取.
答用分層抽樣的方法抽取,抽取“很喜愛”、“喜愛”、“一般”、“不喜愛”的人
數(shù)分別為12,23,20,5
說明:各層的抽取數(shù)之和應等于樣本容量,對于不能取整數(shù)的情況,取其近似值
。3)某學校有160名教職工,其中教師120名,行政人員16名,后勤人員24名,為了了解教職工對學校在校務公開方面的某意見,擬抽取一個容量為20的樣本
分析:
。1)總體容量較小,用抽簽法或隨機數(shù)表法都很方便
。2)總體容量較大,用抽簽法或隨機數(shù)表法都比較麻煩,由于人員沒有明顯差異,且剛好32排,每排人數(shù)相同,可用系統(tǒng)抽樣
(3)由于學校各類人員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可能差異較大,所以應采用分層抽樣方法
五、要點歸納與方法小結
本節(jié)課學習了以下內容:
1.分層抽樣的概念與特征;
2.三種抽樣方法相互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高中數(shù)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理解流程圖的選擇結構這種基本邏輯結構
2.能識別和理解簡單的框圖的功能
3.能運用三種基本邏輯結構設計流程圖以解決簡單的問題
教學方法:
1.通過模仿、操作、探索,經歷設計流程圖表達求解問題的過程,加深對流程圖的感知
2.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掌握基本的流程圖的畫法和流程圖的三種基本邏輯結構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1.情境:
某鐵路客運部門規(guī)定甲、乙兩地之間旅客托運行李的費用為
其中(單位:xx)為行李的重量.
試給出計算費用(單位:xx元)的一個算法,并畫出流程圖
二、學生活動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表達
三、建構數(shù)學
1.選擇結構的概念:
先根據條件作出判斷,再決定執(zhí)行哪一種操作的結構稱為選擇結構
虛線框內是一個選擇結構,它包含一個判斷框,當條件成立(或稱條件為“真”)時執(zhí)行,否則執(zhí)行
2.說明:
。1)有些問題需要按給定的條件進行分析、比較和判斷,并按判斷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操作,這類問題的實現(xiàn)就要用到選擇結構的設計;
。2)選擇結構也稱為分支結構或選取結構,它要先根據指定的條件進行判斷,再由判斷的結果決定執(zhí)行兩條分支路徑中的某一條;
。3)在上圖的選擇結構中,只能執(zhí)行和之一,不可能既執(zhí)行,又執(zhí)行,但或兩個框中可以有一個是空的,即不執(zhí)行任何操作;
。4)流程圖圖框的形狀要規(guī)范,判斷框必須畫成菱形,它有一個進入點和兩個退出點
3.思考:教材第7頁圖所示的算法中,哪一步進行了判斷?
高中數(shù)學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了解反函數(shù)的概念,弄清原函數(shù)與反函數(shù)的定義域和值域的關系。
2、會求一些簡單函數(shù)的反函數(shù)。
3、在嘗試、探索求反函數(shù)的過程中,深化對概念的認識,總結出求反函數(shù)的一般步驟,加深對函數(shù)與方程、數(shù)形結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等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認識。
4、進一步完善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培養(yǎng)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求反函數(shù)的方法。
教學難點:
反函數(shù)的概念。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復習提問
①函數(shù)的概念
、趛=f(x)中各變量的意義
2、同學們在物理課學過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和時間的函數(shù)關系,即S=vt和t=(其中速度v是常量),在S=vt中位移S是時間t的函數(shù);在t=中,時間t是位移S的函數(shù)。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說t=是函數(shù)S=vt的反函數(shù)。什么是反函數(shù),如何求反函數(shù),就是本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
3、板書課題
由實際問題引入新課,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展示了教學目標。這樣既可以撥去"反函數(shù)"這一概念的神秘面紗,也可使學生知道學習這一概念的必要性。
二、實例分析,組織探究
1、問題組一:
。ㄓ猛队敖o出函數(shù)與;與()的圖象)
。1)這兩組函數(shù)的圖像有什么關系?這兩組函數(shù)有什么關系?(生答:與的圖像關于直線y=x對稱;與()的圖象也關于直線y=x對稱。是求一個數(shù)立方的運算,而是求一個數(shù)立方根的運算,它們互為逆運算。同樣,與()也互為逆運算。)
(2)由,已知y能否求x?
。3)是否是一個函數(shù)?它與有何關系?
。4)與有何聯(lián)系?
2、問題組二:
。1)函數(shù)y=2x1(x是自變量)與函數(shù)x=2y1(y是自變量)是否是同一函數(shù)?
。2)函數(shù)(x是自變量)與函數(shù)x=2y1(y是自變量)是否是同一函數(shù)?
。3)函數(shù)()的定義域與函數(shù)()的值域有什么關系?
3、滲透反函數(shù)的概念。
。ń處燑c明這樣的函數(shù)即互為反函數(shù),然后師生共同探究其特點)
從學生熟知的函數(shù)出發(fā),抽象出反函數(shù)的概念,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通過這兩組問題,為反函數(shù)概念的引出做了鋪墊,利用舊知,引出新識,在"最近發(fā)展區(qū)"設計問題,使學生對反函數(shù)有一個直觀的粗略印象,為進一步抽象反函數(shù)的概念奠定基礎。
三、師生互動,歸納定義
1、(根據上述實例,教師與學生共同歸納出反函數(shù)的定義)
函數(shù)y=f(x)(x∈A)中,設它的值域為C。我們根據這個函數(shù)中x,y的關系,用y把x表示出來,得到x=j(y)。如果對于y在C中的任何一個值,通過x=j(y),x在A中都有的值和它對應,那么,x=j(y)就表示y是自變量,x是自變量y的函數(shù)。這樣的函數(shù)x=j(y)(y∈C)叫做函數(shù)y=f(x)(x∈A)的反函數(shù)。記作:?紤]到"用x表示自變量,y表示函數(shù)"的習慣,將中的x與y對調寫成。
2、引導分析:
1)反函數(shù)也是函數(shù);
2)對應法則為互逆運算;
3)定義中的"如果"意味著對于一個任意的函數(shù)y=f(x)來說不一定有反函數(shù);
4)函數(shù)y=f(x)的定義域、值域分別是函數(shù)x=f(y)的值域、定義域;
5)函數(shù)y=f(x)與x=f(y)互為反函數(shù);
6)要理解好符號f;
7)交換變量x、y的原因。
3、兩次轉換x、y的對應關系
(原函數(shù)中的自變量x與反函數(shù)中的函數(shù)值y是等價的,原函數(shù)中的函數(shù)值y與反函數(shù)中的自變量x是等價的)
4、函數(shù)與其反函數(shù)的關系
四、應用解題,總結步驟
1、(投影例題)
【例1】求下列函數(shù)的反函數(shù)
(1)y=3x—1(2)y=x1
【例2】求函數(shù)的反函數(shù)。
。ń處煱鍟}過程后,由學生總結求反函數(shù)步驟。)
2、總結求函數(shù)反函數(shù)的步驟:
1°由y=f(x)反解出x=f(y)。
2°把x=f(y)中x與y互換得。
3°寫出反函數(shù)的定義域。
(簡記為:反解、互換、寫出反函數(shù)的'定義域)
【例3】(1)有沒有反函數(shù)?
(2)的反函數(shù)是________。
。3)(x<0)的反函數(shù)是__________。
在上述探究的基礎上,揭示反函數(shù)的定義,學生有針對性地體會定義的特點,進而對定義有更深刻的認識,與自己的預設產生矛盾沖突,體會反函數(shù)。在剖析定義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函數(shù)與方程、一般到特殊的數(shù)學思想,并對數(shù)學的符號語言有更好的把握。
通過動畫演示,表格對照,使學生對反函數(shù)定義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消化理解。
通過對具體例題的講解分析,在解題的步驟上和方法上為學生起示范作用,并及時歸納總結,培養(yǎng)學生分析、思考的習慣,以及歸納總結的能力。
題目的設計遵循了從了解到理解,從掌握到應用的不同層次要求,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并體現(xiàn)了對定義的反思理解。學生思考練習,師生共同分析糾正。
五、鞏固強化,評價反饋
1、已知函數(shù)y=f(x)存在反函數(shù),求它的反函數(shù)y=f(x)
。1)y=—2x3(xR)(2)y=—(xR,且x)
。3)y=(xR,且x)
2、已知函數(shù)f(x)=(xR,且x)存在反函數(shù),求f(7)的值。
六、反思小結,再度設疑
本節(jié)課主要研究了反函數(shù)的定義,以及反函數(shù)的求解步驟;榉春瘮(shù)的兩個函數(shù)的圖象到底有什么特點呢?為什么具有這樣的特點呢?我們將在下節(jié)研究。
。ㄗ寣W生談一下本節(jié)課的學習體會,教師適時點撥)
進一步強化反函數(shù)的概念,并能正確求出反函數(shù)。反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評價學生對學習目標的落實程度。具體實踐中可采取同學板演、分組競賽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問題是數(shù)學的心臟"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又帶著新的問題走出課堂。
七、作業(yè)
習題2.4第1題,第2題
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
高中數(shù)學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了解坐標法和解析幾何的意義,了解解析幾何的基本問題
(2)進一步理解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
(3)初步掌握求曲線方程的方法
(4)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轉化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求曲線的方程
教學用具:計算機
教學方法:啟發(fā)引導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引入】
1.提問:什么是曲線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線
學生思考并回答,教師強調
2.坐標法和解析幾何的意義、基本問題
對于一個幾何問題,在建立坐標系的基礎上,用坐標表示點;用方程表示曲線,通過研究方程的性質間接地來研究曲線的性質,這一研究幾何問題的方法稱為坐標法,這門科學稱為解析幾何,解析幾何的兩大基本問題就是:
(1)根據已知條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線的方程
(2)通過方程,研究平面曲線的.性質
事實上,在前邊所學的直線方程的理論中也有這樣兩個基本問題.而且要先研究如何求出曲線方程,再研究如何用方程研究曲線.本節(jié)課就初步研究曲線方程的求法
【問題】
如何根據已知條件,求出曲線的方程
【概括總結】通過學生討論,師生共同總結:
分析上面兩個例題的求解過程,我們總結一下求解曲線方程的大體步驟:
首先應有坐標系;其次設曲線上任意一點;然后寫出表示曲線的點集;再代入坐標;最后整理出方程,并證明或修正.說得更準確一點就是:
(1)建立適當?shù)淖鴺讼,用有序實?shù)對例如表示曲線上任意一點的坐標;
(2)寫出適合條件的點的集合;
(3)用坐標表示條件,列出方程;
(4)化方程為最簡形式;
(5)證明以化簡后的方程的解為坐標的點都是曲線上的點.
一般情況下,求解過程已表明曲線上的點的坐標都是方程的解;如果求解過程中的轉化都是等價的,那么逆推回去就說明以方程的解為坐標的點都是曲線上的點.所以,通常情況下證明可省略,不過特殊情況要說明
上述五個步驟可簡記為:建系設點;寫出集合;列方程;化簡;修正
下面再看一個問題: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1)解析幾何研究研究問題的方法是什么?
(2)如何求曲線的方程?
(3)請對求解曲線方程的五個步驟進行評價.各步驟的作用,哪步重要,哪步應注意什么?
【作業(yè)】課本第72頁練習1,2,3;
高中數(shù)學教案 篇13
教學目的:掌握圓的標準方程,并能解決與之有關的問題
教學重點:圓的標準方程及有關運用
教學難點:標準方程的靈活運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探究標準方程
二、掌握知識,鞏固練習
⒈說出下列圓的方程
、艌A心(3,-2)半徑為5⑵圓心(0,3)半徑為3
⒉指出下列圓的圓心和半徑
、牛▁-2)2+(y+3)2=3
、苮2+y2=2
⑶x2+y2-6x+4y+12=0
、撑袛3x-4y-10=0和x2+y2=4的位置關系
、磮A心為(1,3),并與3x-4y-7=0相切,求這個圓的`方程
三、引伸提高,講解例題
例1、圓心在y=-2x上,過p(2,-1)且與x-y=1相切求圓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數(shù)的數(shù)學方法)
練習:
1、某圓過(-2,1)、(2,3),圓心在x軸上,求其方程。
2、某圓過A(-10,0)、B(10,0)、C(0,4),求圓的方程。
例2:某圓拱橋的跨度為20米,拱高為4米,在建造時每隔4米加一個支柱支撐,求A2P2的長度。
例3、點M(x0,y0)在x2+y2=r2上,求過M的圓的切線方程(一題多解,訓練思維)
四、小結練習P771,2,3,4
五、作業(yè)P811,2,3,4
高中數(shù)學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正確理解組合的意義,正確區(qū)分排列、組合問題;
。2)使學生掌握組合數(shù)的計算公式;
。3)通過學習組合知識,讓學生掌握類比的學習方法,并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組合的定義、組合數(shù)及組合數(shù)的公式;
難點是解組合的應用題.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ń處熁顒樱┨岢鱿铝兴伎紗栴},打出字幕.
。圩帜唬菀粭l鐵路線上有6個火車站
。1)需準備多少種不同的普通客車票?
(2)有多少種不同票價的普通客車票?上面問題中,哪一問是排列問題?哪一問是組合問題?
。▽W生活動)討論并回答
答案提示:
。1)排列;
。2)組合
[評述]問題
(1)是從6個火車站中任選兩個,并按一定的順序排列,要求出排法的種數(shù),屬于排列問題;
(2)是從6個火車站中任選兩個并成一組,兩站無順序關系,要求出不同的組數(shù),屬于組合問題,這節(jié)課著重研究組合問題
設計意圖:組合與排列所研究的問題幾乎是平行的.上面設計的問題目的是從排列知識中發(fā)現(xiàn)并提出新的問題
。ǘ┬抡n講授
[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
。ń處熁顒樱┲笇W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
。圩帜唬
1.排列的定義是什么?
2.舉例說明一個組合是什么?
3.一個組合與一個排列有何區(qū)別?
。▽W生活動)閱讀回答.
。ń處熁顒樱⿲φ照n文,逐一評析.
設計意圖: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其將所學的知識遷移過渡,并盡快適應新的環(huán)境
【歸納概括建立新知】
(教師活動)承接上述問題的回答,展示下面知識.
[字幕]模型:從個不同元素中取出個元素并成一組,叫做從個不同元素中取出個元素的一個組合.如前面思考題:6個火車站中甲站→乙站和乙站→甲站是票價相同的車票,是從6個元素中取出2個元素的一個組合
。墼u述]區(qū)分一個排列與一個組合的關鍵是:該問題是否與順序有關,當取出元素后,若改變一下順序,就得到一種新的取法,則是排列問題;若改變順序,仍得原來的取法,就是組合問題
(學生活動)傾聽、思索、記錄
(教師活動)提出思考問題
。弁队埃菖c的關系如何?
。◣熒顒樱┕餐接懀髲膫不同元素中取出個元素的排列數(shù),可分為以下兩步:
第1步,先求出從這個不同元素中取出個元素的組合數(shù)為;
第2步,求每一個組合中個元素的全排列數(shù)為
根據分步計數(shù)原理,得到
。圩帜唬莨1:
公式2:
。▽W生活動)驗算,即一條鐵路上6個火車站有15種不同的票價的普通客車票
設計意圖:本著以認識概念為起點,以問題為主線,以培養(yǎng)能力為核心的.宗旨,逐步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思維層層被激活、逐漸深入到問題當中去
。ㄈ┬〗Y
。◣熒顒樱┕餐〗Y
本節(jié)主要內容有
1.組合概念
2.組合數(shù)計算的兩個公式
(四)布置作業(yè)
1.課本作業(yè):習題103第1(1)、(4),3題
2.思考題:某學習小組有8個同學,從男生中選2人,女生中選1人參加數(shù)學、物理、化學三種學科競賽,要求每科均有1人參加,共有180種不同的選法,那么該小組中,男、女同學各有多少人?
3.研究性題:
在的邊上除頂點外有5個點,在邊上有4個點,由這些點(包括)能組成多少個四邊形?能組成多少個三角形?
(五)課后點評
1.在學習了排列知識的基礎上,本節(jié)課引進了組合概念,并推導出組合數(shù)公式,同時調控進行訓練,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解;設有男同學人,則有女同學人,依題意有,由此解得或或2.即男同學有5人或6人,女同學相應為3人或2人
3.能組成(注意不能用點為頂點)個四邊形,個三角形.
探究活動
同室四人各寫一張賀年卡,先集中起來,然后每人從中拿一張別人送出的賀年卡,那么四張不同的分配萬式可有多少種?
解設四人分別為甲、乙、丙、丁,可從多種角度來解
高中數(shù)學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掌握直線方程的一般形式,掌握直線方程幾種形式之間的互化
。2)理解直線與二元一次方程的關系及其證明
。3)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分類討論能力、逆向思維的習慣和形成特殊與一般辯證統(tǒng)一的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直線方程的一般式.直線與二元一次方程(不同時為0)的對應關系及其證明
教學用具:計算機
教學方法:啟發(fā)引導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下面給出教學實施過程設計的簡要思路:
教學設計思路:
(一)引入的設計
前邊學習了如何根據所給條件求出直線方程的方法,看下面問題:
問:說出過點(2,1),斜率為2的直線的方程,并觀察方程屬于哪一類,為什么?
答:直線方程是,屬于二元一次方程,因為未知數(shù)有兩個,它們的最高次數(shù)為一次。
肯定學生回答,并糾正學生中不規(guī)范的表述.再看一個問題:
問:求出過點,的直線的方程,并觀察方程屬于哪一類,為什么?
答:直線方程是(或其它形式),也屬于二元一次方程,因為未知數(shù)有兩個,它們的最高次數(shù)為一次。
肯定學生回答后強調“也是二元一次方程,都是因為未知數(shù)有兩個,它們的最高次數(shù)為一次”。
啟發(fā):你在想什么(或你想到了什么)?誰來談談?各小組可以討論討論。
學生紛紛談出自己的想法,教師邊評價邊啟發(fā)引導,使學生的認識統(tǒng)一到如下問題:
【問題1】“任意直線的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嗎?”
。ǘ┍竟(jié)主體內容教學的設計
這是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如何解決?自己先研究研究,也可以小組研究,確定解決問題的思路。
學生或獨立研究,或合作研究,教師巡視指導.
經過一定時間的研究,教師組織開展集體討論.首先讓學生陳述解決思路或解決方案:
思路一:…
思路二:…
教師組織評價,確定最優(yōu)方案(其它待課下研究)如下:
按斜率是否存在,任意直線的位置有兩種可能,即斜率存在或不存在。
當存在時,直線的截距也一定存在,直線的方程可表示為,它是二元一次方程。
當不存在時,直線的方程可表示為形式的方程,它是二元一次方程嗎?
學生有的認為是有的認為不是,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到把它看成二元一次方程的合理性:
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直線上點的坐標形式,與其它直線上點的坐標形式沒有任何區(qū)別,根據直線方程的概念,方程解的形式也是二元方程的解的形式,因此把它看成形如的二元一次方程是合理的。
綜合兩種情況,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對于任何一條直線,都有一條表示這條直線的關于、的二元一次方程。
至此,我們的問題1就解決了.簡單點說就是:直線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而且這個方程一定可以表示成或的形式,準確地說應該是“要么形如這樣,要么形如這樣的方程”。
同學們注意:這樣表達起來是不是很啰嗦,能不能有一個更好的'表達?
學生們不難得出:二者可以概括為統(tǒng)一的形式。
這樣上邊的結論可以表述如下: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對于任何一條直線,都有一條表示這條直線的形如(其中、不同時為0)的二元一次方程。
啟發(fā):任何一條直線都有這種形式的方程.你是否覺得還有什么與之相關的問題呢?
【問題2】任何形如(其中、不同時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條直線嗎?
不難看出上邊的結論只是直線與方程相互關系的一個方面,這個問題是它的另一方面.這是顯然的嗎?不是,因此也需要像剛才一樣認真地研究,得到明確的結論.那么如何研究呢?
師生共同討論,評價不同思路,達成共識:
回顧上邊解決問題的思路,發(fā)現(xiàn)原路返回就是非常好的思路,即方程(其中、不同時為0)系數(shù)是否為0恰好對應斜率是否存在,即
(1)當時,方程可化為
這是表示斜率為、在軸上的截距為的直線。
。2)當時,由于、不同時為0,必有,方程可化為
這表示一條與軸垂直的直線。
因此,得到結論: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任何形如(其中不同時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條直線。
為方便,我們把(其中不同時為0)稱作直線方程的一般式是合理。
【動畫演示】
演示“直線各參數(shù)”文件,體會任何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條直線。
至此,我們的第二個問題也圓滿解決,而且我們還發(fā)現(xiàn)上述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大問題的兩個方面,這個大問題揭示了直線與二元一次方程的對應關系,同時,直線方程的一般形式是對直線特殊形式的抽象和概括,而且抽象的層次越高越簡潔,我們還體會到了特殊與一般的轉化關系.
。ㄈ┚毩曥柟獭⒖偨Y提高、板書和作業(yè)等環(huán)節(jié)的設計
略
高中數(shù)學教案 篇16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探索并掌握圓的標準方程;
2.會由圓的方程寫出圓的半徑和圓心,能根據條件寫出圓的方程。
(2)能力目標:
1.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用解析法研究幾何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加深對數(shù)形結合思想和待定系數(shù)法的理解;
3.增強學生用數(shù)學的意識.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在體驗數(shù)學美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圓的標準方程的求法及其應用.
(2)教學難點:會根據不同的已知條件,利用待定系數(shù)法求圓的標準方程以及選擇恰當?shù)淖鴺讼到鉀Q與圓有關的實際問題.
3.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啟迪思維)
問題一: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徑為4m的.半圓,車輛只能在道路中心線一側行駛,一輛寬為2.7m,高為3m的貨車能不能駛入這個隧道?
[引導]畫圖建系
[學生活動]:嘗試寫出曲線的方程(對求曲線的方程的步驟及圓的定義進行提示性復習)
解:以某一截面半圓的圓心為坐標原點,半圓的直徑ab所在直線為x軸,建立直角坐標系,則半圓的方程為x2y2=16(y≥0)
將x=2.7代入,得.
即在離隧道中心線2.7m處,隧道的高度低于貨車的高度,因此貨車不能駛入這個隧道。
(二)深入探究(獲得新知)
問題二:1.根據問題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的圓的方程?
答:x2y2=r2
2.如果圓心在,半徑為時又如何呢?
[學生活動]探究圓的方程。
[教師預設]方法一:坐標法
如圖,設m(x,y)是圓上任意一點,根據定義點m到圓心c的距離等于r,所以圓c就是集合p={m||mc|=r}
由兩點間的距離公式,點m適合的條件可表示為①
把①式兩邊平方,得(x―a)2(y―b)2=r2
方法二:圖形變換法
方法三:向量平移法
(三)應用舉例(鞏固提高)
i.直接應用(內化新知)
問題三:1.寫出下列各圓的方程(課本p77練習1)
(1)圓心在原點,半徑為3;
(2)圓心在,半徑為;
(3)經過點,圓心在點.
2.根據圓的方程寫出圓心和半徑
ii.靈活應用(提升能力)
問題四:
1.求以為圓心,并且和直線相切的圓的方程.
[教師引導]由問題三知:圓心與半徑可以確定圓.
2.已知圓的方程為,求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學生活動]探究方法
[教師預設]
方法一:待定系數(shù)法(利用幾何關系求斜率-垂直)
方法二:待定系數(shù)法(利用代數(shù)關系求斜率-聯(lián)立方程)
方法三:軌跡法(利用勾股定理列關系式)[多媒體課件演示]
方法四:軌跡法(利用向量垂直列關系式)
3.你能歸納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嗎?
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
iii.實際應用(回歸自然)
問題五:如圖是某圓拱橋的一孔圓拱的示意圖,該圓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時每隔4m需用一個支柱支撐,求支柱的長度(精確到0.01m).
[多媒體課件演示創(chuàng)設實際問題情境]
(四)反饋訓練(形成方法)
問題六:
1.求以c(-1,-5)為圓心,并且和y軸相切的圓的方程
2.已知點a(-4,-5),b(6,-1),求以ab為直徑的圓的方程
3.求圓x2y2=13過點(-2,3)的切線方程
4.已知圓的方程為,求過點的切線方程
高中數(shù)學教案 篇1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二面角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很普通的一個空間圖形!岸娼恰笔侨私贪妗稊(shù)學》第二冊(下B)中9.7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過兩條異面直線所成的角、直線和平面所成角、又要重點研究的一種空間的角,它是為了研究兩個平面的垂直而提出的一個概念,也是學生進一步研究多面體的基礎。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還對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直線和平面的知識乃至于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正確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并能初步運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把空間問題轉化為平面問題的化歸思想。
能力目標:
。1)突出對類比、直覺、發(fā)散等探索性思維的培養(yǎng),從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2)通過對圖形的觀察、分析、比較和操作來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德育目標:
(1)使學生認識到數(shù)學知識來自實踐,并服務于實踐,增強學生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
(2)通過揭示線線、線面、面面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情感目標:在平等的教學氛圍中,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和評價,拉近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
3、重點、難點:
重點:“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
難點:“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過程
二、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在引入課題時,我采用多媒體、實物演示法,在新課探究中采用問題啟導、活動探究和類比發(fā)現(xiàn)法,在形成技能時以訓練法、探究研討法為主。
。病⒔虒W控制與調節(jié)的措施:本節(jié)課由于充分運用了多媒體和實物教具,預計學生對二面角及二面角平面角的概念能夠理解,根據學生及教學的實際情況,估計二面角的具體求法一節(jié)課內完成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將其放在下節(jié)課。
3、教學手段:教學手段的現(xiàn)代化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益,有利于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需要,確定利用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教學;此外,為加強直觀教學,還要預先做好一些二面角的模型。
三、學法指導
1、樂學: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要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斷強化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成為學習的主人。
2、學會: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學生要注意領會化歸、類比聯(lián)想等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運用,學會建立完善的認知結構。
3、會學:通過自己親身參與,學生要領會復習類比和深入研究這兩種知識創(chuàng)新的方法,從而既學到知識,又學會創(chuàng)新,既能解決問題,更能發(fā)現(xiàn)問題。
四、教學過程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明確數(shù)學概念的學習目的和意義時,就會對概念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營造了創(chuàng)新思維的氛圍。
(一)、二面角
1、揭示概念產生背景。
問題情境1、在平面幾何中“角”是怎樣定義的?
問題情境2、在立體幾何中我們還學習了哪些角?
問題情境3、運用多媒體和身邊的實例,展示我們遇到的`另一種空間的角——二面角(板書課題)。
通過這三個問題,打開了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為知識的創(chuàng)新做好了準備;同時也讓學生領會到,二面角這一概念的產生是因為它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2、展現(xiàn)概念形成過程。
問題情境4、那么,應該如何定義二面角呢?
創(chuàng)設這個問題情境,為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展開提供了空間。引導學生回憶平面幾何中“角”這一概念的引入過程。教師應注意多讓學生說,對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結果,教師要給與積極的評價。
問題情境5、同學們能舉出一些二面角的實例嗎?通過實際運用,可以促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
。ǘ、二面角的平面角
1、揭示概念產生背景。平面幾何中可以把角理解為是一個旋轉量,同樣一個二面角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半平面以其棱為軸旋轉而成的,也是一個旋轉量。說明二面角不僅有大小,而且其大小是唯一確定的。平面與平面的位置關系,總的說來只有相交或平行兩種情況,為了對相交平面的相互位置作進一步的探討,我們有必要來研究二面角的度量問題。
問題情境6、二面角的大小應該怎么度量?能否轉化為平面角來處理?這樣就從度量二面角大小的需要上揭示了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產生的背景。
2、展現(xiàn)概念形成過程
。1)、類比。教師啟發(fā),尋找類比聯(lián)想的對象。
問題情境7、我們以前碰到過類似的問題嗎?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過的兩種空間角的定義,電腦演示以提高效率。
問題情境8、兩定義的共同點是什么?生:空間角總是轉化為平面的角,并且這個角是唯一確定的。
問題情境9、這個平面的角的頂點及兩邊是如何確定的?
。2)、提出猜想:二面角的大小也可通過平面的角來定義。對學生提出的猜想,教師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以培養(yǎng)他們大膽猜想的意識和習慣,這對強化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大有幫助。
問題情境10、那么,這個角的頂點及兩邊應如何確定呢?生:頂點放在棱上,兩邊分別放在兩個面內。這也是學生直覺思維的結果。
。3)、探索實驗。通過實驗,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4)、繼續(xù)探索,得到定義。
問題情境11、那么,怎樣使這個角的大小唯一確定呢?師生共同探討后發(fā)現(xiàn),角的頂點確定后,要使此角的大小唯一確定,只須使它的兩條邊在平面內唯一確定,聯(lián)想到平面內過直線上一點的垂線的唯一性,由此發(fā)現(xiàn)二面角的大小的一種描述方法。
。5)、自我驗證:要求學生閱讀課本上的定義。并說明定義的合理性,教師作適當?shù)囊龑В⒓右岳碚撟C明。
(三)、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畫法
主要分為直立式和平臥式兩種,用電腦《幾何畫板》作圖。
。ㄋ模、范例分析
為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由于時間的關系設置了一道例題。來源于實際生活,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讓學生領會到數(shù)學概念來自生活實際,并服務于生活實際,從而增強他們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
例:一張邊長為10厘米的正三角形紙片ABc,以它的高AD為折痕,折成一個1200二面角,求此時B、c兩點間的距離。
分析:涉及二面角的計算問題,關鍵是找出(或作出)該二面角的平面角。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知圖形的性質,最后發(fā)現(xiàn)可由定義找出該二面角的平面角。可讓學生先做,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增加學生的參與感,活躍課堂的氣氛,教師可給學生板演的機會。教師講評時強調解題規(guī)范即必須證明∠BDc是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
變式訓練:圖中共有幾個二面角?能求出它們的大小嗎?根據課堂實際情況,本題的變式訓練也可作為課后思考題。
題后反思:
。1)解題過程中必須證明∠BDc是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
。2)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是:先找(或作)——后證——再解(三角形)
高中數(shù)學教案 篇18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論,稱為集合論,是近、現(xiàn)代數(shù)學的一個重要的基礎,一方面,許多重要的數(shù)學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論的基礎上。另一方面,集合論及其所反映的數(shù)學思想,在越來越廣泛的領域種得到應用。
二.目標分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集合的含義與表示方法.
難點:表示法的恰當選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例,了解集合的含義,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于關系;
(2)知道常用數(shù)集及其專用記號;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
(4)會用集合語言表示有關數(shù)學對象;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經歷從集合實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過程,感知集合的含義.
(2)讓學生歸納整理本節(jié)所學知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到學習集合的必要性,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自主學習、思考、交流、討論和概括,從而更好地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2.教學手段:在教學中使用投影儀來輔助教學。
四.過程分析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揭示課題
1.教師首先提出問題:
(1)介紹自己的家庭、原來就讀的學校、現(xiàn)在的班級。
(2)問題:像“家庭”、“學!、“班級”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導學生互相交流.與此同時,教師對學生的活動給予評價。
2.活動:
(1)列舉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
(2)分析、概括各實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這節(jié)要學的內容。
設計意圖:既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為新知作好鋪墊
(二)研探新知,建構概念
1.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投影出下面7個實例:
(1)1—20以內的所有質數(shù);
(2)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
(3)所有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橋;
(6)到一個角的兩邊距離相等的所有的點;
(7)國興中學2004年9月入學的高一學生的全體.
2.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這7個實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個小組選出——位同學發(fā)表本組的討論結果,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概括出7個實例的特征,并給出集合的含義。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對象的全體稱為集合(簡稱為集).集合中的每個對象叫作這個集合的元素.
4.教師指出:集合常用大寫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寫字母a,b,c,d表示.
設計意圖:通過實例讓學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樂于求索的精神
(三)質疑答辯,發(fā)展思維
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點?并注意個別輔導,解答學生疑難.使學生明確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確定性、互異性和無序性。只要構成兩個集合的元素是一樣的,我們就稱這兩個集合相等。
2.教師組織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判斷以下元素的全體是否組成集合,并說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數(shù);
(2)我國的小河流.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建解。
3.讓學生自己舉出一些能夠構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構成集合的例子,并說明理由.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給予及時的評價。
4.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b是(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體學生組成的集合,用a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學,高一(4)班的一位同學,那么a,b與集合A分別有什么關系?由此引導學生得出元素與集合的關系有兩種:屬于和不屬于。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屬于集合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說a不屬于集合A
(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組成的集合,則中國.日本與集合A的關系分別是什么?請用數(shù)學符號分別表示.
(3)讓學生完成教材第6頁練習第1題.
5.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數(shù)集擴充過程,然后閱讀教材中的相交內容,寫出常用數(shù)集的記號.并讓學生完成習題1.1A組第1題.
6.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并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1)要表示一個集合共有幾種方式?
(2)試比較自然語言.列舉法和描述法在表示集合時,各自的特點?適用的對象是什么?
(3)如何根據問題選擇適當?shù)募媳硎痉ǎ?/p>
使學生弄清楚三種表示方式的優(yōu)缺點和體會它們存在的必要性和適用對象。
設計意圖:明確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使學生弄清楚三種表示方式的優(yōu)缺點,從而突破難點。
(四)鞏固深化,反饋矯正
教師投影學習
(1)用自然語言描述集合{1,3,5,7,9};
(2)用例舉法表示集合A
(3)試選擇適當?shù)姆椒ū硎鞠铝屑希航滩牡?頁練習第2題.
設計意圖:使學生及時鞏固所學新知,體會三種表示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和適用對象
(五)歸納小結,布置作業(yè)
1.小結:在師生互動中,讓學生了解或體會下例問題: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內容?
2.你認為學習集合有什么意義?
3.選擇集合的表示法時應注意些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對概念的發(fā)生與發(fā)展過程有清晰的認識,回顧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及集合的三種表示方式。
作業(yè):
1.課后書面作業(yè):第13頁習題1.1A組第4題
2.元素與集合的關系有多少種?如何表示?類似地集合與集合間的關系又有多少種呢?如何表示?請同學們通過預習教材
五.板書分析
【高中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必修數(shù)學教案01-07
數(shù)學教案高中教學06-11
高中必修4數(shù)學教案03-13
高中數(shù)學教案09-28
高中數(shù)學教案10-26
高中數(shù)學教案模板01-15
高中高二數(shù)學教案11-14
高中數(shù)學教案【熱】11-15
【精】高中數(shù)學教案11-13
【推薦】高中數(shù)學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