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的教學反思范文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第三組課文(關于大自然的啟示)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和幾個朋友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上,想實地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但是出于“我們”沒有聽從向導的勸告,“好心”幫助了一只幼龜,結果卻給成千上萬只幼龜帶來了災難,使不少幼龜成了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這件事告訴我們:愛護動物就要了解它們的習性,了解自然法則,只有遵循自然界的規(guī)律,才能把事情辦好。
那么,如何上好這篇課文呢?下面我就圍繞《自然之道》一課的教學目標制定,談談自己在教學中如何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以及不足之處。
通過對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了細致的梳理之后,我覺得:
作為第一篇精讀課文——《自然之道》:通過一個簡單、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們應遵循自然規(guī)律,避免好心辦壞事,不難理解,但是透過故事的表面去挖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自然之道,卻是這篇文章的教學重難點以及關鍵問題,這正是孩子們難以理解的!白匀恢馈、“自然規(guī)律”,這是一自然道理,如何更好地通過文本解讀,讓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引導學生通過感性的思維、通過語文的方式、運用更適合兒童理解的語言呈現(xiàn)出來,是教學本課的一個難點。如何順其自然突破這一重難點,在課堂伊始,我就從“道”字的不同詞語解釋進行鋪墊引導,接下來抓住“我們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這一主要問題來作為文章的切入點,引導學生由此理解“蠢事指什么?為什么說這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如此一來,學生興趣大增,以他們的心理來走進故事,了解故事。
很顯然,“我們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作為文章的切入點非常清晰,可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于是,我站在孩子們的立場,抓住他們感興趣的小幼龜從龜巢進入大海的整個過程,尤其是一些關鍵字詞,邊讀邊悟,邊模仿邊討論:這樣傻不傻?這樣合理嗎?當他們的內心及情感都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曲折變化而起伏,在起伏中他們順其自然地理解了違背規(guī)律就會做蠢事的道理。
在課堂中,我引導孩子們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學生默讀全文,勾畫出能體現(xiàn)我和向導心情語句,并以批注的方式進行概括。在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我們剛剛發(fā)現(xiàn)幼龜時的心情,抓住“突然”感受我們當時的驚喜之情,感受小幼龜?shù)摹坝鲇种埂,感受我們那種備感新奇的心理。接著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之后我們的情感變化,感受嘲鶇突然而至時我們內心的焦灼,與向導的若無其事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為向導的“極不情愿”以及“自然之道”的揭示做下鋪墊。在我們的反復催促下向導將一只幼龜抱向大海,此時,學生情感再次沉浮,由救一只幼龜后的平靜轉為害一群幼龜后的震驚和懊悔。在血色夕陽下,在幼龜被食肉鳥啄食的悲慘情景的想象中,學生的思考再次聚焦向導若無其事的那句話“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在情感的強烈變化中,在內心的強烈掙扎中,孩子們終于主動地去思考:幼龜離巢進入大海的自然之道是什么?我們違反了自然之道結果是什么?在疑問與思考中,在引導與點撥中,孩子們走進角色進行了真正的心靈體驗與行為的審視,而這種體驗與審視并不是教師強加于他的,而是發(fā)自內心的渴望,發(fā)自震撼后的思索。然后為了能凸顯主題,我的閱讀鏈接是兩個經(jīng)典小故事《揠苗助長》、《被喂飽的熊是死熊》,如此一來,聯(lián)系文本讓學生發(fā)現(xiàn)幾個小故事的相似之處,談談自己的收獲和體會,同學們熱烈討論交流之后,老師再細語點撥,重難點輕而易舉就給突破了。
一堂課下來,我深切的感受到,課堂的主人永遠是學生,他們是課堂實效性的主宰者,走進孩子們心靈,引導他們用心真實地去感受,是提高課堂實效性的不二法門。
課堂永遠不會完美,有了反思才會有進步,課后觀看自己的教學錄像,我也發(fā)現(xiàn)自己在教學實踐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遺憾之處,如:語速稍快,留給孩子的思考時間不夠充分,就找同學回答問題或者自圓其說,勢必會導致部分中下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另外,疏于對部分學生的課堂管理,觀看錄像之后發(fā)現(xiàn)幾個貪玩好動的學生課堂專注度不夠,要加強課堂調控。這樣人人參與、積極互動的課堂才能更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自然之道》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04-27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04-05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04-11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10-27
課文《自然之道》的教學反思范文04-29
關于《自然之道》教學反思范文04-30
《自然之道》反思回顧12-18
《自然之道》課堂反思03-01
《自然之道》教學實錄03-03
自然之道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