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太宗十思疏教案范文匯總6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zhuǎn)化的關節(jié)點。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諫太宗十思疏教案6篇,歡迎大家分享。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1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赤心耿耿,盡忠進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慘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jīng)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
。ㄔO計意圖:通過對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勸諫藝術,引起同學強烈的閱讀興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納諫與止謗》中的原話。)
二.解題
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后來卻逐漸驕奢,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征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這一年魏征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剴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遷居相州內(nèi)黃(今河南省內(nèi)黃縣)。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后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后,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導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書成,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
魏征先后上書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納。
標題中“諫……疏”是古代大臣寫給帝王的就某事進行勸說的奏章,是一種特殊的文體!笆肌笔潜敬蝿裰G的內(nèi)容。
三.研習課文
方案為“反復誦讀—逐層領悟—當堂背誦”。以誦讀為中心,通過誦讀帶動其他。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已經(jīng)認識的字詞不但要讀準聲調(diào),還要讀清平舌與翹舌、前鼻音與后鼻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陌生的字詞則邊讀邊看注釋或查閱詞典。
第二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nèi)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連讀,整體把握文意。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通過連讀可知全文先運用比喻和比較,后引出“十思”的具體內(nèi)容,點明其重要意義。
第四次,細讀,理清各層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過細讀可知,文章第一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第二段通過對比說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
第五次,品味,涵詠。本文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時對“十思”的內(nèi)容要細細領悟,這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民族傳統(tǒng)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現(xiàn)實教育意義,特別是“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這些句子,對每個普通人的修身養(yǎng)性都極有啟發(fā),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
第六次,熟讀,背誦。背誦時能將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蘊,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獲得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滿足。
。ū痉桨钢饕槍Ξ斍罢Z文教學中“講解多、誦讀少,理解多、積累少”的現(xiàn)狀而設計。)
四.課內(nèi)訓練
1.寫出文中難懂的詞語和句子,準確地進行解釋和翻譯;
(此題因人而異,不求統(tǒng)一)
2.當堂完成課文后面“思考和練習”中的字詞練習。
。〞嫌,此略)
五.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反復誦讀,我們逐層領悟了作者高超的勸說方法和積極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蘊涵著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佳作,領悟它、掌握它,對于我們奠定語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處,它會讓我們享受終身。
六.課外作業(yè)
1.下面是宋代洪邁《容齋隨筆》中的《魏鄭公諫語》,請與課文作比較閱讀,并回答文后問題。
魏鄭公諫止唐太宗封禪,中間數(shù)語,引喻剴切,曰:“今有人十年長患,療治且愈,此人應皮骨僅存,便欲使負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下為之良醫(yī),疾苦雖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邊)安,未甚充實。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奪。(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從課文及此文這兩處你可看出魏征勸諫有什么特點?請用百余字稍作展開,用自己的話表述。
。◤倪@兩處可看出魏征勸諫不但有大勇,還有大智。他很講究勸諫藝術,善于用比喻來說理。課文《諫太宗十思疏》一開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本文則以“十年長患”來比喻“隋氏之亂”,以“療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來說明“告成天地”(封禪)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勸諫確實是“引喻剴切”,得體動人,能讓唐太宗心服。)
2.閱讀李斯的《諫逐客書》(前三段),與課文作比較閱讀,并回答文后問題。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萃跤脧垉x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縱,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納,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悅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juètí(這兩字都是“馬”字旁,右邊分別是“決”的右一半、“是”)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悅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也。
。1)從標題看,兩文都屬于什么文體?
(都是諫文,都是就某一事情對君王進行勸諫的)
(2)兩文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各有何異同?請寫一段一兩百的文字作簡要分析。
。ㄕZ言形式上,兩文都運用了大量的整句,音韻和諧,讀來瑯瑯上口.;整句之外,又都輔以散句,表達自由,筆意酣暢雄健。兩文又都運用了排比鋪張,注重文采。但李斯的《諫逐客書》的排比鋪張更濃重一些。
內(nèi)容上,兩文都就某一事情明確表態(tài),并都從正反兩方面來說理。但李斯的《諫逐客書》開門見山,不繞彎子,首句就犀利明快,一語中的:“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倍赫鞯腵《諫太宗十思疏》則通過比喻、對比等反復引導,最后才講出“十思”的具體內(nèi)容,點出其重大意義,寫得語重心長,懇切深厚。兩文的勸諫風格頗為不同。另外,李斯善于用大量舉例的方式來說理,而魏征則善于用一系列比喻進行勸說。)
。ㄔO計意圖:各種資料書和刊物上的“標準化”客觀選擇題已多如牛毛,而主觀表達題卻不是很多,所以這里以“比較閱讀”的方式設計了兩道主觀表達題,以檢測學生深層次的閱讀理解、鑒賞水平。另外這是課外作業(yè)。前面的課內(nèi)作業(yè)已有文言字詞方面的小練習,所以課外作業(yè)就以主觀表達的大題目出現(xiàn)。)
附:課堂板書設計
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本文積累語言功底和文化功底。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4.背誦全文。
反復誦讀—逐層領悟—當堂背誦
。ò鍟院啙崬楹,少而精,寫點指導性、方向性的話即可。)
教學步驟·方案二
一.導語設計
(同方案一)
二.解題
。ㄍ桨敢唬
三.研習課文
方案為“翻譯—誦讀—背誦”。該設計以翻譯為中心,通過翻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加快對課文的熟悉速度,最后達到當堂成誦。
先根據(jù)課文的注釋,把全文連起來翻譯一遍。“連譯”時要順暢,因此翻譯過程中要考慮詞語間組合的協(xié)調(diào),并且有時要另加一些字詞上去。比如原句是:“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可譯為:“我聽說(想要)期求樹木長(得高),(就)一定(要先)穩(wěn)固它的樹根!痹俦热缭洌骸拜d舟覆舟,所宜深慎!笨煞g為:“(老百姓就像水一樣,既能)載船,(也能)翻船,(這是)應當特別謹慎的。”
然后進行對照閱讀。先讀一句原文,再說一句譯文;一遍結束后又倒過來,先說一句譯文,再讀一句原文。以此加深對原文的印象,也借以訓練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兩者的語感。
然后略去譯文,只讀原文。要讀得連貫流暢,有韻味。
最后試著背誦,直至當堂背熟。
四.課內(nèi)訓練
。ㄍ桨敢唬
五.課堂小結
(同方案一)
六.課外作業(yè)
。ㄍ桨敢唬
附:課堂板書設計
(先同方案一)
翻譯—誦讀—背誦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觀點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培養(yǎng)對文言文的感悟、誦讀和背誦能力,及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培養(yǎng)說理能力。
(3)認識"十思"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二、重點難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翻譯難懂的語句。
三、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進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jīng)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
(二)作者簡介
魏征(580-643),宇玄成,唐曲城(今屬河北)人,后遷居相州內(nèi)黃(今河南內(nèi)黃)。少時曾出家為道十,隋末參加瓦崗起義軍,后降唐。唐太宗時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等職,領導周、隋、陳、齊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鄭國公,任太子太師。魏征在歷史上以能犯顏直諫著稱,前后陳諫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納。魏征提倡"無面從退有后言","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建議太宗廣開言路,認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鏡矣”。
(三)題解
歷史背景: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后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征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這一個魏征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剴切深厚。全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guī)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謹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jié)儉,不輕用民力。這些主張雖以鞏固李唐王朝為出發(fā)點,但客觀上使人民得以休養(yǎng)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強盛。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連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并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說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說文。諫:規(guī)勸、勸戒;疏:封建時代臣子向帝王分條陳述事情的文字。
(四)整體感知
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什么?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
[明確]文章首先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然后從歷史的角度,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兩個方面論述了觀點,最后指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十思",并指出惟其如此,才可以達到理想的政治境界,即:"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五)知識要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研讀第一段。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求木之長者
(2)必固其根本
(3)必浚其泉源
(4)人君當神器之重
(5)戒奢以儉
(6)伐根以求木茂
[明確](1)生長。(2)使……穩(wěn)固。(3)疏通、深挖。(4)主持、掌握;帝位。(5)用、行。
(6)來。
2、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是如何提出來的?
[明確]課文的中心論點是: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作者不是一開頭就提出自己的觀點,而是從設喻入手逐漸透出本意的。文意起筆,從正面設喻,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然后再從反面設喻,正如"源不深"不能“望流之遠”,"根不固"不能"求木之長"一樣,"德不厚而思國之安"當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接著,作者承接上文。提出人君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長一樣,無疑也不會成功"。通過正反設喻,作者的本意也就十分明確了,唐太宗如要鞏固政權,就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3、討論:作者為什么不開宗明義就直接提出論點,而要從設喻入手呢?
[點撥]這是因為作者要論述的是治國安民的根本大計,而進諫的對象又是國君。從流水、樹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入手說理,就顯得親切、生動,容易為人君接受。同時,要木茂就必須"固其根本",要流長就必須"浚其泉源",這都是生活中的常識。通過類比,推出要“國安”必須"德厚",就很有論辯力量。在這基礎上,作者進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比作"伐根""塞源",這樣,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觀點也就鮮明地表露出來了。這一段論證,言辭懇切,暗寓鋒芒,值得細細玩味。
研讀第二段。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凡百元首
(2)承天景命
(3)克終者蓋寡
(4)蓋在殷憂
(5)縱情以傲物
(6)董之以嚴刑
(7)振之以威怒
(8)所宜深慎
[明確](1)帝王。(2)大。(3)能夠(4)深(5)看不起人。(6)監(jiān)督(7)通"震",威嚇。(8)戒慎。
2、翻譯下列句子。
(1)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2)終茍免而不懷仁。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4)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明確](1)因為處在深重憂患之中,一定竭盡誠心對待臣民,(2)最終只是茍且免于刑罰,但是并不會懷念(皇上的)仁慈。(3)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百姓是水,水能浮起船來,也能淹沒它。這是應當深切戒慎的。
3、思考:本段是從什么角度分析論證的?要說明什么觀點?
[點撥]作者用歷史事實,說明國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根本原因。先從歷代帝王談起,以反問句"豈取之易守之難乎"引起思考。再揭示因為帝王前后不一的態(tài)度造成兩種不同的結果,把論題縮小到帝王如何對待老百姓的問題上。最后從如果在失掉擁護的情況下,還一意孤行,那必然落得"水能覆舟"的慘局。以論證國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4、思考:作者是怎樣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這一歷史現(xiàn)象的?這一段與上下文有什么聯(lián)系7
[點撥]貞觀年間,社會繁榮。在一片頌揚太平盛世的'贊美聲中,唐太宗也躊躇滿志,開始沉溺于聲色犬馬之中。魏征作為一名有識見的政治家,卻透過這歌舞升平的繁榮景象,看到了潛伏的危機。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正是從這一點出發(fā),他諄諄告誡唐太宗要不忘歷史的教訓。作者先提出歷代帝王"始繁終寡"這一歷史現(xiàn)象,然后分析這些帝王在"取江山"與"守江山"兩個時期的不同表現(xiàn),突出他們往往都有這樣的通病,"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這以后,作者針對現(xiàn)實,扣住"縱情以傲物"加以發(fā)揮。“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到了這種地步,那么,即便用嚴酷刑罰來監(jiān)督,用嚴厲的聲勢來嚇唬,人們也不會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則社稷也將為之傾覆。
作者剖析這一歷史現(xiàn)象的目的正在于進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將第一段所論述的道理具體化。通過這兩段的論證,居安思危之重要,不這樣做的危害已經(jīng)講得十分透徹。這就自然產(chǎn)生一個問題,到底怎樣才算居安思危呢?這時進而提出“十思”的具體建議,就顯得順理成章。
第二課時
研讀第三段。
1、·給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
(1)雍蔽(2)讒邪(3)拙惡(4)謬賞(5)垂拱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知足以自戒(2)知止以安人(3)思謙沖而自牧(4)江海下海川(4)樂盤游(6)慎始而敬終(7)慮雍蔽(8)證身以酗惡(9)宏茲九德(10)簡能而任之(11)垂拱而治(12)因喜以謬賞、以怒而濫刑、知足以自戒、董之以嚴刑
[明確](1)克制,(2)使……安寧。(3)虛;養(yǎng),(4)居于……之下。(5)以……為樂。(6)慎。(7)堵塞,蒙蔽。(8)端正,排斥。D)使……光大。(10)選拔。(11)(皇上)垂衣拱手(不親自處理政務),就能治理好天下。(12)來;而;因為;用
3、把本段內(nèi)容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明確]如果真正能夠看見可愛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從而警戒自己;準備大興土木就想到應該不要過分,從而安定人民;想到君位高而險,就注意謙虛待人,從而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害怕自己會驕傲自大,就想到江海所以偉大,是因為處在一切河流的下面;喜歡打獵,就想到圍住三面,開出一條路讓野獸逃出一些,拿這個作限度;擔心自己會偷懶,就想到不但開頭要認真,而且要堅持到底;怕自己被封鎖,就想到虛心接受下級的意見;怕有壞人陷害好人,就想到自已要堅持原則,撤換那班奸臣;施恩典給某人的時候,就想到不要因為自己一時高興便亂賞;處罰某人的時候,就想到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發(fā)脾氣就隨便處罰別人,完金做到這十點,再擴大九德的修養(yǎng),選擇有才能的人使用他們,辨別出正確的意見照著辦,那么,聰明的人就會全部獻出他們的計策,勇敢的人就會徹底用出他們的力量,仁愛的人就會散播他們的恩惠,忠誠的人就會貢獻他們的忠心,文武人才都能充分發(fā)揮才干,皇上您只需安安穩(wěn)穩(wěn)地坐著,天下自然治好了,何必要您費神,腦子轉(zhuǎn)個不停,事事過手,代替百官的職務呢!
4、思考:"十思"大致說了哪幾方面的內(nèi)容?它們共同說明了一個什么觀點?作者認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處Y
(點撥)"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nèi)容:
(1)在生活上,應該知足知止,游樂有度;
。2)在修養(yǎng)上,應核謙沖自牧,慎始敬終;
。3)在用人上,應該虛心納下,正身剿惡;
。4)在執(zhí)法上,應該賞罰分明,不徹私情。
在"十思",概括起來說,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說的"積其德義","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作者認為,國君倘能做到“十思”,發(fā)揚好的品德,就會出現(xiàn)"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時,“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換句話說,國君善于“用思”,就可以"無思",國君不用自己操勞,天下就可以治理好。這樣的境界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這樣說,無非是希望唐太宗采納自已的意見,居安思危,使唐王朝能夠長治久安
背誦全文。
[指點]抓住"思"字背誦全文。
"思"為一篇之骨。人主"積其德義",才能"思國之安";"思國之安",即須"居安思危";"居安思危"即須深慎"十思";深慎"十思",人主即無須"勞神苦思"——全文15個"思"字,既為一篇之骨,也為背誦全文的總體思路。
分析文章語言特點。
[點撥]這篇課文幾乎全用排比、對偶句構成,但也間以反問和其他長短句式錯雜其間,因此,讀起來音調(diào)鏗鏘,氣勢充暢,
先說排比。如第一段,作者從正反兩方面設喻,來說明"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在內(nèi)容上,前后有推理的關系;在形式上,作者連用兩組排比句,串連而下,氣勢充沛,似乎這些都是毋容置疑的道理。再如第三段列述十思,一連十句,各句字數(shù)略有參差,但句子結構相似,語氣連貫,構成排比,鋪陳議論,一氣呵成,明白曉暢地論述了居安思危的具體內(nèi)容,淋漓盡致地表露了魏征作為一個敢于直諫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懷。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處時,作者又連用"智者盡其謀"等四個排比句,通過這樣的鋪陳描寫,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盡忠的圖畫,既說明了居安思危的重大意義,又以這幅動人的圖畫來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納自己的意見。
再說對偶。如第一段末,為說明"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危險,作者承接上文,運用一組對偶,把它比作"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讀來既有節(jié)奏感,同時,又把這種危險性說得比較充分。又如"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等四句,形式上兩兩相對,內(nèi)容上互為比照,層層推進,把歷代帝王奪取天下和守天下時的兩種情況說得十分透徹。"董之以嚴刑"以下四句也是兩兩相對;實際上"董之以嚴刑"與"振之以威怒"內(nèi)容相類,之所以用了兩組對偶何,一方面是為了與上文兩兩相對的句式相照應,另一分而則為了增強氣勢,強調(diào)喪失民心,局面就會變得不可收拾。
再說反問。第一段里,作者用了一個反問句,“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明哲乎?”在內(nèi)容上,是對上述道理的正確性加以強調(diào);在形式上,正面設喻,用的是陳述句。反面設喻,改用反問句,變換句式,避免板滯。第二段引用歷史教訓,在五組對偶句中插入一句反問"豈得之易守之難乎",除內(nèi)容的需要以外,也是為了使語言富有變化。第三段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處后,用了一個反問句煞尾,"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語意懇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六)小結
本文語言深婉含蓄,多用比喻,言簡意駭,有說服力。多用對偶句,筆力遒勁,氣勢雄健,句式整齊而富于變化,談起來氣勢不凡。本文首段提出論題,次段分析原因,末段問于勸諫。從正反兩方面申述,思路清晰,值得我們借鑒。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掌握文本的內(nèi)涵。
2、能力目標: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背誦全文。
3、思想感情和價值觀目標:體會魏徵的愛國忠君思想。
教學重點: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掌握文本的內(nèi)涵。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背誦全文。
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與一般的議論文教學一樣,讓學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學習程式之基礎上進而提升學習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jīng)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
二、解題識人
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后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征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這一個魏征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遷居相州內(nèi)黃(今河南省內(nèi)黃縣)。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后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后,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導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常召入內(nèi)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 魏征先后上書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納。
三、研習課文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
第二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nèi)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連讀,整體把握文章。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通過連讀可知全文先運用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體內(nèi)容,點明其重要意義。
第四次,細讀,理清各層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第2段通過對比說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總結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怼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提出“居安思!钡木唧w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時對“十思”的內(nèi)容要細細領悟,這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民族傳統(tǒng)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現(xiàn)實教育意義。特別是“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這些句子對每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都極有啟發(fā),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
第六次,熟讀,背誦。背誦時能將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蘊,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獲得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滿足。
四、寫作特點。
1、駢散結合,華美流暢;
古代散文的句式美往往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整齊美”,一是“參差美”。前者在駢文、賦當中表現(xiàn)突出!皡⒉蠲馈奔村e落之美,指語言形式上有規(guī)則地錯落,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駢散結合的文本即是一例,采用既整齊又錯落的句式(幾乎全用排比句、對偶句構成,間以反問和其他長短句式),因此讀起來音調(diào)鏗鏘,氣勢充暢。例如“反問”句式的使用——第1節(jié)中“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從內(nèi)容上看,正面設喻,用的是陳述句;反面設喻,改用反問句,變換句式,避免板滯。第2節(jié)引用歷史教訓,在五組對偶句中插入一些反問“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除內(nèi)容的需要以外,也是為了使語言富有變化。第3節(jié)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處后,用了一個反問句煞尾,“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語意懇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2、正反論述,務盡其旨;
文章開頭使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加強了說服力!扒竽局L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知其不可”;“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知其不可”;“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德不厚而望國之治”,“知其不可”。因此,人君當“積其德義”、“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否則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這樣,文章的主旨就凸顯出來了。再如,第2節(jié)“殷憂而道著”與“功成而德衰”的對比,“善始者”“繁”與“克終者”“寡”的互現(xiàn),“竭誠”與“傲物”不同結果的比較,“載舟”經(jīng)驗與“覆舟”教訓的對照,處處證明君主“積其德義”的重要,主題得到了深化!氨架囆嗨鳌钡奈kU,“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的危害與“文武爭馳,君臣無事”的清明,“鳴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堅定了“積其德義”的信念。
3、比喻排比,生動有力。
采用比喻,力求語言精練含蓄,形象鮮明,生動傳神。如文章開篇談論治國要注重“積其德義”這一根本原則時,從兩個方面比喻論證,即“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樹木長得高的必要條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長遠的前提,運用自然中的現(xiàn)象來比治國的原則,淺顯易懂而又生動形象。
排比:如文中第3節(jié)列述十思,一連十句,各句字數(shù)略有參差,但句子結構相似,語氣連貫,構成排比,鋪陳議論,一氣呵成,明白曉暢地論述了居安思危的具體內(nèi)容,淋漓盡致地表露了魏徵作為一個敢于直諫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懷。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處時,作者又連用“智者盡其謀”等四個排比句,這樣的鋪陳描寫,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盡忠的圖畫,既說明了“積其德義”的重大意義,又以這幅動人的圖畫來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納自己的意見。疊用十個“思”字,以聲傳情,一唱三嘆,音節(jié)勻稱,聲調(diào)和諧,余味無窮。
五、從課文中找出幾條成語,體會它們的表達作用。
居安思危 :居:處于;思:想。雖然處在平安的環(huán)境里,也想到有出現(xiàn)危險的可能。指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
載舟覆舟:民眾猶如水,可以承載船,也可以傾覆船。比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
擇善而從(之):從: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善始善終):做事情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形容辦事認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tǒng)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附板書: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第2段通過對比說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總結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習本文多用比喻說理的手法,體會對偶句、排比句的風格特征。
能力特征:掌握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說話技巧。
德育目標: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納他人意見。
教學要點:
1、學習本文作者真誠而委婉的勸諫藝術。
2、品味本文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
1、問答法。
2、探究拓展法。
教學過程:
一、鞏固背誦。(學生先根據(jù)內(nèi)容層次試背,再齊背。)
二、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默寫填空:(略)
三、導語設計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忠心耿耿,盡忠進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慘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jīng)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四、研習魏征高超的勸諫藝術。出示投影:
(一)作者為什么稱自己為“下愚”,稱唐太宗為“明哲”?
。ǘ┠芊駥ⅰ俺悸劇备臑椤俺家詾椤?
。ㄈ┠芊駝h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
。ㄋ模┠芊駥ⅰ罢\能見可欲”改為“是故見可欲”?
小結: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真誠謙虛、委婉而又通達。
五、品味語言特色:
1、委婉謙虛。
2、多用比喻,生動形象。
3、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文中的對偶句、排比句,談談其表達效果。
對偶句: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排比句: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小結:駢散結合,華美流暢。
2、畫線句的出處,說說引用的作用。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出自《詩經(jīng)大雅》“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保
載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則舟也,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誠能見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保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引用了《易經(jīng)》“卑以自牧”的意思。)
垂拱而治(出自《尚書成武》“垂拱而天下治。”)
小結:“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金”“字字有出處”“事事有依據(jù)”
(強調(diào)積累下列成語:局安思危、戒奢以儉、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垂拱而治、縱情傲物、載舟覆舟、長治久安、竭誠待下)
六、延伸拓展。
下面是宋代洪邁《容齋隨筆》中的《魏鄭公諫語》,請與課文作比較閱讀,并回答文后問題。
魏鄭公諫止唐太宗封禪,中間數(shù)語,引喻剴切,曰:“今有人十年長患,療治且愈,此人應皮骨僅存,便欲使負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下為之良醫(yī),疾苦雖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邊)安,未甚充實。告成天地,臣切有疑!碧诓荒軍Z。(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從課文及此文這兩處你可看出魏征勸諫有什么特點?請稍作展開,用自己的話表述。
明確:從這兩處可看出魏征勸諫不但有大勇,還有大智。他很講究勸諫藝術,善于用比喻來說理。課文《諫太宗十思疏》一開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積累道義是治國之本。本文則以“十年長患”來比喻“隋氏之亂”,以“療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來說明“告成天地”(封禪)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勸諫確實是“引喻剴切”,得體動人,能讓唐太宗心服。
七、課文總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反復誦讀,我們逐層領悟了作者高超的勸說方法和積極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蘊涵著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佳作,領悟它、掌握它,對于我們奠定語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處,它會讓我們享受終身。
八、作業(yè)布置。
1熟練背誦全文。
2請結合上學期學過的《燭之武退秦師》《鄒忌諷齊王納諫》《觸龍說趙太后》等篇目,談談你對文學史中燭之武、鄒忌、觸龍、魏征等論辯藝術的感悟,他們的才能何在?說辯技巧何在?成功的奧妙何在?
3古人的說辭奧妙無窮,對于處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現(xiàn)代人,對于面臨現(xiàn)代社會復雜的人際關系的現(xiàn)代人,不斷提高說話技巧,有何借鑒意義?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后據(jù)事發(fā)揮,最后引發(fā)出主題的論證思路,語文教案-諫太宗十思疏。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xiàn)象、句式特點。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構。
教學難點
1.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的把握。
2.“十思”的內(nèi)容理解及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著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zhàn)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征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guī)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三、閱讀課文
1.學生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注解或查閱古漢語字典。
2.教師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1.通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
、俟蹋号嗤良庸獭8荆簶涞母
、诘铝x:德政與信義。
、勖髡埽好髡艿氖ト。
④不勝:不堪
、菥懊捍竺
⑥殷憂:大憂
、咝新罚郝啡
⑧董:督責。
、崞埫猓浩埱颐庾铩
、庖耍簯敗
、细呶#壕痈呶坏奈kU。
謙沖:謙虛。
自牧:自立調(diào)養(yǎng)。
、泻喣埽哼x拔人才。
、汛构埃捍挂鹿笆。
2.粗知句義。
3.教師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業(yè)
課后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訂正練習二——五
2.難句的`翻譯。
教師可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分析課文
1.第1段
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nèi)容,教師引導補充。
教師小結:第1段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上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論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著,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熬影菜嘉,戒奢以儉”是歷代統(tǒng)治者創(chuàng)業(yè)后守成的歷史經(jīng)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zhí)政后的鼎盛時期,魏征提出這一點,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總結歷史經(jīng)驗,并從創(chuàng)業(yè)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諫太宗十思疏》。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chuàng)業(yè)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guī)律。這是因為創(chuàng)業(yè)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征尖銳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著分析了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guī)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霸共辉诖,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經(jīng)據(jù)典,苦口婆心,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覺。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梢愿爬椤拔褰洹保骸耙娍捎、“將有作”指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用知足來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時,就想到適可而止,這是戒奢侈;“念高!、“懼滿溢”兩條指考慮到身居高位,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的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胸襟寬廣像能容納滔滔江水的大海,這是戒驕傲;“樂盤游”、“憂懈怠”指外出游獵要網(wǎng)開一面,適度而行,擔心做事懈怠,就要時時想著善始善終,這是戒放縱;“慮壅蔽”、“懼讒邪”指虛心容納下邊的意見,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這是戒小人;“思所加”、“罰所及”指不要因個人的情緒變化而謬加獎賞或濫施刑罰,這是戒賞罰不公。
總結“十思”,發(fā)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并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學生背誦第3段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xiàn)實意義。
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jié)制利欲,分明賞罰,善于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chǎn)有了較大發(fā)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社會日漸安定。在此情況下,唐太宗漸漸放松了警惕,大興土木,多次巡游、打獵。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發(fā)現(xiàn)了唐太宗“忘本”和“忘!钡母締栴},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xiàn)在也有借鑒意義。
三、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1)正反對比論證。
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說理更加透徹。例如第1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
(2)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喻,第三句擔揭示正意。
2.語言特點
“十思疏”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駢文的排比、對偶、表達真情實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繁冗的引證。言之有務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重點難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重點)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初步熟悉課文,疏通字詞
一. 導語設計: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jīng)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二、作者·解題
學生讀注釋。教師補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以剛正不阿、敢于直諫而名垂史冊。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茍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見敢當面提,當面頂,不口是心非,不看臉色行事。后世一些諍臣,如稱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為楷模。他不僅敢諫,而且善諫。從唐太宗貞觀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間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達數(shù)十萬言,大都為太宗采納,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誤。唐初社會能夠出現(xiàn)號稱“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作為諫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勞的。
題目中的“諫”是進諫的意思。疏,是一種文體名,屬于奏疏類。
三、閱讀課文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已經(jīng)認識的字詞不但要讀準聲調(diào),還要讀清平舌與翹舌、前鼻音與后鼻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陌生的字詞則邊讀邊看注釋或查閱詞典。
第二次:朗讀,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第三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nèi)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教師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具體學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 檢查作業(yè)
1、文言現(xiàn)象
2、完成練習二——五
3、難句的翻譯(教師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 分析課文
1、提名朗讀
2、學生自由朗讀
3、思考練習一
第一段.開篇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nèi)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先從正面說,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長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比喻說里,淺顯易懂,不容置疑。再從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而況于明哲乎?”接著進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要想使國家常常治久安,就同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一樣只能是一種妄想。這一段的結尾,照應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總結歷史教訓,從反面論證“居安思!钡谋匾。先指出歷史現(xiàn)象:幾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終。然后以“豈……”設問,引出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時,“殷勤深”,能夠“竭誠以待下”;守天下時,難免得意洋洋,以致“縱情以傲物”。而“竭誠則……為行路”。心態(tài)不同,對人的態(tài)度不同,其結果反差強烈。這說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yè)成敗的關鍵。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動用嚴刑也無濟于事。“怨不在大……深慎”,這是借鑒古人的論述,將君民關系比作水舟的關系,切中要害,振聾發(fā)聵,令人精警。這一段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逐層剖析,清楚有力。雖然全段未見一個“思”字,但是從反面強調(diào)了“居安思!钡闹匾。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是全文的重點!笆肌,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兩條戒奢侈;“念高!、“懼滿盈”兩條戒驕傲;“了盤游”、“憂懈怠”兩條戒縱欲;“慮壅蔽”、“懼讒邪”兩條戒輕人言;“恩所加”、“罰所及”兩條戒賞罰不公。最后作者說明:總結“十思”,發(fā)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并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國家卻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無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積極地求治,不是消極地以不治為治。
4、聯(lián)系背景說明本文的意義。
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彼3R运宕谋┱䴙榻,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jié)私欲,明賞罰,善于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chǎn)有了較大發(fā)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加上對外戰(zhàn)爭年年勝利,邊防鞏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太宗漸漸驕奢,漸漸忘本,特別是漸漸忘了隋代滅亡的歷史教訓,漸漸對人民作威作福起來。就從魏征進《十思疏》的貞觀十一年來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宮殿,多次巡游、打獵。老百姓為了服役,長年不能回家。為此有大臣進諫,他竟說:“百姓無事則驕,勞役則易使!痹僖膊幌褚郧澳菢铀斓亟邮芟录壍囊庖。于是,魏征在這一年從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銳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記“以民為本”)、“忘!保赐浰宕鷾缤龅慕逃枺┑母締栴},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實在是一劑良藥。
5、學生齊讀課文。
三、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體會語言特點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體會語言特點,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 檢查復習
二、 品味語言
1、思考:語言的特點?
明確: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論文。宋以來就受到文選家的重視,但其文學價值往往被政治價值所掩蓋。作者是初唐時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歌古樸,散文也比較好。和同時的人比較起來,他受六朝以來浮艷文風的影響較少。
唐人奏疏很多,傳誦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陸贄等幾家。
《十思疏》是一駢體文。唐代奏疏習慣上都要用駢文寫,就是后來反對駢文、提倡古文運動的韓愈也還用駢文來寫奏章。然而《十思疏》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駢文對偶、排比的形式來表達真情實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駢文的形式束縛,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虛字,如雖、終、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時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雖然是有名的史學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復的引證,看不到典故。只用了兩個淺顯的比喻。這是同當時追求形式的文風是背道而馳的。這種敢于沖破落后傳統(tǒng)的束縛,不拘一格的創(chuàng)造精神,在駢儷風氣占統(tǒng)治地位的初唐 時代更顯得難能可貴。
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讀,體會語言之美。
三、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反復誦讀,我們逐層領悟了作者高超的勸說方法和積極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蘊涵著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佳作,領悟它、掌握它,對我們奠定語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處,它會讓我們享受終生。
四、 課堂答疑
五、 誦讀、背誦
六、 布置作業(yè)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相關文章: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03-09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01-19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12-16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09-29
諫太宗十思疏09-29
諫太宗十思疏 ..09-29
‘教案’諫太宗十思疏教案01-02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匯總8篇04-27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示例教案09-29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錦集九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