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区亚洲二区亚洲三区,国产成人高清在线,久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看,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牛牛,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完整版,狠狠夜色午夜久久综合热91,日韩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愛彌兒》讀書筆記

時間:2023-01-24 21:48:17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愛彌兒》讀書筆記(通用39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愛彌兒》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愛彌兒》讀書筆記(通用39篇)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1

  最近看了盧梭的《愛彌兒》,感受頗深。尤其盧梭在書中提出的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地然地發(fā)展“,讓我一直難以忘懷。

  《愛彌兒》是一部關于教育學說的名著。此書主要敘述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是現代教育藝術的理論杰作。

  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F在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于將來被社會淘汰。于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著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占了孩子們的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

  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fā)展,產生嚴重的后果。兒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

  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創(chuàng)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耙虼,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fā)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回歸自然,到自然環(huán)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貧w自然,讓孩子采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而反思我們的教育,夜深人靜時,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yǎng)應付考試的機器。

  因此,盧梭的《愛彌兒》給教學提供了很多的引導。對于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學生的天賦,讓學生的心貼近自然,讓他們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注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鍛煉學生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在更大的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主動發(fā)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會遙遠。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2

  盧梭是18世紀法國杰出的啟蒙思想家和教育家,是近代資產階級進步思想家,倡導“天賦人權說”,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專制,他對近代社會的政治、文化、教育的改革,都曾作出偉大的啟發(fā)和指導!稅蹚泝骸肥顷U述其自然教育理論的不朽之作,對壓抑兒童個性的封建主義教育進行了猛烈地抨擊。在這本教育著作中,盧梭表達了他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fā)展。今天讀來仍然震撼很大,對我們當前的教育仍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

  盧梭主張的自然主義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fā)展,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手段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主張采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

  教育要適應兒童自然天性的需要,這與我們當今很多家長對兒童采取神童式的教育大相徑庭,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拼命的為孩子請家教老師,上各種各樣的特長培訓班,以為這樣就能很好的促進孩子各方面素質的發(fā)展,其結果并不理想。最典型的要數當今社會上流行的“狼爸”和“虎媽”了,為了讓他們自己的孩子考上一個好的學校,經常采取一些極端的教育方式,是他們的孩子失去了一個完整的美好的童年生活,最終他們的孩子并不領情,反而責怪父母。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忽視兒童天性發(fā)展需要的教育,因而也是一種極為不可取的教育。教育應遵循兒童發(fā)展的自然進程,考慮其年齡特征,適應其本性施教。

  盧梭指出“我們生來是軟弱,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力量。這些東西全是教育賜予我們的”。教育只不過是保持習慣罷了。盧梭強烈反對采取打罵嚇唬等方法,同時也不贊成給予兒童過多的關心和照顧教養(yǎng)孩子。由于母親更容易傾向于溺愛子女,因此盧梭告誡道:“當一個婦女不是給孩子以母親的關心而是過于關心的時候,她也可以從一條相反的道路脫離自然的道路脫離自然。

  這時候,她把她的孩子造成為她的偶像,她為了防止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嬌弱,卻把孩子養(yǎng)得愈來愈嬌弱,它將使幼小時期的嬌弱繼續(xù)延長,到成人時受不住種種勞苦!苯逃且獛椭鷥和瘮[脫軟弱和愚昧的,要讓兒童保持自然的習慣,要讓他自然地適應習慣,而不是過的干預。

  給孩子過的溺愛或是打罵,都是不可取的,都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壞影響,F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家長都沒能把握好這其中的度,不是對孩子太過于溺愛使其成人之后依然依靠父母,出現“啃老族”的現象;要么就是對孩子經常性的打罵,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愛與關懷,從小養(yǎng)成膽怯與冷漠的性格。因此,對每個家長來說,要掌握好分寸,既要給于愛,同時也要有適當的管教,二者兼顧才可能友好的.成效。

  此外,盧梭還提出了“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法,這對我們的教育也是很有啟發(fā)的一點。所謂“自然后果法”即是讓兒童通過親身體驗自己的錯誤行為所產生的不良后果,從中受到教育,并改正錯誤的方法。對小兒童講道理是沒用,盧梭說道:“小孩在答應做什么事情的時候,是并未撒謊的。但是如果他不履行諾言,情況就不同了,他就可以把諾言追溯為一種謊言。由此可見,孩子的撒謊,完全是老師造成的,他們想教會孩子說實話,結果卻教會孩子說謊話。”

  當兒童犯錯誤時,你給他講道理是沒有用的,他當時迫于你的權威表面上會答應你信守諾言,但由于他沒認識到他所犯的錯誤對他的損害,因此,這樣的說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非但沒有效果,而且適得其反,使兒童學會了撒謊。教育兒童改正錯誤,要讓他親身體驗他所犯的錯誤行為本身給他造成的損害,人的天性是趨利避害的,當兒童自己認識到他的錯誤行為的后果時,他就會試著去改變他的行為。

  除此之外,盧梭提出了一種以“愛為中心”的德育理論對我們當前的德育實踐也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在道德標準問題上,盧梭提出了為道德而道德的行為標準,反對功利主義的道德觀。盧梭認為人生來就有一種先于一切其他欲念的自愛,之后愛他身邊的關懷他的人,繼后,把這種情感導向人類,使他對整個人類的愛,即是一種所謂的“自愛”——“愛親近的人”——“愛全人類”的道德教育三部曲。在德育方法是,盧梭主張采取示范、參觀、通過行動培養(yǎng)習慣等方法。反觀我們現階段的德育,一方面,主張灌輸式的說教,忽視兒童道德習慣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用空洞、寬泛的道德標準進行教育,忽視具體道德選擇條件下的道德判斷,讓兒童沒有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選擇。尤其是我們這個社會的誠信缺失問題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夠好,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出現危機,人們對需要幫助的人的漠視,不能不說與我們的道德教育有巨大關系。我們對兒童的德育,首先要教會他們愛父母,愛他周邊的人,要有一顆感恩的心,繼而要愛整個人類,用這種博愛去代替那些自私的偏見,讓一個兒童成為一個真正有德行的人。

  除了這些閃光的教育思想之外,他還提出了其他很多教育方面的論述,如他強調兒童要鍛煉身體,增其適應性,同時要訓練感官,發(fā)展外感覺能力,重視勞動教育等等至今對我們的教育實踐仍具有借鑒價值的思想。

  總之,《愛彌兒》這部經典的教育學巨著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歷久彌新的,它非但沒有過時,而且至今仍對我們的教育具有啟發(fā)意義,我們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仍要從中汲取營養(yǎng),用來指導我們更好地教學,真正為兒童的健康發(fā)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讓兒童身心能夠自由發(fā)展。鑒于時間有限,目前就談著幾點感受,若以后有更多的時間或機會,再繼續(xù)從中獲取經驗。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3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而且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俺鲎栽煳镏髦值臇|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焙敛谎陲椀乇磉_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fā)展。

  縱使人性本善的理論是高尚的,但是從時代的立場來看,從進化的發(fā)展史來講,也是不科學的。教育如果只培養(yǎng)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fā)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fā)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為橋梁,把兒童引向社會。當然,如果我們現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fā)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說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烏托邦。每一個國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規(guī)律需要的人才來塑造人,這是無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創(chuàng)造了我們,但是并沒有教我們怎么樣的去做,我們也不是有意的去讓人性善的東西變壞,也不愿意去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出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更不愿意讓自然的生物變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沒有教我們如何走捷徑,我們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們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我對這本書上的很多觀點很感興趣,如書中第二卷中,寫到:如果孩子長得很聰慧,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淚。如文中的:“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游戲,使他們快樂,培養(yǎng)他們可愛的本能。

  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的童年?你們?yōu)槭裁床蛔屘煺鏍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么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yōu)槭裁匆鼓寝D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遠慮!使我們不停地做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們常常向往我們永遠達不到的地方,這樣的遠慮正是我們種種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這樣短暫的一生,竟時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來,而輕視可靠的現在,簡直是發(fā)了瘋!這種發(fā)瘋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為它隨著人的年齡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時刻都是那樣的猜疑、焦愁和吝嗇,寧愿今天節(jié)約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東西。

  因此,我們現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時間、地方、人和東西;我們個體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最小的部分!睍性谡劦胶⒆佑啄杲逃龝r,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孩子在到達相應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一定的道理,這時在進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對于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時對于一些有政治性意義或者相類似的東西是沒有觀念的,這時讓他們了解和學習相關的知識,是很難有共鳴的,得到的結果其實也是很差的,或者說無。

  從小給他們灌輸一個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書中所說,可能會取得反效果呢?這我不得而知,不過,我想,對于學生的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這一教育理念應該貫徹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4

  最近在看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的《愛彌兒》,其中有一部分關于孩子啼哭的論述,覺得對現今年輕的父母教育孩子很有裨益。

  一、孩子啼哭的原因

  孩子覺得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滿足這種需要。如餓了、渴了、太冷、太熱等自然原因,自己解決不了,于是通過啼哭表達出來。又如需要活動或休息,而大人卻硬要他休息或打擾他,于是就啼哭。

  當大人研究不出孩子需要什么,或者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時,孩子就會繼續(xù)啼哭。大人感到厭煩了,就哄哄他,好叫他閉嘴,不再啼哭,要不就輕輕地搖他,或者唱個歌兒催他入睡。如果孩子還啼哭,大人就忍耐不住了,于是嚇唬他,甚至打他,孩子或許會馬上閉嘴不哭,但隔一會兒,他又會大哭起來,并且哭聲中包含著怨恨、憤怒和失望,時間長了孩子就形成易于激動和憤怒的性情。

  二、孩子啼哭的本質

  孩子起先哭的幾聲,是一種請求,如果大人不提防的話,它們馬上就會變成命令。孩子的啼哭,以請求大人幫助他們開始,以命令大人伺候他們告終。孩子起先是想依賴,隨后才想駕馭和使役大人。不過,這種想法的產生,其原因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由于大人的服侍。

  當孩子知道,你要他不哭必須付出代價的時候,他不會隨便要一點點價錢就了事的。到最后,他索取的代價竟那么高,以至于你付不起。這樣一來,如果哭了一陣達不到目的的話,他就會拼命地哭,弄的精疲力竭。

  一個孩子如果長時間哭個不完,其原因既不是受到了束縛,也不是因為生病或缺少什么東西,那么,這樣的哭就只是由于習慣或執(zhí)拗的脾氣。

  當孩子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所以他以為他是夠得著那個東西的.;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在伸手的時候那就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拿給他。

  三、大人的對策

  在上述第一種情況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要的東西那里。在第二種情況下,你不只是假裝沒有聽見,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須趁早使孩子養(yǎng)成這樣一種習慣:不命令人,因為他不是誰的主人;也不命令東西,因為東西是不聽他的命令的。

  唯一能夠糾正或防止孩子啼哭的習慣的辦法,就是任他怎樣哭,大人也不去理他。孩子開始嘗試的時候,是很頑強的,但是如果大人堅定的程度比他倔強的程度還大的話,他就會打斷念頭,不再來這一套了。

  此外,當孩子由于胡鬧或倔強任性而啼哭的時候,用一個吸引人的玩具去分他的心,使他忘記了哭。但重要的是,不要使孩子發(fā)現你是有意分散他的心的,要讓他在玩的時候不要以為你是在注意他。

  總之,多給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讓他們養(yǎng)成駕馭大人的思想,讓他們自己多動手,少要別人替他們做事。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5

  《愛彌兒》是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所著的一部關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記敘了一名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的人生經歷,把他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長過程,教育經歷等從客觀的角度記錄下來,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論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師和家長閱讀的經典。

  “當一個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見的東西的和別人準備拿給他的東西時,最好還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東西那里,而不要把東西拿過來給他!边@是整本書中讓我觸動的第一句話。教育應該是讓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可以獨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應該是長遠的、可持續(xù)的,孩子將來必定要獨立面對生活,因此,孩子從小不能過于嬌慣,良好習慣和行為的養(yǎng)成是他們將來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雖然還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獨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從潛意識里形成良好的習慣。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嬌生慣養(yǎng),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幫忙解決,那么他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長遠”的影響,長大后遇到困難也沒有勇敢面對的勇氣。

  反之,如果父母從小讓孩子自己解決自己的事情,孩子長大后遇到事情不會第一個想到求助,而是獨立面對,這樣的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們善于運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善于巧妙的將生活安排妥當,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擊倒。書中,另一句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論一個孩子受了什么樣的創(chuàng)痛,當他獨自一個人的時候,除非他希望別人聽見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焙⒆酉矚g用“哭”向他人傳遞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和同情,對于某些輕微的情況,孩子是要獨立面對的,作為教師和家長對于孩子的的“信號”,要用恰當的`方式回應,善于鼓勵孩子獨自面對一些能夠面對的情況。

  這一篇讀后感僅僅是閱讀一部經典的最初體驗,書中還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語言,足以讓人受益匪淺。

  “當我們受傷的時候,使我們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傷,而是恐懼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條既適合于孩子,而且對各年齡的人來說都最為重要,那就是:絕不損害別人!

  “無論做任何游戲,只要我們使他們相信那不過是一場游戲,他們就會毫無怨言,甚至還會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6

  一、育兒遵循四條準則:

  第一個準則:孩子不僅沒有多余的力量,而且還沒有足夠的力量滿足自然對他們的所有要求。因此,我們必須讓孩子有機會使用自然賦予他們的以及他們不能濫用的一切力量。(家長在適當時候幫助孩子搭建幫助成長的腳手架)

  第二個準則:至于與生理需要有關的一切,我們應當幫助他們,并彌補他們在智力或體力方面的不足。(幫助孩子建立規(guī)律的作息)

  第三個準則:我們給予孩子的幫助應該限于真正有用的事情,不能因為突發(fā)奇想或沒來由的欲望就給予任何東西,因為突發(fā)奇想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只要它不被喚醒就不會讓孩子痛苦。(不要在物質上無條件滿足)

  第四個準則:我們應當仔細研究孩子的語言和跡象,這樣就能在他們還不會騙人的時候,辨別出哪些欲望直接由自然產生,哪些欲望源于主觀的想法

  這些準則的精神就是給予孩子更多真正的自由,讓他們不那么專橫傲慢;讓他們多為自己做事,少要求別人。這樣,人一開始就讓他們習慣于將欲望控制在自己的力量之內,他們就幾乎不會感受到失去力量掌控之外的任何東西的痛苦。

  二、強壯身體和適當的吃苦是精神世界的基礎

  從小勞其筋骨:要讓他們習慣于日后不得不面對的艱難困苦,訓練他們忍耐嚴寒酷暑、風霜雨雪、惡劣環(huán)境、饑餓、干渴和疲倦。在懵懂的嬰幼兒時期讓他們免受一些艱難困苦,結果卻讓他們到了明白事理的年齡時遭遇成倍的痛苦,這樣豈不是很傻?

  過度放縱會激發(fā)人的欲望,從長遠來看還會損傷身體。禁食與苦修則往往會以相反的方式產生同樣的結果。身體越虛弱,其要求就越迫切;身體越強壯,就越能聽從精神的支配。所有的感官欲望都會在虛弱的身體中找到棲身之所。虛弱的身體得到的滿足越少,感受到的欲望就越多。

  在經常鍛煉、受得住勞累和經常干活的那些人當中,幾乎可以找到所有長壽的例子。這會成為我實踐中最基本的一部分。

  讓孩子適當遭受痛苦對他的成長是有益的:我不僅不會努力防止愛彌兒傷到他自己,而且如果他從來都沒有讓自己受過傷,如果他長大了卻不知道痛苦為何物,我還會因此擔心的。遭受痛苦,是他必須學習的第一件事,也是他最有必要知道的事。

  要享受至善至美,人就要體驗一些微小的痛苦,這就是人的本性。如果身體太過舒適了,精神就會墮落。對苦難一無所知的人,將不會感受到人性的親切、仁慈的溫情,也不會感受到同情的美好。

  體力的強壯是智力發(fā)展的基礎:只有他的體力超過了他自己保持生存所需的力量,他才會形成推測的能力,能夠把這份多余的體力用作別的目的。因此,如果你想要培養(yǎng)你學生的智力,那就先培養(yǎng)智力所支配的體力。不斷地鍛煉他的身體,讓他變得強壯和健康,這樣才能讓他變得聰明又通情達理。讓他干活,讓他做事,讓他跑,讓他叫,讓他總是忙個不停,把他造就成一個體力充沛的人,然后他很快就會成為一個有理性的人。

  每天保證孩子的活動量,不讓他體力過剩:要讓他感受到他的行動和你的行動中有同樣的自由。要正好在他需要體力的時候,為他補充缺乏的體力,以讓他剛好能自由行事,但不能把他的體力補充到讓他專橫跋扈。

  三、性格培養(yǎng)——順從卻不嬌慣

  順從卻又不嬌慣:只要孩子發(fā)現大人的抵制只存在于事情之中,且他們的意愿從沒有受到阻抗,那他們既不會變得叛逆,也不會憤怒,而且他們能更好地保持身體健康。

  一個人必須始終注意,順從孩子與不阻撓孩子之間有很大的區(qū)別。他們自己的弱小起初是依賴感的來源,后來卻產生了要當“小皇帝”和支配別人的概念。但是這種概念更多地是我們的服務,而不是他們的需求喚醒的。

  所有的邪惡都源自軟弱。孩子之所以頑劣,只是因為他很弱小,如果讓他變得強大起來,他就會變好。孩子在活動中受的約束越少,他們哭得就越少,人們對孩子的眼淚就不會感到那么厭煩,也就不會費那么大的勁讓他們保持安靜。

  如何避免孩子養(yǎng)成想要什么就哭鬧的習慣: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應該立即幫助他,一秒鐘都不要拖延。但是如果你不能消除他的痛苦,那就待著不動,而且不要通過撫慰他的辦法讓他高興。你的愛撫不會治愈他的肚子痛,但是他會記住要贏得你的疼愛應該怎么做。一旦他發(fā)現了如何隨意引起你的'關注,他就成了你的主人,那么一切就都毀了。

  要糾正或防止這個習慣的唯一辦法就是置之不理。沒人喜歡做無用功和白費力氣,就連嬰孩也不喜歡。他們在開始嘗試的時候非常頑固,但是如果你堅定不移的態(tài)度超過他們的頑固程度,那他們就會放棄。(原則問題絕不退讓)

  四、幸福能力的培養(yǎng)——從知道最悲慘的處境開始

  你知道讓你的孩子變得非常悲慘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嗎?

  讓他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因為他的欲望得到了滿足會讓他覺得生活安逸,他的欲望會隨之日益增長,早晚有一天你將不得不拒絕他的要求,而這樣的拒絕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會比得不到他自己想要的東西更加讓他受傷。

  讓孩子真正快樂的方法:縮減欲望,讓能力和意念平衡:我們不能擴展現實的世界,那就讓我們縮小想象的世界,因為單單是它們之間的差距就會導致所有的痛苦,讓我們感到真的不開心。

  真正的快樂在于縮減超過我們才能的那些欲望,在于讓能力和意念進入完美的平衡狀態(tài)。只有所有力量都得到運用,人的心靈才能保持平和,人才會發(fā)現自己的生活井然有序。

  如果我們沒有因為自己的過失損害孩子的意志,他們不會隨心所欲、任性多變地想要任何東西。他們的所有活動都是因為他們的體質本身要日益增強所需要的。我們應當提防他去做他力所不能及和必須別人代替他做的事情。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7

  讀盧梭的《愛彌兒》,我是純粹從教育的視角,并從放下對這位天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及民主政論家的一些成見(如他所深信不疑的地心說、上帝論等)后開始的。即便如此,對于他對中國的偏見我還是不可接受,如果盧梭能活到今天,也許他會有所改善。西方國家對中國長久的偏見和詆毀實在是根深蒂固(新冠疫情防控再次表現且尤甚),那怕是這樣一位智慧的思想家也完全不例外,實在令人遺憾。

  《愛彌爾》一書盧梭表面論述的是資產階級的教育,但其核心我認為更是要闡發(fā)其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觀點,也正因為如此,他觸痛了當權派,才受到通緝和驅逐。作為一本借論述教育為手法的著作,其教育思想與觀點獨到,值得我們引以思考及借鑒。盧梭的教育思想來自于其一直來形成的自然哲學觀點,他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里就抒發(fā)過對人類自然狀態(tài)平等、自由、不失本性的崇尚,所以他才虛構了“愛彌兒”這個人物,對其進行適應自然發(fā)展的自然教育,把這種服從自然的教育法則,毫無保留的、原原本本地施行到了愛彌兒的身上。

  在盧梭看來,自然教育就是要遵循人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按年齡特征對兒童進行階段性目標教育,要主張兒童進行勞動、自由、平等、博愛教育,要培養(yǎng)他們學會謀生的手段等,這一些對于現代教育其意義依然非凡。其所倡導的教育手段是要讓受教育者親歷生活和實踐,通過感官在生活和實踐中去感受和獲得知識。他所主張的教育方法是實物和直觀教學法,抵制的是抽象的讀書法。盧梭在自然教育思想的施行過程中,片面強調從實踐中獲得知識,而忽視從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中得到教育,這與他自然神論的唯心主義是息息相關的。任何事物如果走了極端,其偏面性也就凸顯無疑,所以我們有必要以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來加以甄別。

  盧梭對愛彌兒的教育過程主要分為五個階段來實施。第一階段是2歲以前的嬰兒時期;第二階段是2-12歲;第三階段是12-15歲;第四階段是15-20歲;第五階段20歲以后。在這五個階段中,他的教育充分體現了人成長規(guī)律中的重要身心特征,同時也緊緊把握了人作為社會一員的社會性規(guī)律。第一階段主要強調體育教育,促使自然發(fā)展;第二階段主要強調感官教育,促使思維能力的逐步形成;第三階段是在感官教育的經驗下,施行智育教育;第四階段著重進行德育教育,為進入社會打下必要基礎;第五階段主要是進行愛情教育,既體現人成長本身生理與心理需要,同時也體現社會性的必需性。

  盧梭按年齡特征分階段施行教育的思想為現代教育發(fā)展提供了很好的.方向,特別促進了教育心理學的發(fā)展。今年,我們學校成立的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小組,強調教師對學生年齡特征充分研究并施以針對有效的教育,引導全體教師做專業(yè),走專業(yè)化道路,這個理念與盧梭的教育思想不無聯系。當然以現在教育眼光來審視盧梭的教育思想,他把體育、智育、德育等以孤立階段的形態(tài)來進行隔離化的實施,違背了人在成長過程中各種能力連續(xù)性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其不科學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要透過作者的偏見和我們自已的偏見去看出教育的真相,這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順其自然,不是任其自生自滅,而是對其自然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必要認知后的精準施策。在教育探索和實踐的路上,我們不能像驛夫那樣追趕路程,而是要像旅行家似地沿途觀賞。對于教育我們心中不只是想到一個起點和終點,而且還要想到起點和終點之間相隔的距離。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8

  如果想了解盧梭,不讀他的《愛彌兒》是不會深刻理解他的教育理念的。這本書1972年就發(fā)表了,在七幾年的中國教育在做什么?即使在現在的中國,提倡素質教育這么久了,提出以人為本這么長時間了,卻在實際中仍很難做到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fā)展。

  盧梭提倡的自然教育,讓我很有感想。他不贊同對孩子進行超出其年齡接受能力的教育,在我們現在的教育中,很多家長也知道看書充電了,大家生完孩子,甚至孩子還沒有出聲呢,就開始研究教育的問題,這是個好現象,如果人人都能這樣的話,我似乎看到了中國未來的希望,可是很多人是很盲目的,他們不了解孩子目前的年齡應該能接受多少,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甚至真的把自己的看成了神童,他們的目標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今年13歲考長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那個男孩,于是“背古詩”、“認漢字”、“學英語”、“學鋼琴”……

  這一切計劃都給孩子制定好了,并且是提早叫孩子去學習,這是不科學的,讓一個2、3歲的孩子去學鋼琴,相信這個孩子不會成為朗朗,反而會扼殺了孩子的興趣,在這一點上,我很同意盧梭的.觀點,讓孩子學習不代表讓他提早學不該學的東西。和這些比起來,“學吃飯”、“學生活”、“學與人交流”似乎更重要。

  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不去過那種依高官厚祿的寄生生活,不受權貴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賦予的權利,人人平等,互助互愛。這讓我想起了中國小學生班級內的現象:很多孩子不比學習,比誰的書包是名牌,比誰用的杯子最高級,比誰家有效汽車接送……班級內部的關系有的也不夠和諧、平等、互助:同桌沒有帶水彩筆,卻不愿意借給他,別的同學因為說了自己幾句不好聽的話,自己就大發(fā)雷霆,要求家長來學校為其撐腰……這些不好習慣需要我們教師、家長、社會共同去引導糾正。

  盧梭認為,只有經過這些博愛、平等、自由的教育,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免受宗教偏見的扼殺,及早地養(yǎng)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待他長到成年時,他就會善于選擇一個良好的制度,在沒有奴役的情況下,經營一小塊土地或一個作坊,謀求自己的幸福。盧梭的這些教育思想,雖然很樸實,但是卻是我們教育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在1972的法國,盧梭的思想對于當時的封建專制教育和宗教教規(guī)無疑是有力的批判,對于啟發(fā)第三等級特別是資產階級起來反對封建專制的斗爭,具有相當大的鼓舞力量。

  此時,我也想到了一些小的建議:家長、老師可以組織孩子拿出自己的零花錢去市場批發(fā)一些圓珠筆、小飾品,讓孩子在鬧市中心區(qū)義賣,換來的錢去捐給需要的人們,如果孩子比較小,家長可以在孩子后面偷偷的看著、支持。這樣不僅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還能培養(yǎng)孩子的經濟頭腦,鍛煉他們的能力,豈不是一舉兩得?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9

  “正確的教育是我們的幸福,而錯誤的教育是我們的痛苦和淚水,也是我們對社會和民族犯下的罪過!“罪過””,很沉重的一個詞,久久浮現在我的腦海。在本書中,盧梭通過其虛構的小說主人公愛彌爾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系統(tǒng)地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論”。他的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礎上的。開篇他便講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比藗兤茐淖匀恢畱B(tài),隨意改變、扭曲其天性,顛倒一切,但是,盧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這樣的裁剪,人類的處境可能會更糟一些!蔽覀兛梢园阉f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來便是善的,但并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個有用的社會人,一個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一直到現在,教育仍然是人類社會不可忽視的。但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自然人,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fā)展。

  盧梭分了五卷來描述愛彌兒不同時期的教育。

  在第一卷中,他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fā)展,給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在本卷中,盧梭提出了教育的意義,“生活,這就是我要教給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一個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讓學生學會做人,做一個大寫的人。但這只是教育對于社會的意義,教

  育的另一個意義應該使其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是的,教育是需要培養(yǎng)出社會需要的人才,但假如生活在社會的人都不會感到幸福,那這樣的社會又有什么意義呢!

  盧梭這樣的一句話更堅定了我的信念“熱情可以彌補才能的不足”,我很愿意相信這句話,才能多不多沒關系,重要的是有熱情,有能力使其獲得更多的才能,幫助其成為幸福的人。

  在此,他也為老師提出了一些要求,“一個好老師最為根本的品質就是,他絕不是一個可以被雇傭的人,有些職業(yè)是如何的高尚,以致一個人如果是為了金錢而從事這些職業(yè)的話,那么表明他們不配從事這些職業(yè)。教師就是這樣的職業(yè)。”教師這個職業(yè)與其他的職業(yè)不同,選擇了教師這一行,就選擇了奉獻,選擇了付出!

  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處于理性的睡眠期,不應當對他們的心靈有所教化,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應該把成人當作成人,孩子看作孩子,按人的天性處理人的欲念。反對為了不確定的將來而犧牲現在,使孩子遭受各種各樣的束縛。但是,隨著社會的競爭越來越大,一句“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害了多少的中國孩子?一些家長甚至在孩子還未落地時便考慮其教育問題,這是沒錯的。但是許多家長是盲目的,你家孩子會跳舞,我家孩子不但要學舞蹈,還要學彈琴。我家孩子的成績一定要好,于是,小小的年紀便背上重重的書包,穿梭在什么英語班,奧數班,特長班中。這其實跟中國人特別愛面子有關,你家孩子這樣好,我家孩子必須比你還好。就這樣一種畸形的心態(tài),布置磨滅了多少孩子的天性。我還發(fā)現現在的家長似乎把學習成績認為是與孩子唯一有聯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別擔心、別操心”,但孩子們真正應該得到的是什么?盧梭對此提出,在他們的心靈還不具備各種能力以前,最初幾年的教育應

  當純粹是消極性的,不要教學生道德和知識。個人認為,這樣太過于極端,而且要想這樣也不太現實。所以,這階段可以教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

  第三卷論述對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的智育教育。這里盧梭主要講了三點,

 。ㄒ唬耙龅剑核赖囊磺,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學知識,要讓他自己發(fā)現!边@也就是中國常說的“授人魚不如授人漁”,與其教給他知識,不如教給他學習的能力,探索的精神。但是,個人還是覺得“授人漁不如受人欲”,一個人只要有了學習的欲望,便會貪婪的吮吸著知識,遇到困難,也會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我們要相信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他想!

  (二)“他到了工作、教育和學習的時期,問題不在于他學的的是什么樣的知識,而在于他所學的知識要有用處”我相信,這也是教育一直最求的理想,讓學生學到有用的知識。那何謂對其有用的知識,這其實是不好評價的。有的知識對其現在有用,有些又是對其長遠發(fā)展有用。特別是一些抽象的知識,思維的活動,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我們卻無法評價。

  (三)“應該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本身”,對于愛彌兒來講,這很容易實現,因為老師就只教他一個人,但這對于現在的教育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F在的班級制教育,一個老師往往要面對多個學生,在一些教育資源不足的地區(qū),一個老師所帶學生的數量更為龐大。那么,我們如何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使教育適應每個人的發(fā)展呢?我覺得這需要學校,家長與社會多方面的配合。應該控制班級的規(guī)模,人數最好不超過40,畢竟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師要經常與家長保持聯系。其實這對教師的要求是特別高的,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嘗試。

  第四卷側重十五至二十歲青年的德育教育。18歲是博愛的年齡,20歲是愛的年齡,指導和教育成年人,所采取單獨的方法和教育兒童的方法完全相反,你應該毫不猶豫的`把你精心隱瞞了如此之久的危險的神秘事情告訴他。

  第五卷則是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其實剛開始的時候,覺得盧梭的性別歧視特別嚴重,很重男輕女,什么“一個女人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品質就是溫順,因為她生來就要服從不太完美甚至有許多缺點和惡習的男人。因此,她們從小就要學會忍受不公正對待,毫無怨言地忍耐她們丈夫的錯誤行為!彪m然男女有別,教育也應該有別。但也應該是教育方式而不是地位不平等。但是,閱讀到后面越覺得有趣,覺得盧梭如果作為女人,一定會是很有智慧的女人,將會有一個很幸福的家庭。他指出“女人要機敏,她才能保持她的平等地位,才能對男人表面服從而實際上是管理它”。再者,覺得盧梭的愛情教育是很好的。特別是對于現在的社會,我覺得我們的學校缺少愛情教育這一方面,或是是對這一方面做得不夠好。特別現在的孩子又很早熟,教師應積極引導其對愛情,對戀愛的觀念,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禁止。包括對現在的大學生,雖然戀愛是自由的。但是,許多人并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愛,更不知道以什么樣的方法去愛對方,也無法處理戀愛中的小摩擦。這其實很大一部分有我們教育的責任。所以,希望學校老師及家長能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讀完本書,我對教育對教師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盡管有些地方會比較片面,但還是很享受這樣的一個過程。其實,像盧梭,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一直到現在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理論轉化為現實總是不那么一番風順的,但是我會努力學習那些大家的教育思想,希望有一天懷揣著自己的教育理想走上講臺,做一名幸福的教師!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10

  剛開始讀《愛彌兒》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有一種沖動——恨不得把所有關于具體教育內容的東西用筆劃出來。它所宣揚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劃越覺得不對勁,讀完上卷的時候,我發(fā)現自己越來越反駁他對愛彌兒的教育了。甚至于讀下卷的時候,我發(fā)現盧梭一直在干預愛彌兒,而不是指引。

  他選擇的教育對象我也有一些疑問:

  他所教育的愛彌兒,不是針對所有的人,原因是“窮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環(huán)境的教育是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彼膶W生愛彌兒必須是來自于溫帶的.土地富饒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卻是個孤兒,而且只服從于“我”,誰也不能把他們分開。我搞不懂,他為什么一定要讓愛彌兒是個孤兒?父愛和母愛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話,他還不如去孤兒院領一個回來教呢!哪一個富人,或者哪一個人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只聽從別人的話呢?

  他說愛彌兒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這樣人們才能比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會上其他的方式教出來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來,愛彌兒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義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一個資產階級新人,他的教育必定會帶有一定的階級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說。

  他主張教育的環(huán)境在鄉(xiāng)下。鄉(xiāng)下清新的空氣、質樸的人們、與大自然的親近……都是實施教育的有利條件,的確?墒青l(xiāng)下也會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聞,但這和法國當時城市的污穢和混亂相比要好得多。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11

  《愛彌兒》是一本教育名著。讓我開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視野。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哲學觀點出發(fā)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tài)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tài)之后,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這種思想貫穿于整本愛彌兒中,例如第一卷開頭他這樣寫道:“出自造物主手的東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類似的`句子不勝枚舉。他所提出的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的方法是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fā)展過程的“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fā)展。他這樣主張教愛彌兒唱歌:“聲音要唱得準,唱得穩(wěn),唱得柔和而響亮;他的耳朵要聽得出牌子和韻調;但是,做到這一點就夠了,不要有過多的要求。擬聲音樂和舞臺音樂是不適宜于在他那樣的年紀時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詞,如果他要唱的話,我就盡量拿適合于他年紀的有趣的歌詞給他唱,而且歌詞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樣簡單。”我個人極欣賞這段話,而想起自己曾在聽一些孩子用稚嫩的聲音唱流行歌曲時的鼓掌,真是臉紅。∠嘈疟R梭是不愿意聽到那些含混其辭的天真童音的,這與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愛彌兒》中,字里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

  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fā)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不難看出,《愛彌兒》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尤其是與新課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歸的。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12

  《愛彌兒》是盧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獻。它是盧梭20年苦心撰寫3年才完成的,發(fā)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說半論文體形式的著作。全書共5卷,以一個出身顯貴的男孩愛彌爾的教育培養(yǎng)為線索,全面揭露了當時封建教育的荒謬和丑惡,設計出了順應自然和發(fā)展兒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藍圖。

  他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天性,反對成人不顧兒童的特點,按傳統(tǒng)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違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兒童的自由和發(fā)展。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自然人。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體強壯、心智發(fā)達而又感情豐富,能愛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權的掘墓人。他認為當時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無法自然發(fā)展了,使人屈服成為現有制度和風尚的犧牲品。

  盧梭認為人們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結果。而這種教育來源有三個方面,即來自自然的,來自周圍的和外界的事物。我們的本能和器官的內在發(fā)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fā)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當三種教育的方向一致時,有能夠圓滿地配合時,兒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人的`教育時光全由我們控制。因此上,盧梭要求后兩種教育必須同“自然教育”配合起來,按照兒童自然發(fā)展的要求和順序去進行教育。

  他說“大自然希望兒童珍視短暫的童年生活,關心兒童的游戲,允許兒童充分地進行自由活動,而不應強制兒童像苦役似的不斷讀書。盧梭從觀念和先天道德出發(fā)重視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兒童天性,考慮自然的教育必須是自由的教育,因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權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須保護兒童善良的個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發(fā)展。他堅決反對壓制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強迫服從,強制灌輸,嚴酷紀律和體罰等封建的經院主義的教育。

  《愛彌兒》一共分為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理、內容和方法,作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在第一卷中,盧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fā)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發(fā)展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我決心做未來的教育工作者,也從《愛彌兒》中得到很多啟發(fā)。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就是說,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

  “我想:我們的老師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這與新課標的理念不謀而合。過去我們的課堂是一言堂式的,是填鴨式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可以為所欲為,只要自認為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就不擇手段地去做,結果是學生失去了學習的樂趣,厭學情緒大漲,甚至出現了過激行為。是誰之過?是教師的過錯、教育的過錯。那應該怎么辦呢?

  新的課標已經明確地告訴了我們切實可行的辦法,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自己去做,教師只是適當的指導,但決不能頤指氣使,更不能越俎代庖。孩子自己發(fā)現了問題,機會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果孤軍奮戰(zhàn),久攻不下的話孩子也會失去興趣,那就讓他們進行合作探究吧。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13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而且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fā)展。

  縱使人性本善的理論是高尚的,但是從時代的立場來看,從進化的發(fā)展史來講,也是不科學的。

  教育如果只培養(yǎng)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fā)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fā)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為橋梁,把兒童引向社會。

  當然,如果我們現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fā)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說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烏托邦。

  每一個國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規(guī)律需要的人才來塑造人,這是無可厚非的。

  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創(chuàng)造了我們,但是并沒有教我們怎么樣的去做,我們也不是有意的去讓人性善的東西變壞,也不愿意去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出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更不愿意讓自然的生物變得歪歪扭扭。

  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沒有教我們如何走捷徑,我們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們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我對這本書上的很多觀點很感興趣,如書中第二卷中,寫到:如果孩子長得很聰慧,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淚。

  如文中的:“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游戲,使他們快樂,培養(yǎng)他們可愛的本能。

  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的童年?你們?yōu)槭裁床蛔屘煺鏍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么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yōu)槭裁匆鼓寝D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遠慮!使我們不停地做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們常常向往我們永遠達不到的地方,這樣的遠慮正是我們種種痛苦的真正的根源。

  象人這樣短暫的一生,竟時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來,而輕視可靠的現在,簡直是發(fā)了瘋!這種發(fā)瘋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為它隨著人的年齡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時刻都是那樣的猜疑、焦愁和吝嗇,寧愿今天節(jié)約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東西。

  因此,我們現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時間、地方、人和東西;我們個體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書中在談到孩子幼年教育時,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孩子在到達相應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一定的道理,這時在進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

  對于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時對于一些有政治性意義或者相類似的東西是沒有觀念的,這時讓他們了解和學習相關的知識,是很難有共鳴的,得到的結果其實也是很差的,或者說無。

  從小給他們灌輸一個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書中所說,可能會取得反效果呢?這我不得而知,不過,我想,對于學生的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這一教育理念應該貫徹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14

  打開《愛彌兒》這本書之前,我沒有想到盧梭這樣的啟蒙思想家會寫一本育兒書,還是分年齡段來寫的(0-2歲,2-12歲,12-15歲,15-20歲,以及20歲之后的愛情與婚姻),乍一看目錄頗有點實用育兒手冊的感覺。書讀下來才發(fā)現,盧梭寫這樣一部教育論著并不奇怪,他的教育思想和他的政治思想一脈相承。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盧梭就闡述了野蠻人在自然狀態(tài)中生來自由平等,是人類踏入文明之后產生了種種欲望,才造成了人類之間的不平等的觀點。這是盧梭倡導自然教育的起源,是《愛彌兒》的理論基礎。

  盧梭認為,好的社會制度能使人改變自己的天性,讓他由獨立的個體(自然人)變?yōu)楣餐w的一部分(公民),從而個人欲望與社會責任能夠合而為一。然而,他似乎對現實中好的社會制度并不抱希望,因此教育的目標之間存在沖突。在第二章中他寫道:「因為我們不得不同自然或社會制度進行斗爭,所以我們必須做出選擇,即到底是培養(yǎng)一個人還是培養(yǎng)一個公民?由于這兩個目的是相對的,所以與此相對應的兩種教育形式也是相對的:一種是公共教育,另一種是家庭教育!箤τ诠步逃R梭推崇柏拉圖的《理想國》。在《理想國》中,家庭并不存在,孩子一出生便由國家撫養(yǎng)和教育。而盧梭在《愛彌兒》這本書中更偏重家庭教育,即如何培養(yǎng)一個人。

  盧梭設想自己是一個想象中剛出生的孩子愛彌兒的家庭教師,負責教育愛彌兒一直到成人,藉此來陳述其教育原則。貫穿全書的是盧梭的自然教育法,即遵從孩子的天性,減少人為干預。因為盧梭認為人的天性是好的,恰恰是由于后天社會灌輸種種不好的觀念才讓人變壞了。舉例來說,在0-2歲的那章,盧梭寫道:「伴隨著啼哭聲,孩子來到了這個世界,并且在啼哭中度過整個嬰兒期。為了讓他們止住哭聲,我們打他們、罵他們或者哄他們。不是他們逗我們開心,就是我們逗他們開心;不是他們順從我們,就是我們順從他們;不是他們命令我們,就是我們命令他們。在我們和他們的關系中,絲毫沒有折中的余地。如此一來,孩子們的頭腦中形成的第一種觀念就是支配和奴役。他們還沒有學會說話就開始命令人了;他們還沒有學會走路,就開始順從人了;他們還沒有是非觀念,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就開始接受懲罰了!谷羰亲駨淖匀环▌t,除非是真正的需要,嬰兒的啼哭不一定要理會,「必須讓他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不命令人,因為他不是誰的主人。也不命令東西,因為東西是不聽他的命令的。」

  盧梭認為12歲以下的兒童適用感官教育,因為他們還沒有發(fā)展出理性,也因此反駁洛克「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的觀點。在他看來,不要跟孩子講大道理,因為他不可能明白,也不要講那些他們根本就沒有興趣的問題,比如說他們成年的幸福、別人的尊重,以及將來的利益等等。另外,盧梭認為寓言不適合給孩子讀,因為他們無法領會隱含的寓意,對孩子說話應該直截了當。他也不主張讓孩子去背誦那些或悲或喜的臺詞,或者去學習一些辯論的技巧,因為「他們不可能將那些都不懂的事情講述得繪聲繪色,更不可能將那些都沒經歷過的.情感演繹得真摯動人!

  12歲以后,就可以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了。導師只需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教,尊重孩子,相信他是一顆種子會自己生長,而不是一個任我們充填的容器,他就有機會長成他自己。另外,盧梭強調了兩遍「讓他們去實踐」,認為知識不應從書本中而來。從地圖和地球儀上學地理,不如帶他到野外去實地勘測。他給愛彌兒讀的唯一一本書是《魯賓遜漂流記》,這本書也是自然教育法的最好注解。

  愛彌兒15-20歲的時候,盧梭開始引入道德的教育。要讓他看到別人的痛苦,從而喚起他本性中的同情心,并且通過學習歷史來了解人性。盧梭認為,自愛是人類唯一的天性。首先是愛自己,然后是愛自己周圍的人。由自愛而產生的對他人的愛,推至對全人類的愛,是人類正義的本源。盧梭開始讓他走入社會,接觸不同的人,研究社會習俗。這是在他已具備理性的前提下發(fā)生的,因為這時他有了自己的判斷力,能夠批判地看待社會上的一切。

  最后一章涉及婚姻和對女孩的教育。盧梭不認為男女平等,這一方面是受時代所限,另一方面也源于自然狀態(tài)下男女的差異。當愛彌兒陷入與蘇菲的熱戀中時,盧梭教導他控制自己的欲念,追求德行,并帶他離開了蘇菲,開始為期兩年的游歷。在游歷中,愛彌兒開始研究政府和社會制度。盧梭相信,愛彌兒在對那么多的社會制度進行了考察之后,是不會盲目地去信任它們的,它們根本就不值得擁有他的信任。自由不依靠政府和法律,而是發(fā)自人的內心——一個自由的人,無論走到哪里,他都是自由的。從這里也能看到盧梭對政治的悲觀,他并不希望把愛彌兒培養(yǎng)成一個有志于改變社會現狀的人,而是教給他如何在敗壞的社會中遵從自然法則,不受別人的偏見左右,過有道德而自由的生活。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15

  在盧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興趣的話題:

  1.嬰兒的襁褓是否必要,應該怎樣對待一個“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順應孩子自然的發(fā)展,不能把它綁的一動不能動。要讓它能自由活動。

  2.怎樣對待孩子的哭?不能讓他最后養(yǎng)成用哭來命令你做事。這樣易養(yǎng)成孩子從嬰孩期的任性。

  “當嬰孩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拿東西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他以為他是夠得著那個東西的,他的想法當然是錯了;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伸手的時候,那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給他。在前一種情況,你應該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東西那里;在第二種情況你不但應該假裝沒聽見,而且,他哭的越兇,你應該越不理他。必須趁早是他養(yǎng)成不命令人的習慣。”這一點我覺得盧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時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長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習慣的。

  3.在給孩子東西時應該怎樣?如果打算給,就要高高興興的給,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條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給就要明白的拒絕,一經拒絕就不能加以改變,否則他還不死心。

  4.教育的時機。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許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合適一些。但是老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思考的情境。

  5.對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講明還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過去呢?比如,小孩子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孩子是從哪里來的呢?這時候可以采取不撒謊而又不難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點沒關系,只要道理講明白就行,不過書中那位母親的回答還有一個問隱憂,如果孩子是屙出來的,孩子會問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來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我覺得這樣的問題可以先拒絕告訴他,并且讓他知道這個問題媽媽先幫他記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時候,再告訴他原因。

  6.男女平等的問題。這也是個大問題。而可惡的是,盧梭居然認為,男女應該各司其責,這讓我想到了封建社會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雖然他很有理由的說這是因為男女在生理基礎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認為女性這么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覺得,盧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現代是男女平等的教育,我就不羅嗦了。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16

  《愛彌兒》是一本西方教育專著,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這本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教育思想。

  《愛彌兒》開篇即提出:“出自教育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這體現了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自然人”,也即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盧梭強調對兒童進行教育是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本性,使之成長為懂得如何做人的自然人。在盧梭看來,忍受痛苦也是兒童應該學習的一件事情。比如兒童摔倒了,即使她哭了也不要急急忙忙跑過去安撫他。盧梭認為傷痛既然已經發(fā)生了,兒童就必須忍受。在兒童年幼時學習勇敢的精神,他便會漸漸學到如何忍受更大的痛苦。否則,在他們長大后面對痛苦時就沒有足夠的勇氣和經驗來對付!按笞匀幌M麅和诔扇酥熬鸵駜和臉幼印,兒童有它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其成長和發(fā)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因此在不同年齡階段應實行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拔苗助長、操之過急只會適得其反。自然的教育必須保護兒童的天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發(fā)展,充分尊重他們的自由。

  讀完《愛彌兒》給我的第一感觸,那就是自由。盧梭在愛彌兒幼年和童年都主張采用順應自然的教育,在第二卷里面更是非常明確地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念。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順應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fā)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這不禁讓我想起中國的經典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觀念。作為一名幼師我相信每一個孩子生來是善良的,我們所能給與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努力去呵護、保持孩子與生俱來的純真,善良。但是自然教育是不是就是放任自流,不聞不問呢?顯然不是。在幼兒園小朋友身上有一些后天環(huán)境所造成的不良習慣,而人的行為結構和人的'童年記憶有非常大的關聯特征,因此有生命的孩子的童年被放縱,會在成年后形成不良習慣,而人的行為結構和人的童年記憶有非常大的關聯特征,會在成年后極大的放大。因此盧梭在本書中還提出與自然教育密切相關聯的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手段,及早地養(yǎng)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

  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很多,我想與每一位同行分享的是:每一位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每一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善待他們吧,因為他們是一群有生命的孩子。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17

  《愛彌兒》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獻。它是著名教育家盧梭苦心撰寫3年才完成的,發(fā)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說半論文體形式的著作。它以一個出身顯貴的男孩愛彌爾的教育培養(yǎng)為線索,全面揭露了當時封建教育的荒謬和丑惡,設計出了作者認為的順應自然和發(fā)展兒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藍圖。

  書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進行的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愛情教育。

  讀了盧梭的《愛彌兒》,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亞那句話的含義,“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北R梭的《愛彌兒》開篇的第一句話就令人覺得蘊含深刻的哲理。它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理、內容和方法,作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但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不能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fā)展讓兒童任性發(fā)展。我們應該把教育作為橋梁,把兒童引向社會。培養(yǎng)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還需要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會無形地影響他的一生,而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遷”會成為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而我覺得家長在培育子女的過程中,不要依從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而是要給他們所需要的。還要適當地讓孩子經受挫折,因為勇于面對挫折將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只會成為溫室里的花朵,永遠不會獨立成長。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從《愛彌兒》中得到很多啟發(fā)。愛彌兒所知的東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沒有一樣是一知半解的。能夠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學的內容,這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學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們要學會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實上,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所聽所見所經歷的都會在白紙上留下烙印。我們對他們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紙上是永遠抹不去的。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慎重對待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我們會經?吹竭@種類型的例子: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答錯了遭到老師的嚴厲批評或冷語諷刺,這個學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動回答問題,性格變得沉默起來。由此可見,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心理發(fā)展。

  誠然教育的目的其實簡單點說就是要促進人的發(fā)展,來實現由一個自然人向社會人變化的過程,盧梭所提出的每個人的三個教師:自然、人和事物,我覺得是很全面的概括了人一身的教育發(fā)展。這三方面互相影響,相互制約,不過我倒是更側重人的教育,有人說“嬰兒就像是一張白紙,老師就是這張白紙的繪畫者”由此看出教師對學生教育的重要性,教師是“活”的,只有在教育的過程中將自然教育和事物教育合理的整合和運用到教育過程中,才能真正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

  教育究竟要培養(yǎng)什么的人?這個問題一直是存在爭議的,各國根據自己國情制定出培養(yǎng)人的方案。不管一個人承擔著什么樣的社會角色,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人不能脫離這個社會而存在。德才兼?zhèn)涫俏覀冞@個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無得有才終究是不會被社會所認可的,所以現在我國的教育培養(yǎng)方案也是將學生的德育的培養(yǎng)放在了首要的`位置,然后才是智育。

  書中寫道,“應該教他成人后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巖石上也能夠生活!瓎栴}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動,那就是要使用我們的器官,使用我們的感覺,我們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們感到我們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并不就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現代社會,每個人的壓力都不小,特別是中國的孩子,從小就面臨學業(yè)的巨大壓力。好不容易辛苦考上大學之后,又面臨就業(yè)的壓力。如今大學生、研究生失業(yè)而郁郁寡歡,得上心理疾病的現象屢見不鮮,讓人看了不由的痛心疾首。我們要教給孩子面對挫折如何應對的能力,盧梭的教育觀點是,從小就要培養(yǎng)孩子能吃苦,有承受能力,教育就是要教學生如何生活,如何面對挫折。這是很中肯也是必要的,只有從小就培養(yǎng)他應對困難堅毅和不拔的精神,他們才能經受住以后殘酷的社會考驗。

  盧梭寫道,“我非但不小心謹慎地預防愛彌兒受什么傷,而且,要是他一點傷都不受,不嘗一嘗痛苦就長大的話,我反而會感到非?鄲赖摹H淌芡纯,是他學習的頭一件事情,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有些人用各式各樣的東西把孩子圍起來,預防他受到任何傷害,以致他在長大后一有痛苦便不能對付,既沒有勇氣,也沒有經驗,只要刺痛一下便以為就要死了,看見自己流一滴血便昏倒過去,弄成這樣的結果,我們還能說這一大堆設備有什么用呢?”

  痛苦教育大概也應該是現代社會所必須的,為什么現代的孩子更是很怕吃苦,因為他們從小就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們不能總是小心翼翼地避免孩子們受傷,因為受傷總是難免的,但是我們可以告訴他們如何避開無謂的傷害。

  我們的方法實際上莫過于在孩子的早期階段或者那些傳統(tǒng)教育所極大重視的“開頭”放開雙手,萬事開頭難,因為開頭的岔路和選擇實在太多,人生也是一樣。但是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是平等而獨特的,我們何不讓他在開頭就有足夠的自由去隨心所欲的發(fā)展上天賦予他的機能和心靈呢?應利用自然的教育,適度的放手,讓孩子們在該玩的時候玩的盡興,用自由和適當的指導去點亮他們內心的火焰,這火焰即童年所留下的天真和美好,將會指引他們走完余下的人生。而他們在童年的無數岔路中由自己作出的選擇,也會留下勇敢和果斷的種子,日后在他的成長道路上生根發(fā)芽。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18

  經典,能為教育給出系統(tǒng)建議的人沒有幾個,看了這本書一段時間曾經放下。最近才讀完全書。真的很好,雖然有些觀點已經過時,但我們不能苛求作者。一下是我的一些有用的摘抄。

  主要的觀點:

  1.三種教育:自然教育、事物教育、人的教育

  2.教他認識自己,教他利用自己的長處,叫他如何生活和謀求自己的幸福。

  3.節(jié)制和勞動是人類的兩個真正醫(yī)生。

  4..感覺是知識的原料。

  5.孩子們只是在事物方面而不是意志方面受到阻止的話,他們是不至于表示反抗或憤怒的。

  6.準則一:必須讓他們使用大自然賦予他們的一切力量。準則二:一切身體的需要,不論是智慧方面或體力方面,都必須對他們進行幫助,彌補他們的不足。準則三:在給他們幫助的時候,應當只限制在他們真正需要的時候才幫助他們。應當仔細研究他們的語言和動作,以便辨認。

  7.當我們受傷的時候,使我們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傷,而是恐懼的心理。

  8.我們的痛苦正是產生于我們的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稱。

  9.在所有一切的財富中最為可貴的不是權威而是自由。

  10.身體太舒服了,精神就會敗壞。沒有體會過痛苦的人,就不能理解人類愛的厚道和同情的溫暖。

  11.按照你的學生的年齡去對待撻。

  12.有節(jié)制的自由。

  13.你必須鍛煉他的身體、他的器官、他的感覺和他的體力。

  14.在任何事情上,你們的教育都應該是行動多于口訓。

  15.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條:絕不損害別人。

  16.不按照成規(guī)來管教你的學生,要放任無為才能一切有為。

  17.人為什么會顯得柔弱呢?由于他的.體力和他的欲望不平衡。

  18.需要記住的是,我們想取得的不是知識,而是判斷的能力。

  收獲:

  感覺鍛煉孩子,自己是不在行的,主要的方法還是讓他多接觸自然,多身體力行去游戲。激發(fā)求知欲和探求真理的方法這是在需要教育階段自己要著重認識的問題。愛情和性是一體的問題,自己要好好認識。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19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了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全書共分五大章,盧梭根據愛彌兒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fā)展,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這樣主張教愛彌兒唱歌:“聲音要唱得準,唱得穩(wěn),唱得柔和而響亮;他的耳朵要聽得出牌子和韻調;但是,做到這一點就夠了,不要有過多的要求。擬聲音樂和舞臺音樂是不適宜于在他那樣的年紀時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詞,如果他要唱的話,我就盡量拿適合于他年紀的有趣的歌詞給他唱,而且歌詞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樣簡單。”

  他認為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啟發(fā)兒童、青年的自覺性,為此特別重視動機、興趣和需要在學習中的作用!皢栴}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yǎng)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北R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這正提醒了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熱愛學習,主動地去學習。

  盧梭十分重視直觀教學法,他認為唯有對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觸和觀察,才能確實了解事物的主義和觀念。他甚至認為,儀器、模型等設備擾亂兒童的學習,都該棄而不用,對實際事物直接觀察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盧梭還十分強調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對填鴨式、命令式的教學方法則極為厭惡。另外,盧梭還告誡教師要根據兒童的理解水平來選擇學習內容。“永遠不要把兒童不能理解的東西向兒童講述。”為了保持知識的正確性和鞏固性,他主張要恰當安排兒童的學習速度,不急于求成,不貪多圖快,不好高騖遠,他這些改革知識教學的內容和方法的新見解,對于我們今天的教學改革也富有啟示。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20

  最近讀了法國教育學家盧梭的曠世名作——《愛彌兒》,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

  “出自造物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

  盧梭主張的教育觀念,即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fā)展。而如何來平衡好孩子的現實壓力和保持天性自然,的確也是我們家長迫切需要解決的困惑。

  盧梭崇尚的自然教育,渴求孩子的“個性解放”,蔡志忠也曾經說過:“讓孩子快樂地成為他自己。我們家庭的教育也要遵循孩子的興趣和尊重孩子的感受。但是遵從天性自然在現實中做起來感覺挺困難的,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羅盤,朝這個方向努力!”

  如今社會上教育內卷已經成為了常態(tài)化,雖然政府頒布多項舉措來緩解家長的焦慮,以期望改變教育內卷現狀。但是家長們切身感受到了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于將來被社會淘汰。于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肆行,家長陪著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輔導班之間,肆意侵占了孩子們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其實,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現在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已經開始有了獨立的想法,需要被尊重,被肯定,我們家長需要的是像朋友一樣與他們探討未來,給予他們試錯的勇氣,成為孩子堅強的后盾。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在學習生活上既要順應孩子的天性,也要根據孩子的興趣給予正確的引導,不能只是一味的保護他們,更需要教會他們如何去保護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適應現實的社會。

  以前,在教育內卷的影響下,有一段時間,我也偏離了教育的軌道,沒有遵守孩子的天性,將我們大人的期望強壓給了孩子,一度使孩子失去了快樂的源泉,每天只一味的上課學習,他的臉上再也看不到笑容。某一天,突然驚覺孩子好像很久沒有笑了,我開始反思自己,反思我們的教育,反思我們對孩子最終的期望,難道我們對孩子只是希望他考試成績優(yōu)異,只是希望他能夠考上某一所重點初中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期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開始聆聽孩子的夢想,尊重孩子的選擇,尋找孩子快樂學習的源泉,他又開始有了笑容,更神奇的.是他的學習沒有下降,反而有了提升,那一刻我明白了,發(fā)掘孩子自己的學習主動性比一切的填鴨式學習更有效。

  所以,我們的教育既需要保持孩子的天性自然,但同時也需要我們平衡好與社會現實的關系,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

  因此,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明確教育的目的,既要遵從孩子的自然天性,教給孩子生活的技能,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又要結合我們的社會現實,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這樣,當孩子走向社會,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會有自己的目標,能夠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斗。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21

  許久沒有讀書,尤其是如此長篇的、還是專業(yè)性較強的書籍。等終于鼓起勇氣,利用三個長夜粗讀了一遍,也是一知半解。知道自己理解不夠深刻,甚至大有些偏差,又趕忙查百度刷了幾篇讀后感,才寫下這些文字,匆匆總結,不及萬一,大致想說的落筆還顯蒼白,權當是做個學習筆記了。

  盧梭是十八世紀法國著名的思想家,1762年首次出版《愛彌兒》這本教育學著作,一下子引來多國教育學家們的熱議,其影響力之大,以至于過去了這200多年,我們依然能在其文字中感受到那種強大的力量。

  首先盧梭提到:不要因為上學,而犧牲其他生活中的美好。我們應該培養(yǎng)孩子的活潑,這是他們變得聰明的源頭。并且要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讓他們產生興趣之后在深入研究學問,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對于這個觀點,我是很接受的,畢竟所有的學習都應該是讓孩子們在未來生活中能變得更美好,而不是因為學習導致他們的.生活變得沉重甚至痛苦。好在我們現在也的確這么在做,也希望在有了理論依據后一直保持。

  而對于家庭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盧梭提到,家庭生活的樂趣是抵抗壞風氣的毒害的最好良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擁有健康家庭的童年,是孩子保持理智的最佳環(huán)境。

  作為父親,我們有責任將其撫育和培養(yǎng),直到其真正融入這個社會,成為一個有價值有思想的公民。

  孩子讀書,其實是很辛苦的事情,早起晨讀,晚上自習,養(yǎng)成了吃苦耐勞的習慣,也會在未來社會的創(chuàng)造和競爭中,擁有較大的優(yōu)勢。我們在注重孩子身體鍛煉的同時也應該注重思想鍛煉,還需加強勞動,盧梭也曾說沒有勞動的成長,就不可能獲得正常的人的生活。

  但其實真正的教育是用行動去為孩子樹立榜樣。

  再就是我們必須意識到老師在孩子們成長中的重要性,盧梭曾說:做老師的只要有一次向學生撒謊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從此為之毀滅。可見盧梭在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對教師的側重。所幸,陪伴孩子們的教師都很年輕,彼此的相處歡樂平等且富有愛心,這種相互之間的信任也讓孩子對未來的生活,建立了理想人際關系的基礎。

  還有就是面對誘惑,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未來走向社會,我們的孩子可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引誘,但如果我們能夠在成長期就為孩子建立起正確的認知價值觀,那么他們未來分辨是非的能力及自制力就會更勝一籌。

  人生就是一場旅途,目的地其實是一樣的,但如何觀賞沿途的風景,并以什么樣的心境和狀態(tài),經歷人生,才是我們應該引導孩子的。畢竟,對我們來說,旅行的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22

  常聽人說,如果想了解盧梭,不讀他的《愛彌兒》系列是不會深刻理解他的教育理念的。這個暑假抽空讀了這本書,更讓我體會到教育“回歸自然,發(fā)展天性”的重要性。書中提倡的自然教育,只有經過博愛、平等、自由的教育,才能使兒童的心靈及早地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

  我們中國式的'教育,尤其在老一輩中,有太多的漏洞,比如為了讓孩子聽自己的話,嚇唬孩子,你如再這樣做,媽媽就不要你了等等諸如一些類似的話,這是一種威脅,目的是讓自己能夠輕松一點,在壓抑孩子的天性。

  等孩子上學后,學習好的就是家長心中的好孩子。在我自己還是學生時,曾斬釘截鐵地說過,以后我的孩子不會將學習作為首要任務,要快樂地成長。但隨著大環(huán)境下,有時不由地會把成績來作為評判的標準。就像樊登說的,重要的不是成績多少分,而是孩子的求知欲,他在學習過程中,求知欲得到了滿足,他感到開心,自然而然自己就想更加深入地學習了。

  人是復雜而矛盾的。深知這一點的我們,怎么能這么簡單的只要孩子學習好就可以了呢?他們也有各種各樣的情感和需求,早晚也要離開父母的保護傘,成為獨立的人,擁有自己的人生。難道只要會學習,他就完整了嗎?答案肯定是不,身為父母,做好自己,引導孩子健康成長,而不是控制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長。

  我一直覺得,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是能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是他會希望自己在未來能成為你或者找到如你一樣的伴侶,為此我們一直努力,大家共勉。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23

  今年暑假經俞老師推薦看了盧梭的《愛彌兒》,這是一部關于教育學說的名著,主要敘述了虛構的貴族子弟愛彌兒從出生到成年各個時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長過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動。讓我很有觸動的是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自然地發(fā)展。

  作者認為教育要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年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對照自己,無論從工作還是生活上都切身感受到當今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還未懂事的時候,以至于將來被社會淘汰。于是每天都生活在焦慮和緊張之中。

  我家的孩子目前還處于靜待花開的階段,除了上課不太專心、作業(yè)效率不高、對考試分數不太敏感以外,其實還是屬于比較乖的孩子。他沒有沉迷網絡游戲,沒有對電子產品有過度依賴,也沒有排斥對于之前雙休日被安排的興趣班,他陽光、開朗、熱情,尊敬老師、團結同學,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類比賽,作為課代表有較強的責任心,他喜歡閱讀,知識面比較廣泛,除了買書對于物質沒有太多的需求,平時給他零花錢,他也從不亂花……作為家長我既著急又欣慰,其實內心很想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但社會就是這么現實,作為一名HR每年看著應屆畢業(yè)生不是985、211就是海歸,且入職的比例一直攀升(今年已達30:1),實話說很難不對孩子進行干涉,因為我怕,怕屬于他的那朵花還未排上綻放期……

  看完此書,我靜靜地思考。作為家長,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長,我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個孩子身上,出發(fā)點肯定毫無疑問是為孩子好。但換位思考,對于他而言,他的生活其實也有很大的壓力,這種壓力是無形中產生的,因為家里有6雙眼睛無時不刻的盯著他,他的一舉一動都是被“監(jiān)督”的.狀態(tài),他會感到緊張,也許還會透不過氣來。我知道,每個孩子都有他獨一無二的認知過程,他并不是能夠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我需要努力平衡好來自社會的壓力與踐行好教育的目的,我堅信: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他獲得幸福。

  這個暑假,相信有很多家長和我一樣,對于教育新政的實施,有喜有憂,喜的是從國家層面已意識到教育體制的優(yōu)化刻不容緩;憂的是雙休日我們將何去何從?冷靜思考過后,我想凡事首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要從容的應對“自然的存在”,平衡好來自社會上的壓力,回歸自然,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將盡可能尊重孩子的意愿,更加注重孩子的思想情操的陶冶,用心引導鼓勵孩子去發(fā)現和體驗身邊的美,進一步鍛煉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yǎng)他克服困難和團結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在學校生活中建立更好的人際關系。

  我相信:我們的孩子們遇上了改革的浪潮,有機遇也有挑戰(zhàn)。唯有積極努力,唯有全面發(fā)展,才能不負國之棟梁之使命!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24

  《愛彌兒論教育》是一本教育名著,是由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所著。里面虛構了一位貴族子弟愛彌兒的人生經歷,來探討人從出生到成年所將經歷的自然反應和人為教育。他強調:人從出生時裹在襁褓里的嬰兒,到兒童,到青年,到成人,發(fā)展,都應該順應自然教育,回歸孩子;成長,需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所有的東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人的手里都變壞了。

  讀了這本書,我非常喜歡以下幾個觀點:

  第一,要順應孩子自然生長,不能人為的把他們綁的一動不動。

  文中作者喜歡把孩子放在鄉(xiāng)下,認為鄉(xiāng)下的空氣是清新的,鄉(xiāng)下的人是最淳樸的,吃的,穿的,用的,都來自于最天然的材料,孩子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成長,可以近距離接觸大自然,感受跌倒的疼痛,感受親手的觸摸,這樣,孩子所學的知識都來自于大自然的教育,真實,淳樸。相反的,城市里的孩子從一出生,就被各種各樣的人為教育束縛著,他們沒有自由的空間,沒有清新的空氣,接觸的所有事物都是人為安排好的,被迫養(yǎng)成的習慣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孩子是一個獨立的,自然的個體,他們只有自由自在的,才是遵循大自然的規(guī)律,在大自然中,會跌倒疼痛,需要讓他感知痛苦的滋味,才能慢慢地經受更大的疼痛,去經受生活的磨礪。只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幸福的滋味。這里教會了我們要把孩子放在大自然的環(huán)境里去,去感受教育的精彩!

  第二,父母需要自己親自哺育,教育孩子,而不是花錢請奶媽子,保姆,家庭教師來替代自己的職責。

  鄉(xiāng)下的孩子,都是父母親自哺育,陪伴,自然教育,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孩子的性格平和,不急躁。但城市孩子的父母都不愿意親自哺育孩子,而是花錢請奶媽子,保姆,家庭教師來替代自己的職責,這其中就有很多的弊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會有很多不好的心理問題,性格孤僻,內向,急躁等。所有這些,是三百年前盧梭時代的真實寫照,延續(xù)到今天,也正是現在社會的真實反映。這是在告誡我們父母論陪伴的重要性!

  第三,成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造成孩子的態(tài)度和行為。

  文中提到如果孩子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眼淚。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馬上就跑到他的身邊。不久以后,他呼喚我的時候就將采取停止啼哭的辦法,或者,要哭也至多只哭一聲。因為孩子們是根據信號可以感覺的效果來判斷其意義的。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滿足他,孩子就會成為家中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一哭你就訓斥他,孩子就會成為卑怯,膽小的小奴隸,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其實背后是成人的態(tài)度與行動所造成的.。孩子摔跤同樣如此,成人鎮(zhèn)靜,孩子也會很鎮(zhèn)靜,會勇敢地面對痛苦,而一旦成人急急忙忙地樣子,孩子會更加害怕,更加覺得疼痛。

  就如今,新教育時代,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過于迫切,讓自己的孩子在盡可能比別人少的時間里完成比別人更多的是知識學習,占用了孩子大部分的時間,父母的教育的過于緊張和焦慮,傳遞給了我們孩子,孩子就如同是學習的機器,只追求文化課分數的提高,犧牲了兒童的本性和身心自由發(fā)展,導致教育的失敗。

  整個教育,應該是來自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為的教育三者結合,去接近教育的成功。文中的愛彌兒是幸福的,因為他有一個懂他的“教育者”。作為承擔孩子教育的老師,家長,都不妨來讀讀這本書,讀了這本書后,就會對教育有個全面,系統(tǒng)的體會與感悟,從中尋找教育的真諦。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25

  盧梭先生并不是陌生人,他的名著《社會契約論》與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都是法律系同仁的必讀書目之一;他在《社會契約論》中的“平等、自由”“天賦人權”的理論,在《愛彌爾》這本教育類著作中,同樣有所體現。

  一、孩子是應當自然的成長的,但也不能無節(jié)制的滿足其欲望。

  “感覺是他知識唯一的來源,他什么東西都想去摸一摸、弄一弄”;所以自然是孩子的本源,孩子天然就對所有的事物都感興趣,并天然就會模仿大人的言和行;所以,孩子本身是不需要被教育的`,他或她天然就能夠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成人的過多干預才是導致教育偏離本源的主要原因。

  “他們先是想依賴,隨后才想指使別人。不過,這一現象并不是由本性產生的。”與此同時,孩子天然又是極聰明的,或者說人類天生又是極其聰明的;如果他們發(fā)現了可以為所欲為,可以通過哭鬧、撒嬌、投訴、控告獲得利益,他們自然不會通過自身努力去實現利益,而顯然會其他更容易的方式去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要在他或她明白,真正疼痛的時候再請求幫助,而不是將他人當做自己的拐棍,那樣注定是走不快、走不遠的。

  成人世界的規(guī)則也應當遵循這個原則,否則就會出現通過法外途徑反而能夠得到更多利益的怪事,且可能導致惡性循環(huán)。

  另外,家長也不應當焦慮,該會走路的時候,他或她就會自然學會走路;該會說話的時候,他或她就會學會說話;家長能夠做的不是替他或她走路或說話,而是創(chuàng)造機會練習,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或她自然的學習,比如盧梭筆下的假面具練習,比如我們小時候慢慢學會跳繩。

  焦慮走路、焦慮跳繩、焦慮成績、焦慮工作、焦慮婚姻。這些焦慮都是同樣的問題,關心則亂。自然之道、順應趨勢之道才是解決問題的本源之道。

  二、孩子是應當被平等對待的,雖然這知易行難。

  如果孩子是自然成長的,那么他或她應當是能夠獨立照顧自己的,能夠不依賴拐棍而自然站立的。那么作為獨立的人,他或她理應獲得家長的尊重。不過,客觀上大部分家長包括我自己,都很難那樣平等的對待他們,如同我們在社會中沒被他人平等的對待或往往不能平等的對待他人一樣。

  當代社會,追求效率,能夠短平快的實現目標的方法被廣泛宣傳和使用,加上刻意不刻意的焦慮,使得大家都變得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無論是報班還是作業(yè)時間,無論是生活自理還是購買衣物,我們總在以“我是為了你好”為借口,不平等的對待孩子,急功近利的強制對方。而當一個人不能被平等的對待,真正的獨立是不會從天而降的;真正的成長也是不可能靠強制得來的;這正是我們要修行之處,只有做到了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愛彌爾終將長大,終將獨立的生活在這個世界,希望他或她是自然的,是獨立的,是能夠平等善待他人同時被他人平等善待的!我們能做的是盡量創(chuàng)造上述條件,共勉。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26

  我讀“論教育”中,講到對子女不要過分溺愛后,很受教育。大家知道,現在上學的孩子,基本是獨生子女,這是由過去時代特殊形勢和特殊政策造成的。就此,對孩子的生長和教育談一點感想。

  現在孩子僅有一個,雖然己放開二胎,但到我們這個年令,加之一系列外部條件,再生二胎,基本不可能了。因為僅一個孩子,所以自然特別珍惜,把他們培養(yǎng)到今天,長這么大更不容易,因此對他們過多溺愛或多或少都有存在。

  因為我們這一代人,雖然今天生活好多了,但從小都吃過些苦,因此就想,這些苦再不能讓孩子吃了,因此物質盡量創(chuàng)造好的條件與環(huán)境讓孩子過,生活上吃的有的即使自己舍不得吃,也要讓孩子吃。孩子有時喊苦了,心中總舍不得。讀了“論教育”以后,深深感到這種想法要不得,其實小時候我們吃過苦,才有今天生活中的韌性,吃過苦,身體才強壯,吃過苦,今天才不怕苦,也才適應這激烈競爭的社會與生活。

  現在孩子,生活在比較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中,沒有我們過去那種苦吃了,但決不代表未來的生活與學習不會遇到苦,要讓他們生活與學習中不怕苦,能健康茁壯成長,我們就不能過分溺愛孩子,對孩子所有要求,不能一味無條件給予滿足,必須加以區(qū)別對待。合理的,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給予滿足。對于不合理,要對孩子充分講明原因,給予婉轉的甚至堅決的拒絕。

  我出生來自安吉農村,從小吃過苦,盡管對孩子也有一些溺愛,但也認識到決不能過分。我覺得現在學校搞軍訓,盡管很苦,但堅決支持,這是他須的。我經常帶孩子回安吉老家生活一段時間,讓她了解今天農村與城市生活的不同。也讓她參加一些勞動,了解與城市不一樣的`生活與一些艱苦。

  中國自古以來有俗語“棒打出孝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什么“少年福不是!钡鹊龋@些話雖不全正確,但其中也有一定道理,值得借鑒的。

  總之,今后我們在與子女的共同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細心教育,去掉過分溺愛的“慈母心”,細心分析對待子女生活與學習成長中的每件事,包括那怕是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注意他們一言一行,著力引導他們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甚至見苦而上。現在正是子女青春期,這種培養(yǎng),將讓他們受惠一生。

  我向老師,向大家保證,將為此而努力!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27

  只有自己實現自己意志的人,才不需要借用他人的手來實現自己的意志;由此可見,在所有一切的財富中最為可貴的不是權威而是自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盧梭《愛彌兒》

  PartI

  你好,媽媽!我是愛彌兒!今天我八歲了。

  我能平安無事地長成那么大,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個“意外”吧。

  為什么我掉進河里,你都不來救我,不救我也就算了,還在岸邊哈哈大笑?

  你好,愛彌兒!我是你媽媽!今天你八歲了。

  關于“掉河里”

  如果在我的一再提醒之下,你仍然一意孤行地在河邊肆意玩耍,那么你就必須獨自承擔掉下河的后果。河水很淺,你會游泳,掉進這樣的河里你并不會有多大危險。讓你感到疼痛的并不是肢體的傷痛,而是心理上的害怕。如果我驚慌失措,那么你會更加害怕,如果我鎮(zhèn)定,那么你也會很快鎮(zhèn)定下來。經受疼痛與害怕,是你人生學習的第一課,也是你最需要懂得的事情,在無所畏懼地忍受疼痛的過程中,你才能逐漸學會承受更大的痛苦。

  “遵循自然,沿著自然指明的道路前進。它持續(xù)不斷地訓練兒童,通過各種各樣的考驗磨煉他們的性格,使他們變得更堅強;它要讓兒童從小就知道,什么叫辛勞,什么是悲痛……經過種種磨難和考驗,兒童會變得有力量;一旦他們能掌控自己的生命,他們生命的本原就會變得更加堅實,更加有保障!

  “人們只想到保護自己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長大成人后如何保護自己,教會他承受命運的打擊。”

  PartII

  你好,媽媽!我是愛彌兒!今天我十二歲了。

  時間過得好快,我都五年級了。

  為什么你只讓我玩音樂,看書,從不帶我去上補習班

  為什么你從不給我買作文書,我明明求了你很多次

  你好,愛彌兒!我是你媽媽。今天你十二歲了。

  關于“作文書”

  排列文字是一件很妙的事情,你喜歡,這很好。但你的文字只能取決于你自己的思想,而不取決于他人的思想。不能讓那些墨守成規(guī)的條框桎梏了你的思維。清規(guī)戒律的習慣是會扼殺想象的,而只有想象的火焰才能點燃你內心創(chuàng)作的激情。不可否認《滿分作文》里有不少好文章,但那些都不是你的,你有你自己獨特的思考,你會形成只屬于你的文風,哪怕奇奇怪怪,那就是你。

  “如果一個人在兒童時期沒有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那么他一生都難以具備思考能力。在童年時期的'學習中,我們要拋棄那些不適合的東西,而要把學習的范圍集中到我們的本能引發(fā)我們去尋找的知識上”

  關于“補習”

  良好教育的基本原則,應該是培養(yǎng)你對知識的興趣,產生足夠的興趣,才能激發(fā)你有足夠的動力去學習去探究。但如果僅僅只是因為隨大流,那么大可不必,因為你很快就會因為不斷重復而厭倦,反而喪失了原本應有的學習的樂趣。

  我的職責不是安排你去學習什么,而是發(fā)現你真正對什么感興趣,從而為你提供滿足興趣的方式。如果你真能夠很好地理解和利用你所學到的知識,那么無論你學習什么,都不是那么重要。

  在人的全部財富中,最為寶貴的就是自由,也許在將來的某一天,媽媽也會被時代的洪流裹挾前行,與你一起奔波在去機構的路上,但那時你已長大,會明白為了目標而有所取舍。而當你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滿是肆意歡笑與靈魂自由,哪怕因為這樣,我們在求學途中走得比同齡人慢一些,也是值得。

  無論是誰,能夠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就是幸福!叭松旐б猓资滓嗌倌辍,即便我們無法做到白首亦少年,至少我還能讓你感受到“少年當恣意”。

  “兒童在長大成人之前就是兒童。如果我們想要打亂這個次序,就只能培育出早熟的果實,這樣的果實既不成熟,也沒有甜味,而且很快就會爛掉。

  如果我們不急于對孩子進行教育,我們就不必急于要求他什么,就能夠更加從容地對他提出要求。這樣,只要不溺愛孩子,就一定能把他教育好。”

  愛彌兒是虛構的,我的孩子是真實的。

  你好,愛彌兒!

  你好,陳一言!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28

  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讓—雅克。盧梭所著的《愛彌兒論教育》果然是教育名著,讀后讓人回味無窮,讓我對教育、對育兒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

  這本書的開篇第一句,“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旦落到人的手中,就全都變壞了!彼N含的深邃哲理其實與《三字經》類似,都在主張人性本是善的,惡的根源就是失敗的教育。這句話也彰顯了教育的重要性。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認為,教育應從人的自然本性出發(fā)的,主張對兒童始終施行自然主義教育。

  全書是分年齡段來闡述的,逝去時光已不在,不知不覺我們已經來到了第三卷,十二到十五歲的年紀。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十分注意教育的程度和方法,要引導他如何思考問題。”“孩子讀書卻不懂得思考,那他就只知道讀書,他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學習識字。

  ”而現在的社會總是以成績來評判一切,我自己在這個焦慮環(huán)境下也會有極端做法。其實各科書本的`知識已經很全面了,有很多也很實用,可我們家長總是生怕孩子落后了、掉隊了,給她們報各種興趣班,做各種試卷練習,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才剛有苗頭,就已經被撲滅在了重壓之下。

  女兒總是很害怕和抵觸地理知識的學習,覺得記背地名、氣候、經緯度太過枯燥,學這些沒有用?商枮楹蚊刻鞏|升西落,為何會有四季更替,為何我們到歐洲很遠,這些都是最最實用的生活常識,都與地理學息息相關。

  現在想想,也許問題就在于她沒有好好體會生活,沒有時間去思考,透過思考去探究,去解釋最最普通的生活現象。有了思考,有了興趣,才是學科知識的永動機,才能讓她在知識海洋里馳騁。

  “為了不讓孩子死啃書本,我要讓他到工場去干活兒,動手會有助于他心靈的發(fā)展;”然而,我們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從小都是家里“老大”,吃最好的,穿最好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我們信奉的宗旨卻是只要學習好,其他你不用管,家里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來照顧你生活。這樣很明顯背離了教育的目的。

  所以,這個暑假我上班的時候特意讓十四歲的女兒在家做午飯吃,本來已經有了一定的思想準備,可事實還是讓我痛心難過,也深刻認識到了自己教育的失敗。頭幾天,獨自在家的孩子不是吃焦的雞蛋,就是糊的餅;中間幾天,索性餓著肚子等我回家后的晚飯,后面幾天,甚至連煤氣灶忘記關了,燒穿鍋底是小事,要是房子點著可就是大事了。

  我們好像真的是做錯了,錯的是我們大人。現在這樣,培養(yǎng)的就是“巨嬰”。且不論學到了多少學科知識,一個沒有生活能力的“巨嬰”怎么在社會上生存呢?

  是的,我們少些說教,少些指責,多設身處地地替孩子想一想,不要一味地把我們的思想當成了他們的思想,在小樹苗要被風吹到時扶一把,他終究會長成一顆參天大樹的。在教知識的同時,我們也千萬不能忽視對孩子的德育和生活能力的教育。

  自勉共勉!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29

  讀完《愛彌兒》這本書以后給我的最深的感觸那就是—自由。一個在現今社會既感覺輕易得到,又無法永遠得到的一種“奢侈品”。

  盧梭在愛彌兒幼年和童年都主張采用順應自然的教育,靠生活和實踐任其身心自由發(fā)展,這也和我們剛初為人父、人母的觀念是一樣的,我們希望孩子開心快樂的成長,一步步的探索這個未知而又新奇的世界。但事與愿違,幼兒園尚能如此,一旦孩子進入了小學階段,孩子開始慢慢被家長人為的干涉,放棄自己愛好,一到周末就被塞滿了補課,孩子累,家長累,累到最后開始抱怨這個社會的不公平。

  盧梭堅決壓制兒童的個性,束縛兒童的自由,反對強行灌輸,嚴酷紀律和體罰等一些封建的教育理念。這些教育理念在某些地方也還是有存在,我慶幸的是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我女兒遇到了是好的理念的學校和好的老師。

  記得剛生下女兒那會,會有人推薦我看一些育兒書籍,告訴你應該按著書上說的教育孩子,到了小學階段,會有人傳授你一大堆關于孩子學習和性格培養(yǎng)的一些真實例子。

  說實話,我一直認為孩子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不能用固定的一個模式去套,就算有一次套準了,你也不能保證下次還一樣管用,但有一個是肯定的,你次次套用別人的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那將來孩子會變得讓你陌生,讓你無法親近。

  孩子有自己的天性,有自己的想法,每一個階段都會改變,有時候會快到我們根本反映不過來。孩子的'一生很長,長到我們無法一直永遠的陪伴,他們的天性是善良、可愛的,有時候他們的想法雖然不成熟,但是很有自己的主見,我們需要的是幫助他們審慎的選擇,避開無知和荒謬的東西,灌輸他們有用的知識。

  張弛有道,是我們作為家長最應該學習和教育孩子的最好的一種方法,努力做到讓他們在接收有用知識的同時,學習如何做人,收獲幸福!

  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30

  《愛彌兒》從1762年問世到現在已有200多年了,欣賞書中優(yōu)美抒情詞句、邏輯嚴密的推理令人驚嘆。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fā)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tài)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tài)之后,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兒童要適應自然,發(fā)展過程中的“自然教育”,以培養(yǎng)理性王國的“新人”。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fā)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主張采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及早地養(yǎng)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

  全書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進行的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愛情教育。這種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無疑是一大進步,但這種分期以及把德、智、體教育的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也是有其不科學的地方。

  《愛彌兒》在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向壓抑、束縛兒童的封建教育發(fā)起了挑戰(zhàn),開創(chuàng)了以兒童為中心的自然教育之先河。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與其所處時代之前的封建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把兒童視為具有人格和價值的獨立的個體,而不僅僅是教育所要塑造的對象。

  以這種“性善論”和“人格平等”為堅實基礎的`自然教育便是要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給兒童自由、澄澈的環(huán)境來發(fā)展自我,成為社會中的優(yōu)秀的“自然人”。

  毋庸諱言,任何理論都不可能完美至極,我們仍需要帶著開放的視角來看待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其局限性在于,這是一種相對消極的教育觀,教育者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促進兒童的發(fā)展,而是避免沾染惡習;不是引導兒童向科學與知識的目標前進,而是讓理性在兒童期休眠。

  我們應當合理看待其局限的部分,吸收《愛彌兒》中教育思想的精華,為我國現階段及今后的基礎教育注入營養(yǎng)。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31

  “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旦落到人的手中,就全變壞了。”這是盧梭著作《愛彌兒》第一卷的第一句話,是很多人推崇的一句話,也是對我觸動很深的一句話。

  很多時候,人類因為自己的需求,不知不覺中就成了破壞者。這是因為人們不愿看到事物自然形成的樣子,總是習慣自己的意愿行事,想把事物打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結果大都不遂人愿。由于人類不愿意接受大自然本來的樣子,大違背了自然的規(guī)律去肆意改造,制造了混亂不堪的狀況和面目全非的東西,把一切都變得很糟糕。改造出來的丑陋之物,不接受大自然“不完善的培養(yǎng)”,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最終泯滅人的天性。

  人是脆弱的,而教育會使得他不至丟失人的本性,回歸到自然中去。順其自然,不是放任不管,更不是消極的放棄與逃避,而是為其提供最適合的成長條件,找到更合適的`方式順其成長,那樣才算是自然的。

  另一個讓我感觸很深的是,作者在談到對一個12歲孩子的教育時說“要想當好學生的老師,就必須實現當好自己的老師”,要給孩子適度的自由,要讓他們從經驗中獲得教訓,要多讓他們去探索大自然,要用關心和善意去敞開你的心扉,要有謹言慎行的樸實。還要“讓他相信,他不是任何人的主人,也不能毫無顧忌地傷害別人,以致傷害了別人自己卻不知道”,要用能讓兒童明白的詞語教他們,要讓孩子萌生學習的興趣和愿望。

  作者提出,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也就是說,對幼年的兒童教育,不學習反而能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學習,這時他運用自己的理智去尋找答案,因而也就不會被他人的意見所擺布。他相信這樣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零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

  對于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要讓自己對知識的探求去喚醒他沉睡的心,讓好奇心去帶領他找到他渴求的知識!白x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去讀萬卷書”,坐啃書本的死記硬背遠不如去親身實踐。這樣的學生是幸福的,他這個懂他的老師。反之,作為他的老師也是幸福的,因為“教師的榮耀不是體現在自己身上,而應該體現在學生身上,要讓學生成為和教師并駕齊驅的人”。

  這一篇讀后感僅僅是閱讀一部經典的最初體驗,書中還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語句,讓人受益匪淺。

  “在所有的事情上,你們的教育應該是實際行動多于口頭傳授;因為兒童很容易忘掉他們曾經說過的和別人曾對他們說過的話,卻忘不掉他們做過和別人教他們做過的事情!睂嵺`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走向實踐之路的每一步都要扎扎實實。

  “事實明擺著的,我越是為他提供獨立而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使他不受別人意志和判斷的干擾,我就越能讓他懂得撒謊對他沒有任何好處。”撒謊是孩子逃避懲罰或指責時對真相的隱瞞,是他對危險的提前預知而對事實的掩蓋,正當的謊言也是不符合自然的。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兒童的許諾和撒謊都是為了從當下的困境中解脫,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做了哪些承諾以及為了遵守這些諾言要做些什么。所以,就算兒童答應了做些什么,他也什么都做不了。為了讓兒童說真話,就要用真理去抵御謬誤而不是把諾言變成謊言。因此,說真話才能繼續(xù)讓孩子保持天真和純潔。

  “亨利四世說過:‘他們撒了那么多的謊,直到最后他們才說了實話!l要是想講幾句俏皮話,只要他多講幾句傻話就行了。”作者說這種講幾句俏皮話的人是“沒有其他什么長處值得慶賀的趕時髦的人物”,相信他們就像相信一個說了一千句總有一句語言準了的星相學家一樣。

  “如果一個人在兒童時期沒有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那么他這一生都難以具備思考能力”,對這句話我深表同意。

  “你如果想培養(yǎng)學生的智慧,就要培養(yǎng)他具有教育智慧的力量。”這告訴我們: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指揮他的雙手,用鍛煉身體去利于思想活動,用習慣和服從去取代理性。作者說:“他們的身體越活動,思想就越靈敏;他們的體力和智力都在同步增長,相互促進!

  “最初你什么也不教他,結果你卻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教育奇跡”,這是一種頗有些難度的教育方法。當你辦事不因循守舊,不對你的學生施教的時候,你就把什么都交給他了,還能把事情做得出色,作者甚至說“這是取得成功的唯一方法”。我們常說教是為了不教,我想說這就是不教是為了教吧。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32

  當合上這本書的時候,仿佛看到了愛彌兒懷抱著他與蘇菲的孩子,回想起了當初那個剛出生的愛彌兒,如同與他經歷了一段二十二歲的人生。不得不說,教育真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為人父母在培養(yǎng)一個孩子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要付出多大的心力,要有多么堅韌的耐心、毅力與智慧的眼觀。

  這本書又斷斷續(xù)續(xù)地花了很長時間才讀完,其實我早已迫不及待的想把我那瞬間即逝、天馬行空的想法寫下來。不過在此之前還是先讓我談談關于這本書的其他問題吧。

  “愛彌兒”這個名字多好聽啊,如此的惹人憐愛。最早知道這本書是大一的時候法理學老師在講盧梭時提及的,她說“人知道自己被異化,卻不能拯救自己”,那時候她的只言片語讓我感覺這像是一本小說,不曾想是一幅教育的理想藍圖,更不知《愛彌兒》最典型的意義在于它奠定了近代西方教育學的基礎,它向世人所闡明的教育觀念對教育改革產生的.深遠影響,只是感覺連嚴謹遵守“鬧鐘時間”生活的康德先生也因微笑著讀這本《愛彌兒》而流連忘返打破散步的時鐘規(guī)律就可知這本書所應當具有的魅力了。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本來都是好好的,可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壞了!北R梭是崇尚人的這種自然屬性的,他認為自然、人、事物都是我們教育的來源,人的教育應當受之于此,三種教育需要配合一致才能是成功的教育。人不應當受世俗的偏見、權威、欲望、慣例和社會制度等影響而扼殺天性,不應當將原本自然的事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

  于是“愛彌兒”便誕生了,我想這應該算是盧梭的一次大膽的理想嘗試。愛彌兒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是基于一次偉大的教育探索的需要而誕生的孩子模型。他智力正常而普通,因為這樣教育才有普遍意義;他出生溫帶而身體健康,或許是因為法國正處于溫帶地區(qū),只有這樣設計盧梭才便于駕馭;他生于富有之家,需要自然的教育,須知窮人事實上是不可能具備理想教育的基本條件的;最后愛彌兒需要是一個孤兒,以便盧梭能以家庭教師的身份對愛彌兒進行教導,并因承擔撫養(yǎng)教育之職使其具備服從這位家庭教師的管束和教誨的先決條件,至于為什么盧梭不直接想象成自己是那孩子的父親或給愛彌兒構造一個完整美滿的家庭再來設計教育,我就不得而知了……我推想或許一旦結下親情的羈絆就不可能再如站在家庭教師這個似局外人的角度客觀的看待和引導一個孩子的發(fā)展了吧,這也是我猜測為什么盧梭把自己所有的孩子都送進孤兒院的一個原因,這樣的教育設計在我看來或多或少有些無情,關于這點我是難以理解的,就像我很難理解盧梭這個人物一樣,或許世界上才華橫溢的“瘋子”都有些與眾不同之處……

  說完我們的主人公愛彌兒,就不得不提到這本書中其實最關鍵的一個人物,那就是盧梭自己。在這本書里盧梭化身成愛彌兒的專職家庭教師,對愛彌兒從出生到結婚都起著奇妙的引導作用;蛟S從某種角度我可以這樣說,這位家庭教師的意義不亞于“上帝”,是他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出了“完美”的人“愛彌兒”。所以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盧梭也不再是盧梭,這位家庭教師同樣是個理想化的人物,在這本書里他自始自終都沒有標注過自己的名字,甚至連家庭教師的字眼也很少提及,相反他好像盡力想隱藏自己,弱化他的影響,以教師做第一人稱敘述講愛彌兒的故事引導讀者將眼光集中關注在劇目主人公愛彌兒身上,而他只是旁白。

  作為上帝自然的杰作,愛彌兒需要保持和遵從著他的天性,他的教育自然也需要符合這種天性!稅蹚泝骸窂膵雰浩谡勂穑滞昶、少年情、青年期不同的階段就愛彌兒所應當接受的教育進行了設想。他之所以如此劃分,很容易能夠理解,因為隨著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他的感官、智力發(fā)展水平是存在差異的,每一個時期有每一個時期的特殊需求,每個階段依自然和社會所應接受的教育業(yè)是不一樣的。大人們不能夠越過這樣的規(guī)律,而根據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學習的內容。如果是從成人的角度和需要出發(fā)來自小教育孩子,一定會產生副作用的,這樣的教育一定是不成功的……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33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心愿,因此在當今的中國,教育子女也就成為了民眾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可是由于對子女的過度期盼,在不知不覺中,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過早的要求孩子接受教育,在他們的印象中,“學得早、學得多、學得廣”對他們的將來是十分有益的。我的父母也是這群人中的一個,因此可以說這種教育觀念在我的腦海已根深蒂固,它陪伴了我十多年。我也明白它帶來的消極影響:會讓好奇變成無趣乃至是厭惡;會使我們受知識的支配;更會讓我們的學習變?yōu)楸粍印⒋舭搴退雷x……雖然知道這種教育觀存在著局限,但是對于如何改變、如何教育,我仍然十分的茫然。

  《愛彌兒》卻直接回答了我的困惑。在這本書中愛彌兒是盧梭虛擬出來的孩子,通過對他的教育,通過對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的描述,讓我對盧梭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對當今的教育方法有了點感想。

  “回歸自然,發(fā)展天性”可以說是盧梭教育思想的主線。他從第一卷就開始強調說造物主創(chuàng)造世界萬物,原本一切是美好的,但人類卻毀壞了這一切。人應當遵守著自然的法則,讓孩子健康、快樂、自主的成長。而這個觀點與當今的教育思想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不過想想也對,我們從出生開始,人們真的已經開始改變了自然的法則,父母用襁褓把我們束縛起來,身為嬰兒的我們卻無能為力,唯一能換來的自由只有哭聲,當然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保護,但實際卻與之相反,迎接我們的很可能是嬌弱、疾病與危險。所以,在愛彌兒嬰兒期的教育里,盧梭反其道而行,他主張嬰兒穿寬大舒適的衣服,讓嬰兒保持著自然的習慣,不要過分的限制他們的活動,但也不要寵溺,要此刻鍛煉他們的體質與勇敢、養(yǎng)成他們不依賴他人的好品性,可以說他告訴我們在此期間,教育的基本任務是身體的保健和養(yǎng)護。

  除此之外,我對書本上其它一些觀點也感觸頗深。就拿愛彌兒的童年期和青年期來舉例。在童年期中,盧梭告訴我們,兒童不是成人,要把兒童看作兒童,尊重孩子的天性,讓他們的性格的種子自由自在地生長,不要束縛他們,相信孩子內在的潛能,而不是用我們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來替代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逼迫他們學這學那。作為老師,應懂得浪費童年期孩子的時間來教會他們如何發(fā)展外部感覺器官,使其獲得豐富的感覺經驗而不是一味的讓他們接觸知識,學習知識。對于這個觀點,我也表示贊同,我認為孩子如果只是一味的學習而沒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觀念,那學也相當于白學,不久就會把學到的馬上忘得精光,說不定還會造成對學習感到厭倦的反效果。兒童期就是玩的年齡,那還不如通過游戲來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培養(yǎng)他們的`感覺和體力,等到適合的階段再教給他們知識,也許這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也會給他們一個美好的童年回憶。在青年期中,盧梭的觀點也并未改變,他始終認為教給學生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并不是很重要,因為只有學以致用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且知識不是教來的,而是學來的,他主張要把學習中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他注重的只是判斷能力。不過在此時期里,他反而注重道德的教育,他希望等到孩子成年能成為富有愛心的人。

  其實,縱觀全書,每一卷里都包含著盧梭在愛彌兒不同年齡階段里對教育的獨特的理念,當然它也對當今社會的教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它告訴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更應該陶冶學生的情操,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能力和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精神,并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主動發(fā)展,讓孩子的人生充滿著樂趣和幸福。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34

  讀了盧梭的《愛彌兒》,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亞那句話的含義,"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所以,如果我們想踏入教師這個行業(yè),就要看看盧梭的《愛彌兒》。

  盧梭的《愛彌兒》開篇的第一句話就令人覺得蘊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這句話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愛彌兒》一共分為五卷,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理、內容和方法,作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在第一卷中,盧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fā)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發(fā)展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盧梭,因為他在《愛彌兒》里主要主張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內容,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fā)展。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不能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fā)展讓兒童任性發(fā)展。我們應該把教育作為橋梁,把兒童引向社會。培養(yǎng)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還需要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會無形地影響他的一生,而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遷"成為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而我覺得家長在培育子女的過程中,不要依從孩子要求什么就給什么,而是要給他們所需要的。還要適當地讓孩子經受挫折,因為勇于面對挫折將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只會成為溫室里的花朵,永遠不會獨立成長。

  我決心做未來的教育工作者,也從《愛彌兒》中得到很多啟發(fā)。愛彌兒的知識雖然不多,但他所知的東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沒有一樣是一知半解的。能夠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學的內容,這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學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們要學會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實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讓孩子順著其"天性"發(fā)展呢?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所聽所見所經歷的都會在白紙上留下烙印。我們對他們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紙上是永遠抹不去的。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慎重對待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我們會經?吹竭@些例子: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答錯了遭到老師的嚴厲批評或冷語諷刺,這個學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動回答問題,性格變得沉默起來。由此可見,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心理發(fā)展。

  建設祖國的重任落在孩子們身上,而培育學生的重任也落在我們教育工作者身上。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將更加用心學習有關學生的教育方法。

  養(yǎng)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規(guī)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受到自然的錘煉,比如孩子在各個時期都會生病,著同樣也會對孩子的成長有益,試想沒有勝過任何疾病的孩子會強壯嗎?

  有許多父母為了使孩子有一個好的身體,遠離疾病,他們把造成孩子傷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讓孩子從事有危險,但對孩子的將來有利的事情和活動,孩子被禁錮在安全無恙的環(huán)境中,孩子不能經受應有的鍛煉和適應,這樣孩子沒有暫時的災難和危險,但是孩子卻缺乏了對大自然的適應能力。因為孩子成人以后必將走向社會,必將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險和困難,因此,如果把孩子培養(yǎng)成溫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違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則。雖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卻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

  如果母親是孩子的保姆的話,父親則應承擔起教師的職責,父親不應該因為種種借口而不履行這個職責,因為血緣的關系,父子之間原本是親近的關系,如果父親是一個稱職的父親的化,他對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來得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來就跟能得心應手。但很多父親都把這種責任,借口工作忙而不愿履行,而把這一應該履行的工作讓其他人代行其責,這樣就疏遠了父子關系,使孩子對自己的父親的親情慢慢淡化了,一個對自己的父親不親密的人,怎樣才能做一個社會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為父母對孩子應盡到三個反面的責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養(yǎng)孩子成為一個合群的人,第三是培養(yǎng)孩子成為一個社會上合格的公民。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35

  從大一上外國教育史王秀麗老師介紹《愛彌兒》這部書到大三《中外教育名著導讀》課中自己選擇并從頭到尾閱讀這本書,再到這門課程在大家的忙綠、批判與贊同的聲中正接近尾聲,我的感觸頗深。

  首先,來談一下《愛彌兒》這本書。此書由法國教育家盧梭創(chuàng)作。撇開社會背景、地域文化不談,我看到得是愛彌兒在教育家的指導下,由嬰兒長至成人并與自己的所愛結為伉儷的過程。愛彌兒是幸福的,更是幸運的。看看我們現在的孩子,似乎從出生得那一刻,他的人生軌跡已由父母繪制好—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從頭細想,教育真正帶給我們的是什么?我想我們是悲哀的。

  其次,在經典教育名著的選擇上,我想說說自己的看法。所謂“經典”,即經久不衰的作品。老師們給的著作名很多《最偉大的教育家》、《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大眾心理研究》、《夢的解析》等等,十有七八都是國外的,為什么?難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為大丈夫也”不是現代人所缺乏的嗎?難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不為我們感動嗎?難道“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修身”不再重要了嗎?我很失望。我想著去讀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學專著——《學記》,不足千字的著作,而且老師在課程上也說大家有機會一定要讀讀,可是,沒有。我沒有去批判,也沒有走歪路,仍選擇了老師所推薦的`書。這就是教育帶給我們的“老師”,教育帶給我們的“學生”,我也為自己蒙羞。

  最后,再說說教育名著了吧。我覺得這種另類的教學形式很好,但我沒看到老師預想的結果。記得何老師在第一節(jié)課上說“如何我們每個人都好好的讀一本書,我們一百個人,最后,我們每個人就都讀了一百本書。”然而,結果卻不是的。再說說我們的老師,有的教師在學生講時并不尊重學生,讓我很失望。不過,中國的老話還是有用的—“萬事開頭難”,我想,在大家的評論中,何老師及眾位老師會把《教育名著》課辦的更好,一起期待!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36

  盧梭倡導的教育突出“自由”,但是是“有節(jié)制的自由”。自嬰兒誕生起教育便開始了,他強調要讓孩子能感受到一種自由。例如,不需要把小孩子裹在襁褓里,盡量給他穿寬大舒適的衣服,讓他不要感覺到有所束縛。他還強調不要讓孩子從小就獲得權勢和奴役的觀念,孩子啼哭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不用嚇唬他或是打他。讓孩子多接觸自然,最好把孩子帶到農村教養(yǎng),遠離城市的污染。在保護幼小孩子的同時,又要注意不能讓他把周圍的人都看作成了工具,“利用周圍的人去追求自己的欲望,并逐漸形成依賴心理,就會感覺到奴役他人的幸福與舒適。一旦這種感覺扎下了根,即使長大后也不會消亡。”盧梭是認同人生下來就是有欲望的,這源于人的自然,并無所謂好壞與善惡。他相信孩子的天性還是善良的。在孩子還沒學會說謊騙人前,要認真研究他的語言和動作,辨別他的哪些欲望是源于自然,哪些是出于內心。不要一味的溺愛,滿足孩子所有的欲望和需要。給孩子自由,讓他從小就有獨立的精神,能自己動手的自己動手,不依賴他人。

  對孩子嬰兒期和童年期的教育不可操之過急,而且需要一份必要的鎮(zhèn)靜。孩子摔倒了,要懂得自己爬起來。小傷小痛不要急忙安慰,不要讓孩子有什么事情就大驚小怪,當孩子看到父母鎮(zhèn)靜的樣子,也會學著鎮(zhèn)靜起來。勇敢的精神要自小培養(yǎng),因為愛彌兒不僅要能忍受輕微的痛苦,他還要漸漸學會忍受更大的痛苦。關于痛苦,盧梭認為超過能力的欲望是痛苦產生的根源,“人的一生是幸福和痛苦交織的一生…減少超過能力的欲望才能使能力和欲望得到充分的.平衡。寧靜致遠,生活才有幸福可言。…對自己感到滿足的人,就是強者;不量力而行,就會感到柔弱。”這段話不禁讓我想起了古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其實教育真的是一門至深的學問,我們又何時何地不處于教育的自我思考中呢?

  教育孩子要秉持著真誠而拒絕虛偽,既要避免過分嚴格也要避免過分放任。孩子在童年期對很多理念性、道德性的東西還沒辦法明白,兒童自有兒童理性的境界,過早的給孩子講道理只會讓他對“道理”產生反感。在這一階段里教育的重點應在于防止愛彌兒的心靈沾染罪惡的思想,在此基礎上遵行著基本的原則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教導孩子(如通過經驗獲得教訓)放手地讓愛彌兒自由地去追尋著他的快樂,同時達到這一時期鍛煉的目的——讓孩子鍛煉身體和感官,使他擁有強健的體魄和優(yōu)良敏銳的觀感。

  我想說的是,依我所感幼年教育尤其是童年期的教育,是大眾普遍所忽視的。這里所說的忽視,并不是說父母和教育者們對幼年的教育漠不關心,而是說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往往忽視了孩子的童年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何培養(yǎng)才是真正利于孩子的長遠發(fā)展。為了跟上社會日新月異的強烈競爭節(jié)奏,我們是否失去的太多?給孩子減負,還孩子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一直是我們的口號。但是深怕自己的孩子競爭不過其他孩子的大人們,迫不及待的把書本、特長放到了孩子的跟前?墒蔷烤褂袔讉這樣高壓下來的孩子長大后成了響當當的人物?違背上天賦予孩子童年階段自然能力接受的范圍,孩子對讀書、學習特長會感覺到吃力和厭惡,即使最后畸形的接受也喪失了對它熱愛的原動力,當他長大成人之后很容易感覺到這是一條別人早就為他選好的道路而不是他自己的選擇。最好的結果是他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接受并產生了興趣和喜愛之心,可是即便是這樣,我依然覺得這種操之過急的選擇是不值得的。因為它造就了一個“早熟”的沒有童年的孩子,在那本應充滿歡笑洋溢著天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時光里,他卻成了書本的“奴隸”。遠離了小伙伴,他喪失了學會與其他同齡人交往的機會,也失去了體驗友誼美好滋味的機會。長時間呆在屋子里,他失去了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悟陽光、風對地理、物理產生興趣,觀察小螞蟻、蝴蝶、絲瓜藤對生物產生興趣的機遇,此外他也不會經常在路邊跑來跑去,在操場里追逐嬉戲,參加“跑步比賽”、打球等體育運動。看看我們失去的有多少,無與倫比的創(chuàng)造力、對大自然的親密感和洞察力、交往能力與純真的友誼、對體育運動的熱愛、以及強健的身體素質…這些是我們以后花再多時間和精力都難以重新獲得的。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37

  愛彌兒里總歸來說吧,在孩子嬰兒、童年時期,不要剝奪了孩子自由的快樂,但要注意保持孩子純潔不受污染的內心(道德教育),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溝通而不用自己的方式,教育的著重點是鍛煉身體和感官(觸覺、視覺與繪畫;聽覺、味覺、嗅覺與第六感,這里還潛藏著學問哦)。在這一階段只讓孩子從他能理解的理性世界教起,所以體育運動、繪畫、音樂、自然現象(涉及物理、地理、生物、幾何等方面的表面與常識)是可以教給愛彌兒的,語言可以稍微遲一點(這與先教音樂不矛盾,因為音樂常與感情結合比語言更容易理解),至于歷史和政治這個階段沒有讓孩子接觸與明白的絕對必要,套用馬克思原理,那些是“上層建筑”的東西,離這個時候愛彌兒接受的世界還有距離。這個時候就放心大膽的讓孩子無知吧,養(yǎng)成勇敢而活潑、誠實而真純、對事物充滿興趣、又善于學習等方面的品質以及保有優(yōu)良的身體素質比擁有知識不知重要多少倍。

  不知不覺已經花了這么多時間和文字在闡述我對本書關于兒童期及以前教育的理解,現在終于要開始談談少年期了。盧梭認為當孩子到十二三歲的時候就差不多步入少年期,是開始用有限的人生學習無限知識的時候了。但是盧梭首先強調了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問題不在于孩子學到的是什么樣的知識,也不管孩子最終學到的有多少,而在于所學知識是有益處的!币驗檫是必須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把教的知識限制在與現時有緊密關系的范圍內…拋開那些需要成熟的理解力的,牽涉人際關系的,容易使孩子產生錯誤想法的知識。”另外,我覺得盧梭的另一句話也很有道理“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謬誤;要記住,人之所以誤入歧途,并不是因為無知,而是由于他自以為是!边需注意的一點是,在知識選擇與判斷上,一定要樹立孩子獨立思考、自主判斷的能力!澳悴荒芨嬖V他答案,要讓他自己去理解。學問不是教出來的,而是自己掌握的,絕不能讓你的學生被他人的見解所左右。”

  在具體教導孩子學知識的方式方法上,我十分推崇盧梭所倡導的科學研究精神。有多少耐心的老師通過帶著學生看日出日落,讓孩子在為自然壯美景色驚嘆不已的同時燃燒起學習的熱情,如此渴望明白太陽東升西落的道理?有多少家長曾帶著孩子看大熊星座,讓孩子想要破壞星象的神秘?有多少煞費苦心的教師在教學生看地圖前先帶學生觀光游覽讓學生饒有興致的畫一幅專屬于自己的地圖?其實教育的確是不拘泥與方法的,不管分析還是綜合,不管是書本還是實務……“親力親為取得的成績,肯定比從他人學來的觀念清楚得多。同時,他會養(yǎng)成不輕易迷信權威的習慣,把自己的思想融會到學習中去!边@是多么好的想法,的確,純理論的'知識一般而言并不適合孩子,探索從最普遍、最明顯的現象開始才是更正確的選擇。

  “實用法則”,是本于自然盧梭倡導的一大法則,它對愛彌兒養(yǎng)成好學精神、獨立思維以及自然狀態(tài)下的價值判斷有重大的影響。而在職業(yè)的選擇上,“盧梭”這位家庭教師在將愛彌兒引導去“魯濱遜”漂流的那個島嶼探尋了自然的法則之后,又把愛彌兒引導回現實世界里來。

  而到十六歲,愛彌兒步入青年期了。這個時候愛彌兒開始有了第二性征,他慢慢的要成熟為一個男人,在這個時間階段里要教導好愛彌兒處理男女兩性之間的關系,要讓愛彌兒逐漸樹立起博愛和信仰,要開始用成人的方式與他交流,他會漸漸接觸和體驗到純真、幸福和愛情。最后遇到如蘇菲一般的女子,經受住愛情的考驗,然后有能力承擔起一個作為公民的責任,并步入婚姻的殿堂。至此,這位家庭教師便可以功成身退了。

  關于少年期和青年期愛彌兒的教育由于篇幅限制,我就不做過多介紹了。其實這本書不只可用于教育孩子的成長,對任何時期人的教育都會有啟發(fā)的。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38

  教育始于生命的誕生,也會伴隨人的一生。教育是美好的,它大多以言傳身教的形式,將人類文明一代又一代地延續(xù)下去;教育又是神圣的,為了下一代更好地發(fā)展,教人育人的方向必須按著既定的路線走。近日有幸讀了盧梭的《愛彌兒》,對教育又多了幾分感知和了悟。

  大概世間萬物都有其一定的規(guī)律性,不會因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改變罷。《愛彌兒》一書出自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筆下,成書于封建資本主義盛行的1762年,距離現今的21世紀已有相當長的年月,那么書中的教育理念放置至今應該早已陳舊不堪了吧。未讀此書時的我是如此想的,但在大學眾多名師的推薦下,作為師范生的我還是抱著半學習半懷疑的心態(tài)捧起《愛彌兒》細讀一番,方知之前的小念頭都屬于自以為是。

  “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边@是《愛彌兒》正文的開篇第一句,與我們民族《論語》里的“人之初,性本善”相近,可一到人的手里就變壞的原因便是無論是人或物,經人之手便會將其變成主觀意念里所希望發(fā)展的樣子。每個人經過了環(huán)境熏染和人為教化后,便自然地很難與本初狀態(tài)相似了,這是個必然的發(fā)展結果。經過教化后,人類方能更明規(guī)則地生活于社會中,但在盧梭眼中此結果的.不良效應則是人一旦進入設定好的教育框架便湮沒了自然本身所賦予個體的特質了。樹木的生長依賴培育,人類的成長依賴教育。這便引出了盧梭的自然教育理念:服從于自然永恒法則地教人育人,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教師只是大自然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并防止對孩子的關心與自然違背。書中以愛彌兒作為理想狀態(tài)下的教育對象,根據幼兒、童年、少年、青年的成長狀態(tài)對其進行身心教育,在盧梭眼中,塑造一個健康的品格、正確的信仰、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學習知識技能重要得多。

  康德說過:“盧梭是另一個牛頓,牛頓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與規(guī)律,盧梭則發(fā)現了人的內在本性!鄙18世紀的盧梭以先見之覺,提出了現代教育學的根本特征:教育要培養(yǎng)自由人。距《愛彌兒》成書至今已過了250余年,而其深刻的教育論不會因歲月的變遷而失去其奪目的光輝,愈加歷久彌新,使后世的讀者閱后受益匪淺。

  《愛彌兒》讀書筆記 篇39

  最初吸引我讀這本書的緣由是盧梭,盧梭另一個不為很多人所知的身份是教育家,他的教育著作之一便是是《愛彌兒》。在拜讀了馮友蘭先生的《三松堂》后,我忽然想起同為思想大師的盧梭,便開始了新的讀書之旅。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yǎng)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北R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那就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就我們的雛鷹假日小隊而言,同學們表現了異常高漲的熱情,不論是去福利院探望殘障的孤兒,還是到文峰廣場撿拾垃圾,或者到軍營里參觀,和同學一起到公園宣傳安全知識……不論這些活動在社會上帶來哪些影響,但孩子們的興趣得到了極大地滿足,在實踐中體會生活的幸福,親眼看到生活里還會有那些不幸,培養(yǎng)了良好的品質,課堂上的話也不再是空話,體悟切入。

  天性的自然,天性的純真有著我們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便現在的我們無法保證所有地區(qū)所有孩子的教育公平!耙粋教師!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實上,為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yǎng)的人。”盧梭的這種想法時時提醒我們注意,我是一個從事著高尚職業(yè)的人!所以,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更加注重少年兒童思想情操的陶冶,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能力,一切從育人出發(fā),發(fā)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主動發(fā)展!敖處熓翘斓紫伦畛绺叩穆殬I(yè)”這句話所言非虛。在《愛彌兒》中,字里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

  但盧梭是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成語字里行間:指文章的某種思想感情沒有直接說出而是通過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來。如:南朝梁·簡文帝《答新渝侯和詩書》:“垂示三首,風云吐于行間,珠玉生于字里。”又如:老弟上的條陳,第一要不拘成格,字里行間,略帶些古文氣息,方能中肯。——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二回

  成語不可估量:估量:估計。不可以估計。形容數量大或程度重。如: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改善我們的國際環(huán)境,提高我國的國際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庇秩纾核o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愛彌兒》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愛彌兒讀書筆記(精選13篇)06-15

愛彌兒讀書筆記(通用27篇)06-11

愛彌兒讀書筆記(通用16篇)06-14

《愛彌兒》讀書筆記(通用12篇)07-21

愛彌兒讀書筆記范文(精選12篇)07-18

教師讀書筆記《愛彌兒》04-26

愛彌兒閱讀心得08-22

《愛彌兒》教師讀書筆記大全04-26

讀愛彌兒心得體會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