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1
在《大眾日報》上看到季羨林的文章《賦得永久的悔》,季老對母親的情,那種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痛,一樣痛徹了我的心扉。季老去世后,他的骨灰的.三分之一與父母以及妻子合葬在一起,實現(xiàn)了他的生前遺愿——回到"母親身邊".
我的父親去世三年多了。子女永遠欠父母的,永遠報答不完父母對自己的養(yǎng)育之恩。父親是一位老實巴交、沉默寡言的農(nóng)民。小時因為家貧沒有上學,他說:"中國的字我識一半,我就認識‘中’字。"因為從小不識肉味,后來酷愛吃肥肉,直至患腦血栓去世。
父親家里很窮,直到三十多歲仍然沒有娶上媳婦。36歲那年,18歲的母親和姥姥一家逃荒從百里外來到父親的村莊。當年恰逢父親家里收成好一些,奶奶收留了母親一大家子。姥姥帶領子女要走時,母親留了下來,嫁給了父親,來年年后生下了我。幾年后兩個弟弟相繼出生。
父親為了生計,除了在地里辛勤耕作外,靠打短工掙點兒辛苦錢。修水庫時扛方土,給人家脫土胚,什么臟活累活都干。他還賣過炒花生,煮下豬下水,賣甘蔗、蒜,種菜賣菜,什么都干。即使這樣,我家的日子仍然很窮。
我大學畢業(yè)后到濟南上班,離家遠了,近300公里。從我成家到父親去世10年的時間,父親一次都沒到我家來過,不知道我家的大門朝哪開。他永遠也來不了了。
父親患腦血栓好幾年,每年輸液擴充血管。那天中午他煮了面條,想吃完面條到縣城澡塘洗個澡。把鍋從東屋端到北屋,剛跨進北屋的門就摔倒了,以后再也沒有起來。
弟弟給我打了電話,我請了假趕緊趕了回去。()我說帶父親到縣城住院,母親說還要花錢,還要人照顧,離家又遠,弟弟他們又窮,又沒時間,即使好了也起不來床,到時還得母親照顧,母親身體不好,病很多,也照顧不了。
我在家呆了10天,兩個姑姑也來了,10天的時間也沒照顧多少,只是給父親喂喂飯,后來因為單位有事回去了。幾天后的中午弟弟打電話說父親去世了。又請假回家奔喪。
父親患腦血栓期間是不應該吃肥肉的,但他非常想吃,寧愿得病也要吃。我也沒有辦法,只好依他,每次回去偷偷給他些錢,他都買了肉吃。
因為母親說了自己多病不能照顧父親的話,自父親去世我一直怨恨母親。
公公每年冬天到我家來住,夏天去愛人的弟弟家。父親去世那年春天,公公走后,我收拾他的房間,洗床單枕套,給他刷鞋,這些活我是不情愿做也得做的。想到了母親給父親刷鞋。父親一生不知道穿壞過多少雙鞋,母親給父親做過多少雙鞋,刷過多少雙鞋。而我這個做女兒的,又照顧過父親多少?這么多年,還不是母親在照顧。想到這些,我心中對母親的怨恨便釋然了。
父親的一生是貧苦的,沒有享過什么福。如果有來生,我仍想做父親的女兒,好好孝敬我的父親。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2
最近,讀了季羨林先生的《賦得永久的悔》一文,感受頗深。這篇文章是季先生在他望九之年寫給母親的。季先生是一位過早地失去母親而終身懷有風木之悲的人,他6歲就離開了母親,不記得母親的笑容。文中回憶了他小時候生活的艱辛,食物匱乏,想方設法尋找吃的東西而母親則終日吃“黃的”食物的情節(jié),令人心酸。全文滲透了母親對孩子的至親至愛,通篇情意刺骨,無限凄切。季先生把他對母親的深情和歉意寓于質(zhì)樸的語言之中,自始至終傾注了一個情字,讀后讓人不能不為之動容,F(xiàn)節(jié)選文章的最后兩段與大家一起分享:
“我在母親身邊只呆到6歲,以后兩次奔喪回家,呆的時間也很短。現(xiàn)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模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日來呢?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告訴我說:”你娘經(jīng)常說,早知道送出去不回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單的一句話里飽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赣H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欢@個兒子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對于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時候,自己大了幾歲,逐漸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籬下,經(jīng)濟不能獨立,空有雄心壯志,怎奈無法實現(xiàn),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學畢業(yè),自己找到了工作,立即迎養(yǎng)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yè),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句話正應在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親臨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了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賦得永久的悔》,如泣如訴。這是一份平平常常的人生菜單,季先生到了耄耋之年感嘆自己的人生,這是季先生心靈的晾曬,值得我們深思。母親的偉大在于母愛,母愛的偉大在于無私。母親為了孩子可以舍得一切,忍受一切,充當一切。那么,作為兒女應該怎樣回報母親呢?讀完這篇文章,我最深的感慨是,我們應該趁著自己的母親還健在,趕緊補上這一堂人生之課,不要因為自己的怠慢和疏忽釀成人間悲劇,時間不等人呀!正象季老先生所講的,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比起偉大的母親又算得了什么!是啊,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講,人生固然重要,但與偉大的母愛和母親的無私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季先生的感受刻骨銘心!永久的悔實則是無盡的愛。我們可能不曾有季先生那樣的悔,但愿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要像季老先生那樣,縱使悔痛一生,也喚不回望眼欲穿的那位母親的生命。在母親過世后撫棺大哭時,恨不能隨母親而地下,然后再為“永久的悔”寫什么賦。我希望我們大家都有顆清清明明的心,不要有這樣永久的悔。讓我們理解和關愛自己的母親吧!偉大的母愛是一盞不滅的燈。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3
我真想一頭撞在棺材上,隨母親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自己的母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尊榮,什么幸福,都比不上在母親身邊。即使我一個字也不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選自季羨林散文《賦得永久的悔》
每當我讀到這一句話的時候,心潮總是會抑制不住地涌動。
季羨林是國際著名文學家。早年留學國外,通多門語言,并是世界上僅有的精于吐火羅文的幾位學者之一。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是我心中當之無愧的英雄。
《季羨林文集》不同于其他的散文集,它每隔十年就會有一段人生的總結。這匯集了季老先生畢生的經(jīng)驗和感悟。每讀完一篇都會讓人感覺眼前一亮。能讓人預先明確了今后的目標。我想等我到了耳順之年以后再去品味的話,也許收獲會更大。
也有相當一部分的文章描述到了作者的故鄉(xiāng),寫到了她的母親。正如季老先生所說,他的故鄉(xiāng)沒有色彩,只有一片灰黃。作者的童年是很苦的。尤其是在吃著一方面,他著重進行了強調(diào)。在他的故鄉(xiāng),吃"白的"(指麥子面)地位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人們把它叫做“黃的”,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叫“紅的'”。而作者家里最經(jīng)常吃的是紅的。偶爾能從別人家那里的來白的和黃的。至于肉呢,在作者吃的記憶中只有一次,那是一小碗牛肉湯,里面只有一小塊牛肉,他卻用小刀一點點割著吃。相比之下,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好多了吧。
然而,不論是黃的、白的,還是豬肉、牛肉,在家里得來這些“美味”的時候只有我一人在吃,母親沒有嘗過一口。她只是看著我吃時滿足的神情,然后往嘴里塞滿難以下咽的高粱面。
母親親手將我送到城里,自己卻留在故鄉(xiāng)受苦。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她經(jīng)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里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樹欲靜而風不止,可憐天下父母心。
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多么凄婉而又感人。這就成了作者內(nèi)心永遠的悔恨,也成了烙印在我腦海中無法忘卻的畫面
讀這本書,我品味到了人情的冷暖,我感悟到了當今的幸福,我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整個人生,似乎就一濃縮在這本書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賦得永久的悔》!皹溆o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確實是這樣。更因為如此,我們要把握好當下。及時行孝,對爸媽說一聲:“我愛你!币苍S這樣才能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養(yǎng)育之恩。世間再多的榮華富貴,都不如陪在父母身邊。
人間真情,世間大愛,全在季老先生筆下。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4
“讀萬卷書且行萬里路”
“淳樸恬澹,本色天然”
“外表平易,秀色內(nèi)涵”
這些詞句來概括季老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原本讀這本書,信手揀來,純屬偶然,但現(xiàn)在卻是欣然。原因自不必多說,盡(浸)在書中了。
季老的閱歷已不能用豐富二字形容,但他能持著謙虛待人的本性,在“大家”中委實不多。也許正是清楚了自己的優(yōu)劣,所以有感而發(fā)的謙虛是真誠的,絕不是虛妄的。
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離開母親,他心里會是什么滋味,非有親身經(jīng)歷者,實難體會。季羨林正是經(jīng)歷了這樣苦澀的童年。誠如季老所言,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來,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家境異常艱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數(shù)有限,平常只能吃紅高粱面餅子;沒有錢買鹽,把鹽堿地上的土掃起來,在鍋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見不到。此情此景,與我們相比,真不可同日而語……六歲那年,背井離鄉(xiāng),成為季老一生中關鍵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叔父對他望子成龍,教育十分嚴格。季老也正是從此刻起開啟了他漫長的求學生涯……
季老雖已耄耋之年,寫起文章來仍像孩子們般生動、活潑。比方,在夜課后,在黑暗中,走過一片種滿了芍藥花的花畦,紫色的芍藥花同綠色的葉子化成了一個顏色,清香似乎撲入鼻宮。季老戲稱,學習英文總同美麗的芍藥花聯(lián)在一起,留在腦海,成為美麗的回憶。
關于“拖尸”,季老也描寫得惟妙惟肖。據(jù)說,這是當時清華的一個特色。新生在報到前必須先到體育館,舊生好事者列隊對新生進行“拖尸”。幾個彪形大漢把新生的兩手、兩腳抓住,舉了起來,在空中搖晃幾次,然后拋到墊子上,這就算完成了手續(xù),頗有點像《水滸傳》上提到的殺威棒。想想,我們報到是去的也是體育館,只是沒受到這樣的“禮遇”。其實,這只不過是舊生對新伙伴開一點玩笑,充滿了友情的。
季老就是如此賦有生活感,此外,他的處事原則、清醒自知、民族意識也毫不遜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季老躬行著。他心頭有拂拭不掉的科欽人民的.一顰一笑,有火焰山的熱烈奇異,也絲毫不缺少哥廷根般的點點懷念、感激。體驗天雨曼陀羅,分享山中逸趣,來到虎門炮臺,一筆點出民族的脊梁: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
他不以瓦爾德施密特的評價而沮喪,也決不由于中村元教授的夸獎而發(fā)昏。他認識到翻譯工作的價值,也清醒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他甚至可以對垂垂老矣的瓦爾德施密特教授說出善意的謊言,真心卻又不虛偽。就是這樣,一個孩子般成熟,一個百變的季羨林。一個時代的驕子。
書名用“永久的悔”,那么季老“永久的悔”又是什么呢!季老說,這是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的悔,這永久的悔片刻沒有離開過他的心,即:不該離開故鄉(xiāng),不該離開母親。
是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季老如是說。對他自己,也對我們。
【賦得永久的悔讀后感】相關文章:
《賦得永久的悔》讀書筆記10-10
《賦得永久的悔》季羨林讀后感12-17
永久的悔09-30
永久的悔412-08
永久的悔312-08
永久的悔512-08
《永久的悔》教案409-30
賦得荷詩08-18
張光璘說《永久的悔》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