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精選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論語》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論語》有感1
在我最初接觸《論語》的時候,是處于一種孩提的蒙昧狀態(tài),并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意識要去讀,要去記憶。
大概是在四五歲的時候,現(xiàn)在想起來,我父親從一開始就沒有要求我死記硬背,卻經(jīng)常帶我去叔叔、阿姨家參加聚會,有很多人在一起的時候,爸爸就悄悄地跟我說,你看,這里有這么多人,孔子說過一句話叫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么些人里頭,肯定有能當你老師的人,你去看看,你覺得他們誰對人特別有禮貌,誰特別博學,誰做事做得特別麻利,你去看看誰能當你的老師?小孩子嘛,我就這樣跑來跑去看,有的時候看到有些行為是好的,也有的時候看到的是不好的,就會跑回來問爸爸,說你看,有一個叔叔他隨地吐痰了,這個人肯定不是老師吧。然后我爸爸會告訴我說,這也是老師啊,因為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nèi)自省。你看到比你好的人,你要跟他一樣好,這是老師;但是見到不好的人,你要反省自己,你會不會跟他一樣不好,所以這也是一種老師。
我對《論語》的介入一直都是這樣只言片語化進生活的!墩撜Z》對我來講是篤定的、真實的、親切的、溫暖的。
隨著年齡的增大,我讀的書多了,但唯一不變的是對《論語》學習的熱忱。長大的我,不僅停留在誦讀何從生活的角度理解問題,而是去背誦和從做人的角度理解。
我愛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當太陽炙烤著大地時,當熱浪襲來時,期末考試的最后沖刺也到了白熱化階段。作為一名中學生,溫故早已成為主旋律。在這個階段,我明白了要溫習學過的知識,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山之所以高,那是因為每天都在得到新的石頭;海之所以廣,那是因為每刻都在融合每一滴新的水珠,所以經(jīng)常溫習學過的知識,我們大腦中的知識也會如同山之高大,海之寬闊。
當然在《論語》中最被推崇的算得上是仁愛與孝道了。還記得小學時的我曾問老師什么是仁,老師的回答就兩個字:愛人。真正的仁愛之心無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還記得中央衛(wèi)視曾播過這樣一段公益廣告:一個小孩的母親給婆婆洗腳,她的小兒子看見后也也端來一碰水為母親洗腳。這反映了孝與仁愛都是代代相傳的。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農(nóng)村阿姨,從嫁到這個村子,就義務撫養(yǎng)村里所有的孤寡老人。就這樣,她日復一日地在這些老人家中奔走。她自己的四個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從小就覺得村里的孤寡老人就是自己的爺爺奶奶,媽媽忙不過來的時候,他們就會去幫忙給老人們洗腳、剪指甲。這樣一直持續(xù)了三四十年。有人評價她:如果富人做這樣的事叫做慈善,那窮人做這樣的事,她就是圣賢?吹剿墓适聲r,我明白了什么是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當然我們從小就知道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最有用的。古人尚知要不斷請教他人,要有虛心的態(tài)度。然而現(xiàn)在有些同學會想:我是好學生,我才不去問他們,多丟人呀!真的丟人嗎?不丟人!不問怎知如何學!人與人沒有高低之分,沒有貴賤之差,我們都是平等的。我們應該學會謙虛。
中國古代名著經(jīng)典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顆燦爛的瑰寶,其中《紅樓夢》寫出了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的封建家族;《三國演義》道出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局勢。然而只有《論語》奏響了人生真諦與感悟的優(yōu)美樂章。而《論語》卻奏響了人生真諦與感悟的優(yōu)美樂章,她對我的一生造成了深厚的影響,相信她永遠會是我人生的指向標。
讀《論語》有感2
我讀《論語》的故事,要從去年說起了。
去年那次期末考試,我的語文成績真是慘不忍睹。爸爸對此既生氣又失望。于是,他決定讓我開始閱讀《論語》,培養(yǎng)語感,增加積累。爸爸很快給我買了一本。我懷著愧疚的心情翻開了第一頁。
讀第一篇《學而》,我感覺又難懂又枯燥,一點意思都沒有。在爸爸的督促下,堅持讀了一個星期,我漸漸地進入了狀態(tài)。我忽然覺得孔子這個人挺有趣的`,比如說他對飲食很講究,大概是個“吃貨”!多l(xiāng)黨》篇里一連用了七個“不食”,連肉割得不方正他都不吃。
當然,更重要的是,《論語》里許多話很有道理。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這些話不僅讓我明白了要如何為人處事,也讓我的作文素材庫更加豐富。
我慢慢地喜歡上《論語》,每天讀一篇新的,再復習一篇看過的,就像孔子說的“溫故而知新”。不知不覺,我已經(jīng)把《論語》全部讀完了,還會背誦不少句子。現(xiàn)在,我對目錄里的“某某篇第幾”比老爸還熟呢,了不起吧!
通過讀《論語》,我還“認識”了孔子的一些學生。比如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可惜好學的顏淵年紀輕輕就去世了。子路也是孔子很喜歡的學生,但他有時會忘乎所以,孔子經(jīng)常訓斥他。
爸爸要求我用一年時間通讀《論語》,沒想到我竟然提前半年完成了任務,爸爸非常高興。他又讓我讀《詩經(jīng)》。雖然只讀了兩個多月,但我每天都讀,已經(jīng)背了三十多首,足足有整本《詩經(jīng)》的十分之一了。
這些古代的典籍,雖然有些拗口,不太好讀,但能讓我們了解古代的人是怎樣學習和生活的,接觸到中國文化的精髓,也能增加我們知識的積累,提高作文水平。我想,我會堅持讀下去的。
讀《論語》有感3
學了《論語十則》,我有很多感受。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的是:學習了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有害。我記起小學學詩《楓橋夜泊》時,有一句“江楓漁火對愁眠”,老師的解釋是:江邊的楓樹伴著漁家的燈火,帶著思鄉(xiāng)之愁的我難以入眠。但是很讓人生疑的一點是,其實楓樹不喜歡潮濕。帶著這個疑問,我又查閱了資料,發(fā)現(xiàn)這里的“江楓”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指的是“江村橋”和“楓橋”,且當時就有這樣一座橋。(如此一來,疑惑盡消。)因此,我認為江楓應取第二種釋義。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闭f的是:碰到寒冷的'冬季,這以后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其引申之意也至為分明。)我們正應像松柏一樣堅韌不拔。無論何種境地都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jié)。文天祥面對敵人提出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誘惑,寧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國。
閱讀《論語》影響了我和我的生活,它告訴了我們?nèi)绾螢槿颂幨隆?/p>
讀《論語》有感4
從我們咿呀學語開始,論語就出現(xiàn)在了我們的身邊,從小學開始朦朦朧朧地誦讀,到初中的耳熟能詳,到高中的一知半解,論語可以說是我們的老朋友了,但我們卻從來沒能真正了解它的意義,就像每天見面時都打招呼的朋友,但也僅僅是打了招呼,只是眼熟罷了。而在機緣巧合之下,我選修了張老師的《論語》和孫老師的《傳統(tǒng)文學修養(yǎng)》,這兩門課促使我重新拿起論語,讓我重新認識了這位老朋友,重新認識了皮囊之下的有趣靈魂。
在老師的幫助下,我對論韻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挖掘,從簡單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深
入到了人心和人性的本質(zhì),在探查到本質(zhì)之后我才感到耳目一新,恍然大悟。人心由本性心和世俗心構成。本性心是指孝悌之心、誠心、反省之心,它重在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是人之初性本善的體現(xiàn);而世俗心則是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苦與樂的并存。這點醒了我,在深入理解《論語之前》,我從未想要認真考慮人的本心是怎么一回事,我甚至一度懷疑人性本惡,而老師們的講解點醒了我,讓我明白了我看待問題的局限性,我只是看到了人的世俗心,而沒有看到人的本性心,我只看到了人性后天之惡,卻沒有看到人性先天之善,感謝老師糾正了我狹隘的觀點。
《論語》中有很多關于本性心和世俗心的'論證,“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等是在勸說人們保持本性,去追逐更高等級的美德;《論語》中也有很多關于世俗心的論述,“巧言令色,鮮矣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世俗心的美丑善惡便體現(xiàn)出來,有人從世俗之惡,巧言令色,甘為小人,有人從世俗之善,孝順善學,志為君子。但我們每個人都是世俗中人,不是什么超脫世外的神仙圣人,人的世俗心和本性心是一體的,我們在看待人時不能將這兩心割離開,不能過分的只強調(diào)本性心
或者世俗心,否則我們看到的就不是完整的人。
李翱的《復性書》中講道:“人之所以為圣人之,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墮也!逼渲小靶浴本褪侵溉酥拘孕,“墮”就是指人之世俗心。從前我不理解人的世俗心和本性心,我總是悲觀地以世俗心來揣測他人,我認為人們幫助他人、投身于公益,都是有利可圖的,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誰愿意花多余的精
力和金錢去做那些對自己沒有利益的事情呢?而在深入學習論語后,我明白了人之初,性本善,真的有人愿意犧牲自己去幫助他人,尤其是這次疫情,有很多人愿意伸出援手,真的有人愿意舍己為人。
重讀《論語》使我受益頗深,它讓我重新認識了孔子,也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在這里我想向大家推薦周潤發(fā)主演的《孔子》,真是合適的演員出演了合適的角色,周潤發(fā)主演的孔子使孔子這個圣人形象多了一絲人間氣息,也一改古文中嚴肅、為天下奔波的士大夫形象,增添了一份溫柔和藹,多了一分心系天下蒼生的慈悲。在《傳統(tǒng)文學修養(yǎng)》課上,老師也曾放映過,但由于時間問題并未完完整放映,想要了解孔子的同學可以重新觀看一下這部電影。
讀《論語》有感5
《書海拾珍》一書出版了,翻閱完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我不由自主地又拿起已拜讀多遍的《論語》。因為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一直引導著我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
《論語》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弟子之間討論上自堯舜禹下至春秋列國天下大事和修身治學,人倫國事等文化道統(tǒng)的語錄匯編。全書共有20篇,內(nèi)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觀念、道德修養(yǎng)、教育原則和教育方法等。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給我留下頗深的印象,得到很多的啟示。
一、孔子始終把德育放在首位
對學生進行仁、義、禮、智、信、直、勇等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將人格培養(yǎng)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考慮傳授知識。
二、孔子善于因材施教,善于使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法
在教學實踐中,孔子把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因事而教,因教啟事,收到了相當好的效果。
孔子深知,人的個性和資智有著很大區(qū)別。他曾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智力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習;如果智力在中等以下,那就不必了。同是問“孝”,孔子給子游、子夏、孟武伯和孟懿子的^答~`案就各不相同;同是問“仁”,孔子對子貢、子張顏淵與樊遲的回答也不一樣。他的不同,是解釋的方式、舉例的深淺因人而異,最終目的是要使每個學生循序漸進,直達中心。
孔子善于巧妙地啟發(fā)學生,隨時隨地都能把死教材靈活應用。他強調(diào)必須重視學生的求知欲望,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他主張激發(fā)學生求知的主動性,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是也。至于如何啟發(fā),在于老師的隨機應變,因勢利導。
三、孔子是“言傳身教”的第一個倡導者和實踐者
孔子認為自己的行為能夠成為別人的榜樣,這比說多少道理都有用,也更有意義,因此他時刻提倡“身正”。孔子一生中,幾乎天天都有弟子跟隨左右,處處以行動和人格感召,使學生不知不覺中受到他的感染。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應該記住“身教重于言教嗎”?
四、對于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孔子也有明確的論述。
他教學生學問,一要學思并重,二要下學上達,三要由博而約。學就是讀書,單讀書而不用思想,就成了死讀書;單用思想而不讀書,就是胡思亂想。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要一面讀書一面想,一面想一面讀書,這樣功夫與靈感并到,才能獲得真實的學問,才不會盲從或想入非非,才不會對事理妄加揣度,亂下判斷或一味主觀、固執(zhí)己見。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毋意、毋必、毋故、毋我”。做學問要從基礎著手,一步步往高處走。做學問沒有捷徑,最高明的道理也是從最低淺處得來,每個人都要從事事物物的日常生活了解宇宙之大道。這就叫“下學而上達”。學問通達到一個廣大的范圍,就要選擇其中一點,作高深的研究,這就叫“由博而約”。能由博而約,才能獲得學問上獨到的造詣。
孔子還是堅持師生平等、教學相長的典范。他與學生平等相處,親密和諧。子路對他拜見南子很不滿,他一邊解釋一邊發(fā)誓,而不擺老師的架子。他的學生經(jīng)常與他辯論,他也不認為是對師長不敬,反而認為學生這樣做可以使道理越辯越明。學生們仰慕他的博學多聞,崇拜他的完美人格,眷戀他的和藹可親,所以有些弟子在孔子一生不得志的情況下始終追隨著他。
孔子晚年,許多學生奔赴各國去從事政治、軍事、外交、文化教育、學術研究、商業(yè)貿(mào)易等各種活動其中有許多人成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教育家、學者、富商,有的甚至成為王者之師。這自然與孔子科學的教育思想有直接的關系?鬃幼鳛閭ゴ蟮慕逃胰У茏樱呤t人,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啊!
在施教的過程中,孔子為后人留下不少至理名言,諸如“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ⅰ安灰匝耘e人,不以人廢言”……這些指導人生的格言警句,將永遠流傳后世。
作為一個教育家,孔子的貢獻在于他打破了傳統(tǒng)固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觀念。他的教育方針、教學思想一直影響著后人!叭巳藢W有價值的數(shù)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shù)學,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是數(shù)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等新課程理念不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嗎?與孔子相比,我是那么渺小,但我愿把他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讀《論語》有感6
汲取先賢智慧,鋪就成功階梯。論語是一部哲學著作,又是一本思想智慧書,它是修德立身之學,是做人處事的經(jīng)典。這部2400多年前的著作所講的每一個道理和智慧,給與我們每一個忠告和提醒,仿佛就是針對我們生活中身邊的人和事,讓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得到提升。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讓我們知行合一。
南懷瑾先生說,論語這本書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qū),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后起之秀,入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得而見之于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
在惜字如金的中國傳統(tǒng)典籍當中,從來不缺乏需要反復品味的經(jīng)典,從先秦諸子到歷代的經(jīng)史子集,成為了一代代中國人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滋養(yǎng),為中華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建立了基礎,閱讀論語這本國學經(jīng)典,也就是我們在和先圣先賢在對話,讓我們的生命層次不斷的提升,天人合一,大道至簡,道法自然,以人為本,知行合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天不斷的反省自己,改掉自身的缺點和毛病,以天的.角度看問題,包容萬物,保羅萬象。站得越高,看得越遠,格局決定了人生的效率,做得對遠比做的快重要的多,讀論語,開啟自身的智慧,信因果,重內(nèi)觀,大格局,不斷的改正自己的不足和短板,讓正向的能量不斷加強,讓缺點和不足不斷的減弱變?nèi)跎踔料>汲几父缸幼,世界是分階層和位置的,認清自己的階層和位置很重要,在不同的階層和位置遵循不同的責權利運行規(guī)則。
每天所思、所堅持不懈的遵循論語中的三基點:愿每天可以清晰感受到精進,每天所思,堅持不懈的杜絕壞習慣,愿生命可清晰的感受到境界的上升。
讀論語是國學入門的基礎,方向正確,堅持不懈,循序漸進就能最終開啟智慧印記,讓自己優(yōu)秀成長,敬業(yè)工作,生活幸福。努力做到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
讀《論語》有感7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墩撜Z》樸素的語言中無不透露著孔子對社會﹑人生的思考,蘊含深刻智慧與哲理,是世界公認的人類文明的偉大財富。
“仁”是本書核心,也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他認為“仁”是個人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好仁者,“無以尚之”!墩撜Z》于此講了兩點:一,“仁”的內(nèi)涵;二,如何致仁,由此引出“德行”二字。一句話,“克己復禮為仁:要約束自身并使言行合乎禮?鬃舆提出“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即有正確的愛憎觀念,仁者“愛人”、“知人”等觀點。主張愛護、了解、尊敬他人,并把孝悌作為“愛人”的一個根本立足點,“愛人”必須孝敬父母,“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另外,“仁”還包括“剛,毅,木,訥”——剛強,果敢,樸實,謹慎。此外,對仁德的修養(yǎng),主要還是靠個人自覺的努力。仁者安于仁道,在任何環(huán)境下都要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jié),還有事奉賢者,結交仁者。
其二,與“仁”相輔相成的是“禮”!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鬃诱J為“禮”是維護國家穩(wěn)定的根本。“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此句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說明“禮”對人民的教化功能。對個人而言,“不知禮無以立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而“仁”和“禮”并非兩個獨立概念,二者結合才是“完美人格”?鬃诱J為東周后期“禮崩樂壞”的原因在于當時的禮法重形式而薄內(nèi)容,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儀式上,更重要的是從內(nèi)心和感情上體悟禮的根本,符合禮的要求。禮和樂都是外在的表現(xiàn),而仁則是人們內(nèi)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鬃犹岢觥叭省闭菫榱思m正周禮的缺陷,“人而不仁,如樂何?”而孔子的每一個行為都以“禮”為重:盡孝時不違背禮的規(guī)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學生們厚葬顏淵時孔子認為不符禮的規(guī)定;孔子患病無法起身穿朝服見國君,就把朝服蓋在身上;他與國君吃飯時都先主動嘗一下,這些都表明他對禮的遵從。
除此之外,《論語》中還介紹了大量有關品德修養(yǎng),待人處事,孔子的教育內(nèi)容與理論,學習態(tài)度與方法等方面的內(nèi)容。如孔子的弟子贊譽他的美德時概括為“溫,良,恭,儉,讓”五字?鬃訌娬{(diào)的“仁者”“君子”應具備“智、仁、勇”三德,克制追求物質(zhì)享受的欲望,自覺遵守道德規(guī)范,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干,通觀全局,領導全局,謹言慎行,對國家或個人負責任,成為合格的領導人。其次他也多次強調(diào)“孝”,孝要依禮而行,對父母和顏悅色,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從內(nèi)心深處真正孝敬父母。孔子有很多先進的教育方式,甚至如今也還有深遠影響,如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啟發(fā)學生興趣等,他要求學生能舉一反三,讓學生充分獨立思考。除書本知識詩、禮、樂,道德修養(yǎng)之外,孔子常帶領學生周游列國,注重社會實踐,培養(yǎng)學生全面廣泛的知識和技能。他辦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治國安邦的人才。在學習上,他強調(diào)學思結合,及時復習,不恥下問,虛心刻苦,實事求是,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可事物我們還是要批判性地繼承。孔子曾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可見其輕視婦女的思想,后來則演變?yōu)椤澳凶鹋啊薄胺驗槠蘧V”的男權主義,這種思想如今看來是應接受批判的'。他“述而不作”的原則反映其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從此原則很難有思想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還有他所說的“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忽視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道理,畢竟人們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都不能總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
無論怎么說,《論語》融入了孔子所有的智慧,今天我們?nèi)钥梢詮闹屑橙『芏酁槿颂幨赖牡览。幾千年前的智者尚且如此,如今我們卻有太多太多人與孔子的推崇背道而馳。不妨泡一杯香茗,憶人生點點滴滴,聽圣人暢談人生哲學,收獲心靈的安寧與靜謐。
讀《論語》有感8
古人對讀書的情有獨鐘。其實,對于任何人而言,讀書最大的好處在于:它讓求知的人從中獲知,讓無知的人變得有知!伴_卷有益,讀書好處多”這是自古以來人們的共識。
每一個人要想在知識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現(xiàn)的景色越壯闊,就要擁有淵博的知識。知識是人類通向進步、文明和發(fā)展的唯一途徑。書是前人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它是我們獲取知識的源泉。我們要想讓自己變得聰明起來,就必須多讀書,讀好書。在暑假里,為了豐富自己課外閱讀的知識量和對素質(zhì)的提升,我特地買了本《論語》,學習孔子的崇高品質(zhì),感受中華文學的輝煌。
《論語》是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而成。它以語錄和對話文體,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應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孔子提出的“仁政”、“德治”、“道義”、“禮敬”、“信實”、“忠孝”、“友善”、“勤儉”、“廉恥”、“慎獨”、“中庸”、“勇敢”、“自強”等傳統(tǒng)美德的.內(nèi)涵深深直根于華夏沃土之中,已經(jīng)成為中華兒女為人處事和安身立命的標準。而對于我感受最深的是那些做人的道理。
如出自《論語?顏淵篇》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凹核挥,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這就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所強調(diào)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xiàn)。世間最大的美德就是饒恕。如果人人都有了這種仁愛之心,天下不就成了仁愛的天下了嗎?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八個字,你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人了。出自《學而》篇中的“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要求他的弟子們能用“忠”“信”的標準來自覺的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塑造理想的人格。
《論語》中的對學習的態(tài)度和學習的方法的闡述對于我的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边@是告訴我們學習的態(tài)度:實事求是。這讓我想到自己以前在學習上的幼稚:不懂的問題總是避而不問,擔心別人會笑話自己。現(xiàn)在我知道這是多么愚蠢。大學問家孔子都有不知道的事情,何況我們這些學子!皩嵤虑笫恰笔且环N智慧!皩W而時習之!弊屛艺J識到: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的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識,必須把“學”與“習”統(tǒng)一起來,只有用知識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孔子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兩千多年來一直為家庭和美,鄰里的和睦,社會的和諧,人民的團結,國家的統(tǒng)一發(fā)揮著積極作用?鬃铀枷肱c智慧已經(jīng)成為華夏思想與智慧的精神源泉?鬃铀枷氲木柘裼曷蹲虧櫞蟮匾粯樱呀(jīng)滲入到每個華夏子民的觀念、行為、習俗、信仰、思維方式和情感之中。
讀《論語》有感9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年輕人在家孝敬父母,做事要謹慎,說話要誠實,要廣泛愛護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之后,如果還有精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
我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可是有一些人對自己的父母怎么樣呢?我就不得而知了。我只知道新聞上老是播,有好多的.老人被自己養(yǎng)育了幾十年的兒女們逐出門外,讓自己流浪在外,迫不得已乞討為生?吹米哉J為冷酷的我都動容。那一些不孝之人永遠都不會明白,自己的父母就像一滴水,他(她)們拼命盡自己的所能呵護你這棵幼苗。卻不知道等這棵幼苗長大之后又是那么庸俗不堪,喪盡天良,不盡自己贍養(yǎng)老人的義務,甚至將老人逐出家門。天理何在?
人除了孝道之外,還有道德仁義。
我曾經(jīng)在電視上看見過一則新聞:有一個中學女生因為自己的學習不好而傷心欲絕至跳樓自殺。我想:如果當時有一個圍觀的人可以出來引導那個女生幾句,勸慰幾句;如果當時有一個圍觀的人中有一個富有道德文明的人可以站出來叫那些圍觀者不要以激將的方式鼓勵那個女生跳樓,事情就不會那么糟糕了。但是事情總是那么不盡人愿,反而讓人有一種弄巧成拙的錯覺。
應此,我們要牢記:“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句富有人生哲理的話。因為它是指引我們通往人生財富的指明燈,而財富,正是指:道德文明品質(zhì)。
讀《論語》有感10
最近,我讀了《論語》。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集結,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經(jīng)典之一。其內(nèi)容為做人之道,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等方面,集中反映了孔子“仁”和“禮”的思想,是一部惠澤后世的禮儀之書,仁義之書?鬃邮谴呵飼r期魯國人,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論語》是“四書”之一,是古代讀書人必讀的書籍。隨著儒家思想受到歷朝君主的推崇,逐步成為正統(tǒng)和主流,孔子和他的論述對思想界,對知識分子乃至整個中國社會都發(fā)揮越來越深的影響,人們也將孔子稱為“圣人”。孔子所提倡的“仁義”,所主張的修身之道,以及他的智慧哲學有著許多積極的意義,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論語》中所蘊涵的道理數(shù)不勝數(shù),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溫是溫習。復習的`意思,故則是以前學的知識見聞,新是新的體會。發(fā)現(xiàn)。認識,總的意思就是: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的時候,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這樣的人可以當老師了。”
我不禁想到“溫故而知新”是孔子認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學生在學習了新的知識后,要經(jīng)常溫習,因為學習是個不斷實踐的過程,要反復溫習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對所學的知識熟練了,才能進行思考,舉一反三。
《論語》,當你每次“溫故”時都會“知新”。
讀《論語》有感11
翻開《論語》,那些思想的精華就好似悠悠的花香,沁人心脾,在我的腦海里回響;那些深奧的道理就好似涓涓的溪流,清澈純潔,將我的心靈凈化。
初讀論語,應該是在上初中的時候,猶記得學生時代的我尤其懼怕論語,因為在文章的最后,總會有出現(xiàn)四個大字,那就是“全文背誦”,拗口的文言文無疑是我印象中最可怕的噩夢。
現(xiàn)在工作了,閑暇之余重新捧起了書本,再次讀起了論語。從前覺得晦澀難懂的文字,如今年長了,經(jīng)歷的'事情多了,似乎一字一句也變得了生動起來,有趣起來。而當我讀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边@一句時,這種感覺就更為強烈了。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缺點。在我看來,這句話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有些類似,當你向身邊優(yōu)秀的朋友、同事看齊,學習時,那么你也會取得進步,也會變得優(yōu)秀,反之,去接近和學習那些有較多缺陷的人,自己也會如同墨汁滴入水中,趨向渾濁。在我踏上了鐵路公安這個工作崗位之后,我發(fā)現(xiàn)了身邊有許許多多優(yōu)秀的同事,他們有的擅長辦案,有的擅長寫作,有的工作認真,熱情開朗,我不禁暗暗下定決心,要向他們學習,努力從一名新警,轉變成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同時,我也明白虛心求教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zhì),遇見不懂的要及時請教別人,虛心聽取他人的建議并加以改正。如果人們沒有“見賢思齊”這種精神,那么你,你還是原來的你,不會有任何前進的步伐,只能如那方仲永,漸漸地泯然眾人矣。
人生似乎就像是一段旅行,在你不斷前行的過程中,那沿途的風景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當你再次回頭遠眺那落在身后的風景時,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這或許,就是閱歷與閱讀的意義吧!
讀《論語》有感12
我來到讀書會已經(jīng)一個月了,每次都在輕松歡快的氛圍中和大家學習《論語》,分享各自的經(jīng)歷與心得,這些就像純凈無雜質(zhì)的溫水,不斷注入我心中的杯子。
最近讀到《學而篇第一》的第四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小學時就已經(jīng)知道這則了,但知道歸知道,根本談不上真正的了解和體會,但通過讀書會,便有了自己更深的感悟。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而自省可通過三個方面:忠,信,傳。通過讀書會,我對于「忠」和「信」有了新的理解。
「忠」和「信」同屬于儒家強調(diào)的「八德」。盡己之謂忠,這是盡心的態(tài)度!钢摇棺郑纳弦粋中,便是懷著一顆「中庸」的心,不偏不倚。不偏,不偏離自己的初心,堅持自己一開始所堅持的始終不變;不倚,將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便會產(chǎn)生一種內(nèi)在的力量,或許就是責任和擔當。做到這兩點,便離「忠」很近了;那何為「信」?以實之謂信。一是對己,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有一根細刺,那是難以暴露的私欲和雜念,不僅別人看不見,連我們自己也很難找到,這就需要我們抱著很大的'勇氣去揭開自己的心并找到它;二是對他人,這也要分為兩個方面來談,首先是我們自身對于他人的信,懷著誠心、講誠信,便是「信」的第一步;其次,是看清他人的虛實,就如學長在讀書會上所說:「看人就像看浪花一樣,不僅要看見海面上不斷迭起的波浪,還要看見浪花下的那片海。」看清他人實質(zhì)的內(nèi)心,分清誠偽虛實,也是「信」的一部分。
于這一則,另一個讓我深有感觸的是「自省」。就像前文所說,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根刺,反省便是那個揭開內(nèi)心尋找它,并將它連根拔起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確很痛,因為我們總是把眼睛放在別人的身上,看得見他人的是非對錯,卻覺察不出自己的問題。我有自省過,我知道那種需要將一切都放下、不斷揭開內(nèi)心不敢暴露的陰暗面,發(fā)現(xiàn)自身的缺點并承認它、正視它的感受;蛟S由于自己并沒有那么大的勇氣,我也很久沒有觀察自己的內(nèi)心去尋找那根刺了。學姐說:「自省是一個過程,是需要不斷努力與反復的過程,可能很快便發(fā)現(xiàn)自己改變了,但也有可能需要更久的時間與磨練,但是只要堅持下去,最終會變得更好。」
很感謝當時聽從內(nèi)心的聲音來到讀書會的那個自己,《論語》讓我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自身的渺小與脆弱。我知道自己現(xiàn)在心中的那杯水沒有很多,但通過不斷注入,總會有醍醐灌頂?shù)臅r刻。
讀《論語》有感13
論語為孔子后人及其弟子所撰寫,它不似同時期名著道德經(jīng)有老子為其編著的邏輯和寫作結構,徑直由平常與弟子的對話而組成,在字里行間中透露著生活,人生,行為,政治的哲理,較之于道德經(jīng)所需的文學素養(yǎng)論語采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相較于老子的.“個人熏陶”孔子的“成功”也不為之過。
想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實屬事出有因,畢竟法家過于嚴酷,墨家過于功利,道家過于仙風道骨。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奔矗弧爱斔赣H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贝藶榭鬃又⒌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此為孔子之學道。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損矣!贝藶榭鬃又挥延^。
子曰“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贝藶榭鬃又松^。
生亦有所用,死亦有所過,肆意,流逝!吧仙迫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幾于道,謂圣人。
讀《論語》有感14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中最著名的的一段話,也是我讀過《論語》之后,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
《論語》的諸多至理名言代代相傳,而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孔子在治學方面的觀點了。
在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蓖瑫r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在對待錯怪自己的人的態(tài)度上,孔子認為“別人不知道真實的情況而錯怪了你,但是你不發(fā)怒責怪他,這樣的人才是君子!痹诂F(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被人錯怪,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shù)人都會火冒三丈。沒錯,被人錯怪的滋味的確不好受,生氣也是應該的'。可是,在這個時候,如果你能理解對方,原諒他,那么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當錯怪你的人了解了真相,并發(fā)現(xiàn)你是如此大度時,他該是多么慚愧,該多么敬佩你。這比你馬上發(fā)火,責怪他效果要好多少倍!
孔子的確是位圣人,在《論語》中,孔子的每句話都可以稱作是經(jīng)典。在《論語》,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果我們能夠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時刻檢討自己并改正,那么用不了多久,我們也會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這就是我讀過《論語》之后的最大感想。
讀《論語》有感15
這個暑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一般的《論語》共二十章。
《論語》分為《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等章節(jié)。
《論語》的.句子都很有道理。例如《學而》里的,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币馑季褪强鬃诱f:“別人不了解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了解別人!边有,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說:“學的知識時常去復習,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我從《論語》中懂得了許許多多。我知道了做人一定講信用;做人一定要仁愛;做人一定要知錯就改!我知道了讀書人如果有志追求真理,卻以穿破衣、吃劣食為恥辱,這樣的人是不值得跟他討論真理的;我還知道了看見賢人,就應該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心里就應該進行自我反省。
有一次我看見一個衣衫簡陋的老奶奶乞討,我本來不想理,但是自從讀了《論語》,我便把我三個月零花錢都捐出來。還有一次我考了第一名便向親戚朋友們炫耀,后來讀了《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我便虛心聽取別人意見,不自大,虛心跟別人學習。
是《論語》,讓我知道了怎樣做人;是《論語》,讓我知道了怎樣學習;是《論語》,讓我知道了這大千世界的丑態(tài)和美態(tài)。以后,我一定嚴格遵循《論語》條條名言警句,做一個好孩子!
【讀《論語》有感】相關文章:
讀《論語》05-03
論語心得讀《論語》心得04-25
讀論語的心得08-24
讀論語心得01-29
讀《論語》有感12-21
讀《論語》有感09-16
讀《論語》有感08-15
讀論語有感12-26
讀《論語》有感04-24
讀論語有感02-26